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丹·布朗的小说艺术 被引量:8
1
作者 付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0,共4页
丹·布朗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大胆借鉴影视手法,将特有的小说模式、叙事手法与影视剪辑的闪回技巧完美结合,为小说创作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建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小说城堡。
关键词 模式 叙事手法 闪回 小说美学
下载PDF
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问题的对话 被引量:9
2
作者 阿瑟.丹托 刘悦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1,共7页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以言逮意"发展到语言转向的所谓"常青哲学"的思维模式,倒可以从重在"得意忘言"与"立象尽意"的中国本土意象思维那里获得启示,言、象、意皆不可或缺。在历史哲学领域,丹托将分析哲学应用于"历史叙事"的分析,"叙事句"构成了其历史叙事理论的核心,它根据未来去描述过去因而是"以今释古"的。刘悦笛则认为,这种对叙事句的真值的分析仍是非历史性的,丹托只能将历史哲学"分析化",但却并未使分析哲学"历史化"。丹托承认,他最初即为本体论的美学始终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问何为艺术、探求艺术史哲学回归到审美之思,构成了自己分析美学的三部曲。但刘悦笛认为,丹托的美学仍难逃"唯科学主义"的藩篱,而且其艺术本质观也没有考虑到东西方的本然差异。丹托从当代欧美艺术状态出发,认为"艺术终结"只是一种历史运作的方式,艺术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刘悦笛则进一步认定,未来的艺术必将终结在观念、身体与自然当中,因而主张一种全新的"生活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分析方法 历史叙事 叙事句 分析美学 艺术终结
原文传递
“类史诗”·“类成长”·“类传奇”——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叙事的三种模式及其叙事美学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清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60,共10页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革命叙事 叙事美学 史诗 传奇 成长小说
下载PDF
“芥子纳须弥”:中国电影的空间叙事观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5,共12页
传统空间观念随千年文脉流淌,在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显现/隐匿着。中国电影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典型的空间叙事观:其趋于延展化的画境空间承载着可游可居的美学追求;其颇具审美表现化的意象空间涌现出景即是情的审美观念;在画面之外... 传统空间观念随千年文脉流淌,在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显现/隐匿着。中国电影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典型的空间叙事观:其趋于延展化的画境空间承载着可游可居的美学追求;其颇具审美表现化的意象空间涌现出景即是情的审美观念;在画面之外,其借助可供感知与联想的声音元素开拓出层次丰富的电影空间,凝聚着秘响旁通的艺术认知;另外,中国电影还通过创作主观化的空间组合,展现出俯仰天地的艺术况味。可以说,空间这一“芥子”中容纳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座“须弥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空间叙事 电影美学
下载PDF
镜与灯:寓言与写真——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研究之一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清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1,共9页
“灯”对“镜”的取代,寓言叙事对“现实主义”叙事的代替,对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中外小说均有寓言与写真两个小说传统,“表现说”和“摹仿说”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原型,实际上寓言更为古老和常见;其次,当代... “灯”对“镜”的取代,寓言叙事对“现实主义”叙事的代替,对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中外小说均有寓言与写真两个小说传统,“表现说”和“摹仿说”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原型,实际上寓言更为古老和常见;其次,当代原有的“写真”倾向存在的观念陷阱,是当代小说艺术陷于肤浅与虚伪的症结所在,而从寻根和新潮小说开始的寓言写作才挽救了小说艺术;三,从先锋小说之后,小说作为精神之灯的心灵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而作为现实之镜的客观性也出现了碎片化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叙事美学 寓言 现实主义
下载PDF
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与经典建构——论C.麦卡锡小说的审美特征及银幕再现 被引量:6
6
作者 江宁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建构既受文学传统的影响,又与电影改编形成互动关系,C.麦卡锡的小说成就具体反映了这种经典建构的轨迹。他的小说表现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叙事,在荒野美感和生态理想中再现了美国人的历史经验和民族精神,因而成了... 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建构既受文学传统的影响,又与电影改编形成互动关系,C.麦卡锡的小说成就具体反映了这种经典建构的轨迹。他的小说表现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叙事,在荒野美感和生态理想中再现了美国人的历史经验和民族精神,因而成了当代文学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C.麦卡锡 叙事美学 经典建构
原文传递
从有机叙事到非有机叙事--吉尔·德勒兹美学视域下艺术叙事新探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72-78,共7页
传统叙事遵循有机整体论的原则,强调叙事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容易形成逻辑化、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从而有让叙事艺术成为理性说教的危险。非有机叙事是结合叙事学与西方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美学思想提出的一种叙事美学观... 传统叙事遵循有机整体论的原则,强调叙事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容易形成逻辑化、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从而有让叙事艺术成为理性说教的危险。非有机叙事是结合叙事学与西方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美学思想提出的一种叙事美学观,其强调叙事要突破有机整体论的束缚,并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新的可能。就时空观而言,非有机叙事摆脱线性时间。就事件观而言,非有机叙事的世界不再遵循逻辑化的事件序列,而是表现事件本然的生成状态,从而超越了传统事件序列组合的因果逻辑。就人物观而言,非有机叙事摆脱了概念化的人物。非有机叙事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种"感觉的逻辑",通过叙事的艺术表达显现出了世界本然的深刻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美学 艺术叙事 德勒兹 有机叙事 非有机叙事
