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蛇绿岩——事实与臆想 被引量:95
1
作者 吴福元 刘传周 +4 位作者 张亮亮 张畅 王建刚 纪伟强 刘小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325,共33页
位于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在我国研究程度最高,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该蛇绿岩东西延伸约2000km,代表了印度和亚洲之间消失的新特提斯洋,是确定上述两大板块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岩石学标志。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的野外考察,结合... 位于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在我国研究程度最高,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该蛇绿岩东西延伸约2000km,代表了印度和亚洲之间消失的新特提斯洋,是确定上述两大板块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岩石学标志。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的野外考察,结合前人发表的资料发现,该蛇绿岩有如下方面的重要特点。(1)各蛇绿岩剖面均发育大规模的橄榄岩体,超镁铁岩的分布远远大于镁铁质岩石。这些超镁铁岩体尽管在岩性上以方辉橄榄岩为主,但出现大量二辉橄榄岩;(2)镁铁质堆晶辉长岩不发育;(3)不存在席状辉绿岩墙群,取而代之的是顺层侵入在橄榄岩中的辉长岩-辉绿岩岩席。部分情况下,辉绿岩还侵入到玄武岩之中;(4)蛇绿岩上部发育有一定厚度的玄武岩,但玄武岩与橄榄岩之间经常被辉绿岩席所占据,部分情况下玄武岩与橄榄岩直接接触。(5)地幔橄榄岩与镁铁质岩石在Sr-Nd同位素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显著差别;(6)辉长岩与辉绿岩形成在120-130Ma的狭窄时间段内,并具有类似亏损地幔的地球化学特点。上述资料表明,雅鲁藏布蛇绿岩中的超镁铁岩和镁铁质岩形成于不同时代,且在成因上不具任何联系。根据这些资料,本文提出,该区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可能为大陆岩石圈地幔。早白垩世期间,北侧亚洲大陆南缘位置的岩石圈由于拉张而使深部岩石圈地幔物质向上剥露。随着岩石圈拆离和减薄的不断进行,软流圈地幔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目前见到的玄武岩和辉长-辉绿岩席。在拉张作用的高峰期,早期亏损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在经历交代作用后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少量玻安质熔体。因此,雅鲁藏布蛇绿岩并不能代表新特提斯大洋,它与经典的蛇绿岩定义相差甚远。考虑镁铁质岩石发育有限的特点,雅鲁藏布蛇绿岩代表了一种超慢速扩张的洋盆形成环境,其扩张速率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慢速扩张 新特提斯洋 蛇绿岩 雅鲁藏布 西藏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二叠纪基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1 位作者 侯可军 唐索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31-1740,共10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在藏南雅拉香波地区厘定了一规模较大,形成于273.0±2.2Ma的辉绿岩体。该辉绿岩体侵入到由页岩和细砂岩组成的特提斯沉积岩中,表明这些沉积岩形成时间早于晚二叠纪,而不是晚三叠纪地层。该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富集LREE,亏损HREE;(2)高场强元素含量较高;(3)较高的Sr(87Sr/86Sr(t)=0.7063~0.7078)和Nd(εNd(t)=-1.1~-2.4)同位素组成,与西部同时代溢流玄武岩相当;及(4)较高的εHf(t)(+2.5~+3.9)。本研究及已有数据表明:沿新特提斯带发育一系列晚二叠纪基性岩浆岩,是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和新特提斯洋初始张开时深部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辉绿岩 二叠纪岩浆作用 大陆裂解 西藏
下载PDF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15 位作者 周洁 王光增 李玺瑶 姜兆霞 刘金平 刘丽军 刘永江 占华旺 姜素华 程昊皞 王鹏程 朱俊江 戴黎明 董昊 刘琳 郭晓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3-704,共22页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带 古特提斯洋 新特提斯洋 古太平洋 太平洋 造山 伸展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ubduction-related Rocks with High Sr/Y Ratios in the Zedong A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Magmatism in Southern Lhasa Terrane during Late Cretaceous 被引量:6
4
作者 CHEN Yanhong YANG Jingsui +3 位作者 XIONG Fahui ZHANG Lan LAI Shengmin CHEN M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51-368,共18页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is famous for its huge magmatic belt which records the magmatism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Although the Mesozoic continental-margin setting in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has been identif...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is famous for its huge magmatic belt which records the magmatism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Although the Mesozoic continental-margin setting in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has been identified, details of this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remain unclear. To further constrain these issues, we present zircon LA-ICP-MS U-Pb, Hf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the Gongbari dacites (of the Sangri Group) which intruded by Paleocene granodiorites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Tibet. New ag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acites were generated at -95.4 Ma, which suggests the Sangri Group volcanism may last to Late Cretaceous. The Gongbari dac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r (428-758 ppm) contents, low concentration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Y (e.g. Yb=0.78-1.14 ppm; Y=8.85-11.4 ppm) with high Sr/Y (41.91-67.59) and La/Yb (22.64-30.64) ratios, similar