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叙事语境下的民族认同 被引量:3
1
作者 陶国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文学叙事聚合了有着相同背景的社会成员,促进集体自我的形成。有关民族的文学叙述表征了被称之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认同。早期史诗式的文学叙事既能帮助巩固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又是本民族认同的精神资源。上世纪初中国文学... 文学叙事聚合了有着相同背景的社会成员,促进集体自我的形成。有关民族的文学叙述表征了被称之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认同。早期史诗式的文学叙事既能帮助巩固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又是本民族认同的精神资源。上世纪初中国文学对民族性的强调就是试图诉诸一种强烈的国家、民族情感,以此唤醒国人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救亡意识。文学叙事成为民族认同建构的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民族史诗 民族叙述 民族认同
下载PDF
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重现——浅析电视剧《东归英雄》在电影《东归英雄传》基础上的新变 被引量:3
2
作者 郝治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0-14,共5页
如果说,1993年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以18世纪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是一次大胆而有力的尝试的话,那么15年后,麦丽丝执导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则再一次证明了其艺术上的纯熟与精湛。与电影《... 如果说,1993年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以18世纪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是一次大胆而有力的尝试的话,那么15年后,麦丽丝执导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东归英雄》则再一次证明了其艺术上的纯熟与精湛。与电影《东归英雄传》相比,电视剧《东归英雄》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细腻、影像风格更加成熟,最为重要的是"东归"的核心内涵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诗 东归英雄 东归英雄传新变
下载PDF
《心灵史》: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张承志小说论之八 被引量:3
3
作者 容本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4-90,共7页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 ,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 。
关键词 张承志 小说 《心灵史》 民族史诗 文学评论 回族精神 民族品格
下载PDF
孤独的牧歌:高乔诗歌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高乔人是十七到十九世纪出现在阿根廷和乌拉圭草原地区的游牧民。他们英勇彪悍、放荡不羁的个性激发了诗人们的兴趣,由此诞生了以讲述高乔人苦难生活为主题的作品。高乔诗歌的代表作是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被奉... 高乔人是十七到十九世纪出现在阿根廷和乌拉圭草原地区的游牧民。他们英勇彪悍、放荡不羁的个性激发了诗人们的兴趣,由此诞生了以讲述高乔人苦难生活为主题的作品。高乔诗歌的代表作是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被奉为阿根廷民族史诗,也是西班牙语文学的瑰宝。高乔诗歌发展的巅峰是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游牧民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农业工人或城市贫民,高乔诗歌也从此成为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乔诗歌 博尔赫斯 《马丁·菲耶罗》 阿根廷文学 民族史诗
下载PDF
论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崇高”之美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天道 《民族学刊》 2011年第6期78-84,104,共7页
古罗马杰出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朗吉弩斯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崇高的意旨应是第一位的,隽永、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产生于"崇高"的意旨与最佳的语言及文体形式的完美融合。应该说,我国西部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非常鲜明地... 古罗马杰出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朗吉弩斯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崇高的意旨应是第一位的,隽永、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产生于"崇高"的意旨与最佳的语言及文体形式的完美融合。应该说,我国西部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朗吉弩斯所标举的崇高审美域,其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设置及战争场面的描绘等都突显了崇高审美域所具有的"不可抵抗的征服力",给予受者以"狂喜惊异"和"高兴、娱悦"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吉弩斯 崇高 民族史诗 《格萨尔王传》
下载PDF
Presenting an Artificial Dilemma for the Working Clas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Road as a =National Epic"
6
作者 Xiaoping W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4期555-574,共20页
A new trend has emerged in Chinese film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which the story of the working class has been narrated aimed at an authen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ion's socialist past, against the general dem... A new trend has emerged in Chinese film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which the story of the working class has been narrated aimed at an authen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ion's socialist past, against the general demonization of the Maoist era. Still,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cinematic "new wave." This paper analyzes a recent example of this tide, The Road (Fangxiang zhi lii, 2006), and its implications.