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零能耗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以运河湾水运集散中心项目为例
1
作者 江强 陆明祥 唐兆彦 《浙江建筑》 2024年第2期34-37,共4页
以运河湾水运集散中心项目为例,介绍了近零能耗技术在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实践,探索适宜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并深入探讨能耗和碳排放,还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以期为低碳建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零能耗 低碳技术 光电建筑一体化 夏热冬冷地区 公共建筑
下载PDF
既有办公建筑低碳改造管理实践及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史敏磊 《江西建材》 2022年第5期215-217,共3页
文中以某一既有办公楼项目的近零碳改造实践为例,分析该项目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及相关技术手段,以降低能源需求,结合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和系统效率,实现零碳目标,总结了从应用全过程管理体系与全过程能耗指标来指导和评价设计、... 文中以某一既有办公楼项目的近零碳改造实践为例,分析该项目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及相关技术手段,以降低能源需求,结合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和系统效率,实现零碳目标,总结了从应用全过程管理体系与全过程能耗指标来指导和评价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阶段工作受控状态的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零碳建筑 零碳改造 全过程管理 质量监管
下载PDF
沈阳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水 安瑞 +1 位作者 于川淇 韩府宏 《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483-487,共5页
以沈阳某办公建筑为例,将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节能基准,对比分析多种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情形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测算。利用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沈阳市某办公建筑建立典型模型,通过... 以沈阳某办公建筑为例,将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节能基准,对比分析多种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情形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测算。利用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沈阳市某办公建筑建立典型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几种不同技术情形下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由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因子与能耗强度计算得出。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暖通空调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可明显减少碳排放,碳减排率分别可达到44.88%和39.99%;另外,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以及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结合技术,减排率分别为8.18%、7.22%。按照近零能耗建筑技术要求,综合6种技术情形,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的减排率可达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零能耗建筑 碳减排 建筑碳排放
下载PDF
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用于外墙保温系统结构承托的挑板热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自敏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2年第12期72-76,82,共6页
介绍了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时的安全性顾虑,以及现有处置方法的不足之处。外墙设置挑板可提升外墙外保温系统安全性,但会增加挑板热桥。以使用频次较高的250 mm厚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为研究对象,分析挑板... 介绍了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时的安全性顾虑,以及现有处置方法的不足之处。外墙设置挑板可提升外墙外保温系统安全性,但会增加挑板热桥。以使用频次较高的250 mm厚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为研究对象,分析挑板热桥线传热系数ψ值与挑板尺寸的关系,得出ψ值与挑板外挑尺寸和厚度正相关的结论。挑板部位未采用降低热桥专项设计时ψ的最小值为0.06 W/(m·K),属于较大热桥。根据挑板部位热流分布特点,提出两种降低ψ值的方法。方法一:采用真空绝热板包覆挑板,并提出了“全包”和“半包”两种型式;方法二:采用真空绝热板局部取代外墙外保温系统中靠近室外侧的保温材料。给出了两种方法在不同设计参数时ψ的具体值,分析了设计参数变化时ψ的变化趋势。给出了ψ<0.01 W/(m·K)时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桥 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零能耗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 零碳建筑
下载PDF
迈向“正气候”目标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路径图 被引量:1
5
作者 叶祖达 《南方建筑》 2017年第2期34-39,共6页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发布,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包括具体任务如"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发布,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包括具体任务如"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我们要从城区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通过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零碳排放的整体净效应。我们需要提出"正气候"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使周边地区碳排放量减低的正外部性(如城市空间(如土地-交通)结构重组、推动绿色建筑、周边社区减碳项目的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市场手段与体制改革等,最后使在运营阶段达到"净负排放"整体效果。这就是"正气候"效果。迈向正气候的城区发展模式,需要在目前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与建设流程上提出创新体制,引入"场地内"与"场地外"的减缓碳排放机制,编制正气候城区建设路径图,在建设全生命周期内保障减碳排放目标能够被贯彻,于项目完成后在运营阶段达到正气候效果。正气候城区建设模式是我国未来迈向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零碳排放社区 零排放建筑 正气候发展 低碳城市 绿色生态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