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谢晓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5期631-63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1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1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基于IKAP理论进行出院后3个月的延续护理,基本流程为收集信息(I)、传授知识(K)、加强观念(A)、促使行动(P),并通过微信开展随访。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急性脑血管病知识调查问卷、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脑血管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知识知晓率为90.48%(95/105),高于对照组的80.00%(8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3个月时,干预组Barthel指数为(58.37±10.36)、(67.52±9.44)、(81.24±10.59)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5.39±11.34)、(64.30±11.34)、(77.93±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血管病自我管理量表总得分为(3.80±0.62)分,高于对照组的(3.60±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进行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预后康复,进一步完善延续护理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神经介入手术 延续护理 IKAP理论 自我管理 康复护理
原文传递
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铁军 石富铭 +3 位作者 陈书阁 张丽文 陈左然 王金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以及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分别为(137.3±17.4)、(132.4±14.6)、(158.3±23.3)、(122.3±11.3)c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19.4)、(158.3±15.2)、(195.3±36.4)、(137.4±15.9)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脑血流
下载PDF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宗劲 王慧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121-122,共2页
目的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 目的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5.8%,高于对照组81.3%,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够使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得到提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优化改善,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观察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孔侦宇 姬松波 +2 位作者 李振科 张文 董荣臻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20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和介入联合溶栓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组和...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和介入联合溶栓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组和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 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73.33%), P<0.05。治疗3个月, 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最小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 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 P<0.05。治疗3个月, 介入联合溶栓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3个月, 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BI评分、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高龄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潘文龙 赵浩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6期1469-1471,共3页
神经介入治疗即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神经介入医师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封堵、溶栓、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标的常见方法^... 神经介入治疗即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神经介入医师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封堵、溶栓、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标的常见方法^([1])。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故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地应用于脑血管领域,是21世纪神经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神经介入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祥玉 韩秀芝 +1 位作者 刘淑云 金凯英 《临床研究》 2018年第4期16-17,共2页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在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探讨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随...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在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探讨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随机均分成常规组与介入组,常规组的患者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方法的治疗,介入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治疗基础之上联合接受神经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双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弱于常规组,且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明显较少,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比较之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此疗法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神经介入 脑血管 疗效 并发症 疾病
下载PDF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章阳 郝冲 +3 位作者 曾永芬 陈浩飞 贾宏彬 金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疼痛科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ZAP病人共153例,按带状疱疹病程分为急性期组(acute herpetic ...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疼痛科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ZAP病人共153例,按带状疱疹病程分为急性期组(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1~30天)、亚急性期组(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31~90天)和慢性期组(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90天)。所有病人均行2次神经阻滞治疗,每次间隔7天。记录病人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口服药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病人满意度评分(likert scale)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人出院时各项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1个月和3个月时AHN组和SHN组普瑞巴林用量较出院时降低(P<0.05),阿片类药物用量AHN组在第3个月时较入院时和出院时显著降低(P<0.001),AHN组有30%的病人在出院后3个月内完全停药,SHN组有8%,PHN组仅有3%。AHN组VAS评分、PQSI评分和Likert评分均较SHN组和PHN组有显著改善,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ZAP病人越早行神经阻滞治疗,病人疼痛缓解有效率越高,疼痛缓解越持久,口服药疗程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神经阻滞 早期干预
下载PDF
“三期十步法”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静 李芙蓉 《全科护理》 2020年第14期1733-1735,共3页
[目的]探讨"三期十步法"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8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三期十步法"护理干... [目的]探讨"三期十步法"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8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三期十步法"护理干预。采用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评价两组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病人中应用"三期十步法"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干预 三期十步法
下载PDF
Reinnervation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cells after median nerve repair using transposition with other nerves 被引量:2
9
