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被引量:102
1
作者 魏国齐 贾承造 +2 位作者 施央申 卢华复 王良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再生前陆盆地是针对中国地质特点研究提出的,与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种典型前陆盆地类型。本文在讨论再生前陆盆地概念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为例,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断裂褶皱构... 再生前陆盆地是针对中国地质特点研究提出的,与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种典型前陆盆地类型。本文在讨论再生前陆盆地概念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为例,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断裂褶皱构造变形,以及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含油气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再生前陆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样式、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及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便今后深入研究这一根据中国地质特点提出的前陆盆地新类型,指导塔里木盆地以及中国西部相关盆地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再生前陆盆地 构造特征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第四纪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何付兵 徐锡伟 +5 位作者 何振军 张晓亮 刘立岩 张巍 魏波 倪敬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3-908,共16页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01-T03、TQ和T11-T13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 跨大兴断裂北段的3条浅层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的新近系—第四系结构与断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兴断裂北段所在区域的新近系-第四系内可识别出T01-T03、TQ和T11-T13共计7组强反射同相轴,与其下的古近系及更早期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大兴断裂是一条地壳深度的断裂,其在浅部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状、断距等有所差异,宏观呈现由SW向NE倾角减缓(80°~60°)、上断点埋深变深(160~600m)、新近系断距(80~0m)减小的特征。在断裂NE末端表现为与三剪运动有关的变形加宽三角带,而不是一条持续的断层。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形态揭示其于新近纪—早第四纪仍延续了古近纪的伸展正断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现今沿线发育的地震可能与此构造的关系不大。大兴断裂的北段走向NNE,长约23km,与夏垫断裂呈右阶排列,形成一个长约13km的断裂重叠区。这种断裂组合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独立演化,分别控制廊固、大厂次级凹陷的发育,并最终在断裂交接重叠区形成成熟型的转换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断裂北段 浅层地震 新近纪-第四纪 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3
作者 施源 刘卫红 +3 位作者 邱隆伟 高雪峰 董道涛 王宇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0-713,共14页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第四系 七个泉背斜 构造-沉积演化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陕西渭南宋家北沟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介形类化石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焯 王平 王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0,44,共7页
基于对陕西渭南宋家北沟露头剖面的实测,详细描述了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的岩性地层及介形化石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化石组合划分,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2属27种,识别了线星介-骊山介组合(Lineocypris-Lishania Assemblage)及土星介-小玻璃介组合... 基于对陕西渭南宋家北沟露头剖面的实测,详细描述了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的岩性地层及介形化石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化石组合划分,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2属27种,识别了线星介-骊山介组合(Lineocypris-Lishania Assemblage)及土星介-小玻璃介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 Assemblage).通过介形类化石电镜扫描观察,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介形类化石做了壳体表面纹饰研究,划分出多边形近圆网纹纹饰、圆窝形网纹纹饰、锯齿形网纹纹饰、线条状条纹类型、指纹状条纹类型和斑点状纹饰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组 新近耋己/第四纪 介形类化石 壳表纹饰
下载PDF
渤海新近纪—第四纪隐性走滑断层发育机理与判识方法探究
5
作者 任健 杨波 +3 位作者 陈兴鹏 裴小刚 高曦龙 郭颖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7,共7页
渤海海域新近系—第四系地层中发育大量地震资料中难以识别的“隐性走滑断层”,其断面陡立、断续分布、断距较小。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隐性断层认识失败导致圈闭失效、勘探失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亟需从断层发育机理上重新认识且有效刻... 渤海海域新近系—第四系地层中发育大量地震资料中难以识别的“隐性走滑断层”,其断面陡立、断续分布、断距较小。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隐性断层认识失败导致圈闭失效、勘探失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亟需从断层发育机理上重新认识且有效刻画隐性走滑断层。基于渤海新近纪—第四纪构造背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隐性走滑断层发育机理以及识别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渤海新近纪—第四纪隐性走滑断层为先存断层斜向拉伸构造背景之下发育的位移分异式走滑断层,不受基底走滑断层直接控制;先存边界断层与斜向拉伸方向夹角α、先存边界断层与斜拉伸展断层夹角θ以及走滑分异概率P之间存在特定关系,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判断分异型隐性走滑断层是否发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明确了渤海新近纪—第四纪隐性走滑断层发育机理与判识方法,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走滑 走滑分异 分散式变形 斜向拉伸 先存断裂 新近纪—第四纪 渤海海域
下载PDF