to those of adakite. The rocks are calc-alkaline, metaluminous, enriched in LILEs, depleted in HFSEs, and have positive tar(t) values (+7.7 to +11.6). The Gongbari dacites were probably produc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young and hot subducted Neo- Tethyan oceanic crust under amphibolite to garnet amphibolite-facies conditions. Though the Gangdese Mountains may have formed before Indo-Asian collisi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hasa Terrane might not go through obviously crustal thickening during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Neo-Tethyan oceanic lith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ic dacite Sangri Group neo-tethyan ocean Southern Lhasa Terrane Tibet
下载PDF
西藏驱龙铜钼矿床辉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悦 党飞鹏 +1 位作者 黄勇 吕川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83-495,共13页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西藏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以及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记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过程和地质演变。驱龙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岩浆带的东段,以超大规模斑岩型铜钼矿产而闻名。矿床内出露中侏...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西藏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以及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记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过程和地质演变。驱龙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岩浆带的东段,以超大规模斑岩型铜钼矿产而闻名。矿床内出露中侏罗统叶巴组火山岩,古近纪和中新世花岗岩类侵入岩,以及辉绿岩脉等脉岩。基性-中基性岩脉是探索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变和幔源物质属性的重要窗口,是反演地幔物质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的直接研究对象。文章以冈底斯岩浆带东段驱龙铜钼矿床内辉绿岩为研究对象,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全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源区属性和产出环境,浅析研究区古近纪构造背景,以期为冈底斯岩浆带古近纪基性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约束性数据支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成岩年龄为(58.9±1.1)Ma,属古新世晚期,与驱龙铜钼成矿作用(16.9~15.8 Ma)无成因联系。辉绿岩属钙碱性系列,高铝(Al_(2)O_(3)=15.43%~18.42%)、贫钾(K_(2)O=0.02%~1.39%)、低钛(TiO_(2)=0.74%~1.05%),相对富集Rb、Th、U、La、Sr和亏损Nb、P和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弱右倾平环状,无负Eu异常,显示弧岩浆的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辉绿岩形成于冈底斯岩浆活动的第三阶段(65~41 Ma),是在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背景下,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折返,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得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快速上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带 驱龙辉绿岩 新特提斯洋 弧岩浆 古新世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晚二叠世酸性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田怡红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王亚莹 侯可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35-3047,共13页
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对于评估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作用极为关键。我们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的哲古错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60.3±2.8Ma,并... 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对于评估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作用极为关键。我们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的哲古错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60.3±2.8Ma,并且被一约146Ma的闪长岩侵入。该花岗闪长岩属于高K钙碱性、偏铝质系列,其A/CNK和A/NK分别为0.74~0.76和1.87~2.72,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有明显的Nb、Ta和Ti的负异常,Zr和Hf正异常,ε_(Nd)(t)值为+1.1~+2.3;岩相学也显示出碱性花岗岩特征。以上所有特征揭示了该花岗闪长岩和A2型花岗岩相似,但其与典型的弧岩浆岩不同,而是与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岩类似。哲古错花岗闪长岩的源区是为经亏损地幔物质改造过的沉积岩或变沉积岩,基于本研究数据及已有数据表明,本研究中的晚二叠世酸性岩浆作用是一次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和新特提斯洋开启有关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新特提斯洋 冈瓦纳大陆北缘 伸展构造环境 特提斯喜马拉雅
下载PDF
伊朗南部Lurestan-Khuzestan地区中新统沉积物源特征
7
作者 孙高远 崔希超 +3 位作者 陈嘉诺 蒋璟鑫 胡修棉 王亚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3-1669,共17页
