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7
1
作者 姜永霞 程博 +1 位作者 蒋松鹤 楼新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 针刺方向 针刺深度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7
2
作者 姜雪梅 高彦平 黄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翳风穴的解剖层次和针刺深度,为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尸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 目的:探讨翳风穴的解剖层次和针刺深度,为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尸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突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腱膜及乳突前缘,向下直刺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颈动脉鞘和面神经、下颌神经。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结论:翳风穴周围有较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临床操作时应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翳风/解剖学和组织学 针剌深度
下载PDF
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被引量:68
3
作者 范刚启 赵杨 符仲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从疼痛病症、针刺进针点、针刺工具及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不同角度,对近30年针刺镇痛文献进行分析,初步优化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以提高针刺镇痛疗效。结果表明,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疗效的关键因素... 从疼痛病症、针刺进针点、针刺工具及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不同角度,对近30年针刺镇痛文献进行分析,初步优化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以提高针刺镇痛疗效。结果表明,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疗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应用多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因素与镇痛效应、镇痛机制的关系,既可提高针刺镇痛疗效,又可全方位探索针刺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针刺方向 针刺角度 针刺深度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头皮针流派比较及发挥 被引量:57
4
作者 徐春花 范刚启 赵杨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3-667,共5页
查阅头皮针流派近40年的相关文献及书籍,对头皮针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对其取穴定位原则及针刺方法进行归纳比较,为优化头皮针针刺方案作准备。发现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头针有焦顺发头针、方云鹏头皮针、于致顺头针等十大流派。各流派刺激... 查阅头皮针流派近40年的相关文献及书籍,对头皮针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对其取穴定位原则及针刺方法进行归纳比较,为优化头皮针针刺方案作准备。发现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头针有焦顺发头针、方云鹏头皮针、于致顺头针等十大流派。各流派刺激部位选取原则不尽相同,其中俞昌德颅针根据颅骨缝定位,主要治疗脑血管病;张鸣九根据传统经络理论选用透刺法治疗痛证及精神疾病;其余流派定位均与大脑皮层功能分区有关。刺法上方云鹏强调针刺深度需达骨膜,其余诸家多针刺于帽状腱膜下。焦顺发头针、俞昌德颅针、《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通脑活络针刺法要求快速捻针,于致顺头针、朱明清头皮针强调长留针。认为目前头皮针定位原则混乱,理论依据不清,不同流派针刺部位不一致,诸流派没有统一的进针角度、深度、方向、捻转速度和留针时间。宜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严密的科学设计,从临床和实验来证实头皮针理论的科学性、刺激区特异性,明确有效刺激区及具体量化针刺手法,确定头皮针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流派 针刺 部位 针刺 角度 针刺 深度
原文传递
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王玉明 李勃 +3 位作者 关钊玉 蔡志梅 李青梅 卢玉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在华佗夹脊穴(腰段)采用新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层面及植入的羊肠线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针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角进针并出现明显的&#... 目的:探讨在华佗夹脊穴(腰段)采用新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层面及植入的羊肠线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针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角进针并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时,看到针尖可到达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此为最佳进针深度,并可在此间隙植入羊肠线或药物.结论:将针灸针或羊肠线作用于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佗夹脊穴 腰段 影像定位 针刺深度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 进针深度 羊肠线 安全深度 针刺方法 相关组织 适宜部位 后间隙 硬膜外 矢状面 针灸针 治疗 植入 深部
下载PDF
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严振国 白娟 +1 位作者 邵水金 张建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69-772,共4页
目的 :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的参考数值。方法 :(1)经穴的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 ,经 - 2 0~ - 30℃冰冻 ,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 ,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 (2 )经穴的层次... 目的 :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的参考数值。方法 :(1)经穴的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 ,经 - 2 0~ - 30℃冰冻 ,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 ,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 (2 )经穴的层次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选穴定位 ,在穴位处用钢针刺入或刺染 ,再逐层解剖 ,以反映穴位区的解剖结构。结果 :得到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常用危险穴位针刺的安全深度和危险深度的范围 ,以及部分危险穴位进针的方向和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针刺 进针深度 经穴 断面解剖 选穴 胸腹部 再通 角度
下载PDF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楼新法 杨新东 +2 位作者 蒋松鹤 孙臣友 张瑞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cm,最大深度为4·42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针刺深度 进针
下载PDF
