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白琳 徐永明 +1 位作者 何苗 李宁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0-397,共8页
近地表气温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是改变和影响城区气候的重要因素。为获得空间上连续的近地表气温,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5/TM数据计算分别得到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地表反照率、不透水... 近地表气温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是改变和影响城区气候的重要因素。为获得空间上连续的近地表气温,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5/TM数据计算分别得到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地表反照率、不透水面盖度,并结合气象站点气温和高程作为输入参数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反演近地表气温。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反演的近地表气温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1.06℃,与传统多元线性气温回归方法相比,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提高0.06℃和0.09℃。研究表明,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反演近地表气温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此外,对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重要性分析,地表温度对气温反演模型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随机森林
原文传递
双块式无砟轨道温度荷载取值方法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坪锐 刘学毅 +2 位作者 杨荣山 郭利康 胡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7,共6页
为研究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温度荷载取值方法,对达坂城地区一段10m长双块式无砟轨道进行连续8个月的无砟轨道温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砟轨道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呈现出以日和年为周期的变化特征;道床板年温度极值可通过气温极值根据道床板... 为研究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温度荷载取值方法,对达坂城地区一段10m长双块式无砟轨道进行连续8个月的无砟轨道温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砟轨道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呈现出以日和年为周期的变化特征;道床板年温度极值可通过气温极值根据道床板厚度扣除相应的统计温差值得到;道床板和支承层日温差与日气温差基本成正比,可通过日气温差得到无砟轨道日温差荷载。不同深度处的无砟轨道温度存在着梯度和滞后现象,道床板温度约滞后于气温2h,支承层温度约滞后10h。道床板温度梯度分布较宽且不均匀,98.34%的时段在-30-60℃/m;支承层温度梯度分布较窄,99.73%出现在-10-20℃/m。每天的温度梯度幅值近似与日气温差成正比,夏季的温度梯度幅值高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温度场 近地表气温 年温差 日温差 温度梯度
下载PDF
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祝善友 张桂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4-730,共7页
高时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是许多陆面过程模型中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或没有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估算与反演,在理论方法与业务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根据... 高时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是许多陆面过程模型中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稀少或没有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估算与反演,在理论方法与业务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根据地表能量平衡与辐射平衡原理,在气温遥感反演物理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气温遥感反演的研究进展,主要方法可归纳为5类:单因子统计方法、多因子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和地表能量平衡方法,并从遥感反演气温的时空分辨率、反演模型中影响因子的考虑、模型的可移植性与实用性角度,讨论了已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地表温度 遥感 反演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20
4
作者 徐伟燕 孙睿 +1 位作者 金志凤 胡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环境等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均以气象站点资料插值得到。近年来,卫星遥感数据被用于气温估算,且精度不断提高。为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 气温是各种植物生理、水文、环境等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近地表气象参数,多年来气温数据均以气象站点资料插值得到。近年来,卫星遥感数据被用于气温估算,且精度不断提高。为研究基于MODIS数据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33个站点2011年逐日每10 min一次的自动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产品及参数因子,建立了MODIS地表温度和地面观测的气温的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水汽压、地表反照率、高程4个影响因子,得出了卫星过境时刻MODIS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多因子估算模型;利用Zaksek等提出的基于能量平衡的遥感模型进行了气温估算,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该模型重新进行了拟合,得到近地表气温。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0.94、0.9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35℃、2.31℃、2.78℃,多因子估算模型得到的结果最好。同时对其分白天和夜间进行检验,二者的RMSE分别为2.27℃、1.93℃,夜间精度比白天高。对于季节的变化,秋季估算结果最好,春季次之,冬季稍差,夏季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MODIS 地表温度 遥感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永明 覃志豪 沈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3-68,共6页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根据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反演了2005年全年的气温,并通过进一步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窗口的残余云和水体信...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根据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反演了2005年全年的气温,并通过进一步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窗口的残余云和水体信息扩大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利用气象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对遥感反演值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误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常规温度-植被指数方法的气温反演误差为2.39℃,但是只有72.23%的样本能适用该方法。在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窗口内残余云和水体信息之后,温度-植被指数方法适用样本比例提高到了80.15%,误差为2.44℃。温度-植被指数方法的反演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窗口内植被覆盖及地表异质性的影响,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误差明显偏低。论文提出的改进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在农田区域及农作物生长期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精度,为有效获取大范围农田气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近地表气温 反演 长江三角洲 MODIS TVX方法
