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项针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陆军伟 孙建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09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颈项部穴位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颈项针刺法和舌三针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主要症状、体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 目的观察针刺颈项部穴位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颈项针刺法和舌三针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主要症状、体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1.7%和9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7%和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项针刺法对假性球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on dysphagia in pseudobulbar palsy 被引量:9
2
作者 Liu Xiaoping Chen Feiyu +1 位作者 Chu Jiamei Bao Yehu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alone, and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the therapy.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control group, n = 50) and the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n = 50). Each group had 8 weeks' therapy, 5 times a week.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ape acupuncture therapy based on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the repetitive saliva-swallowing test(RSST), water swallow test(WST),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and a swallow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 Correlations of onset age, onset frequency and lesion location with the efficacy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also observed.RESULTS: The scores for RSST, WST, and SSA in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therapy(P <0.001), although the changes were more mark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RSST and WST, P < 0.005; SSA, P < 0.001). Both groups recorded changes in SWAL-QOL index after the therapy(P < 0.001);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01).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location(P > 0.05), but was related to onset age(P < 0.05) and onset frequency(P < 0.01).CONCLUSION: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lutition disorders Pseudobulbar palsy Quality of life Age of onset nape acupunc- ture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原文传递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被引量:2
3
作者 程亭秀 刘树强 +2 位作者 肖丙龙 曹景文 程广耀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6年第3期52-54,共3页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was: Xiànǎohù(下脑户)(lo...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was: Xiànǎohù(下脑户)(located in the median depression under occipital bone), Fēngfǔ(风府 GV 16) and Yǎmén(哑门 GV 15) were selected longitudinally; horizontally, the part from GV 16 to Wángǔ(完骨 GB 12) was divided into six equal sections, one section was an acupoint, and there were 12 acupoints in total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Bilateral Jǐngjiājǐ(颈夹脊) points on the second vertebra to the seventh vertebra were selected. The acupuncture was conducted once a day, five days were considered as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two days were free from treatment between two courses. Four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need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ured clinically. It can be seen that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has soun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ǐngjiājǐ(颈夹脊)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原文传递
Clinical study on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for 50 cases of migraine
4
作者 齐丽珍 洪珏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5年第5期280-284,共5页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diagnosis of migraine were intervened by using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and were evaluated at...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diagnosis of migraine were intervened by using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and were evaluated at the outset and after 2-month treatment by the 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P-MPQ)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positive words, sensory pain rating index (S-PRI), affective pain rating index (A-PRI), total pain rating index (T-PRI),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P〈0.01); the SDS score was (56.42+8.12) points before treatment versus (41.08+5.73) point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0%;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patients with a shorter disease duration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a longer one (P〈0.05); the efficacy of mild-moderate migraine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severe one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out depres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 depression, but witho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P〈0.05). Conclusion: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migraine,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headache and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Needling Methods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MIGRAINE Pain Measurement DEPRESSION Points Head and Neck
原文传递
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43
5
作者 高佳秀 周鸿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590,共5页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针刺风池穴的即刻效应。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及针刺风池穴的即刻效应。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丛刺疗法,穴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每日1次,并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每周2次。两组均每次治疗30min,1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以及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采用吞咽超声诊断仪及表面肌电图(s EMG)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对吞咽相关肌肉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针刺风池穴即刻可提高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振幅(P<0.05),减少颏舌骨肌运动时间、增大颏舌骨肌位移(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项丛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影响吞咽相关肌肉,提高肌肉振幅并减少吞咽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卒中 针刺 项丛刺 风池 即刻效应 吞咽超声诊断仪 表面肌电图 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原文传递
