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邓莹 姜天乐 +3 位作者 杨晓霞 李民 王军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和CFN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PLIA)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0例,...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和CFN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PLIA)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CFNB组(n=50)和CFNB联合PLIA组(简称PLIA组,n=50),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在术后各时点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时患侧膝关节前、后部VAS评分。记录术后患者被动屈膝90°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术后静息时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4、8、12、24 h时PLIA组明显低于CFNB组(P<0.05)。被动运动时PLIA组膝关节前部VAS评分在术后24 h明显低于CFNB组(P<0.05),膝关节后部VAS评分在术后12、24 h明显低于CFNB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72 h 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NB组比较,PLIA组被动屈膝90°时间和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CFNB联合PLIA镇痛可以降低术后膝关节后部疼痛评分,减少被动运动疼痛,缩短被动屈膝90°时间,改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疼痛 手术后 神经传导阻滞 注射 关节内 双盲法
下载PDF
麻醉方法与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血清褪黑素质量浓度和苏醒期谵妄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焦裕霞 周群 +1 位作者 范凯乐 李东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468-4473,共6页
背景: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较高,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其发生机制,并设法减少老年患者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是麻醉医生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褪黑素血清质量浓度与苏醒期谵妄发生的关系,... 背景: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较高,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其发生机制,并设法减少老年患者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是麻醉医生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褪黑素血清质量浓度与苏醒期谵妄发生的关系,并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褪黑素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麻醉组)。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别检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实施麻醉前和手术结束后停止输注一切麻醉药物后静脉血中褪黑素的血清质量浓度。在拔除喉罩即刻,根据护理谵妄筛查量表进行苏醒期谵妄发生情况评估。结果与结论:①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联合麻醉组苏醒期谵妄评分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联合麻醉组术后褪黑素质量浓度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褪黑素质量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联合麻醉组术前术后褪黑素质量浓度差值显著小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苏醒期谵妄评分与术后褪黑素质量浓度呈负相关(r=-0.429,P<0.05);苏醒期谵妄评分与术前术后褪黑素质量浓度差值呈正相关(r=0.741,P<0.05);⑤提示全身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显著降低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苏醒期谵妄评分,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褪黑素血清质量浓度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苏醒期谵妄 褪黑素 全身麻醉 股神经阻滞 麻醉方法
下载PDF
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黎阳 姚见玉 +1 位作者 刘海霞 黄玉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7期83-84,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平分为臂丛麻醉组(对照组)和颈丛+臂丛麻醉组(观察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对机体的影响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率... 目的:观察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平分为臂丛麻醉组(对照组)和颈丛+臂丛麻醉组(观察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对机体的影响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滞中,组两组术中与术前相比,MAP和HR明显升高(P<0.05);同时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观察组20例,优1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对照组20例,优10例,良3例,差7例,优良率为65.0%。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都比较轻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的效果完善,损伤小,易掌握,不易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在锁骨骨折手术临床上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方法 联合阻滞 锁骨骨折
下载PDF
锁骨骨折手术中单纯使用颈深丛+浅丛神经阻滞方式的麻醉效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平 乔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5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颈深丛+浅丛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锁骨骨折患者共55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颈深丛+浅丛...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颈深丛+浅丛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锁骨骨折患者共55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颈深丛+浅丛神经阻滞。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2.59%)高于对照组患者(60.71%),且其辅助用药率(55.56%)低于对照组(85.71%)(P<0.05);麻醉效果上,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使用颈深丛+浅丛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满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深丛 浅丛 神经阻滞方式 锁骨骨折手术
下载PDF
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黄美华 张转运 +3 位作者 庄珊珊 王晴 张偌翠 华薇 《护理学报》 2024年第15期7-11,共5页
目的构建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体系,为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评价模型,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优序图法和乘积法确立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 目的构建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体系,为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评价模型,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优序图法和乘积法确立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925,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13与0.182,构建了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9项三级指标的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指标。结论构建的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评价神经阻滞麻醉室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护理管理 质量指标 麻醉护理 德尔菲
下载PDF
模块化教学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毅 孙立 +1 位作者 傅强 徐志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3期59-61,共3页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作为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基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繁多、理论与实践并...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作为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基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繁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等特点,本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模拟培训、穿刺训练、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及有效的结合,以求使初学者能够快速、全面的熟悉该项技术,并能扎实的掌握及应用该项技术的操作技巧。通过总结本方法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水平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局部麻醉 神经阻滞 模块化教学 模拟培训 教学
