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抗SRP抗体及抗GT1a抗体双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1例报告
1
作者 张忠胜 黄嘉星 孔学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60-562,共3页
抗信号识别颗粒(SRP)坏死性肌病属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的一种类型。该病临床少见,起病隐袭,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及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本文报道1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清抗SRP抗体及抗GT1a抗体双阳性患者,分... 抗信号识别颗粒(SRP)坏死性肌病属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的一种类型。该病临床少见,起病隐袭,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及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本文报道1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清抗SRP抗体及抗GT1a抗体双阳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识别颗粒 坏死性肌病 肢体乏力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相关抗HMGCR抗体介导坏死性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焦宇琼 林洁 +4 位作者 蔡爽 奚剑英 朱雯华 赵重波 卢家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抗体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类疾病,该病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患者具有坏死性肌病的一般特点,通过抗HMGCR抗体阳性与其他类型的坏死性肌病相鉴别。多数患者可通过激素联...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抗体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类疾病,该病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患者具有坏死性肌病的一般特点,通过抗HMGCR抗体阳性与其他类型的坏死性肌病相鉴别。多数患者可通过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病情。文中回顾了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研究现状,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 坏死性肌病 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 治疗
原文传递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5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燕波 周亚芳 +4 位作者 胡雅岑 孙启英 易芳 许宏伟 姚凌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0-1436,共7页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的患者5例。患者均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血清肌酸肌酶明显增高,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的患者5例。患者均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血清肌酸肌酶明显增高,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病理表现为变性坏死伴再生,可见萎缩及肥大肌纤维,伴结缔组织增生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4及CD8阳性淋巴细胞、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未见CD20阳性淋巴细胞及CD303阳性树突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者少量毛细血管C5b-9表达阳性;全部患者的抗肌聚糖蛋白染色、抗Dysferlin染色、抗dystrophin染色连续强阳性表达。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需联合免疫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自身免疫疾病
下载PDF
C5b-9在坏死性肌病肌肉组织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丛璐 蒲传强 +3 位作者 毛燕玲 刘洁晓 鲁向辉 汪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研究C5b-9在坏死性肌病肌肉小血管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肌纤维和血管的MHC-1和C5b-9表达。结果本组患者肌肉组织出现灶性或散在分布的肌纤维坏死,间有吞噬现... 目的研究C5b-9在坏死性肌病肌肉小血管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坏死性肌病患者肌肉组织肌纤维和血管的MHC-1和C5b-9表达。结果本组患者肌肉组织出现灶性或散在分布的肌纤维坏死,间有吞噬现象,肌内、外衣和血管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小血管数量减少,个别小血管管壁增厚。MHC-I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坏死的肌纤维、肌纤维间隙及血管均呈阴性。C5b-9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肉组织的小动脉与小静脉的血管壁,内皮细胞及平滑肌均出现明显的强阳性表达,同时相关的坏变和萎缩肌纤维也出现明显的表达。结论 C5b-9可能参与血管启动的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C5B-9 肌纤维 内皮细胞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宣丹 徐亮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91-296,共6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可能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类诊断标准。临床医师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个疾病,本文将对IMNM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坏死性肌病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下载PDF
抗HMGCR/SRP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特点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艳平 柳胤 +2 位作者 解燕春 梁静静 卢祖能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7期333-335,341,共4页
目的:探讨抗HMGCR/SRP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HMGCR/SRP抗体阳性的IIM患者5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肌炎自身抗体及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抗HMGCR/SR... 目的:探讨抗HMGCR/SRP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HMGCR/SRP抗体阳性的IIM患者5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肌炎自身抗体及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抗HMGCR/SRP抗体阳性的IIM患者临床变异较大,但大多有肌肉无力;血清肌酸激酶均较高;5例患者肌电图均表现为典型的肌源性损害。肌肉MRI主要表现为肌肉水肿。3例为典型坏死性肌病表现,1例镜下偶见肌细胞坏死,1例为多发性肌炎表现。HMGCR抗体阳性患者其中1例为正服用他汀药物,另一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SRP抗体阳性患者1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例长期服用他汀,另1例病因未明确。激素治疗效果不一,2例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1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抗HMGCR/SRP抗体阳性的IIM临床表现各异,肌电图仅能定位肌肉损害,主要依靠肌肉活检,肌炎自身抗体检查更有助于诊断和具体分型,疗效各型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肌病 免疫坏死性肌病 肌炎自身抗体 肌肉病理