下载PDF
复合现实·组合叙事·融合美学——融媒体背景下的文艺叙事与审美新变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喜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文艺的融媒体化传播,不仅是技术融合的过程,也是融合文化不断进化的历程。融媒体具有潜在的技术美学组构逻辑,从“媒介语言—技术现实—媒体叙事—科技审美”的研究路径出发,审视数据库和界面导航带来的媒体混编语言特征,可以发现其对... 文艺的融媒体化传播,不仅是技术融合的过程,也是融合文化不断进化的历程。融媒体具有潜在的技术美学组构逻辑,从“媒介语言—技术现实—媒体叙事—科技审美”的研究路径出发,审视数据库和界面导航带来的媒体混编语言特征,可以发现其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度冲击和影响;进而观照融合文化形态中的融媒体文学艺术,可以探索出融媒体语言的内在运行逻辑,从而勾勒出融媒体融合美学的审美构造和空间架构。在这种美学架构新变中,融媒体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大脑”中枢,它的参与使得“复合现实”成为未来现实景观呈现的主要方式;“组合叙事”成为融媒体网络中信息内容传递的主要形式,具有时空伸缩性和弹性特征;视觉融合与空间审美相互渗透,进而建构出融媒体美学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语言 融媒体 复合现实 组合叙事 融合美学
下载PDF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叙事研究——以《夜色温柔》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棲庆 蒋桂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三...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叙事 文体形式 隐喻 美学
下载PDF
诗性叙事及其审美功能——读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国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之神》 诗性叙事 叙事话语 审美功能
下载PDF
诗性修辞诗意空间诗化语境——文人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叙事脉络与人文底蕴
11
作者 刘国强 马紫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性修辞、诗意空间和诗化语境三个角度阐释影片从叙事脉络到人文底蕴的多维透视,解读其在影像诗意美学、文学精神传扬以及类型化叙事方面的全新思路,为新时期中国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和主题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手法 诗意表达 影像美学 口述历史 价值内涵
下载PDF
当代陶瓷艺术的叙事策略与美学转向——以2023“瓷的旅程”双年展为视域
12
作者 吴楚 黄勇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共8页
新时期,中国艺术创作与处于转捩期的社会境况相吻合,作品文本、当代陶瓷艺术演变及由此产生的叙事和美学转向之间呈现独特的视觉面相。叙事策略上,兼顾宏大叙事、微观叙事和融合叙事的模式表达;美学探索上,由客观形式美向生活美学、审... 新时期,中国艺术创作与处于转捩期的社会境况相吻合,作品文本、当代陶瓷艺术演变及由此产生的叙事和美学转向之间呈现独特的视觉面相。叙事策略上,兼顾宏大叙事、微观叙事和融合叙事的模式表达;美学探索上,由客观形式美向生活美学、审美主义、社会学转向,陶瓷艺术在“现代性”语境中逐渐形成其价值传递和美学表达的新的叙事理路。深入研究此课题,对现代转型之后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方向,推动中国陶瓷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当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双年展 叙事美学 现代性
下载PDF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叙事艺术与共同体美学
13
作者 王婷 刘世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6,共7页
“新国潮”动画短片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耦合的产物,也是动画短片中的一种新类型。通过对动画短片主流播放平台B站热门“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分析,探究新媒介环境下“国潮”动画短片在叙事上的革新和对古典美学的承续。“新国潮”动... “新国潮”动画短片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耦合的产物,也是动画短片中的一种新类型。通过对动画短片主流播放平台B站热门“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分析,探究新媒介环境下“国潮”动画短片在叙事上的革新和对古典美学的承续。“新国潮”动画短片多元的叙事结构和“虚”与“实”“动”与“静”交织的意境美,蕴含着从形式与结构层面抵达哲学层面的意味,其内蕴的东方哲学思想强化了动画短片的意义建构,为微时代的动画短片生产提供了深度的哲学省思和多重的审美表现。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新国潮”动画短片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软文化力量并构建了民族与国家的“情感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凸显了建构一种动画共同体美学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潮 动画短片 叙事艺术 文化认同 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中的叙事美学
14
作者 詹望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7,共7页
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表达了沃尔夫对个体经验的反思性回顾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小说采用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以小镇青年的个体故事折射20世... 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表达了沃尔夫对个体经验的反思性回顾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小说采用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以小镇青年的个体故事折射20世纪初美国社会境况,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蓄的风格,与作者的责任意识、抒情化的语言风格、生动的人物塑造、“永恒时间”的哲思相呼应。在自我回忆的语言行为上,《天使,望故乡》多处存在“二我差”现象,呈现出强烈的美学张力,具有真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 望故乡》 托马斯·沃尔夫 叙事美学
下载PDF
