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阮一帆 明月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5,共8页
精神生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把握唯物史观下精神生产的实质、从精神生产角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解新时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难题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根据唯物史观,在“供给--... 精神生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把握唯物史观下精神生产的实质、从精神生产角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解新时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难题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根据唯物史观,在“供给--需求”辩证关系的理论框架下,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就是精神产品能够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实现我国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面临资本逻辑、文化交锋、数字异化、机制壁垒等现实挑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精神生产有效供给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坚守中华文化为立场观点,以优化数字智能为技术支持,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机制为制度要求,通过夯实精神生产的价值根基、厚植精神生产的文化底蕴、优化精神生产的表达方式、健全精神生产的共享机制等理路深化精神生产供给侧改革,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精神产品和公共精神产品,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产 精神生活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利益·情感·精神:个体第一需要与德育认同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2
2
作者 项久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2,共8页
个体内在需要是由不同需要类型按个体预期比重所构成,其中,在个体特定生命阶段中,对个体最为重要的需要类型为该阶段内的个体第一需要。个体内在需要主要涵盖利益、情感与精神三大向度。从整体上看,个体利益需要包括生存性利益需要、享... 个体内在需要是由不同需要类型按个体预期比重所构成,其中,在个体特定生命阶段中,对个体最为重要的需要类型为该阶段内的个体第一需要。个体内在需要主要涵盖利益、情感与精神三大向度。从整体上看,个体利益需要包括生存性利益需要、享受性利益需要与发展性利益需要;个体情感需要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需要、情感交往需要、情感归属需要与情感记忆需要;个体精神需要涵盖思想需要、价值需要与信仰需要。对于不同个体而言,这些需要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决定德育实效的关键不在于个体各类需要“差不多”地被满足,而在于个体需要是否按其预期比重被满足,尤其是个体第一需要是否被满足。德育主体只有把握差异化个体的预期需要比重,特别是抓住个体第一需要精准施策,方能使个体在德育过程中形成归属感、获得感,进而生成个体对德育的最大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第一需要 德育 认同 主客体关系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广 李佃来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2,共10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标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整体协调推进的、人民精神世界丰盈的总体性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满足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标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整体协调推进的、人民精神世界丰盈的总体性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厚植了精神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整合强大的社会力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能扎实推动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论原子式个人——兼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马拥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1-61,共1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原子式个人即"纯粹的"个人或孤立的、本原的、自然的人,不过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代的客观假象。它的本质是自相矛盾的"经济人",而社会人、政治人、意识形态人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原子式个人即"纯粹的"个人或孤立的、本原的、自然的人,不过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代的客观假象。它的本质是自相矛盾的"经济人",而社会人、政治人、意识形态人等等,则不过是经济人基础上建构出的自我分裂、自我矛盾的抽象人格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由于缺乏历史视野和整体眼光,人们往往把对象化和异化相混淆,进而误把摆脱异化混同于摆脱对象性,误以为自由就在于摆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后的个人的任性妄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指出: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个人才能获得自由。这表明,只有在满足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之后,个性需要的满足才能提上日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成为现实。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的实质不在于原子式个人的产生,而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扬弃物的依赖性、实现个人的社会需要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为个人的个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式个人 客观假象 真正的共同体 改革开放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适度:基于资源环境限制的美好生活满足方式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劲松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2,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基于环境资源限制,它受全球环境资源、国内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基于环境资源限制,它受全球环境资源、国内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约。公众、政府、市场和社会对"美好生活"都应选择适度满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满足方式 美好生活需要 资源环境限制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原文传递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美好生活需要”刍议 被引量:7
6
作者 高桂梅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61-66,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探讨从整体到个人层面构建"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行性、必要性、普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探讨从整体到个人层面构建"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行性、必要性、普及性,并提出三个层面的构建路径:明确"美好生活需求"的终极价值指引地位,宏观构建科学、适宜的"美好生活需求"体系,深度培育以"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的个体自我实现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细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0,共6页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文本分析法,以经典的需要理论为框架,以体育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逻辑起点,对不同社会形态下体育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条分缕析,凸显了体育从社会发展的旁观...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文本分析法,以经典的需要理论为框架,以体育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逻辑起点,对不同社会形态下体育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条分缕析,凸显了体育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变迁历程,从而确立了体育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必然性。阐述了当前我国体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所指,并就我国体育如何破除自身发展的短板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发挥体育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参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体育 健康 功能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从资本逻辑到人民逻辑:生命政治本土化的主题与方向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爱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生命政治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就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而言,这股研究热潮表征的是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其一,就思想主题而言,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将立足点从"市民社会...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生命政治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就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而言,这股研究热潮表征的是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其一,就思想主题而言,生命政治的本土化将立足点从"市民社会"转向"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议题,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推进"类生命"的现实建构。其二,就理论视域而言,生命政治的本土化植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土壤中,转变对国家治理的知识论态度,积极建构合乎人性解放的国家治理理念。其三,就思想使命而言,生命政治本土化致力于揭示并克服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将对资本文明的激进批判转化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探索,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 本土化 人民逻辑 美好生活需要 治理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原文传递