下载PDF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五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敏 苏净 +3 位作者 胡怀强 郭洪伟 常高峰 曹秉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5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这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治...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5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这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5例患者呈亚急性起病、四肢近端肌无力,血肌酸激酶均显著升高,血清中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均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标本病理表现为变性、坏死伴再生,可见萎缩及肥大肌纤维,伴结缔组织增生,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可见CD4阳性T淋巴细胞及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坏死肌纤维.未见CD8阳性T淋巴细胞及CD20阳性B淋巴细胞:肌聚糖蛋白、抗肌萎缩蛋白及dysferlin染色均呈连续强阳性表达。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均差,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比单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特点为对称性肢体近端肌无力,伴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升高,病理特点为肌纤维坏死伴再生,无或较少炎性细胞浸润,对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肌炎特异性抗体 免疫介导
原文传递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桂兰 乔杉杉 +1 位作者 田园如画 张拥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例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有起病方式各异,部分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近端为著的...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例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有起病方式各异,部分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近端为著的肢体无力及吞咽困难,血肌酸激酶均显著升高,血清中抗SRP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也可合并部分神经源性损害表现。部分合并心肌酶及转氨酶的升高。肌肉活检表现为骨骼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和再生。肥大、萎缩肌纤维可累及两型。炎性细胞可以出现,以巨噬细胞为主,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型抗原(MHC-I)染色弥漫性阳性或弱阳性表达,膜攻击复合物(C5b-9)染色可见坏死肌纤维补体沉积。结论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是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靠血液中抗SRP抗体检测及肌肉的病理进行诊断。如果能早期明确,给予早期足量和长期有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坏死性肌病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亚雯 尧正雄 +5 位作者 王怡康 郝洪军 张巍 高枫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9-984,共6页
目的报道一组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探索其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例儿童抗HMGCR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肌肉活组织检查(活... 目的报道一组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探索其诊断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例儿童抗HMGCR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的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1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6∶4,起病年龄为3~16(8.3±3.7)岁,2例呈亚急性发病,8例呈慢性进行性发病,均表现为颈部和肢体近端无力,2例有皮疹。血清肌酸激酶998~27981 U/L,6例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均为肌源性损害。5例行大腿肌肉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均存在后群水肿,其中2例伴肌肉轻度脂肪浸润。7例曾经诊断为肌营养不良而后续基因检查均未发现致病突变。肌肉活检均发现分散出现的肌纤维坏死、再生,伴随非坏死肌纤维膜补体沉积以及个别淋巴细胞浸润,其中9例出现肌纤维膜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Ⅰ阳性、8例出现肌内衣结缔组织增生、4例出现肌纤维肥大、2例出现空泡。结论儿童抗HMGCR肌病常被误诊为肌营养不良,在基因未证实的儿童肌营养不良中应当考虑到抗HMGCR肌病,检测肌炎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坏死性肌病 磁共振成像 儿童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莉 杨梦歌 +1 位作者 张清 季苏琼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12,共6页
目的 总结归纳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20年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5例重叠综合征患者,根据重叠不同结缔组织病(CTD)分为IMNM重叠干燥综合征(SS)组(10例)、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4例... 目的 总结归纳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20年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5例重叠综合征患者,根据重叠不同结缔组织病(CTD)分为IMNM重叠干燥综合征(SS)组(10例)、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4例)、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1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MNM-SS组患者中女性发病占比较高;血清肌酸激酶(CK)平均水平(3129±4719)u/L,在3组中最高。IMNM-RA组患者平均病程(3.7±1.7)个月,在3组中最短。IMNM-SLE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3岁,在3组中最年轻。IMNM-SS和IMNM-RA组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和心脏功能受累比例高;血清肌炎抗体以抗SRP、抗SS-A/Ro-52抗体表达比例最高。3组患者多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IMNM-SS患者占比80%;IMNM-RA患者占比75%;IMNM-SLE患者占比100%),其中47.6%患者采用了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2例(13.3%)患者基本恢复正常,12例(80%)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结论 不同类型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异性症状不显著。IMNM-SS和IMNM-RA患者合并心脏和(或)肺部损害比例较高,建议临床尽早完善患者心脏和肺部检查。多数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免疫介导 重叠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肌损害1例
11
作者 邵幼林 史罗明 +4 位作者 张锁才 周根法 马春明 吴剑明 郭风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5041-5043,共3页
女,59岁,因肝细胞癌术后3mo,肌力下降2mo,发热6d入院.入院查肝功能、彩超、甲胎蛋白符合肝细胞癌表现,患者四肢肌无力进行性加重、近端肌更明星、下肢肌更明显,并最终累及吞咽肌和呼吸肌,结合乳酸脱氢酶1093U/L,肌酸激酶8159U/L,考虑原... 女,59岁,因肝细胞癌术后3mo,肌力下降2mo,发热6d入院.入院查肝功能、彩超、甲胎蛋白符合肝细胞癌表现,患者四肢肌无力进行性加重、近端肌更明星、下肢肌更明显,并最终累及吞咽肌和呼吸肌,结合乳酸脱氢酶1093U/L,肌酸激酶8159U/L,考虑原有疾病基础上存在副肿瘤综合征:肌损害(倾向于坏死性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副肿瘤综合征 坏死性肌病
下载PDF
Musc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ultiple AcyI-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and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被引量:9
12
