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尤源 牛小兵 +3 位作者 冯胜斌 王芳 王成玉 李卫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3,共6页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自动矿物识别系统(QEMSCAN)、微图像拼接(MAPS)等测试新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纳米级多尺度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大...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自动矿物识别系统(QEMSCAN)、微图像拼接(MAPS)等测试新技术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纳米级多尺度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大于2μm的微米级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颗粒间充填胶结物质剩余的各尺度残余粒间孔及溶蚀形成的各尺度溶蚀孔隙是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致密油储层各尺度孔隙连通性较好,可以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深湖细粒沉积及后期强压实、强胶结及强溶蚀为主的成岩作用是现今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具备源储近邻或互层配置及异常高压驱动优势条件,致密油储层微孔隙中形成了富集石油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长7油层组 细粒沉积 纳米孔隙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微观流动模拟 被引量:34
2
作者 姚军 赵建林 +4 位作者 张敏 张磊 杨永飞 孙致学 孙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0-1289,共10页
页岩中的主要孔隙类型是纳米孔隙,气体在纳米孔隙中的流动不同于在常规孔隙中的流动,其存在微尺度效应,因此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达西方程不再适用。由于页岩气藏一般处于高压环境,气体比较稠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不再适用。而格子Boltzm... 页岩中的主要孔隙类型是纳米孔隙,气体在纳米孔隙中的流动不同于在常规孔隙中的流动,其存在微尺度效应,因此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达西方程不再适用。由于页岩气藏一般处于高压环境,气体比较稠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不再适用。而格子Boltzmann方法是一种介观流动模拟方法,其不基于连续介质假设,适用于从滑移区到过渡区的气体流动模拟,并且能够考虑气体稠密性和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影响。基于考虑努森层影响和微尺度效应的非理想气体格子Boltzmann方法,结合镜面反射格式与反弹格式组合的滑移边界条件,采用二维平板模型,研究了孔隙尺寸、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对微尺度效应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努森数是微尺度气体流动的控制参数;在滑移区和自由分子流区,各因素对微尺度效应的影响较小,而在过渡区,各因素对微尺度效应的影响较大;通过表观渗透率与固有渗透率比值随努森数的变化关系,并与常用的页岩气藏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目前常用页岩气藏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页岩气 纳米孔隙 微尺度效应 非理想气体
下载PDF
国外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启示 被引量:31
3
作者 尤源 牛小兵 +4 位作者 辛红刚 冯胜斌 宋娟 毛振华 张丹丹 《石油科技论坛》 2013年第1期12-18,66,共7页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了纳米孔喉储集类型并研究了其成因;逐级深入,形成了微观尺度分析测试系列方法;发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定量分析了矿物成分及其在微观渗流中的作用;有效识别和表征了微裂缝;对比分析了储层中各类孔隙及流体分子的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要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测试手段上有所突破;要证实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隙的存在与否及其贡献;要揭示致密油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要认识致密油储层中微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要探讨致密油储层改造及储层保护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孔隙结构纳米孔隙数字岩心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法的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志清 孙洋 +2 位作者 胡瑞林 赵颖 彭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766,共9页
选取威远海相页岩(1~#)、焦石坝海相页岩(2~#)、瑶曲凝灰岩(4~#)及瑶曲陆相页岩(5~#和6~#),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与低场核磁共振(NMR),研究中国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之间的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化特征。核磁共振冻融法(NMRC)可以精细... 选取威远海相页岩(1~#)、焦石坝海相页岩(2~#)、瑶曲凝灰岩(4~#)及瑶曲陆相页岩(5~#和6~#),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与低场核磁共振(NMR),研究中国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之间的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化特征。核磁共振冻融法(NMRC)可以精细探测页岩的纳米范围的孔隙结构。该方法可以拓展到结合核磁共振弛豫分析进行微观测量,详细探测不同孔径尺度下页岩的孔隙结构。测试温度梯度变化越小,孔隙分布测量的结果越精细。测试结果表明,从样品5~#,2~#,6~#,1~#至样品4~#的孔隙率逐个减小。NMRC,LFNMR,压汞法(MIP),气体吸附法(GA)在它们各自的有效测量范围内,孔径分布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将NMRC,LFNMR与GA和MIP等方法组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储层页岩的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陆相页岩(5~#瑶曲页岩)的纳米孔隙更发育,与海相页岩相比也许具有更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与陆相页岩 孔径分布 纳米孔隙 核磁共振冻融法 压汞法 气体吸附法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的纳米孔隙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慧 晋香兰 +2 位作者 吴静 杨庆龙 郝林山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及其赋存状态研究的基础上,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二维图像所展示的有机质纳米孔隙形貌特征为主要依据,将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纳米孔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沥青球粒孔、气孔、铸模孔。