王玲玲教授八髎穴深刺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蔡海红 王玲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王玲玲教授以深刺八髎穴为核心治疗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刺八髎穴是取效的关键,只有以长针对穴位进行深刺操作,才能通过直接刺激骶神经发挥出八髎穴良好的治疗效应。揣穴是深刺的基础,结合表面解剖... 王玲玲教授以深刺八髎穴为核心治疗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刺八髎穴是取效的关键,只有以长针对穴位进行深刺操作,才能通过直接刺激骶神经发挥出八髎穴良好的治疗效应。揣穴是深刺的基础,结合表面解剖学知识,总结出八髎穴的揣穴方法;刺法是深刺的前提,针刺角度必须根据各对骶后孔的形态特点作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实现八髎穴的深刺。古今文献对八髎穴的定位及具体操作语焉不详,限制了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王玲玲教授对八髎穴的定位、刺法及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其操作技术及相关临床病案作一介绍,以利于八髎穴的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 取穴 方法 针刺方向 针刺深度
原文传递
深刺与浅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翠彦 王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不同针刺深度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深刺耳前3穴即耳门、听宫、听会配合体针疗法);对照组24例(浅刺耳前3穴配合体针疗法),观察和比较治疗后不同时期两组听力变化及伴随症状的变化。结... 目的探讨及评价不同针刺深度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深刺耳前3穴即耳门、听宫、听会配合体针疗法);对照组24例(浅刺耳前3穴配合体针疗法),观察和比较治疗后不同时期两组听力变化及伴随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29.2%,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深刺组疗效优于浅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方法 针刺深度 听力检查 突发性耳聋
下载PDF
深刺崇骨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张智龙 赵淑华 +5 位作者 陈国华 吉学群 薛莉 杨元庆 陈宏 张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针刺崇骨穴不同深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283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崇骨深刺组(99例)、崇骨浅刺组(94例)和传统针刺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崇骨... 目的:探讨针刺崇骨穴不同深度对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283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崇骨深刺组(99例)、崇骨浅刺组(94例)和传统针刺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崇骨深刺组、崇骨浅刺组均取崇骨、廉泉穴,崇骨深刺组崇骨针刺60-75mm,崇骨浅刺组崇骨针刺30mm,并通以电针;传统针刺组穴取风池、翳风、完骨、廉泉等,3组均留针30min,每天2次,共治疗30天。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量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崇骨深刺组总有效率为97.0%(96/99),优于崇骨浅刺组的64.9%(61/94)及传统针刺组的70.0%(63/90)(均P〈0.05)。各组内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崇骨浅刺组仅中医评价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崇骨深刺组及传统针刺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中医评价量表评分均下降明显(均P〈0.01);各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崇骨深刺组各项评分均较崇骨浅刺组、传统针刺组分值下降更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崇骨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深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困难 中风 针刺疗法 针刺深度
原文传递
毫针针刺深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6
11
作者 孙俊俊 王亚峰 +8 位作者 张壮 曹卉娟 王培 赵珉一 胡妮娟 吴桂雯 胡尚卿 孟洪宇 朱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评价针刺深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的影响。方法:检索10个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MEDLIN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CENTRAL)、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 目的:评价针刺深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的影响。方法:检索10个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MEDLIN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CENTRAL)、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计索引数据库(CINAHL PLUS)、联合补充医学文献数据库(A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精神医学信息数据库(Psyc INFO),以及6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收集比较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人分别进行资料提取,最后采用Rev Man 5.3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8 716篇,经筛选后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0篇,共计病例数1 116例。结果显示毫针深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疼痛、降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提高总有效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腰椎分数(JOA评分)的效果优于毫针浅刺的治疗。结论:初步认为深刺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但由于目前纳入研究质量和样本量偏低,证据尚不充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深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疗效差异的观察 被引量:36
12
作者 赵宏 赵婷 +1 位作者 刘保延 刘志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均选用条口穴治疗。治疗组采用透刺法,对照a、b、c组分别采用刺入40mm、只刺入皮下、假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通过Constant-Mu... 目的探讨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均选用条口穴治疗。治疗组采用透刺法,对照a、b、c组分别采用刺入40mm、只刺入皮下、假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通过Constant-Murley肩关节量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0%,对照a组为68.4%,对照b组为52.6%,对照c组为38.0%,治疗组与对照a、b、c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a、b、c三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条口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肩周炎有不同的疗效,透刺法疗效最好;假针刺疗效最小,作为对照方法更加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凝症/针灸疗法 针刺深度 条口 @肩周炎
下载PDF
深刺大肠俞为主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13
作者 娄必丹 黄志刚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51-452,共2页
