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式的反作用”与“时代折光”——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
1
作者 崔柯 《长白学刊》 2024年第6期128-140,共13页
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 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敬之 新古体诗 形式 典故
下载PDF
综论林庚先生对中国诗学的贡献
2
作者 谭振江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格律诗 诗学 贡献
下载PDF
胡适新诗本体话语的差异性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段从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0-155,共6页
胡适为新诗合法性辩护的本体话语,是通过强化新诗与旧诗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以及诗与散文共同的语言特征建立起来的,并未过多地关注新诗自身的文体特征。中国新诗的发展,因此不是沿袭,而是一个不断背叛和反抗胡适设定的新诗本体话语的历... 胡适为新诗合法性辩护的本体话语,是通过强化新诗与旧诗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以及诗与散文共同的语言特征建立起来的,并未过多地关注新诗自身的文体特征。中国新诗的发展,因此不是沿袭,而是一个不断背叛和反抗胡适设定的新诗本体话语的历史过程。胡适的差异性本体话语,实际上以自身的缺口,敞开了新诗的历史可能,我们对新诗的历史评价,不宜简单地以胡适的理论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本体话语 文体特征 新旧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