【目的】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扎格罗斯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形成。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持续充填致使海水最终从这一地区退出,实现了由海到陆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消亡提供约束。【方法】对伊朗扎格罗斯Lurestan地区和K... 【目的】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扎格罗斯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形成。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持续充填致使海水最终从这一地区退出,实现了由海到陆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消亡提供约束。【方法】对伊朗扎格罗斯Lurestan地区和Khuzestan地区的中新统Agha Jari组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砂岩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揭示碎屑物质充填和海退过程。【结果】Lurestan地区Agha Jari组由中到厚层砂—泥岩互层组成,沉积环境分析其形成于河流环境。碎屑组分显示大量变质岩岩屑,结合170 Ma锆石年龄峰,指示盆地北侧Sanandaj-Sirjan岩浆变质带为其可能物源;Khuzestan地区Agha Jari组主要为底部钙质砂岩,向上逐渐变为厚层砂岩、泥岩组合,沉积于三角洲环境。砂岩碎屑组分以沉积岩屑为主,中生代锆石年龄与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一致,表明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的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中的沉积岩。基于下伏Gachsaran-Mishan组浅海蒸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Agha Jari组记录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过程。生物地层学资料约束残留海消亡的时间为不早于中新世早期,并且存在从西北向东南海退的趋势。【结论】阿拉伯—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作用导致扎格罗斯山脉隆起,随着持续隆升的扎格罗斯山脉向前陆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是导致扎格罗斯残留海关闭的直接原因,并且扎格罗斯残留海从西北向东南退出的古地理格局至少在中新世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扎格罗斯 Agha Jari组 沉积环境 海退
下载PDF
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晨 苏本勋 +5 位作者 景揭俊 肖燕 林伟 褚杨 刘霞 白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02-3314,共13页
在现行板块构造理论的框架下,板块的初始俯冲是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亦是理解板块运动的关键节点。在俯冲起始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地质记录,分别为一系列地球化学成分多样的岩浆活动、SSZ型蛇绿岩、变质底板和... 在现行板块构造理论的框架下,板块的初始俯冲是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亦是理解板块运动的关键节点。在俯冲起始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地质记录,分别为一系列地球化学成分多样的岩浆活动、SSZ型蛇绿岩、变质底板和玻安岩及其对应的铬铁矿床。特提斯造山带作为公认的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尤其是初始俯冲的关键场所,一直备受地学界的重视。而土耳其南部构造带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确定亚欧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之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标志。该南部构造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理想场所,上述关于俯冲初始的四个地质记录均保存良好,且有如下方面的重要特点:1)不同地区的镁铁质岩石甚至同一地区的镁铁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似洋中脊玄武岩,到过渡型岩石类型和玻安质岩石均有发育; 2)大部分蛇绿岩具有完整的序列,各单元及变质底板岩石中普遍发育侵入的基性岩脉,产状多变,是多期岩浆事件的产物; 3)蛇绿岩下部通常发育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底板,且其年龄与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 4)蛇绿岩中普遍发育铬铁矿床,以高Cr型为主,部分蛇绿岩中还赋存高Al-高Cr的过渡型铬铁矿,均被认为是幔源岩浆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因而,这些地质体完整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蛇绿岩 变质底板 铬铁矿床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东段尼木地区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浆作用及其对新特提斯洋初始俯冲的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严立龙 曾令森 +2 位作者 申宇 李广旭 赵令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05-3618,共14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2)比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03225~0.703664,εNd(t)=6.51~6.81)。结合拉萨地块东南缘已发表的三叠纪中-基性岩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尼木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皆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地幔2.5%~4%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对比拉萨地块西南缘与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俯冲相关的岩浆记录,推断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下的初始俯冲作用具有穿时性,东段俯冲作用在~266Ma已经开启,西段则发生在255~214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变质基性岩 新特提斯洋 俯冲起始 中二叠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鸡公村地区辉长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云 张志 +3 位作者 李光明 杨毅 杨成业 连廷仁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7,共13页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鸡公村地区发育有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但其成因尚未得到系统约束。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48.2±0.3 Ma,形成于始新世,与区内发育的Mo-Re成矿作用(22 Ma)没有成因联系。岩石...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鸡公村地区发育有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但其成因尚未得到系统约束。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48.2±0.3 Ma,形成于始新世,与区内发育的Mo-Re成矿作用(22 Ma)没有成因联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辉长岩具有高w(Al_(2)O_(3))(17.78%~18.63%)、w(K_(2)O)(0.90%~1.76%),低TiO2特征,且相对富集LILEs(Ba,Sr,Rb等),相对亏损HFSEs(Zr,Ta,Nb等),显示弧岩浆特征。锆石εHf(t)值在10.0~13.4之间,全岩(^(87)Sr/^(86)Sr)ⅰ同位素值在0.7044~0.7048之间,εNd(t)值在1.6~2.2之间。这些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指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起源于被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次研究认为鸡公村地区辉长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板片断离背景,上涌的软流圈地幔致使前期形成的被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进而形成鸡公村地区广泛发育的基性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新特提斯洋 冈底斯成矿带 鸡公村
