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的碎片中探寻蔡元培美育思想——以国立音乐院和国立艺术院办校历程为视角
1
作者 张延莉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2,共12页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构成部分,既深受西方美学及教育观念的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其对美育的定义、功能及实施方法均有深刻论述,体现其对美育思想研究的深入性和广泛性。这些观点不仅在其所处时代内具...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构成部分,既深受西方美学及教育观念的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其对美育的定义、功能及实施方法均有深刻论述,体现其对美育思想研究的深入性和广泛性。这些观点不仅在其所处时代内具有创新性,而且对后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特别在国立音乐院和国立艺术院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蔡元培的美育理念得以付诸实践,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美育 国立音乐院 国立艺术院 萧友梅 林风眠
下载PDF
三秦多厚重 斯人更传情——乔建中与音乐学统传承要义
2
作者 郑长铃 林淑娟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乔建中先生在中国音乐学术旅途中传递出的生命、文化之“情”,包含三层含义,关涉个体之于人文事象的感知力、判断力、阐释力,是文化研究者之思想创造的关键源动力。借由此,一方面点明音研所之学术传统是立基于中国文化之坚实土壤之上的... 乔建中先生在中国音乐学术旅途中传递出的生命、文化之“情”,包含三层含义,关涉个体之于人文事象的感知力、判断力、阐释力,是文化研究者之思想创造的关键源动力。借由此,一方面点明音研所之学术传统是立基于中国文化之坚实土壤之上的学统、道统的时代表达和历史延续;另一方面厘清“情”与学术研究、学统承继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建中 “情” 思想创造 学统 音研所
原文传递
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漫谈 被引量:2
3
作者 江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4期25-29,共5页
1982年,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吴晓邦开始为中国舞蹈界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启了培养舞蹈学高端人才的航程。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四十年里,研究生教育筚路蓝缕,为我国的舞蹈学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期间进步和欠... 1982年,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吴晓邦开始为中国舞蹈界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启了培养舞蹈学高端人才的航程。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四十年里,研究生教育筚路蓝缕,为我国的舞蹈学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期间进步和欠缺并存,成长和挑战共融。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唯有脚踏实地地布局和调整好基础性工作,才会让我们最终看到一个百花烂漫的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蹈学 舞蹈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中国艺术研究院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汇报展舞台美术专题作品赏析
4
作者 姜浩扬 穆怀恂 《演艺科技》 2020年第1期99-105,共7页
欣赏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汇报展部分作品: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文化彩车设计、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车、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台湾地区彩车,以及大明宫夜游、大型人偶音乐剧《八层半》和音舞诗画《琴乐书法》。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汇报展 设计
下载PDF
大学院艺术教育体制的确立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晓舟 熊建新 邓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是蔡元培任民国大学院院长时,所倡导建立起来的两所国立艺术大学。蔡氏把推广美育和设立国立艺术大学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并为此设立了国家性质上的现代艺...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是蔡元培任民国大学院院长时,所倡导建立起来的两所国立艺术大学。蔡氏把推广美育和设立国立艺术大学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并为此设立了国家性质上的现代艺术教育体制。而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是其体制的核心。本文旨在考察蔡氏是如何确立起大学院艺术教育体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大学院 艺术教育委员会 国立音乐院 国立艺术院 艺术大学史
下载PDF
“导/教”矛盾与张骏祥的《蜕变》《以身作则》排演
6
作者 王耿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92,93-100,共16页
张骏祥离美归国后,以教师身份于1940年完成了头两个本土导演作品。导《蜕变》失利,主因在张忽视、回避“导/教”矛盾;而后选排笑剧《以身作则》,即有意解此矛盾,他巧用教师身份,借教学手段包装创作诉求、整合校内资源,故成功。处理“导... 张骏祥离美归国后,以教师身份于1940年完成了头两个本土导演作品。导《蜕变》失利,主因在张忽视、回避“导/教”矛盾;而后选排笑剧《以身作则》,即有意解此矛盾,他巧用教师身份,借教学手段包装创作诉求、整合校内资源,故成功。处理“导/教”矛盾,是演剧艺术、演剧教育的恒久课题。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根据学生现有条件,调整“导演/教师”定位重心,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追求既定目标。这或许是张骏祥八十年前在剧校(专)的“导/教”经验、教训,带给后人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骏祥 “导/教”矛盾 蜕变 以身作则 国立戏剧学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