作者 Yu-Song Yuan Su-Ping Niu +8 位作者 You-Lai Yu Pei-Xun Zhang Xiao-Feng Yin Na Han Ya-Jun Zhang Dian-Ying Zhang Hai-Lin Xu Yu-Hui Kou Bao-Guo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99-705,共7页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during nerve transposition repair to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s, the regenerated nerve fibers of motor neuron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can effectively repair dis...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during nerve transposition repair to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s, the regenerated nerve fibers of motor neuron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can effectively repair distal nerve and target muscle tissue and restore muscle motor function.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everal types of nerve transposition for median nerve defect(2 mm), 30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ion group,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medial pectoral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and radial nerve muscular branch transposition group. Three months after nerve repair, the wrist flexion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of wrist flexion after regeneration of median nerve in the affected limbs of rats.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he thickness of myelin sheath, the diameter of axons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axons i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segments of the repaired nerves were measured by osmic acid staining. The ratio of newly produced distal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o the number of proximal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as calculated. Wet weights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s were measured. Muscle fiber morphology was detected using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muscle fibers was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recovery of muscles. Results showed that wrist flexion function was restored, and the nerve grew into the distal effector in all three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s and the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each group. The magnification of proximal to distal nerves was 1.80, 3.00, 2.50, and 3.12 in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medial pectoral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and radial nerve muscular branch transposition group, respectively. Nevertheless, axon diameters of new nerve fibers,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axons,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TRANSPOSITION repair MEDIAN nerve functional remodeling muscle atrophy surgical interven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综合干预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立琴 傅平 +2 位作者 周继勇 潘红云 韩永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心智发育的早期干预方案,以促进其神经心理正常发育。【方法】将1996年11月-2003年4月青岛市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永久性CH患儿分为干预组[32例,(4.89±0.8... 【目的】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心智发育的早期干预方案,以促进其神经心理正常发育。【方法】将1996年11月-2003年4月青岛市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永久性CH患儿分为干预组[32例,(4.89±0.80)岁]和未干预组[40例,(4.90±1.83)岁],并随机选取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及分娩方式相匹配的正常儿童47例[(5.10±0.65)岁]作为对照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三组儿童C-WYCSI测试在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的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在十项分测验中,除图画填充、算术外,其余8项分测验和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的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CH患儿干预组在小韦氏智力测试的九项分测验(图画填充除外)和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的得分均高于未干预组(P〈0.05或〈0.01);③三组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遵循以“家庭为单位,实行个性化指导“的原则,指导家长选择适龄玩具及游戏对CH患儿进行综合干预,对CH患儿神经心理发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学龄前 智商神经心理 早期干预
下载PDF
多方式干预对接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手术患儿围手术期心理和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邢艳红 王迎斌 +3 位作者 谢圆 杨爱萍 张红晓 黄生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928-932,共5页
目的探讨多方式干预对接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 DDH)矫形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精神状态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DDH矫形手术的患儿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岁,体重12~2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多方式干预对接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 DDH)矫形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精神状态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DDH矫形手术的患儿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岁,体重12~2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4组:宣教+神经阻滞组(PN组)、宣教+术后镇痛组(PA组)、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NA组)、宣教+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PNA组),每组30例。4组患儿均常规诱导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七氟醚、瑞芬太尼用于术中麻醉维持。PN组、PA组、PNA组患儿术前访视时给予动画视频宣教手术和麻醉过程,PN组、NA组、PNA组患儿全身麻醉诱导后给予超声引导下股外侧皮神经阻滞,PA组、NA组、PNA组患儿术后给予父母控制静脉镇痛。记录术前访视时(T_(0))、入手术室时(T_(1))、麻醉诱导时(T_(2))、术后12 h(T_(3))、术后24 h(T_(4))、术后48 h(T5)患儿的心率、MAP、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评分。根据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 ICC)评估麻醉诱导时患儿的合作程度并记录ICC评分。同时测定并记录术后0.5 h(T′_(0))、术后2 h(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患儿VAS疼痛评分及术中芬太尼用药量。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寒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体重、手术时间、输液量及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A组比较,PN组、PA组、PNA组患儿在T_(1)、T_(2)、T_(3)、T_(4)时的心率、MAP、mYP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T5时心率、MAP也明显降低(P<0.05)。与PNA组比较,PN组和PA组心率、MAP、mYPAS评分在T_(3)、T_(4)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A组比较,PN组、PA组、PNA组患儿麻醉诱导时ICC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PA组比较,PN组、NA组、PNA组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宣教 神经阻滞 多方式干预 髋关节脱位 心理 疼痛
原文传递
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生长发育与智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海凤 杨雪琦 +1 位作者 曹立新 李艳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1期107-109,13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生长发育与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接收的3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为对照组患儿提供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儿则在...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生长发育与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接收的3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为对照组患儿提供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护理模式后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神经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神经评分有显著提高,且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身高、体质量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较好;另外研究组患儿在人能、应物能、言语能、动作能等4个能区得分上同样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智能发育情况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提供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其生长发育与智能发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神经行为 护理干预 缺氧缺血性脑病 生长 智能 发育 影响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 被引量:6
