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生态减灾和流域管理对策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克林 章春华 易爱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61-568,共8页
洞庭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调蓄湖泊.由于湖区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没有协调好人地、人湖关系,中上游干支流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与过度围湖垦殖、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 洞庭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调蓄湖泊.由于湖区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没有协调好人地、人湖关系,中上游干支流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与过度围湖垦殖、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导致湖区调蓄能力下降,洪水位抬升且历时持久;垸高田低,外洪内涝交织,灾害频率上升,灾情增大.为抗御洪水,堤防越筑越高,出现了“水涨堤高水再涨堤再高”的恶性循环现象,造成抬高洪水位、延长洪水过程、降低垸田内排涝能力等副作用.根据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原理,提出6条生态减灾和流域管理对策:1)将生态减灾列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2)将非蓄洪性质的围垦,调整为蓄洪性质的围垦,迁出聚落,正常年份继续耕种,较大洪水年份则用来蓄洪;适度退田还湖,弃耕从渔,将封闭式围垦种植,改造成为半封闭型的筑垸养殖与留湖调蓄.3)环境移民城镇安置,农业与工商业就业并举,缓解人口对土地、湖泊的压力.4)调整湖区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5)调整丘岗地利用结构与重建山区植被是减灾的治本措施.量大、面广的水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自然灾害 洪涝 生态系统 减灾 流域管理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撂荒地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兵 刘国彬 薛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选取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0、1、5、7、10、15、20、25、30、40和50年撂荒地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选取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0、1、5、7、10、15、20、25、30、40和50年撂荒地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从单因子和显著因子2个方面分析土壤养分、地形因素、恢复年限、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因子;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大,土壤性质得到改良;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演替反应迅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P<0.05)。由于土壤酶对土壤系统代谢需求和可利用营养物的直接表达,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可作为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指示物,同时用以评价土地格局改变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过氧化物酶活力 丙二醛含量 产草量
下载PDF
关于中国自然保护的优先科研领域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献溥 陶思明 刘玉凯 《自然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23,共8页
自然保护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它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例如科研、教育和培训、立法和行政管理等.本文的目的在于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亟需研究的领域,供有关方面制定规划参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 持续发展 流域规划 资源管理
原文传递
自然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刍议 被引量:4
4
作者 宋书巧 周永章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建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建立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就要改变资源和环境低价的认识,建立并完善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体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将环境... 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建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框架。建立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就要改变资源和环境低价的认识,建立并完善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体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目标,将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相统一;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中保护环境;在资源环境问题特别严重的区域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环境 一体化体系 可持续发展 开发利用 环境治理 综合利用率 资源保护
下载PDF
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龙鑫 甄霖 邸苏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97-2205,共9页
泾河流域是农业旱灾的多发地区,但是对该地农业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恢复和准备措施方面开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km栅格精度的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空间评估模型,并对农业旱灾致灾因子... 泾河流域是农业旱灾的多发地区,但是对该地农业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恢复和准备措施方面开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km栅格精度的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空间评估模型,并对农业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及农业承险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评估该地区农业旱灾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农业旱灾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及风险的空间特征。本研究采用Z指数方法评估泾河流域农业旱灾致灾因子的强度,选取农作物生长季缺水率、土壤有效含水量、有效灌溉面积比及坡度4个指标评估研究区1km空间尺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的高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北部,低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南部,且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但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间隔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自然灾害 脆弱性 风险评估 泾河流域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Risk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4
6
作者 龙鑫 甄霖 +1 位作者 成升魁 邸苏闯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1年第4期338-344,共7页
Though drought is a recurrent phenomenon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drought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for the spati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 Though drought is a recurrent phenomenon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drought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for the spati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risk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of western China at a 1-km grid scal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ed roles of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in defining risk, is used. The Z index method in a GIS environment is used to map the spatial extent of drought hazards. The key social and physical factors that define agricultural drought in the context of the Jinghe watershed are indentified and corresponding thematic maps are prepared. Risk is calcula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gradient follows a north-south and west-east tendency and that agricultural droughts pose the highest risk to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sections of the Jinghe water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drought natural hazards VULNERABILITY risk assessment Jinghe watershed