消费升级视角下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菜市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甘依霖 朱媛媛 +1 位作者 罗静 高喆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消费升级时代孕育了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改变了生活服务业的城市空间格局。论文以菜市场作为生活服务空间的代表,选取武汉市这一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样本及城市疫后复苏“风向标”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GIS空间计量和STATA统计分析,探讨菜市场... 消费升级时代孕育了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改变了生活服务业的城市空间格局。论文以菜市场作为生活服务空间的代表,选取武汉市这一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样本及城市疫后复苏“风向标”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GIS空间计量和STATA统计分析,探讨菜市场综合体系的形成过程、类型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武汉市菜市场经历了传统农贸市场主导—零售新业态扩张—社区尺度回落的历程,形成以大卖场生鲜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及社区菜场为主的复合型生活服务空间,并在疫后展现出一定韧性;②武汉市菜市场整体上由双核心向多核心转变,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且呈现出农贸市场“团簇状”、生鲜超市“条型”、大卖场“点状”、社区菜场“蝶形”的分类型差异化格局;③全业态菜市场布局受社会、经济、区位和发展基础影响显著,传统业态受市场和区位要素影响显著,零售新业态受经济要素和前期菜市场集聚程度的影响显著,且消费升级态势下新建菜市场选址更加偏好购物中心代表的体验式消费场所。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现代菜市场体系的类型研究,拓展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研究的学科视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优化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结构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品质追求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服务空间 菜市场 消费升级 美好生活需求 武汉市
原文传递
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环境权塑造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璐 《人权》 CSSCI 2021年第6期124-140,共17页
随着我国对环境权利的人权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应将“美好生活需要”中包含的以对“更优美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诉求,作为环境权形成的基础。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环境权体现了在环境满足健康需要的基础上,法律对于人对环境在... 随着我国对环境权利的人权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应将“美好生活需要”中包含的以对“更优美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诉求,作为环境权形成的基础。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环境权体现了在环境满足健康需要的基础上,法律对于人对环境在精神层面感受需求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的权利回应。基于我国《民法典》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实践制度安排,可对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环境权进行法律规范解读。在理论层面,环境权边界的确定应以容忍义务底线为参照。在相关司法实践中对于环境权的识别与保护,应在司法裁量中充分考虑合理预期保护、时间与空间因素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感受惯性等因素,在确定容忍义务限度的基础上为环境权司法保护水平的合理定位作出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环境权 司法裁量
原文传递
需要与平等:两种正义观中的共同富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共同富裕理论中存在着需要与平等两种正义观的交织。在不同的正义观下,共同富裕的理论图景、主要任务和实践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对于需要的正义,共同富裕的重点是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美好生活之所需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 共同富裕理论中存在着需要与平等两种正义观的交织。在不同的正义观下,共同富裕的理论图景、主要任务和实践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对于需要的正义,共同富裕的重点是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美好生活之所需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总产品和财富的增加,始终是需要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平等的正义,共同富裕的重点是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防止两极分化,公平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则是理论研究的核心。两种正义观并不冲突,然而,赋予哪种正义观以理论的优先性和实践的紧迫性,意味着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共同富裕的不同认知及其解决方式的差异。当下,作为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正义原则之理论建构和实践的优先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正义 需要 平等 美好生活需要
原文传递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12
作者 彭陈 杜世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蕴含丰厚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中,认识论意蕴阐释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性,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扎实稳固的学理支撑;价值论意蕴深化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追寻,使新时代推进...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蕴含丰厚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中,认识论意蕴阐释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性,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扎实稳固的学理支撑;价值论意蕴深化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追寻,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彰显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方法论意蕴构建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强烈的现实关怀,成为切实可行的应然之举。三重哲学意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现代化 精神文化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
下载PDF
“美好生活需要”的发生与实现逻辑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萌 季乃礼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0,共9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供求不平衡 需要层次
下载PDF
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江维国 李立清 《兰州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176-183,共8页
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体多元化、表现形态多样化特征的自我呈现。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持续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和内涵发展不充分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获得稳定工作、满... 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体多元化、表现形态多样化特征的自我呈现。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持续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和内涵发展不充分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获得稳定工作、满意收入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导致被征地农民发展不充分与美好生活需要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培训机制不完善、创业支持乏力和补偿标准过低等因素。因此,完善培训机制、强化创业支持、适度提高补偿标准等举措是促进被征地农民充分发展,进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发展不充分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