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film's narrative strategy reveals that it is oftentimes entrenched in the bourgeois ideology of "human nature," which circumscribes its intended agenda of making a genuine reflection o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workers. On the surface, this film offers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Maoist period by presenting a vivacious revolutionary work ethic in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d her master. However, on a deeper level, the film only gives an impression of pity for this wretched workwoman who has completely wasted her life. Her "human nature" has been distorted by her socialist work ethic that had been inscribed with imprints of Maoism. In the mean time, the movie's repetition of political clich6s again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an artificial binarity between socialism and commercial culture, bring out the real effect that rather than departing from stereotypes, it in effect merely perpetuates the popular narrative that has come to stigmatize the Maoist era. By this strategy, the film also evad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ccounting for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gigantic social-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epic Chinese workers narrative strategy The Road commercial culture
原文传递
从西周民族史诗看宗法制的形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开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5-58,共4页
该文通过对西周民族史诗内容的阐述和挖掘,进一步探索周人在灭商前后宗法制的产生及其逐渐发展的轨迹,从而证实西周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键词 西周 民族史诗 宗法制
下载PDF
从藏族《格萨尔》等多民族史诗解析“荷马问题”
8
作者 王兴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如果把学者们研究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不同的三种主要观点与我国《格萨尔》这部活形态史诗的说唱、流传、记录、整理等诸多实际情况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史诗研究的实况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那么争论旷日持久的“荷马问... 如果把学者们研究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不同的三种主要观点与我国《格萨尔》这部活形态史诗的说唱、流传、记录、整理等诸多实际情况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史诗研究的实况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那么争论旷日持久的“荷马问题”也许能够得到解决,至少可以启发研究者拓开自己的视野,不要就“荷马问题”研究“荷马问题”。我们可以说所谓“荷马问题”中的“短歌说”、“核心说”和“统一说”是每一部民族史诗在其创作和形成过程中都经历的几个阶段,均有内在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问题” 《格萨尔》 民族史诗
下载PDF
瑶族史诗《盘王歌》研究综述
9
作者 赵贵星 邓庆环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7-30,共4页
《盘王歌》的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当前《盘王歌》研究存在孤立化、成果数量不足化与领域局限化等问题,需要采集具有适应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盘王歌 瑶族典籍 民族史诗
下载PDF
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
10
作者 王金胜 曲楠楠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95-103,共9页
革命叙事诗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史的诗学组织与美学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历史意识和政治意志所推动,中国现代新诗出现了对政治性、叙事性、史诗性、民族化的强烈诉求。持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革命叙事诗是这一诉求... 革命叙事诗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史的诗学组织与美学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历史意识和政治意志所推动,中国现代新诗出现了对政治性、叙事性、史诗性、民族化的强烈诉求。持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革命叙事诗是这一诉求的突出表现。其得失均可从诗学政治化的诸种张力中得到探讨。李季作为革命叙事诗人的个案,具有阐释诗学政治化这一重要诗歌现象的高度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季 革命 叙事诗 民族 史诗 诗学 政治化
下载PDF
民族史诗沟通伊斯兰前后伊朗文化的桥梁作用
11
作者 刘英军 《北大中东研究》 2016年第1期3-18,共16页
伊朗的史诗文学传统历史悠久.随着萨珊王朝于7世纪中叶亡于阿拉伯征服,伊朗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伊斯兰化时期.9世纪,达里波斯语成为伊朗新的通用语和文学语言,一大批以这种语言写成的伊朗民族史诗问世于随后的三百年间.伊朗民族史诗大... 伊朗的史诗文学传统历史悠久.随着萨珊王朝于7世纪中叶亡于阿拉伯征服,伊朗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伊斯兰化时期.9世纪,达里波斯语成为伊朗新的通用语和文学语言,一大批以这种语言写成的伊朗民族史诗问世于随后的三百年间.伊朗民族史诗大多以伊朗口头传说和文人笔记为蓝本,以散佚的巴列维语文献片段以及诗人的文学再创作为补充,对伊朗古老的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均有所继承.通过重述传说中的伊朗上古君王世系与英雄故事,以及记录某些源自琐罗亚斯德教思想的文化元素,伊朗民族史诗对沟通伊斯兰化时期前后的伊朗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助于伊朗族群身份认同在伊斯兰时代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民族史诗 桥梁作用 伊斯兰时代 前伊斯兰时代
下载PDF
《格萨尔》描写主人公性格的艺术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秉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1-24,共4页
文章认为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人物肖像描写 ,对比反衬等艺术方法 ,描写主人公岭·格萨尔的性格特征 。
关键词 《格萨尔》 岭·格萨尔形象 性格 艺术手法 人物塑造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反衬 藏族 英雄史诗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我国民族史诗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研究
13
