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法在保护区旅游景观评价中的尝试——以挠力河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邹红菲 朱井丽 +2 位作者 吴庆明 闫晗 董海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为了将语义解析法引入到保护区旅游景观评价中,本文以挠力河保护区千鸟湖湿地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挠力河保护区千鸟湖湿地风景区旅游景观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景区许多方面还存在发展空间;影响旅游景观的... 为了将语义解析法引入到保护区旅游景观评价中,本文以挠力河保护区千鸟湖湿地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挠力河保护区千鸟湖湿地风景区旅游景观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景区许多方面还存在发展空间;影响旅游景观的因素包括游客行为心理、旅游景观环境形象、旅游环境生态绿化、旅游景观稀有度4个。基于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区旅游景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评价 旅游景区 语义解析法 因子分析法 挠力河保护区
下载PDF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宝松 张贵华 《野生动物》 2006年第6期21-22,共2页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平原湿地。保护区内湿地发育良好,复杂多样,泡沼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繁多,是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目前三江平原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平原湿地。保护区内湿地发育良好,复杂多样,泡沼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繁多,是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目前三江平原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湿地。本文阐述了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并分析了管理现状,对保护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力河保护区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吴成丹 孟昭军 +2 位作者 刘曼红 孟祥征 周春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目的】旨在探讨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土壤化学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挠力河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4年、2020年和2021年退耕湿地以及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样调查的基础上,... 【目的】旨在探讨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土壤化学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挠力河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4年、2020年和2021年退耕湿地以及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样调查的基础上,测定土壤有机碳(SOC)、速效氮(AN)、速效磷(AP)、土壤含水量(SWC)、酸碱度(pH),计算不同退耕年限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并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1)随着退耕年限土壤SOC、AN和SWC都呈现增加的趋势,AP呈减少的趋势,pH在不同恢复阶段无差异;(2)共鉴定出植物21科43属57种,其中,菊科最多为12种,占研究区植物种类数的17.54%;其次禾本科10种,占12.05%;蓼科和莎草科分别为6种和4种,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优势种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兴安薄荷Mentha dahurica和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向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典型湿地植物(灰脉苔草Carex appendiculat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演替;(3)植物生物量、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都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现增加,植物群落Margalef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下降;(4)SOC和SWC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结论】随恢复年限的延长,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在向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演变,退耕湿地土壤SOC和SWC对退耕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 退耕湿地 植物多样性 土壤化学因子
下载PDF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侯文久 于洪贤 +3 位作者 刘曼红 刘鑫宇 金洪阳 梁亚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65,共6页
为了解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20年7月选取了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共8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并分析浮游植物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为了解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20年7月选取了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共8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并分析浮游植物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7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40.15%),其次为硅藻门(22.63%)、裸藻门(16.06%)、蓝藻门(13.14%)。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水质指标、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丰度说明退耕湿地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和富营养化状态。RDA分析显示,退耕湿地浮游植物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 作物类型 退耕湿地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土地中微塑料分布与组成特征
5
作者 教明明 卓依恒 +3 位作者 孙泽林 崔兴波 孟昭军 刘曼红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生态系统中,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解微塑料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态风险,本研究以保护区内旱田地、水田地、林地和沼泽四种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浮选分离...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生态系统中,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解微塑料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态风险,本研究以保护区内旱田地、水田地、林地和沼泽四种类型土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浮选分离法对不同样品中微塑料进行分离,使用体式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μ-FITR)对0.02~5 mm粒径范围的微塑料进行检测,观察并鉴定微塑料形状、颜色,分析其丰度和成分,同时采用风险指数(R)和污染负荷指数(PLI)对微塑料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微塑料形状有纤维状、碎片状、薄膜状和颗粒状四种,纤维状和薄膜状分别占比31.5%、37.0%,其中薄膜状微塑料在旱田地和沼泽两种类型土地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微塑料颜色包括白色、黑色、红色、蓝色和透明色五种,各颜色微塑料组分在四种类型土地中差异不显著;微塑料成分包括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三种,分别占54.5%、27.3%和18.2%,且各组分间无相关性。(2)微塑料丰度范围为3.33~30.0 n·kg^(-1),平均丰度为14.3 n·kg^(-1),且旱田地微塑料平均丰度显著大于林地和沼泽两种类型土地(P<0.05);微塑料平均丰度在空间上呈现旱田地(21.1 n·kg^(-1)>水田地(12.2 n·kg^(-1)>沼泽(10.7 n·kg^(-1)>林地(8.89 n·kg^(-1)的分布趋势。(3)尺寸小于1 mm的微塑料占总检出微塑料的87.7%,且主要集中在0.2~0.5 mm和0.5~1 mm粒径范围内,分别占30.1%和34.2%。(4)保护区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平均风险指数为3.64,总体污染负荷指数为2.31×10^(-2),分析可得保护区总体生态风险水平较低。数据显示,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四种类型土地中均存在不同丰度的微塑料,并且具有独特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这为保护区微塑料污染防控和迁移转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 微塑料 不同类型土地 丰度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植物认知与需求的挠力河保护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6
作者 邹红菲 闫晗 吴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2期12667-12668,12671,共3页
通过对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对植物景观的认知、需求及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游客基本特征明显,以首次(94.20%)来此亲近自然、观鸟、休闲度假的游客群为主体(78.88%),尤其是省外游客群(59.76%);②游客认为保护区... 通过对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对植物景观的认知、需求及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游客基本特征明显,以首次(94.20%)来此亲近自然、观鸟、休闲度假的游客群为主体(78.88%),尤其是省外游客群(59.76%);②游客认为保护区以湿地及其植物为背景的旅游大景观是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52.00%),尤其是该季节湿地植物大尺度范围内的绿色景观(50.71%),游客评价较高,也是吸引游客来此的主要目的;③主体游客群认为旅游区植物种类丰富度偏低(6.66%),没有达到游客对湿地植物的认知需求,尤其是观花植物方面(53.57%)。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旅游区植物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满意度 旅游区植物 认知与需求 挠力河保护区
下载PDF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嘉欣 孙伊彤 +2 位作者 张一博 贺思雨 罗志文 《中国蜂业》 2023年第8期61-64,共4页
通过研究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传粉昆虫的群落组成,明确传粉昆虫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以促进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通过样地调查法、定点植株观察法、样线法等对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传粉昆虫多... 通过研究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传粉昆虫的群落组成,明确传粉昆虫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以促进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通过样地调查法、定点植株观察法、样线法等对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传粉昆虫多样性进行采样调查,明确了传粉昆虫种类与分布特点,对4种不同生境生态学指标进行分析,对部分优势传粉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传粉行为进行观察。此次研究共采集观察到传粉昆虫1511只,隶属于6目22科44属51种,其中鳞翅目最多,占总数的31%,其次是双翅目29%,膜翅目19%,鞘翅目15%,半翅目4%,而蜻蜓目最少,为2%。据调查结果确定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优势传粉昆虫7种。对比灌木区、乔木区、路边和草甸区内传粉昆虫生态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最高的是灌木区,均匀度指数(J)最高的是路边。本研究可为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昆虫资源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昆虫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