SPAC法在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精细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4 位作者 刘巧霞 张前 章雪松 张匡华 王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15393-15403,共11页
微动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成为工程地质勘察及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手段。基于微动探测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C)法基本原理,选取研究区内121个微动测点及6个地质钻孔,比对单点S波速度结构与钻... 微动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成为工程地质勘察及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手段。基于微动探测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C)法基本原理,选取研究区内121个微动测点及6个地质钻孔,比对单点S波速度结构与钻孔岩性结构,结果显示岩性界面探测精度在0.44%~5.54%,表明微动探测法划分岩性差异较大的地层界面是可靠的;结合二维视横波速度剖面识别出区内地层单元及隐伏地质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单元划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法 海口江东新区 新近纪-第四纪 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旱平川断陷盆地控水构造及地下水赋存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畅 《中国煤炭地质》 2007年第3期34-36,共3页
旱平川断陷盆地受南北两区域大断裂控制,形成走向南东—北西向、倾向东北的条带状水文地质单元。根据盆地内断裂构造的控水特征、地层岩性的分布及富水性,将盆地内第三系上统划分为东、中、西三段及6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并对新第三系和第... 旱平川断陷盆地受南北两区域大断裂控制,形成走向南东—北西向、倾向东北的条带状水文地质单元。根据盆地内断裂构造的控水特征、地层岩性的分布及富水性,将盆地内第三系上统划分为东、中、西三段及6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并对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论述,为该区今后找水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赋存规律 控水构造 新第三系与第四系 旱平川断陷盆地
下载PDF
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与组合分区 被引量:7
8
作者 梁定勇 许国强 +5 位作者 肖瑶 陈晓清 李孙雄 麦发海 文健 符彩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11052-11063,共12页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江东新区 新近纪-第四纪沉积 标准地层 地层组合分区
下载PDF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9 位作者 邓寄温 蒋复初 马配学 马淑兰 孙东怀 祝一志 李春来 殷伟德 肖华国 孔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8-16,共9页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 的 Ir 异常和14.3×10^(-9)g/g 的 Au 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 N/Q 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 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 Ir 异常分别为3.89×10^(-6)g/g 的宇宙尘和2.15×10^(-8)g/g 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界面 撞击事件 中国 黄土 微颗粒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 被引量:49
10
作者 张岳桥 马寅生 +2 位作者 杨农 张会平 施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模式。指出,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伸展活动为主,伴 随着西秦岭地区拉分盆地的形成和超基性火山岩群的发育。这期左旋走滑伸展活动向东扩展导致了渭河盆地新近纪引张应 力方向由早期的NE-SW向转变为晚期的。NW-SE向。上新世晚期以来(约3.4 Ma以前),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 挤压活动为主.导致早期拉分盆地的轻微褶皱变形,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东昆仑东段玛沁-玛曲主断裂带上。该期构造变 动持续到早更新世,它的向东扩展产生了广泛的地壳形变效应,包括青藏东缘岷山隆起带的快速崛起、华北地区汾-渭地堑系 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活动等。中、晚更新世时期,断裂系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带 东段3个分支上,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西秦岭 晚新生代 拉分盆地 伸展 新近纪 上新世 早更新世 中新世
下载PDF
陕西旬邑新近系化学地层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祥煦 岳乐平 +2 位作者 张云翔 柳小明 王建其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86,共6页
陕西旬邑下墙剖面化学组成的系统测试资料、年均温度与年均降水量的定量计算揭示出 :该区红土堆积时的气候总体上比第四纪黄土堆积时的要暖湿 ,在暖湿背景下 ,早期相对较凉干 ,中期最暖湿 ,晚期较暖湿。进入第四纪后 ,气候突然变冷变干... 陕西旬邑下墙剖面化学组成的系统测试资料、年均温度与年均降水量的定量计算揭示出 :该区红土堆积时的气候总体上比第四纪黄土堆积时的要暖湿 ,在暖湿背景下 ,早期相对较凉干 ,中期最暖湿 ,晚期较暖湿。进入第四纪后 ,气候突然变冷变干。如更进一步细分 ,新近系红土段自下向上存在着由相对凉干—相对暖湿的四个百万年级气候旋回 ,其中第二、三旋回之间 ,即第 17与第 16层组之间 ,有气候较明显降温变干现象 ,它有可能主要是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所致。进入第四纪的突然明显变冷变干可能主要受控于当时青藏高原剧烈隆升作用。剖面上化学组成的变化在地层划分上有重要意义 ,从旬邑剖面的地化资料出发 ,并参考岩性、磁化率等将第四系底划在第 13层组顶 ,上新统底划在第 17层组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旬邑剖面 化学地层 环境变迁 地层划分 新近系 第四系
原文传递
银额盆地及周缘的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令喜 张洪安 +9 位作者 李继东 李曰俊 陈清棠 史大海 赵岩 李程 赵甜玉 韩波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6-397,共12页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形成地堑。杭乌拉南正断层和鼎新镇北地堑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北山煤矿的正断层活动时间可能也是第四纪晚期。第四纪晚期正断层走向近E-W;伴生的鼎新镇北“X”共轭节理由走向NE-SW和NW-SE两组近直立的节理组成。苏宏图背斜上发育的正断层形成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走向近E-W。古应力场分析,两期伸展构造的最大主拉张应力方向都是近N-S。这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的组成部分,代表了远程效应脉动式演化过程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第四纪晚期 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 构造间歇期 银额盆地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