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周湘明 栗先增 顾伯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7-590,共4页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FS)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项针组和康复组各40例。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项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结...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FS)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项针组和康复组各40例。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项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吞咽功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以及咽通过时间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项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项针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高于康复组的65.0%(26/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项针疗法 康复训练 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
原文传递
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_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 被引量:40
7
作者 李永生 冯万鹏 +4 位作者 张景发 李振洪 田云锋 姜文亮 罗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39-2349,共11页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40807-20140831),得到了该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后24h内区域GPS同震形变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反演了纳帕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Sentinel-1A干涉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明显的地面形变,视线向最大抬升和最大沉降量均达到了10cm.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4°,倾角为80°.主要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倾滑角为-146.5°,最大倾滑量达到了1.1m,位于地表下约4km,存在明显的滑动亏损现象.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达1.5×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1.该结果略小于InSAR单独约束结果,可能与Sentinel-1A像对中包含的快速震后形变分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A 纳帕地震 西纳帕断裂 震源参数反演 滑动亏损
下载PDF
“项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8
作者 陈飞宇 刘小平 +1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项针&qu...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项针"治疗,每日1次,每星期5次,治疗8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洼田氏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变化;观察患者发病年龄与"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RSST、SSA评分及WST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及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的疗效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有关(P<0.05)。结论 "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且本法对51~60岁患者的疗效最佳,优于60岁以上的患者,且不劣于41~50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并发症 吞咽障碍 假性球麻痹 穴位 头颈部 “项针”疗法 康复训练 发病年龄
下载PDF
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方针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31-934,共4页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吞咽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吞咽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3、4周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4周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痊愈率为43.3%,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配合中药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项针 冰刺激 饮水试验
原文传递
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疗效及其血液流变学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东 高维滨 张倩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观察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规范治疗和护理,主要包括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调控... 目的观察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规范治疗和护理,主要包括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及鼻饲饮食、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项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项针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假性球麻痹 针刺 项针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项五针治疗中风后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敏 孙建华 +2 位作者 陆军伟 刘兰英 耿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73-875,共3页
目的:比较项五针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项五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项五针组穴取哑门、天柱、治呛穴,行针刺治疗,行针时配合吞咽训练。常规针刺组穴取廉泉、通里、照海,行针... 目的:比较项五针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项五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项五针组穴取哑门、天柱、治呛穴,行针刺治疗,行针时配合吞咽训练。常规针刺组穴取廉泉、通里、照海,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项五针组总有效率达9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达80.0%,项五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项五针比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 假球性麻痹 吞咽障碍 项五针
原文传递
防风汤加减结合项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勤俭 王燕 +1 位作者 董良杰 李泊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 观察防风汤加减结合项三针(针刺颈夹脊、颈百劳和阿是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风寒痹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复方硫酸软骨素,治疗组给予防风汤加减+项三针,疗程... 目的 观察防风汤加减结合项三针(针刺颈夹脊、颈百劳和阿是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风寒痹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复方硫酸软骨素,治疗组给予防风汤加减+项三针,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量表(NPQ)、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颈椎关节活动度量表(CROM)和CSR风寒痹阻证中医证候评分;检测左侧椎动脉的平均流速(LBVA-Vm)、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A-Vm)、右侧椎动脉的平均流速(RBVA-Vm)、椎动脉阻力指数(VA-RI)和椎基底动脉内径(VA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神经肽Y(NPY)和核因子-κB(NF-κB)的含量;观察2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期间脱落6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2%,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治疗组NPQ和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ASCS和CRO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VA-Vm、VA-Vm、BVA-Vm和VA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VA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1β、TNF-α、NPY和NF-κB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22.7%,P<0.05)。结论 防风汤加减结合项三针可明显改善CSR风寒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汤加减 项三针 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寒痹阻证
下载PDF