透视广告审美消费新路径:种草式整形美容广告叙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华君 雷月秋 《宁夏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199-205,共7页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审美活动日常化、美貌消费民主化,关注并研究广告审美活动是一项重要课题。数字媒体时代整形美容广告借由种草分享隐匿营销本质,衍生广告审美消费新路径。研究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经由叙事分析框架剖析广告文本,...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审美活动日常化、美貌消费民主化,关注并研究广告审美活动是一项重要课题。数字媒体时代整形美容广告借由种草分享隐匿营销本质,衍生广告审美消费新路径。研究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经由叙事分析框架剖析广告文本,探讨其如何拨弄用户对自身外貌的焦虑与对理想化身体的渴望,并引入共情与信任概念进一步探溯其如何与消费主义合谋以建构美貌消费逻辑,以廓清广告审美消费新逻辑,并对隐藏于广告文本形式之内的审美文化和权力关系进行解读,以期为受众提高审美判断与广告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草 整形美容广告 叙事分析 广告审美
下载PDF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 被引量:4
16
作者 逯红梅 《理论观察》 2007年第4期147-149,共3页
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而且采用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和镶嵌式叙述结构。《活着》采用了最单纯最朴素的叙述声调,平实的语言、单... 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而且采用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和镶嵌式叙述结构。《活着》采用了最单纯最朴素的叙述声调,平实的语言、单纯的句式带来扑面而来的温情和熟悉的亲切感,引起读者情感声调的激荡和共鸣:叙述声调的安详平静与人生苦难的沉重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叙事美学
下载PDF
后人类语境下科幻电影叙事中的身体想象与异质美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永亮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0-159,共10页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介的身体、数据化的身体所取代,成为碳基、硅基、虚拟的信息程序等多种样态并存的赛博格的身体,此时的种族、性别、身份都产生了异化。“后身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虚拟的社会景观中人类的身体也成为后人类的一部分。在科幻电影中后人类的身体叙事被描述为异质化的身体,表现出碎片化、反线性、跨媒介、交互性、景观化、沉浸式的叙事特征。科幻电影中的身体想象与叙事表达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打破了人类主体性的传统哲学命题,进而形成一种异质美学。异质美学依存于物质技术发展,但其审美对象并不是完全客观化的物象,它是虚无的、异质的;而异质美学又注重人类参与其中的过程性体验,它是人类存在的生态遭遇过程。由此可见,异质美学既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亦是对生态主义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幻电影 身体叙事 异质美学 赛博格 跨媒介
原文传递
论叙事学及叙事文的审美教学
18
作者 段双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在叙事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叙事学理论,让学生从“形式”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会使叙事文审美层次从阅读欣赏层上升到批评和创作层,并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叙事学的视角、时序、节奏理论并不深奥,尤其适宜于引入叙事文... 在叙事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叙事学理论,让学生从“形式”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会使叙事文审美层次从阅读欣赏层上升到批评和创作层,并且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叙事学的视角、时序、节奏理论并不深奥,尤其适宜于引入叙事文审美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 叙事学 叙事理论 审美教学
下载PDF
论《沉没之鱼》中的非自然叙事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1
19
作者 曲涛 《外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69-75,共7页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性和文学性的族裔作品。作者精湛的反传统叙事手法彰显了这部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后现代美学意蕴。通过文本细读,运用非自然叙事理论,从非自然的幽灵叙述者、非线性的叙事时间...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性和文学性的族裔作品。作者精湛的反传统叙事手法彰显了这部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后现代美学意蕴。通过文本细读,运用非自然叙事理论,从非自然的幽灵叙述者、非线性的叙事时间和非自然的叙述话语三个维度,对小说中非自然叙事特征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和剖析,以此来诠释反传统叙事技巧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从而展示谭恩美的创作艺术,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沉没之鱼》 非自然叙事 叙事美学 审美意蕴
下载PDF
“逝者如斯夫”:中国电影的时间叙事观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海洲 丁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3,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衍生的独特时间观有别于西方,它将生生不息的永恒与转瞬即逝的短暂对立统一,凝结成“逝者如斯夫”的一声喟叹。这种观念也造就了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迥异的叙事时间观:它尊重传统的时间规律,常以四时、节气、节日为时间节点... 中国传统文化衍生的独特时间观有别于西方,它将生生不息的永恒与转瞬即逝的短暂对立统一,凝结成“逝者如斯夫”的一声喟叹。这种观念也造就了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迥异的叙事时间观:它尊重传统的时间规律,常以四时、节气、节日为时间节点;它遵从时空合一的民族思维,将时间汇入物象、物候、地域等艺术意象之中;它尊重自然的认识规律,以线性或周性为时间轨迹,并常常产生出延宕的悠游之感;它讲求以感知为标准的时间尺度,在完成叙事需要的同时,构建出民族化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叙事 时间 电影美学 民族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