下载PDF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改良法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生兰 吴梅秀 张慧萍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18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改良法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3例入院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63例和对照组150例,实验组胎头着冠时采取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改良法配合会阴局部和正中麻醉,缝合时不实施麻醉;对照组仅在需... 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改良法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3例入院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63例和对照组150例,实验组胎头着冠时采取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改良法配合会阴局部和正中麻醉,缝合时不实施麻醉;对照组仅在需要会阴侧切时给予传统阴部神经加会阴局部和正中麻醉,会阴裂伤者缝合前用浸麻醉药的纱布湿润。比较两组产妇会阴切开率、会阴裂伤度及产妇镇痛效果和依从性。结果:实验组产妇会阴切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会阴裂伤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镇痛效果和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阴道分娩中采用双侧阴部阻滞麻醉改良法可降低会阴裂伤率,减轻产妇分娩痛苦,提高产妇分娩依从性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改良法 初产妇 分娩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洪涛 王晋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 目的探讨两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过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其中A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为100%,B组为80%,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无并发症发生,B组有4例并发症,但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全,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异感法 比较
下载PDF
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欣舫 郭嘉 王迎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4-718,共5页
目的测定全麻联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5~80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PEN... 目的测定全麻联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5~80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PENG阻滞,设定罗哌卡因容量为20 ml,浓度由序贯法确定,初始浓度为0.375%,若神经阻滞20 min后,静息NRS评分较阻滞前下降≥2分且活动时NRS评分较阻滞前下降≥3分时,则视为阻滞成功,反之则视为失败,阻滞失败则下1例患者提高1个浓度梯度,阻滞成功则下1例患者降低1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比值为1.0∶1.2,直至出现7个拐点。采用Probit概率法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PENG阻滞前(阻滞前)、阻滞后20 min和术后2、6、12、24 h静息和活动(被动抬髋15°)时NRS评分,术后穿刺部位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头晕等发生情况。结果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行PENG阻滞的EC_(50)为0.185%(95%CI 0.154%~0.213%)。无一例患者穿刺部位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PENG阻滞的EC_(50)为0.185%(95%CI 0.154%~0.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 序贯法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浓度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麻醉神经阻滞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世伟 葛楠 刘洪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4期46-47,共2页
在麻醉学研究生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确化临床教学,有助于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此项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合格的临床麻醉医生。本文通过介绍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确化临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和传统教学方法... 在麻醉学研究生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确化临床教学,有助于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此项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合格的临床麻醉医生。本文通过介绍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确化临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确化临床教学在麻醉学研究生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3D打印 神经阻滞 精确化临床教学
下载PDF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德明 侯书健 +3 位作者 张元信 屈志刚 孙乐天 何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4,共5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位组(TOP组);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NS组),每组25例。局麻药皆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进行腋路臂丛阻滞,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3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VTP组、PNS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TOP组(96%、100%对72%,P<0.01);VTP组和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T2)短于TOP组(P<0.01);VTP组手术等待时间(T3)短于TOP组和PNS组(P<0.05);PNS组操作时间(T1)长于TOP组、VTP组(P<0.05)。结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阻滞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弥补了传统一点法的不足,能给手和前臂手术提供快捷、简单、有效又相对经济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臂丛 腋部 变体位 变角度两点法 传统一点法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两点与单点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金华 袁磊 +1 位作者 曾建强 叶永强 《微创医学》 2022年第2期171-174,194,共5页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两点与单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点组(n=32)和两点组(n=32)。单点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于第5胸椎行TP...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两点与单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点组(n=32)和两点组(n=32)。单点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于第5胸椎行TPVB,两点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分别于第4、第7胸椎行TPVB。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心率、血压于术前基础值的20%左右。比较两组TPVB的操作时间、阻滞平面,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的总用量,麻醉恢复室(PACU)期间舒芬太尼的用量及停留时间,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术后48 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点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长于单点组,阻滞平面优于单点组;两点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丙泊酚总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单点组(均P<0.05),但两组PACU停留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点组术后2 h、4 h、8 h、12 h的VAS评分低于单点组(均P<0.05),术后24 h、36 h、48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点组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少于单点组(P<0.05);两组包括恶心、呕吐、气胸、呼吸抑制在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点TPVB相比,两点TPV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阻滞平面更广、镇痛效果更优、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 单点法 两点法 全身麻醉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疗效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宇璐 黄素辉 +1 位作者 梁之孔 陆忠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第3期856-858,868,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理疗科2018-07至2020-04实施上肢手术伤病员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实验组(n=3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组织麻醉者... 目的对比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理疗科2018-07至2020-04实施上肢手术伤病员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实验组(n=3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组织麻醉者为对照组,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3h、6h、12h、24h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327±25s较对照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282±22s长(P<0.05);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麻醉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术中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疼痛控制上较传统异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较佳,应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蒲小俊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18期148-149,共2页