下载PDF
草地下垫面地表温度与近地面气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超 刘厚通 +2 位作者 迟如利 陈秀红 魏合理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5-639,共5页
地表温度是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它与近地面气温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地-气界面上能量和水汽通量的交换。根据大气辐射国际联合观测网合肥站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三年期间无云晴天的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草地下垫面的地表温度(辐射... 地表温度是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它与近地面气温的差异极大地影响着地-气界面上能量和水汽通量的交换。根据大气辐射国际联合观测网合肥站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三年期间无云晴天的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草地下垫面的地表温度(辐射测温法)和近地面气温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两者差值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近地面气温的地表温度的经验计算方法。研究发现,当地表比辐射率ε的取值范围为0.94~1.00时,ε每改变0.01,草地地表温度的平均变化小于0.2 K。该研究结果可为卫星资料的地面验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辐射测温法 近地面气温 地表比辐射率
原文传递
基于ENVI-met模式的城市近地表气温模拟与分析——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祝善友 高牧原 +1 位作者 陈亭 张桂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9-507,共9页
城市不同下垫面与建筑物空间形态对近地表气温等微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城市气温时空变化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eoeye-1立体影像,在建筑物高度、下垫面覆盖类型... 城市不同下垫面与建筑物空间形态对近地表气温等微气候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城市气温时空变化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eoeye-1立体影像,在建筑物高度、下垫面覆盖类型信息提取的基础上,选择南京一中、光华东街、玄武湖、头陀岭4个区域,采用ENVI-met微气候模式,以城市基本气象站南京站的实时气象数据作为背景气象场,模拟不同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ENVI-met模拟气温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高;在空间分布上,南京一中与光华东街区域气温时空分布规律总体相似,但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局部区域气温变化不同,玄武湖区域气温由陆地中心向外围呈递减趋势,而头陀岭地形复杂多变,白天气温变化剧烈,夜间空间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ENVI-met模式 微气候 城市空间形态 模拟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数据的1961—2100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孟雅丽 段克勤 +3 位作者 尚溦 李双双 邢莉 石培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数据,分析了1961—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不同情景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结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由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和... 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数据,分析了1961—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不同情景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结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由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和辐射强迫的不同,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情景下,2015—2100年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为0.10℃·(10a)^(-1)、0.29℃·(10a)^(-1)、0.53℃·(10a)^(-1)和0.69℃·(10a)^(-1),帕米尔高原、藏北高原中西部和巴颜喀拉山区为三个升温中心。相对于1995—2014年参考时段,到本世纪中期(2041—2060年),青藏高原区域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37℃、1.72℃、1.98℃和2.30℃,而到本世纪末期(2081—2100年),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42℃、2.65℃、4.28℃和5.38℃。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目标相比,无论在哪种情景下,到本世纪中期时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均升高超过2℃,这会造成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MIP6 地表气温 历史时期 未来时期
下载PDF
利用HJ-1B遥感数据反演西北地区近地表气温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剑波 赵凯 +2 位作者 赵之重 肖志峰 钟德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45-153,共9页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反演近地表气温。首先采用修正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反演近地表气温。首先采用修正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利用同一地区的MODIS温度产品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利用2010年7月20日、2010年8月28日、2011年8月8日3景影像结合研究区气象站点观测的气温资料推算饱和NDVI值,最后将推算结果应用到2011年8月28日影像,利用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TVX方法反演的气温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反演地表温度与MODIS温度产品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符合研究区的地表覆盖状况;反演气温与反演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提供比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更理想的空间异质性信息;反演气温值比观测值偏高,二者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16 K,均方根误差RMSE为2.72 K。为快速有效获取大范围的气温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气象 遥感 反演 近地表气温 HJ-1B 温度-植被指数方法
下载PDF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游婷 张华 +1 位作者 王海波 赵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5-850,共16页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下载PDF
多源参数在晋江城市热岛分析中的差异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华俊玮 祝善友 +1 位作者 高牧原 张桂欣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1,共9页
