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黏膜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宋晓玲 石森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3,共5页
从影响鼻黏膜黏附和药物吸收的因素、鼻黏膜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种类、鼻用生物黏附制剂的发全性等3个方面介绍了鼻黏膜生物黏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鼻腔给药 黏附剂 黏附给药系统 综述
下载PDF
药物经鼻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试验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陶涛 陈庆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5-309,共5页
综述了药物经鼻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机理、试验方法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鼻腔给药 中枢神经系统 试验方法
下载PDF
脑靶向鼻腔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梁会敏 刘哲鹏 刘芸雅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9年第4期206-210,共5页
血脑屏障(BBB)限制了大部分药物向脑部的转运,鼻腔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到大脑而没有全身吸收,从而避免了副作用并提高了神经治疗药物的功效。经鼻入脑给药系统为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提供了非侵入性方式到达大脑的可能性。过去几... 血脑屏障(BBB)限制了大部分药物向脑部的转运,鼻腔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到大脑而没有全身吸收,从而避免了副作用并提高了神经治疗药物的功效。经鼻入脑给药系统为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提供了非侵入性方式到达大脑的可能性。过去几十年中,经鼻入脑给药研究了不同药物递送系统(DDS),新型DDS如聚合物纳米粒、脂质体和胶束等已成为靶向大脑而对鼻粘膜和中枢神经系统(CNS)无毒的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粘膜 脑靶向 药物递送系统
下载PDF
鼻用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谢伟容 褚克丹 +2 位作者 郑健 徐伟 李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61-64,共4页
原位凝胶是指高分子材料以溶液或半固体状态给药后,在给药部位对外界刺激(用药部位的温度、pH值、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变化)产生响应,发生分散状态或构象的可逆转化,形成的半固体或固体制剂。其分为温度、离子强度以及pH敏感等类型,并均能... 原位凝胶是指高分子材料以溶液或半固体状态给药后,在给药部位对外界刺激(用药部位的温度、pH值、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变化)产生响应,发生分散状态或构象的可逆转化,形成的半固体或固体制剂。其分为温度、离子强度以及pH敏感等类型,并均能较好地用于鼻腔给药。鼻黏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药物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有效避免肝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原位凝胶用于鼻腔给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凝胶 鼻腔给药系统 综述
下载PDF
鼻腔药物递送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递送效率的设计策略
5
作者 胡筱芸 岳霄 +1 位作者 吴传斌 张雪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药物、制剂、装置及鼻腔生理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制剂中添加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等策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渗透性和鼻腔滞留时间,可以提高鼻腔药物递送效率。本文对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 鼻腔药物递送效率 药物吸收机制 综述
下载PDF
盐酸普萘洛尔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微球的制备及其纤毛毒性和黏附性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霞 李超 +2 位作者 冯川东 陈鑫 苏敏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制备盐酸普萘洛尔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微球(Pro-SAMS),考察其用于鼻腔黏膜的纤毛毒性和黏膜黏附性。方法利用吸附法将Pro包合到被SAMS酯化后的多孔淀粉内,并且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粉末衍射(XRPD)和... 目的制备盐酸普萘洛尔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微球(Pro-SAMS),考察其用于鼻腔黏膜的纤毛毒性和黏膜黏附性。方法利用吸附法将Pro包合到被SAMS酯化后的多孔淀粉内,并且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粉末衍射(XRPD)和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通过测定在体蟾蜍上腭纤毛摆动持续时间评价载药微球的鼻纤毛毒性、纤毛的输送速率来评价载药微球的黏膜黏附性。结果当盐酸普萘洛尔与载体的比例为1∶2时,微球的载药率最高,可达13.91%;所制微球可显著降低盐酸普萘洛尔的鼻纤毛毒性,且具有良好的黏膜黏附性。结论 S-乙酰巯基丁二酸多孔淀粉酯微球是鼻腔给药系统的理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普萘洛尔 微球 包合 纤毛毒性 黏附性 鼻腔给药系统
原文传递
疫苗微粒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蔡鑫君 冯健 +1 位作者 程巧鸳 李范珠 《药学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391-397,共7页
疫苗微粒鼻腔给药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疫苗给药系统,具有能延长免疫时间、增强免疫效果、提高病人顺应性等优点。综述疫苗鼻腔免疫诱导机制、常用的微粒系统、免疫效果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及目前该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研究开发... 疫苗微粒鼻腔给药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疫苗给药系统,具有能延长免疫时间、增强免疫效果、提高病人顺应性等优点。综述疫苗鼻腔免疫诱导机制、常用的微粒系统、免疫效果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及目前该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研究开发疫苗微粒鼻腔给药系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微粒 鼻腔给药系统