13
作者 桂宗英 张海敏 +3 位作者 戴丽丽 陈密密 吴丹 罗群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5期151-153,15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DPN的发生发展。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33例,经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DPN,明确DPN的患病率,同时将患者分为DPN组和非DP...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DPN的发生发展。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33例,经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DPN,明确DPN的患病率,同时将患者分为DPN组和非DPN(NDPN)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DPN的患病率69.17%,DPN组的年龄、病程、Hb A1c、BUN、2 h C-P与NDP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 A1c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Hb A1c可能是T2DM住院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预防的重要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下载PDF
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绪鑫 周立云 +1 位作者 连宗德 王培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08~2015-09收治的92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神经介入配合显...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08~2015-09收治的92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血管内治疗配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对照组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满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神经外科
下载PDF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雄俊 杨富珍 +3 位作者 张永利 牛金霞 刘纯星 郝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7期116-117,共2页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收集自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我院所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静脉溶栓;试验组:神...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收集自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我院所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静脉溶栓;试验组: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记录和比较所有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通过对8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不良反应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神经介入 溶栓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坤 张建刚 朱金钊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4期463-464,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 S100β、 NSE及F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T、 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rt-PA静脉溶栓,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RT-PA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对减轻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波 谭莉 +2 位作者 涂鄂文 刘容 刘秋庭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8期85-8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患者血浆NO、ET-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的改变,评估天麻素注射液对减轻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患者血浆NO、ET-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的改变,评估天麻素注射液对减轻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进行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即神经介入手术)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前单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组)、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各40例。采用ELISA法分别在术前1 d及术后1、3 d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同时在相同时间点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后,治疗组及对照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均有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一氧化氮(NO)值升高更明显,而内皮素-1(ET-1)值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值,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血管内操作中,天麻素注射液通过升高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内皮素-1(ET-1)水平,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脑血管痉挛 天麻素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神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其预防感染的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钒 陈怡君 粟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12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神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行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优质护理组在围手术期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护理...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神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行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优质护理组在围手术期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护理后SA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优质护理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优质护理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可以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护理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神经介入 围手术期护理 感染
下载PDF
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
19
作者 王国颖 柏慧 +2 位作者 高亚楠 王航 张倩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31-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 目的探讨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分别于干预前1d、干预3个月后评估希望水平、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希望水平各个维度评分、PANAS评分(PA)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PANAS(NA)评分、SSEQ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患者希望水平更高,情绪状态更稳定,自我效能感更强,神经功能恢复更好,预后情况更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 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NIHSS评分、侧支循环评分探究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20
作者 刘海涛 侯国勇 宋帅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494-4499,共6页
目的 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侧支循环评分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 目的 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侧支循环评分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0例CI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单一组(45例)、联合组(45例)。单一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侧支循环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外周阻力(Rv)、脉搏速度(Wv)]、血清学指标[S100钙结合蛋白A12/钙粒蛋白C(S100A1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APK/ERK激酶(MEK)、ERK1-β、ERK2-β]水平。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高于单一组(P<0.05);溶栓后,联合组Rv、Wv及NIHSS评分低于单一组,ADL评分、侧支循环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溶栓后,联合组血清S100A12、HMGB1、hs-CRP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溶栓后,联合组MEK、ERK1-β、ERK2-β蛋白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CIS的效果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侧支循环能力,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可能与调节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神经介入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