原文传递
基于流域差异的湖北省自然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神经网络分析
7
作者 邵茜 韦鸿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31-39,共9页
基于湖北省自然径流数据,结合气象、卫星遥感、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了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长江流域、汉江流域和清江流域的自然径流进行预测和分析。... 基于湖北省自然径流数据,结合气象、卫星遥感、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了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长江流域、汉江流域和清江流域的自然径流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好,能够有效地捕捉自然径流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敏感性分析及重要性排序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各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权重存在明显差异,且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明显。气候变化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降水量的权重最高,温度次之,蒸发量最低;人类活动为次要影响因素,其中水利工程的权重最高,土地利用次之。不同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权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汉江流域的权重最高,清江流域的权重最低。2023—2042年的自然径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径流将呈下降趋势,同时影响因素的权重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径流 神经网络 流域差异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湖北省
下载PD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Ecuador Highlands
8
作者 Víctor Hugo Barrera Luis Orlando Escudero +1 位作者 Jeffrey Alwang Robert Andrade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5期768-779,共12页
The Andean region of Ecuador i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poverty caused by lo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imited off-farm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markets. Poverty is related to degradation of natural res... The Andean region of Ecuador i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poverty caused by lo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imited off-farm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access to markets. Poverty is related to degrad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lagg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eads to incursions into fragile areas and use of erosive farming techniques on steeply sloped hillsides. Food production in fragile areas degrades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contributes to deforest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reduces productive potential over tim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designed to reduce the long-term downward development spiral in a watershed in Bolivar, Ecuador. The applied research program began with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soil resources, water, and biodiversity in the Chimbo sub-watershed. This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design a plan with the input of local stakeholders to introduc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arming practice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variou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 promote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is adaptive management program has been a solid suc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ject, the challenges it faced, and how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management led to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actices. We show how implementation of enhanced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reduced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improved welf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nent natural CAPITAL Micro-watershed Systems Approach Adaptive and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下载PDF
面积约束的小流域提取算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俞春娜 冯存均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6-222,共7页
针对传统的流域划分方法往往包含面积过小或过大的流域单元,无法顾及治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该文以流域单元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积约束的自适应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对面积大于50... 针对传统的流域划分方法往往包含面积过小或过大的流域单元,无法顾及治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该文以流域单元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积约束的自适应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对面积大于50 km^(2)的流域,以面积等分及划分次数最少为优化目标,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符合面积要求的流域;对面积小于5 km^(2)的流域,则与其上游流域进行归并。基于流域单元面积约束提取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破坏流域归属属性的情况下,使所有流域的面积均符合要求,提高了流域信息的实用性,为山区、丘陵地形为主区域的空间治理单元自动划分提出一种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数字高程模型 小流域 面积约束 合并 自适应分割
原文传递
Effect of Planting Eucalyptus Trees on Runoff Depth and Its Processes of Forestland Natural Watersheds
10
作者 Liang Hongwen Li Xiaoqiong Guo Jinch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8年第1期49-52,56,共5页
The runoff and runoff proces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i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Pinus m... The runoff and runoff proces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i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The runoff volum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and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using the small watershed runoff monitoring method and the automatic data collection devices from August,2013 to December,2016,and effects of heavy rainfall and continuous rainfall on the runoff process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runoff coefficien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was 0. 050,and 55. 4% lower than P. massoniana forest( 0. 112),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significant( P 〈 0. 01). Total runoff duration,time of maximum runoff lagging behind rainfall peak,and runoff duration caused by a heavy rainfall process( amounting to 147. 5 mm)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forest watershed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those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were 35. 6 mm,0. 2 h and 13. 8 h,respectively,while those of P. massoniana forest were28. 5 mm,0. 7 h and 35. 5 h,respectively. Eucalyptus plantations natural watershed produced only 4-days runoff,and runoff depth amounted to3. 8 mm with a 7-days 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 of rainfall with 125. 0 mm,while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produced continuously 13-days runoff,and the runoff depth was 10. 1 mm. In conclusion,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P. massoniana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alyptus plantations P. massoniana forest natural watershed Runoff depth Runoff processes