原文传递
变质底板的结构组分、形成时代及侵位机制:对大洋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洁 戴紧根 杨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3-559,共27页
变质底板是俯冲下插板片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与俯冲带之上热的地幔橄榄岩直接接触。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角闪岩等高温和变质泥岩等低温变质底板。全球范围内,变质底板一般以岩块形式出露在蛇绿混杂岩中。但是阿曼蛇绿岩中出现了相对完... 变质底板是俯冲下插板片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与俯冲带之上热的地幔橄榄岩直接接触。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角闪岩等高温和变质泥岩等低温变质底板。全球范围内,变质底板一般以岩块形式出露在蛇绿混杂岩中。但是阿曼蛇绿岩中出现了相对完整的变质底板序列,由顶至底依次出露高温变质底板和低温变质底板,它们位于条带状橄榄岩之下。由于变质底板中包含的高温变质底板部分只能形成于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因此变质底板能很好记录板块初始俯冲过程。初始俯冲是指俯冲带在转变为成熟俯冲体系之前的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变质底板形成时间的约束方法主要包括:1)40Ar/39Ar定年,定年矿物包括角闪石和白云母等;2)U‐Pb定年,定年矿物包括榍石、锆石和独居石等;3)Lu‐Hf定年,定年矿物包括石榴子石等。而变质底板侵位机制主要有:1)俯冲角度变缓模型,2)浮力驱动模型,3)局部应变增生模型。为了探讨变质底板对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本文收集了大量新特提斯中蛇绿岩和变质底板的年龄数据。结果表明每期变质底板形成时都会有对应的俯冲带之上型蛇绿岩形成,而且它们在不同的测年体系下有近乎相同的定年结果,这可能反映变质底板和蛇绿岩在后期经历了快速的剥露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仅仅依靠蛇绿岩和变质底板之间的年龄对比无法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只有在确定变质底板原岩、变质底板和蛇绿岩三者的年龄关系并重建变质底板的P‐T‐t轨迹等条件下,才能有效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及蛇绿岩的形成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变质底板 侵位机制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西藏南部米拉山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云鹏 解超明 +3 位作者 王明 范建军 董宇超 郝宇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95-2307,共13页
中南拉萨地块内部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差异对新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次工作选取位于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两侧的宗沃花岗岩体和仲达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 中南拉萨地块内部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差异对新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次工作选取位于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两侧的宗沃花岗岩体和仲达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93.8±2.2 Ma和197.5±1.8 Ma,指示了区内的早侏罗世岩浆事件.宗沃花岗岩与仲达花岗岩样品均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9.80%~74.64%)与较低的A/CNK值(0.98~1.07),且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两处样品均属典型的I型火山弧岩浆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南拉萨地块内部的早侏罗世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下的陆内弧环境.本次工作的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内早侏罗世岩浆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指示南拉萨地块内早侏罗世岩浆岩主要来源于新生下地壳,而中拉萨地块内早侏罗世岩浆岩的岩浆源区存在着更多古老下地壳成分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带 新特提斯洋 早侏罗世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冈底斯南缘变形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新特提斯洋早侏罗世俯冲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126
13
作者 张宏飞 徐旺春 +3 位作者 郭建秋 宗克清 蔡宏明 袁洪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47-1353,共7页
本文对产于冈底斯南缘一个变形花岗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原位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花岗岩为高硅(SiO_2=73.38%~76.06%)钙碱性岩系,K_2O/Na_2O=0.69~1.17,铝指数(A/CNK)=1.03~1.... 本文对产于冈底斯南缘一个变形花岗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原位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花岗岩为高硅(SiO_2=73.38%~76.06%)钙碱性岩系,K_2O/Na_2O=0.69~1.17,铝指数(A/CNK)=1.03~1.07,为弱过铝质岩石。变形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显示贫大离子亲石元素(e.g.Rb=47×10^(-6)~71×10^(-6))和高场强元素(e.g.Nb=1.3l×10^(-6)~3.09×10^(-6),Ta=0.23×10^(-6)~0.54×10^(-6)),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变形花岗岩锆石 U-Pb 年龄为178±1Ma,该年龄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显示ε_(Hf)(178Ma)值变化于+14.1~+17.7,表明变形花岗岩岩浆来自初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形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新特提斯洋向欧亚板块南缘的俯冲消减作用存在联系,其岩浆结晶年龄反映了新特提斯洋发生俯冲消减的开始时代不晚于早侏罗纪,说明了新特提斯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花岗岩 U-Pb定年 HF同位素组成 冈底斯块体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