化痰通络汤联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SOD、NSE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艳俊 罗新明 +1 位作者 王少展 刘红巧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42-45,55,共5页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两组患者均采用项七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SOD、NSE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8.5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头痛、恶心、颈肩痛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NS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管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LVA、RVA及BA的血管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通络汤 项七针 椎动脉型颈椎病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栗先增 顾伯林 +2 位作者 周红 薛建红 周湘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项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获取5ml布丁样食物、5ml水、10ml水3种食团吞咽的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以及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结果及SS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3种食团的PA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5ml和10m水PAS评分及SSA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00,P<0.05)。结论项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针疗法 脑梗死 吞咽障碍 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
下载PDF
舌针、项针联合小组构音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赵甫刚 邢军 +3 位作者 王亚辉 张立庄 邸小敏 常丽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80-1084,共5页
目的:观察舌针、项针配合小组构音障碍康复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索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80例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项针配合小组构音障碍训练,观... 目的:观察舌针、项针配合小组构音障碍康复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索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80例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项针配合小组构音障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舌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持续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量表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构音障碍综合性评价量表总积分及分项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除颌位置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分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针、项针配合小组构音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言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构音障碍 舌针 项针 小组构音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祁玉军 潘秋银 +2 位作者 王文远 孙文琳 孙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大脑动脉血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及呼吸功能训练,观...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大脑动脉血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及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项丛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穴针刺,每日1次,并于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呼吸功能指标[用力呼气容积(FVC)、最大通气量(MVV)、最长呼气时间]、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清学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48/60),高于对照组的60.0%(36/60,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FVC、MVV、最长呼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侧大脑动脉Vs、Vm及血清BDNF、NGF、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大脑动脉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项丛刺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项丛刺疗法 吞咽功能 呼吸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照 被引量:26
17
作者 于向华 陈丽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2期289-290,共2页
目的:通过与口服吡拉西坦片对照来评价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疗程均为... 目的:通过与口服吡拉西坦片对照来评价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吡拉西坦片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以MMSE和ADL量表评价其认知功能及社会行为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和ADL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项颈部腧穴和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颈部腧穴 头穴丛刺 血管性痴呆 临床对照
下载PDF
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8
作者 贾红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06年第11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项七针组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项七针... 目的观察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项七针组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项七针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血流量(Q)、椎动脉内径(D)、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 I)的改变与颈夹脊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脑供血方面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刺疗法 项七针 夹脊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项背肌筋膜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禹圭泽 顾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6期38-41,共4页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介绍了"扳机点"、血液中炎性指标等现代医学有关本病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上主要采用以物理疗法、口服药物、运动疗法为主,其中运动疗法能较好地...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介绍了"扳机点"、血液中炎性指标等现代医学有关本病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上主要采用以物理疗法、口服药物、运动疗法为主,其中运动疗法能较好地改善关节活动及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症范畴,治疗主要运用中药内服、推拿、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对本病均有疗效。在分析现代医学与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推拿治疗起效快、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炎 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 推拿
下载PDF
电项针疗法对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盛国滨 苏航 +4 位作者 李慧玲 包瑞 刘刚 孔莹 唐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6-730,共5页
目的:比较电项针疗法(ENA)联合高压氧疗法(HBOT)和单纯HBOT治疗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项针联合高压氧(ENA+HBOT)组和高压氧(HBOT)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及甲钴胺片口服治疗。H... 目的:比较电项针疗法(ENA)联合高压氧疗法(HBOT)和单纯HBOT治疗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项针联合高压氧(ENA+HBOT)组和高压氧(HBOT)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及甲钴胺片口服治疗。HBO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ENA+HBOT组在HBOT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项针治疗,穴取风池、供血、中渚、外关,患侧翳风、听宫、听会、晕听区,风池、供血穴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 Hz),时长30 min,电针后继续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平均听阈、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平均听阈、THI评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01),治疗4周后ENA+HBOT组平均听阈、THI评分、DHI评分均低于HBOT组(P<0.0001)。ENA+HBOT组总有效率为69.2%(27/39),HBOT组为51.3%(2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疗法可以提高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平均听阈,改善耳鸣、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难治性 平坦下降型 电项针 高压氧 纯音听阈测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