下载PDF
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 被引量:27
11
作者 吴凯杰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10,共12页
作为环境法体系的新兴领域,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需求与路径有待明确。目前,生态区域保护法作为自然生态保护法的体系定位日益清晰,具有调整目标的生态性、调整对象的区域性与调整方式的综合性,正在逐渐形成“一般生态区域法+特殊生... 作为环境法体系的新兴领域,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需求与路径有待明确。目前,生态区域保护法作为自然生态保护法的体系定位日益清晰,具有调整目标的生态性、调整对象的区域性与调整方式的综合性,正在逐渐形成“一般生态区域法+特殊生态区域法”的基本构造。生态区域保护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尚存差距,亟需立法完善,但目前的分散性立法模式难以克服立法碎片化问题,需要转向法典编纂模式来获取内容全面性、逻辑自洽性、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的体系化效益。为了充分实现法典编纂的体系化效益,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需要合理确定应纳入的疾律规范内容范围、协调与相关单行法的外部关系、安排内部的逻辑主线与结构,以及设计集中体现法典模式优势的重点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典 环境法体系 生态区域保护法 自然保护地法 国家公园法 流域保护法
下载PDF
荒溪近自然管理的景观生态学基础——欧洲阿尔卑斯山地荒溪管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甲荣 肖斌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44-249,共6页
荒溪生态系统是流域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基于阿尔卑斯山区近20年荒溪近自然管理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荒溪近自然管理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分析了荒溪与其周围景观的相互作用特点,并对荒溪在景观中的输送功能、生活空... 荒溪生态系统是流域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基于阿尔卑斯山区近20年荒溪近自然管理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荒溪近自然管理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分析了荒溪与其周围景观的相互作用特点,并对荒溪在景观中的输送功能、生活空间功能和自净化功能以及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溪流域 近自然管理 景观生态学 阿尔卑斯山
下载PDF
随机产汇流理论 被引量:13
13
作者 芮孝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2,39,共6页
引入随机理论,将流域上一场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降雨视作无穷多雨滴之集合。流域上任一位置雨水的下渗、蒸散发,以及向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用水动力学处理;呈时空分布的无穷多雨滴的集体表现,即流域产流量的形成和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形成... 引入随机理论,将流域上一场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降雨视作无穷多雨滴之集合。流域上任一位置雨水的下渗、蒸散发,以及向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用水动力学处理;呈时空分布的无穷多雨滴的集体表现,即流域产流量的形成和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形成,则用概率论处理。从而同时考虑了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和下垫面条件空间变异对流域产流的影响,也揭示了流域瞬时单位线的物理本质,阐明了倍比性和叠加性是净雨空间分布均匀条件下流域汇流的本质特性。最后提出了一个确定流域汇流速度空间分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产汇流 随机理论 雨滴 蓄满产流 超渗产流 流域瞬时单位线 流域汇流速度
下载PDF
不同降雨条件下天然次生林水文过程动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小明 周本智 +3 位作者 钟绍柱 孔维健 王刚 徐升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60,共4页
以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1)降雨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影响显著。在前期土壤水分干燥至中等湿润的条件下,天... 以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1)降雨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影响显著。在前期土壤水分干燥至中等湿润的条件下,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最大值滞后于降雨峰值5~7 h;在前期土壤水分湿润的条件下,天然次生林集水区径流最大值滞后于降雨峰值缩减为1h。(2)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5 cm土层含水量最低,其次为20 cm和50 cm两个层次的含水量,10 cm土层含水量在各层次中最高。(3)不同降雨强度下,各层次土壤最大含水量出现的时间与降雨量最大值出现时间差异显著,在降雨前期土壤水分干燥至中等湿润的条件下,两者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隔为2~6 h;在前期土壤水分湿润的条件下,两者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集水区 森林水文过程
下载PDF
河流多生境自然塑造技术在北运河流域再生水河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叶芝菡 黄炳彬 +2 位作者 常国梁 何春利 唐丽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58,共7页
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 based solution)”理念,本研究开发了由渗滤型边滩、生态跌水和近自然河溪构成的河流多生境自然塑造技术及系统,并在北运河流域的再生水河道台头沟实施了工程应用与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与系统具有良... 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 based solution)”理念,本研究开发了由渗滤型边滩、生态跌水和近自然河溪构成的河流多生境自然塑造技术及系统,并在北运河流域的再生水河道台头沟实施了工程应用与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与系统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2.15%、47.46%、48.50%和70.84%;河道修复使得生境质量得到改善,由D级(差)提升至B级(良),生境类型由不足3种提升至超过8种;修复后河道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BI指数、多样性指数等增加,水鸟从无到有,生物多样性也逐步改善.该技术可为城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小型再生水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多生境自然塑造 北运河 近自然修复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小明 王刚 +3 位作者 周本智 钟绍柱 孔维健 徐升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5,共5页
对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具有明显月动态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年均14.24%~22.55%,年内变化与降雨量趋势基本一致,... 对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具有明显月动态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年均14.24%~22.55%,年内变化与降雨量趋势基本一致,为先上升后下降。表层(0—5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森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减小。(2)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集水区径流量月际间变动幅度较大,8月份径流量达到最大值389.11mm。(3)流域内的多次水质抽样检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质指标都达到一类水质标准,超标指标主要是总氮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 天然次生林 集水区 土壤水分 径流
下载PDF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廷璐 李娜 +3 位作者 黄志旁 李延鹏 沐远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64-4972,共9页