作者 Ya-Wen Zhao Xiu-Juan Liu +2 位作者 Wei Zhang Zhao-XiaWang Yun Y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Background: Clinically,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ADD) from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 because they display similar symptoms. This study aimed ... Background: Clinically,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ADD) from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 because they display similar symptom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musc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uld be used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MADD and IMNM. Methods: The study evaluated 25 MADD patients, confirmed by muscle biopsy and ETFDH gene testing, and 30 IMNM patients, confirmed by muscle biopsy. Muscles were assessed for edema and fatty replacement using thigh MRI (tMRI). Degre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fatty infiltration and edema in gluteus maximus and thigh muscl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otal fatty infiltration and edema scores (median, [Q 1, Q3]) were 4.00 (1.00, 15.00) and 0 (0, 4.00) in MADD and 14.50 (8.00, 20.75) and 22.00 (16.75, 32.00) in IMN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in IMNM than that in MADD (P = 0.000 and P = 0.004~ respectively). Edema scores tbr gluteus maximus, long head of biceps femoris, and semimembranosu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MNM than in MADD (all P = 0.000). Fatty infiltration scores for anterior and medial compar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evere in IMNM than that in MADD (all P = 0.000). Conclus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muscle involvement on tMRI can contribute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MADD and IMNM when clinical suspicions alone are insufficient, thereby reducing the need for muscle biop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uscle Edema Thigh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原文传递
成人炎症性肌肉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分类的新认识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英爽 董荣芳 +4 位作者 孙阿萍 陈璐 刘向一 钟延丰 樊东升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444-449,共6页
目的依据新的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ENMC)关于炎症性肌肉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总结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3例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 目的依据新的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ENMC)关于炎症性肌肉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总结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3例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肌肉、皮肤、神经活检的病理特点。结果 53例患者肌肉病理为肌源性损害伴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多发性肌炎19例,皮肌炎12例,包涵体肌炎6例,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4例,非特异性肌炎12例;其中5例患者伴发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伴干燥综合征1例,系统性硬化症1例,干燥综合征3例),4例伴发恶性肿瘤(贲门癌2例,肺癌2例)。结论炎症性肌肉病的病理改变在全身骨骼肌中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在一块骨骼肌内的分布也是不一致的。故小的组织块可能错过典型的病理改变。ENMC诊断标准中的拟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ENMC诊断标准中新加入的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和非特异性肌炎均对临床诊治有利。ENMC标准更具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肌肉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包涵体肌炎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 非特异性肌炎 肌肉活检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特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孟令超 鹿媛媛 +3 位作者 张巍 王朝霞 吕鹤 袁云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简称他汀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行肌肉活检的9例他汀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口服他汀类药物4d至4年,就诊年龄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简称他汀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行肌肉活检的9例他汀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口服他汀类药物4d至4年,就诊年龄55~74(63±6)岁,其中男6例,女3例。3例出现肌痛,6例出现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468~8000U/L)。7例患者行血清肌炎抗体检查,均阴性。6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2例出现肌源性损害。6例患者行双侧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其中2例显示有部分肌群水肿及轻度脂肪化。骨骼肌活检病理主要表现:肌纤维萎缩、坏死、再生、脂肪滴增多,部分患者出现破碎蓝纤维、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肌纤维及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活性降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在肌纤维膜不同程度表达,补体C5b-9染色显示肌内衣、胞质以及毛细血管少量补体沉积。随访发现,多数(7例)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或换用其他他汀类药物后,症状及CK水平改善,仅2例患者需应用免疫抑制治疗且有效。结论本组患者中多数(7例)他汀肌病为自限性,停用他汀类药物后可白行好转,个别患者(2例)可出现免疫性坏死性肌肉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他汀类药物 骨骼肌病理 免疫性坏死性肌肉病
原文传递
特发性炎性肌病 被引量:7
15
作者 蒲传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0-422,共13页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获得性免疫性肌病,其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以及有些特殊类型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NM)、抗3-羟基...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获得性免疫性肌病,其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以及有些特殊类型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坏死性肌病(NM)、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NM。这些不同类型IIM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抗体检测和肌肉病理技术。不同类型的IIM,其临床表现不同,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重叠的表现。文中就IIM类型的演变、肌炎的主要抗体、肌肉病理特点、各类型表现以及治疗进行系统描述。