方法 :将 96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5 6例治疗采用芒针深刺大肠俞为主 ,对照组 4 0例按常规操作针刺大肠俞等穴。结果 :治疗组痊愈 2 1例 ,显效 2 7例 ,有效 6例 ,无效 2例 ;对照组痊愈 7例 ,显效 11例 ,... 方法 :将 96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5 6例治疗采用芒针深刺大肠俞为主 ,对照组 4 0例按常规操作针刺大肠俞等穴。结果 :治疗组痊愈 2 1例 ,显效 2 7例 ,有效 6例 ,无效 2例 ;对照组痊愈 7例 ,显效 11例 ,有效 18例 ,无效 4例。两组比较 ,愈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性坐骨神经痛 针灸疗法 大肠俞穴 针刺深度
下载PDF
下关穴不同深度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和岚 周婉瑜 张秀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深刺及浅刺下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3例,随机分为深刺组(32例)和浅刺组(31例),两组均取患侧下关,双侧合谷、太冲及与病变神经干分支相应的攒竹、四白、夹... 目的:观察深刺及浅刺下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3例,随机分为深刺组(32例)和浅刺组(31例),两组均取患侧下关,双侧合谷、太冲及与病变神经干分支相应的攒竹、四白、夹承浆穴。深刺组针刺下关至蝶腭神经节(SPG),攒竹、四白、夹承浆分别刺入眶上孔、眶下孔、颏孔;浅刺组行常规针刺,针刺后均接G6805电针仪,每次通电30min,隔日1次。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疼痛指标、中医证候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深刺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各项评分(疼痛程度、疼痛次数、心烦、目赤、口苦、胁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浅刺组除胁痛(P>0.05)以外,其余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深刺组VAS评分、中医证候中疼痛程度、目赤及总分减少更显著(均P<0.05)。深刺组、浅刺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3.8%(30/32)和87.1%(27/31),深刺组疗效优于浅刺组(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深刺下关透蝶腭神经节较常规针刺下关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针刺疗法 针刺深度 下关 蝶腭神经节
原文传递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与针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25
15
作者 宋越 马良宵 +2 位作者 王俊翔 甘莹莹 母杰丹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5-8,共4页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角度 针刺方向 针刺深度 针效
下载PDF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6
作者 夏冬冬 王湖冰 +3 位作者 谷禾 楼新法 原林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关 形态学 针刺深度 针刺方向
原文传递
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4
17
作者 谢新群 曹耀兴 +2 位作者 李丰 孟羽 邓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目的:观察围刺法与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较佳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围刺组采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为主,同时酌情选配4~5个远端腧穴,... 目的:观察围刺法与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较佳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围刺组采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为主,同时酌情选配4~5个远端腧穴,每日治疗1次;西药组口服吲哚美辛及别嘌呤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5日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尿酸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围刺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西药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刺组血清尿酸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516.85±48.63)μmol/L、(293.77±68.45)μmol/L,西药组分别为(509.66±51.11)μmol/L、(333.66±89.22)μmol/L,两组血清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刺组治疗后血尿酸含量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刺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西药组不良反应率为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刺 急性病 关节炎 痛风性 针刺深度
原文传递
浅刺针法探微 被引量:22
18
作者 范郁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浅刺疗法的可行性。方法:从古代文献和近年临床研究入手分析浅刺针法的作 用。结果:针刺浅层即可激发经气,且可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结论:应在针灸临床上推广浅刺针 法。
关键词 针刺深度 浅刺 组织学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与针刺深度的关系 被引量:25
19
作者 袁柯 杨芳 郭强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0期1295-1299,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针刺深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深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针刺深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深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VAS)、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观症状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有时间效应(P<0.05),即两组NPQ评分有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有组别效应(P<0.05),即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即两组NPQ评分差异有随时间变化降低的趋势。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疗效有关,深刺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针刺疗法 针刺深度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目测类比评分 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
下载PDF
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松堤 李亚东 +2 位作者 姜国华 胡妮娜 丛树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研究风府穴在CT定位下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1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CT断层技术测量风府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风府瘦人组为... 目的:研究风府穴在CT定位下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1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CT断层技术测量风府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风府瘦人组为(27.73±3.45)mm,适中人组(30.78±2.90)mm,胖人组(33.39±4.27)mm。结论:不同体形人风府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数据可以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府/解剖学和组织学 针刺深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