下载PDF
cremophor RH40及labrafil M 1944 CS的鼻黏膜毒性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孟亚飞 张伟玲 +3 位作者 李彤彤 王亚静 郑银 张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0-23,共4页
目的:考察乙醇-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 1944 CS)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cremophor RH40)的鼻黏膜毒性,探讨其在鼻腔给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山梨糖醇酐油酸酯(span-80)和聚山梨酯-80(tween-80)为参比,采用在体蟾蜍上... 目的:考察乙醇-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fil M 1944 CS)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cremophor RH40)的鼻黏膜毒性,探讨其在鼻腔给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山梨糖醇酐油酸酯(span-80)和聚山梨酯-80(tween-80)为参比,采用在体蟾蜍上腭模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纤毛持续运动时间,考察cremophor RH40和labrafil M 1944 CS的纤毛毒性作用;运用家兔血细胞溶血试验,考察cremophor RH40和labrafil M 1944 CS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体积分数为1%时,4种表面活性剂对纤毛运动的影响顺序为cremophor RH40<labrafil M 1944 CS<tween-80<span-80;cremophor RH40的细胞膜毒性最小,tween-80和span-80次之,而labrafil M 1944 CS的影响最大;cremophor RH40对细胞膜完整性无影响用量为tween-80和span-80的15倍。结论:在一定体积分数下cremophor RH40的鼻黏膜毒性作用较小,可应用于鼻腔给药制剂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给药系统 鼻黏膜毒性 乙醇-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
原文传递
鼻用粉雾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鲍涛涛 张琪 吴闻哲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9年第4期287-292,共6页
鼻用粉雾剂作为一种鼻用固体制剂,其具有稳定性好和处方简单等特征。目前已有多种鼻用粉雾剂产品上市,且有大量疫苗多肽类药物正在研制中。目前,鼻用粉雾剂产品开发面临较多挑战,例如:药物颗粒递送、分布、滞留及吸收等。为探索以上问... 鼻用粉雾剂作为一种鼻用固体制剂,其具有稳定性好和处方简单等特征。目前已有多种鼻用粉雾剂产品上市,且有大量疫苗多肽类药物正在研制中。目前,鼻用粉雾剂产品开发面临较多挑战,例如:药物颗粒递送、分布、滞留及吸收等。为探索以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对已上市的鼻用粉雾产品和在研药物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给药装置等进行综述,期望能为鼻粉剂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给药系统 粉雾剂 处方设计 制备工艺 给药装置
原文传递
Studies on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Insoluble Volatile Drug from Su-Anxin Nasal Inhalant and Its Correlation on the Nose Steady Self-Controllable Expiration and Inspiration at Night
10
作者 Xiaodong Li Guoxiang Xie +1 位作者 Suyun Li Chao Hou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1年第2期67-72,共6页
In the paper,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borneol in 12 hours from 6 batches of optimized inhalan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s a new dosage form, the in vitro release apparatus of nasal inhalant was invented and a p... In the paper,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borneol in 12 hours from 6 batches of optimized inhalan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s a new dosage form, the in vitro release apparatus of nasal inhalant was invented and a pushing bump was us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of the nose expiration and inspir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r2 in the profile and similar factor f2 from 6 linear release tendencies, a good controlled release and a zero order tendency were observed.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 vitro controlled release and the nose steady self-controllable expiration and inspiration,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trend of insoluble volatile drug controlled release and the effect of quick absorption in nasal pulmonary delivery to cure severe or acute cardiovascular or lung diseases at patients' sleeping, such as angina or breathing obstruction. Also,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cription composed of insoluble volatile drugs can be prepared to be nasal inhalant from which drugs can be absorbed through nose steady self-controllable inspiration to the lung then into the blood and have a great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of bioavailability at night tim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Anxin nasal INHALANTS INSOLUBLE VOLATILE drugs Tim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n Vitro Dissolution Controlled Relea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