城市热岛遥感监测分析中,不同参数与指标得到的热岛时空分布结果不同。针对过去研究仅利用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或亮度温度监测城市热岛现象,以福建省晋江市为研究区,选择2010年与2014年夏季Landsat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数据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 城市热岛遥感监测分析中,不同参数与指标得到的热岛时空分布结果不同。针对过去研究仅利用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或亮度温度监测城市热岛现象,以福建省晋江市为研究区,选择2010年与2014年夏季Landsat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数据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反演晋江市域内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源参数计算多种城市热岛监测指标,并对比分析这些指标用于晋江城市热岛研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4年较2010年的城市热岛范围扩大,区域内热岛比例显著上升,热岛斑块面积增多且热岛等级增强;2)相对于地表温度,近地表气温用于评价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更为合理;3)不同热岛监测指标作用不同,热岛强度、归一化热场强度可以在空间上直接表明热岛空间分布及强弱,热岛比例指数则在数值上反映了不同区域热岛现象的发生概率,热岛源汇指数结合地表热参数和土地覆盖类型,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热岛效应加剧或减缓的贡献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评价指标 晋江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范科科 张强 +4 位作者 孙鹏 宋长青 余慧倩 朱秀迪 申泽西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97,共16页
青藏高原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探讨该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将为青藏高原水汽循环研究及该地区对周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利用NCEP-CFSR数据集,基于土壤水分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机理,揭示... 青藏高原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探讨该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将为青藏高原水汽循环研究及该地区对周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利用NCEP-CFSR数据集,基于土壤水分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季节、不同植被分区下土壤水分时空分异规律、土壤水分与蒸发率的响应与耦合状态及土壤水分通过蒸散发过程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下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除西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外,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存在干旱区变湿,湿润区变干的空间特征;②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土壤水分处于干湿过渡状态,其中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全年处于干湿过渡状态,而柴达木盆地几乎全年处于干旱状态;③近地面气温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在冬季最弱,在夏季最强且空间差异较小,其中在冬、春、夏季为负反馈,另外不同植被覆盖区近地面气温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此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地区陆气耦合状态及变化环境下的区域水汽循环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水分 近地面气温 蒸发率 转换状态
原文传递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13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冻圈温度遥感观测、反演与应用
14
作者 周纪 王子卫 +7 位作者 丁利荣 唐文彬 王伟 马晋 蒋蕙如 刘双 张涛 侯映旭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5-847,共13页
冰冻圈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则是指示器直接感测的信号,是回溯冰冻圈演化历史、监测当前状态、模拟未来变化的关键参量。受恶劣环境、复杂地形、低可达性及众多特殊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青藏高原温度的... 冰冻圈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则是指示器直接感测的信号,是回溯冰冻圈演化历史、监测当前状态、模拟未来变化的关键参量。受恶劣环境、复杂地形、低可达性及众多特殊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青藏高原温度的地面观测困难、站点稀少,而遥感已成为温度获取的有效手段。本文聚焦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阐明了地面观测、卫星和无人机等遥感反演估算的相关方法手段,梳理和总结了学术界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遥感温度参量在青藏高原冻土、湖冰、冰川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冰冻圈对温度遥感获取的挑战,探讨了未来值得着重开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青藏高原 冰冻圈 遥感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遥感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德军 祝好 +3 位作者 杨世琦 叶勤玉 何泽能 张鑫钰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8-517,共10页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考虑近地表气温与自变量之间的空间非平稳性,实现重庆市近地表气温的估算。并将估算结果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模型(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和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考虑近地表气温与自变量之间的空间非平稳性,实现重庆市近地表气温的估算。并将估算结果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模型(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TVX)和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站点实测数据空间分布趋势保持一致,但不同日期GWR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站点实测值间的RMSE均低于OLS和TVX算法,其中TVX算法估算值与实测值间的RMSE均值为2.83℃;OLS算法RMSE均值为1.65℃;GWR算法RMSE均值为1.58℃。此外,各验证站点处GWR算法估算的近地表气温与实测值间的差值(Temperature Deference,TD)的标准差以及绝对值的均值均小于OLS和TVX算法,体现出GWR算法在复杂地表环境下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地理加权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 温度-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结合HASM和GWR方法的省级尺度近地表气温估算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佳 赵亚鹏 +1 位作者 岳天祥 卢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98-2107,共10页
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可用于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但现有方法的估算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获取空间上连续且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气温,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首次将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用于遥感和气温实测数据的融合,并将综合了... 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可用于近地表气温的估算,但现有方法的估算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获取空间上连续且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气温,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首次将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用于遥感和气温实测数据的融合,并将综合了气温、地表温度、海拔、坡度、坡向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拟合结果作为HASM模型的初始温度场,进而采用此种结合HASM和GWR的求解算法(HASM-GWR),融合MOD11C3地表温度产品与190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实测数据,开展省级尺度近地表气温估算,并通过比较HASM-GWR、GWR以及普通线性回归(OLS)3种方法的估算精度,评估各模型对近地表气温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估算模型,采用HASM-GWR数据融合方法能有效提高近地表气温的估算精度。采用该方法的近地表气温估算残差,72%介于-1~1℃,90%介于-2~2℃;且与GWR和OLS模型相比,估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25.42%和3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卫星遥感数据 高精度曲面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数据融合 精度 四川省