中国国家公园是指在具有显著自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保护物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基本生态需求、实现可持续利用等目的,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自然保护地并发挥其... 中国国家公园是指在具有显著自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保护物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基本生态需求、实现可持续利用等目的,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自然保护地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区域。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是实践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途径,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15年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终在2021年正式建立了5个国家公园。收集了2015年以来国家公园相关政策资料,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国家公园较好的实现了初始建设目标,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2)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整合;3)确定东部和西部国家公园最小面积;4)确定国家公园数量上限;5)建立跨境国家公园;6)将文化保护纳入国家公园;7)统一管理体制;8)统一国家公园内部管控区划;9)形成三类保护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随着中国国家公园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体制建设将能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顶层设计 流域单元 差异化发展模式
下载PDF
流域模拟器的研发与实践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军 佘敦先 +7 位作者 史良胜 曾思栋 邹磊 张艳军 陈杰 刘炳义 占车生 林忠辉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5-1431,共7页
针对数字孪生流域研发和流域综合管理的需求,重点论述了流域模拟器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针对长江应用的长江模拟器的研发与应用进展。流域模拟器旨在构建流域模拟通用范式,其特色与特点是:通过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控系统,以... 针对数字孪生流域研发和流域综合管理的需求,重点论述了流域模拟器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针对长江应用的长江模拟器的研发与应用进展。流域模拟器旨在构建流域模拟通用范式,其特色与特点是:通过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控系统,以及研发集成气象与气候模型、流域水循环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城市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等多种模型,构建模型云系统,实现天气模拟、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拟、河流与湖泊过程模拟,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度、城市水循环模拟、“水-能-粮-环境-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及管理决策支持等流域管理与决策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模拟器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自然与社会系统耦合 多模型耦合 流域综合管理 服务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城市河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长沙市圭塘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苑 王润 +4 位作者 陆文钦 彭赤焰 王胤瑜(翻译) 王颖(翻译) 李慧彦(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圭塘河作为湖南省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曾是一条人水和谐的自然河流,如今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受长沙市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团队以重塑圭塘河自然水循... 圭塘河作为湖南省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曾是一条人水和谐的自然河流,如今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受长沙市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团队以重塑圭塘河自然水循环过程为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水系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排水管网水动力模型和流域水文模型辅助寻找最适宜的规划方案,借此提出融合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分区、恢复自然河道、优化河岸空间、构建流域尺度生态廊道和实施街区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等策略,完成了由面(整个流域范围)及线(圭塘河),再由线到点(街区尺度的具体项目)的跨尺度流域治理规划。该规划旨在让河流回归自然,构建融社会、经济和自然于一体的城市河流复合生态系统,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构建之间的重重矛盾,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流域治理 数学模型 城市发展 跨专业协作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hotspo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during 1958-2017 被引量:4
20
作者 CHENG Guowei LIU Yong +1 位作者 CHEN Yan GAO W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The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in China is a climate change hotspot featuring stro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hence, it poses a certain threat to social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gions... The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in China is a climate change hotspot featuring stro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hence, it poses a certain threat to social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gions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adaptive countermeasures. However, with regard to the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s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To address this issue,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from 71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RClim Dex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dentify mainly th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fluencing climate change hotspots in the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for the period 1958-2017.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temperature, a trend of wet and dry polarization i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hat the number of temperature indices with significant variations was 2.8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indic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noted in the responses of the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basins to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actors;the delta plain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exhibi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s, where 88.89% of the extreme climate indices varied considerably.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similar among the identified hotpots, including human activities(highe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construction land proportions) and natural factors(high altitudes and large proportions of grassland and water bodi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apid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watershed climate change RClim Dex Random Forest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actors HOTSPO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