除外sIBM,其他类型的IIM患者在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足量的药物治疗后,多数均有好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四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英爽 孙阿萍 +3 位作者 陈璐 董荣芳 钟延丰 樊东升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 总结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IMNM)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的4例IMNM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肌肉、皮肤活检的病理特点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4例患者... 目的 总结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IMNM)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的4例IMNM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肌肉、皮肤活检的病理特点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37~58岁(平均47.5岁),病程1~60个月(平均17.8个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2例,慢性起病者2例.4例患者均出现四肢近端力弱,3例颈屈肌受累,1例呼吸肌受累起病且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合并间质性肺病.4例患者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强阳性;1例出现成组分布的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3例仅出现少量散在分布的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4例患者均可见肌纤维肥大、萎缩,伴随结缔组织轻~中度增生;部分病例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及3例患者糖皮质激素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有效.结论 IMNM临床相呈异质性,发病速度快慢不一,病情轻重不一,受累肌群分布不一;但骨骼肌病理改变相似,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无炎性细胞或很少炎性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 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肌肉活检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肌病5例
17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7 位作者 王怡康 袁婧楚 邓建文 刘靖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炎抗体、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病理资料,短期随访后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2~86岁,均表现为COVID-19症状消失后不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其中3例伴肌痛、1例伴吞咽困难、2例伴皮肤损害、1例伴间质性肺病。5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在1663~16000 IU/L,分别有1例出现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和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弥漫性肌肉水肿,3例伴皮下组织和肌筋膜水肿。4例肌肉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坏死性肌病,伴随肌纤维内P62阳性沉积。2例电镜检查可见肌纤维出现线粒体空泡化以及核内管丝样包涵体。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1例采用观望疗法,结果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4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依然高于正常水平。结论COVID-19可以引起免疫性肌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伴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肉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水肿,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坏死性肌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性还需要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肌炎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原文传递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分析
18
作者 李诗瑶 瞿千千 +8 位作者 郑献召 马晓丽 崔文豪 李丹 吕正 赵炯博 王佳璇 胡聪 吕海东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0-1008,共9页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SRP-IMNM)患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经骨骼肌病理和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确诊的9例SRP-IMNM患者的...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SRP-IMNM)患者的临床、肌肉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经骨骼肌病理和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确诊的9例SRP-IMN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肌肉影像学及肌肉病理学特点。结果:9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2例,起病年龄为18~59岁。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7例伴颈肌无力,5例有吞咽困难。9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 866~6 725 U/L)。其中4例合并间质性肺病,3例合并心脏受累。抗体检测9例患者除SRP抗体阳性以外,有8例合并其他抗体阳性,7例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4例为单纯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3例同时合并3种以上抗体阳性。其中出现间质性肺病和心脏受累的患者均合并其他抗体阳性。7例患者行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可见弥漫性骨骼肌水肿,部分肌肉萎缩及脂肪化,病变主要累及大腿后侧肌群。有2例患者行小腿肌肉MRI,可见比目鱼肌受累较明显,1例有胫骨前肌、腓肠肌受累。9例患者肌肉病理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1例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例患者可见管柱状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8例患者坏死肌纤维内有少量CD68阳性淋巴细胞,5例患者可见肌纤维膜上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表达上调,6例患者非坏死肌纤维和毛细血管上可见膜攻击复合物(C5b-9)沉积,6例患者行P62染色均可见部分肌纤维内有均质的细颗粒样物质沉积。结论:SRP-IMNM患者除肢体近端肌无力外,常伴有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合并多种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间质性肺病和心脏受累。SRP-IMNM患者受累肌肉呈弥漫性水肿,大腿后侧肌群更易发生萎缩和脂肪化。C5b-9沉积和管柱状毛细血管是SRP-IMNM的重要病理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识别颗粒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磁共振成像 肌肉病理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19
作者 刘洪江 谢其冰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70-277,共8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肌炎特异性抗体 靶向治疗
下载PDF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肌病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3 位作者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6-1071,共6页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者亚急性发病,而慢性发病者酷似肌营养不良,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也可伴骨骼肌外症状。MRI可见骨骼肌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肌肉脂肪化。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抗体和肌肉病理检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基础治疗,儿童或慢性发病患者比较难治,还需探索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抗HMGCR抗体 抗HMGCR肌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