原文传递
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气温和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经纬 徐敏 +4 位作者 蒋熹 ArmelleReca C.Remedio Dmitry V.Sein Nikolay Koldunov Daniela Jacob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6-293,共8页
采用泰勒图和偏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德国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1989—2008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MO气温模拟值与观测值空间相关系数为0.94,降水空间相关系数较低(0.42),气温模拟结果明显优于降水;从空间偏差上... 采用泰勒图和偏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德国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1989—2008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MO气温模拟值与观测值空间相关系数为0.94,降水空间相关系数较低(0.42),气温模拟结果明显优于降水;从空间偏差上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REMO模拟的气温高于观测值,偏差在±4℃以内,青藏高原整体有明显的-4^-2℃的冷偏差;模拟的降水值则高于观测值,空间偏差分布较均匀,中国大部分地区偏差在±300mm之内;除青藏高原、华南和西南地区外,REMO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模拟效果最好;REMO对夏季气温和冬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REMO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模拟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REMO) 气温 降水 模拟能力评估
下载PDF
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地面气温模拟性能的评估与改进
18
作者 郭文 闵锦忠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74-486,共13页
午后地面气温对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准确预报一直是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基本要求。针对一次冷云过程,本文基于WRFv3.9.1模式评估了5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华东地区地面气温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各方案模拟的午后及午夜地面... 午后地面气温对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准确预报一直是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基本要求。针对一次冷云过程,本文基于WRFv3.9.1模式评估了5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华东地区地面气温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各方案模拟的午后及午夜地面气温都存在较大偏差。其中,WDM6方案对地面气温模拟的效果最佳,Thompson方案模拟的云冰含量过低,模拟效果最差。因此对WDM6方案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改进,通过修改冰核浓度、初始云凝结核数、优化WDM6方案以及替换方案中云水向雨水自动转化过程的公式的方式设计了敏感性试验,以改进WDM6方案对地面气温的模拟。结果表明,使用Grabowski公式替换WDM6方案中的Berry公式,能提高云水含量,有效改善地面气温的模拟。并通过一次梅雨过程对改进方案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最后在此基础上将改进后的WDM6方案应用于江苏省精细化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PWAFS模式中,显著提高了PWAFS模式对午后地面气温的模拟效果,为模式的业务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地面气温 华东地区 WDM6方案
下载PDF
表面气温内部变率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静文 周天军 +2 位作者 黄昕 张文霞 邹立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21,共17页
本文利用37个CMIP5模式和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包含40个成员的超级集合试验的表面气温预估数据,比较了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多项式拟合法和方差分析方法这三种目前在国际上运用较多的方法所估算的表面气温内部变率的... 本文利用37个CMIP5模式和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包含40个成员的超级集合试验的表面气温预估数据,比较了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多项式拟合法和方差分析方法这三种目前在国际上运用较多的方法所估算的表面气温内部变率的异同,分析了内部变率的估算对气候预估中信号萌芽时间(TOE)的影响。结果表明:若采用CMIP5多模式集合,则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和多项式拟合法都是估算内部变率的合理方法,而方差分析方法则由于包含模式性能自身的影响会夸大内部变率故不推荐使用。内部变率的全球分布呈现出极向强化的现象,中高纬度地区的内部变率幅度远大于热带、副热带地区。内部变率受不同排放情景的影响较小,且随时间无显著变化,但方差分析方法估算的内部变率在热带地区容易受到排放情景的影响。若基于类似CESM这样的单个气候模式的超级集合模拟试验来估算内部变率,三种方法估算的结果相似。不同方法估算的内部变率对TOE的影响主要位于北大西洋拉布拉多海、南大洋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等邻近海洋深对流区。对于中国区域平均来说,基于CESM超级集合模拟试验,三种方法估算的内部变率与强迫信号之比都小于15%;对CMIP5多模式集合,采用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和多项式拟合法得到的结果与此接近,但若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则显著高估内部变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变率 表面气温 工业革命前气候参照试验 多项式拟合 方差分析 信号萌芽时间
下载PDF
基于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北半球冬季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变化趋势提取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权 姚凤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北极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2倍的速度变暖,而北半球中纬度冬季出现明显的变冷趋势。这种异常的气候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使用改进的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北半球中纬度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的长期趋势和变化率。从累积变化趋势来... 北极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2倍的速度变暖,而北半球中纬度冬季出现明显的变冷趋势。这种异常的气候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使用改进的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北半球中纬度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的长期趋势和变化率。从累积变化趋势来看,自1990年代开始,亚欧大陆中部地区变冷,西伯利亚高压增强,积雪覆盖频率增大;但从变化速率来看,欧亚大陆中部的快速变冷和积雪覆盖频率的快速增加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代,之后变率趋缓。因此,随着变化率进一步降低,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快速变冷可能发展为一个短期而非长期趋势。本研究展示的近地表气温和积雪覆盖频率趋势的演化过程,对探究北半球中纬度变冷的成因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积雪覆盖频率 快速多维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