下载PDF
人到中年:中国“夹心世代”的福祉困境与政策回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臧其胜 《社会福利》 2021年第1期10-17,共8页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或即将进入"夹心"位置,成为"夹心世代"/"三明治世代",面临比父辈更高的福祉损失风险,但中国学界更多关注儿童与老人等被照顾者。文章简要回顾了"夹心世代"的研究历史,...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或即将进入"夹心"位置,成为"夹心世代"/"三明治世代",面临比父辈更高的福祉损失风险,但中国学界更多关注儿童与老人等被照顾者。文章简要回顾了"夹心世代"的研究历史,引入福利多元主义解释框架,分析了双重照顾与工作竞争引致的福祉损失风险,强调照顾者更需照顾,并提出未来策略:推动需要为本的照顾者政策设计,推进福利权为中轴的多元合作治理,突破注意力分配的多重环境约束。在此基础上,重构福利体制,消除性别差异与夹心位置的影响,进而满足"夹心世代"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多元主义 “夹心世代”/“三明治世代” 美好生活需要 照顾者政策 工作—家庭平衡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意涵及其价值导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明霞 毛志强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9-45,共7页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特征的准确提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好生活",但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饱和,更多的美好生活需...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特征的准确提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好生活",但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饱和,更多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被唤醒。人民的需要作为驱动人民主动追求客体价值的动力源,总是在不断超越和否定客体的过程中引导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路径。因此,美好生活需要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不可忽视的力量。准确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意涵,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和伦理向度,才能找准引领人心的"关键处"和"要害处"。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价值导向,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驱动"美好生活"的创造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提高"美好生活"的获得感。这是正确引领美好生活需要并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崭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美好生活需要 时代意涵 价值导向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与实现逻辑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明哲 占永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年第8期14-20,共7页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生活发展的现实追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把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到了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还彰显了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生活发展的现实追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把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到了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还彰显了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望,还是人类勤勉探求的生活理想;“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体异质性与社会共享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就它的现实特性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然而,欲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一方面应当注重对人们心理内部需求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应依赖外部要素的“衡”向供给与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引导与实践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产生逻辑 实现逻辑
下载PDF
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内涵阐释与层次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金华 吴茜 《老龄科学研究》 2019年第7期14-26,共13页
对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进行理论构建,并尝试对其进行层次划分。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社会活动需要、照护需要、安全防护需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身心... 对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进行理论构建,并尝试对其进行层次划分。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社会活动需要、照护需要、安全防护需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看,身心健康状况、生活来源、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照护主体、社区提供科学保健知识情况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具体而言,认为生活美好的老年人主要包括如下几类: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有足够的日常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生病时由家庭照料并能满足其照料、陪伴需求的老年人,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保健知识并保障其信息安全的老年人。采用标准回归系数法,确定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层次。从标准回归系数结果看,各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与预期的一致。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层次依次为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社会活动需要、照护需要、安全防护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层次 生活满意度
原文传递
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标下的城市公园建设——以太仓市民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巩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5-69,共5页
公园城市的构建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市民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是创建公园城市的核心力量和引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城市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民公园的设计结构由师法自然的山形水系、一条从... 公园城市的构建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市民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是创建公园城市的核心力量和引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城市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民公园的设计结构由师法自然的山形水系、一条从市政府延伸出的城市绿轴,以及一条具串联功能的环形绿道组成。通过打造包容开放的共享场所满足市民拥有城市归属感的需要;通过激发自然乐享的活力空间满足市民进行令人愉悦的户外活动的需要;通过营造宜人诗意的生态景观满足市民欣赏风景、感受四季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城市 美好生活需要 市民公园 绿色公共空间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的百年回顾与基本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陈 李玉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14,共7页
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主要历经了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4个阶段,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文化建设理... 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主要历经了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4个阶段,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在百年行进中,中国共产党在以文化建设推动美好生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理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根本宗旨;秉持求实创新精神是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化建设 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