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建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马伟 武建英 +3 位作者 芦广顺 丛萌倩 李晓君 钟浩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建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20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影像分析软件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建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20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吻合率88.5%。随访(1.5±0.4)年,随访期内30例(21.8%)患者支架远端主动脉出现负性重建。单因素分析发现假腔有分支灌注、夹层总长度、破口数及内漏影响主动脉重建(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假腔有分支灌注和破口数是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假腔有分支灌注和破口数是影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建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负性重建 危险因素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晓烨 卢晨 胡佳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2-1106,共5页
开胸置换胸主动脉,消除近心端内膜破口为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方法,但术后部分患者远端主动脉仍存在残留破口,会导致其假腔因持续灌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由于远端主动脉重塑不佳与患者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相关影响因... 开胸置换胸主动脉,消除近心端内膜破口为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方法,但术后部分患者远端主动脉仍存在残留破口,会导致其假腔因持续灌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由于远端主动脉重塑不佳与患者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相关影响因素的探究近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术后远端主动脉不良重塑的机制和危险因素作简要综述,有助于评估开放手术策略和近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重塑 负性重塑 主动脉扩张 残余夹层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指标
3
作者 杨阳 杨雍 +1 位作者 刘纪宁 朱伦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1250-1254,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63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1...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63例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将其分为重塑不良组(n=79)和重塑良好组(n=284)。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以及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指标。结果 重塑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重塑良好组患者,既往介入手术史、其他手术史、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假腔持续通畅比例均高于重塑良好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低于重塑良好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PHR)高于重塑良好组患者,支架覆盖胸降主动脉长度、假腔长度均长于重塑良好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假腔持续通畅、高PHR均是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发生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既往介入手术史、其他手术史、支架覆盖胸降主动脉长度、假腔长度、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不是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发生主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P﹥0.05)。PHR预测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的0.671、0.729。结论 高PHR与急性TBAD患者术后支架远端主动脉负性重塑有关,PHR在预测主动脉负性重塑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血小板 血红蛋白 主动脉 负性重塑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丽 刘兰 +2 位作者 宋小燕 王国栋 王乔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4期2679-2682,2613,共5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7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7天内行头颅核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使用ve...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7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7天内行头颅核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使用vesselmass软件测量斑块处血管及正常对照处的血管壁面积、流体面积,计算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比(RR)。RR>1.05为正向重构,0.95≤RR≤1.05为中间重构,RR<0.95为负向重构。分析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内斑块形成处血管重构情况。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组斑块的负荷大小。结果:47例患者中,共有72个斑块,其中责任斑块47个(占65.28%),非责任斑块25个(占34.72%)。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斑块有51个(占70.83%),位于基底动脉的有21个(占29.17%)。大脑中动脉出现负向重构比例较基底动脉更高(47.06%vs. 19.05%,P=0.027),基底动脉出现正向重构比例较大脑中动脉更高(57.14%vs. 25.49%,P=0.010)。相比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更大(0.70±0.08 vs. 0.65±0.07,P=0.017)。结论:颅内动脉在应对斑块形成后出现不同的血管重构模式,负荷更大的斑块更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重构 斑块负荷 正向重构 负向重构
原文传递
骨免疫与骨代谢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曹培 程飘涛 +4 位作者 杨成兵 宫首航 彭家泽 张琳 彭笳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61-2266,共6页
背景:骨质疏松症中骨密度和结构破坏,增加骨骼脆性引起骨折,导致高的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目的:综述骨免疫在骨代谢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骨免疫在相关骨骼疾病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11... 背景:骨质疏松症中骨密度和结构破坏,增加骨骼脆性引起骨折,导致高的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目的:综述骨免疫在骨代谢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骨免疫在相关骨骼疾病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11月应用计算机在Pub 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骨免疫,免疫-骨骼界面,骨代谢,淋巴细胞,免疫因子”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immunology,immuno-skeletal interface,bone metabolism,skeletal metabolism,lymphocyte,immune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至2022年11月,同时纳入少量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骨免疫学(osteoimmunology)指骨细胞和免疫细胞共享的微环境并相互作用,共同执行“骨免疫系统”,该系统包含骨髓中所有细胞;(2)免疫-骨骼界面在生理条件下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但在病理作用下,免疫-骨骼界面可能会导致骨质破坏;(3)骨保护素主要来源于B细胞,很好地抑制了破骨代谢;然而当机体处于炎症情况下,T细胞和B细胞会产生促骨质吸收的协同作用;此外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体内调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影响骨代谢;(4)在大多数临床疾病中(如类风湿关节炎、雌激素缺乏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免疫-骨骼界面都与骨免疫系统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对骨代谢的调控;(5)在临床前景方面,研究骨免疫与骨代谢的相互作用,旨在为减少骨折风险的治疗性干预提出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免疫 骨代谢 免疫-骨骼界面 骨质负性重塑 骨保护素 淋巴细胞 免疫因子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