目的对照比较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排尿方式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12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合该次... 目的对照比较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排尿方式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12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合该次研究课题设计对照实验,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下肢骨折患者均分成采用全身麻醉方式的对照组与神经外周阻滞麻醉方式的观察组。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作为术后镇痛效果评估依据,分别统计两组术后6、12、24、48 h4个时间点所对应的VAS评分并行组间比较,计算两组患者自行排尿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明显要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6,t=5.071,t=7.215,t=9.283,P<0.05)。观察组术后自行排尿得的患者有39例(69.6%)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3/56)(x^2=7.058,P<0.05)。结论兼具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尽早恢复患者正常排尿应用优势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十分适用,值得临床优先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镇痛效果 排尿方式
原文传递
中药、皮质激素及肋间神经阻滞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冬 姜艳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76-178,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胸部或背部带状疱疹伴急性期神经痛病人共90例,分成3组,即A组(30例)、B组(30例)和C组(30例),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A组加用中药治疗,B组联合皮质激素治...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胸部或背部带状疱疹伴急性期神经痛病人共90例,分成3组,即A组(30例)、B组(30例)和C组(30例),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A组加用中药治疗,B组联合皮质激素治疗,C组联用肋间神经阻滞法治疗。根据VAS量表法,对比研究各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3周的VAS得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除B组与C组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虽低于其他两组的9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均比较满意,改善患者的神经痛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中药 皮质激素 肋间神经阻滞法
下载PDF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德明 王红宇 +3 位作者 邹青 张元信 林惠艳 曲彦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84-88,共5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与传统一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组(Variable post...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与传统一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组(Variable posture and angle two-point method,VTP组,n=50)和传统一点法组(The traditional one point method,TOP组,n=50),分别采用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和传统一点法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皆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臂丛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射20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止血带耐受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VTP组阻滞成功率要高于TOP组(92.0%对74.0%,P<0.05),VTP肌皮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TOP组(P值分别为0.017和0.021)。VTP组起效、达到阻滞完善的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TOP组(P<0.05)。VTP组较TOP组病人能较好的耐受止血带痛(P<0.05)。结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较传统一点法更为有效。其优点为较好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外科医师等待时间,对急诊手术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病人止血带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臂丛 腋部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 传统一点法
下载PDF
颈椎神经阻滞配合旋转斜扳治疗颈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海涛 王萍萍 +1 位作者 刘大勇 李吉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0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采取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定位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两组均实施颈椎横突... 目的探讨采取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定位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两组均实施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斜扳法,观察组实施定位旋转斜扳法,比较两组疗效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的总有效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的复发率(P<0.05)。结论对CDH采取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联合定位旋转斜扳法的疗效满意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横突 结节间沟神经阻滞 定位旋转斜扳法 颈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研究
下载PDF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
18
作者 洪翔 覃鹏飞 +1 位作者 李明 高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枪测法: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30例经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枪测法: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30例经临床诊断并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诊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病变的患者。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重点检测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腓骨小头下、腓骨小头上,以寻找其具体损害部位。结果①腓总神经病变组中有28例出现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下至腓骨小头上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段至腓骨小头上段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具体病变部位多数集中在腓骨小头上下2-6cm内;③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病变者并非均有胫骨前肌、跨长伸肌肌电图的异常。结论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在确定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的具体损害部位时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而常规的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及肌电图异常能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病变 传导阻滞 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 腓骨小头下至腓骨小头上 肌电图
下载PDF
一针三点脊神经根阻滞法治疗带状疱疹
19
作者 白渊 章耀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年第8期476-477,共2页
目的以一针三点脊神经根阻滞法同时治疗脊柱损伤和疼痛难忍的带状疱疹(Hz),与其他疗法比较优劣。方法选与Hz相对应的有压痛的脊椎间关节处进针,深达骨膜注入阻滞合剂3ml,然后退针至皮下,针尖刺向有伤痛的同一椎间隙并注药2ml,然后再退... 目的以一针三点脊神经根阻滞法同时治疗脊柱损伤和疼痛难忍的带状疱疹(Hz),与其他疗法比较优劣。方法选与Hz相对应的有压痛的脊椎间关节处进针,深达骨膜注入阻滞合剂3ml,然后退针至皮下,针尖刺向有伤痛的同一椎间隙并注药2ml,然后再退针皮下针尖刺向同一节段的椎间孔部位并注药5ml。结果经治42例,与其他疗法的16例对比显示,疗效显著。结论本法止痛迅速,疗效确切,有治疗脊柱损伤和Hz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多重功效和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阻滞 带状疱疹 一针三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