作者 吴斐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民族史诗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外传播的核心要素,而视觉文化时代也赋予其新的内涵,并使图像转向成为了必然。如何探索视觉文化情境下民族史诗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的新路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 民族史诗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外传播的核心要素,而视觉文化时代也赋予其新的内涵,并使图像转向成为了必然。如何探索视觉文化情境下民族史诗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的新路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探索。文章在剖析视觉文化时代民族史诗典籍对外出版与传播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深度解读海外读者视觉文化心理、提升跨文化的传播效果、实现视觉时代出版物图像和文字完美结合、促进出版理论和实践创新、优化民族史诗典籍传播媒介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出版和传播策略,以期更好地拓展我国民族典籍走出去的空间境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时代 民族史诗典籍 出版与传播
原文传递
民族史诗大剧《楼外楼》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
14
作者 胡一伟 杨继敏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8-31,共4页
大型史诗传奇剧《楼外楼》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取得巨大反响,CSM52城收视率排名第一,且达到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效果。该现象引发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委员会召开电视剧《楼外楼》的研讨会,探讨其讲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楼外楼... 大型史诗传奇剧《楼外楼》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取得巨大反响,CSM52城收视率排名第一,且达到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效果。该现象引发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委员会召开电视剧《楼外楼》的研讨会,探讨其讲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楼外楼》这一现象级电视剧的问世给影视工作者带来关于如何用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启示。通过分析《楼外楼》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来探讨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方法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诗副《楼外楼》叙事策略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民族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的民俗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中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0-22,共3页
《阿勒帕米斯》是一部形成于古代弘吉剌惕部族的故地,传承于哈萨克、乌孜(兹)别克、塔塔尔(鞑靼)、卡拉卡尔帕克等突厥语民族民间的英雄史诗。该文根据该诗在哈萨克族文本中出现的民俗事象,结合国内外史诗专家的研究结果,展示了哈萨克... 《阿勒帕米斯》是一部形成于古代弘吉剌惕部族的故地,传承于哈萨克、乌孜(兹)别克、塔塔尔(鞑靼)、卡拉卡尔帕克等突厥语民族民间的英雄史诗。该文根据该诗在哈萨克族文本中出现的民俗事象,结合国内外史诗专家的研究结果,展示了哈萨克等突厥语民族的古老民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英雄史诗 《阿勒帕米斯》 民俗特征
下载PDF
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演绎——以冉平《蒙古往事》为中心的讨论
16
作者 汪荣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由于时代语境的不同,将民族古典史诗进行现代转化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但冉平的《蒙古往事》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在《蒙古往事》中,冉平接续了《蒙古秘史》伟大的叙事传统,重述了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现代演... 由于时代语境的不同,将民族古典史诗进行现代转化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但冉平的《蒙古往事》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在《蒙古往事》中,冉平接续了《蒙古秘史》伟大的叙事传统,重述了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现代演绎。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现代小说的形式技巧,为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转化探索了可能的路径。此外,他用汉族身份书写蒙古历史题材的跨族际的写作位置也值得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古典史诗 现代演绎 冉平 《蒙古往事》
原文传递
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的文学隐喻分析
17
作者 毛亚旭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72-173,共2页
《贝奥武普》是一部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战争"、"复仇"来展开故事,其中的文学隐喻也值得我们去品味。本文主要从人、物、神话几个角度来分析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 《贝奥武普》是一部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战争"、"复仇"来展开故事,其中的文学隐喻也值得我们去品味。本文主要从人、物、神话几个角度来分析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文学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 文学隐喻
下载PDF
侗族先民放排苦难生活的诗意叙述——侗族长篇口传叙事诗《放排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咏梅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42-45,共4页
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排歌》表现了侗族青年男女丰富的情感生活,反映了当时侗族地区山川河流的地理风貌,记录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过滩的人文地理及风情,是梅林地区侗族农业生产、民俗风情、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去&qu... 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排歌》表现了侗族青年男女丰富的情感生活,反映了当时侗族地区山川河流的地理风貌,记录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过滩的人文地理及风情,是梅林地区侗族农业生产、民俗风情、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去"抢救、保存、保护和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口传叙事诗 《放排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