分别论述了这3... 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及其赋存状态研究的基础上,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二维图像所展示的有机质纳米孔隙形貌特征为主要依据,将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纳米孔隙的成因类型划分为沥青球粒孔、气孔、铸模孔。分别论述了这3种纳米孔隙的成因、形貌、大小、演化、连通性、相互关系及其在页岩储层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的显微组分主要是沥青质体,气孔和沥青球粒孔均发育于沥青质体内部,形成于有机质降解和热演化过程,是页岩气生成、吸附和聚集的有力佐证与优先空间。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中,各种有机质纳米孔隙发育程度高,直接体现了强的生气和聚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纳米孔隙 成因类型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表征——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赵迪斐 郭娟 +4 位作者 梁孝柏 王培清 刘蕾 WANG Geoff 郭英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I0001,共12页
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IP FESEM)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MATLAB软件,对微观孔隙进行定量统计,预测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大量发育微纳米孔,包括有机... 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IP FESEM)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MATLAB软件,对微观孔隙进行定量统计,预测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大量发育微纳米孔,包括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页岩孔隙度低,约为1.56%。孔隙中,粒间孔最发育,孔隙率占比为94.82%,孔径为0.01~2.40μm;其次为有机质孔,孔隙率占比为4.22%,孔径为0.01~10.00μm,其中60%的孔隙孔径在50 nm以下;粒内孔最不发育,孔隙率占比小于1.00%。受沉积环境及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油柑窝组有机质及有机孔隙演化程度低,有机质成熟度介于0.40%~0.55%,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相比,发育最广泛的纳米孔类型为矿物孔隙而非有机质孔,有机质质量分数与热演化程度是塑造优质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可为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演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富有机质页岩 定量表征 纳米孔 油柑窝组 茂名盆地
下载PDF
A Review:Structural Oxide Coatings by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被引量:4
7
作者 Takashi GOTO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and-alumina films were prepared by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t deposition rates of several hundred micrometers per hour.Moreover,the structural oxide coatings by laser chemical vapor ...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and-alumina films were prepared by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t deposition rates of several hundred micrometers per hour.Moreover,the structural oxide coatings by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re reviewed.The laser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chemical reaction and grain growth in CVD,yielding high deposition rates.The films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nanopores that act as thermal insulation and are thus promising as coating materials for gas turbine blades of Ni-based superalloys and WC-Co cutting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CVD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alumina plasma nano-pores
下载PDF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渗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吴聃 鞠斌山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3年第5期520-522,F0004,共4页
页岩气藏的孔渗结构特征与常规气藏显著不同,其孔渗结构通常具有超致密、特低孔、特低渗的显著特征。孔隙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5%,其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通常认为这些孔隙属于纳米级孔隙。分析了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 页岩气藏的孔渗结构特征与常规气藏显著不同,其孔渗结构通常具有超致密、特低孔、特低渗的显著特征。孔隙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5%,其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通常认为这些孔隙属于纳米级孔隙。分析了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三种微孔隙和自然微裂缝与水力压裂裂缝两种微裂缝的微观特征,并对页岩气在各种储集空间中的储存形式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页岩储层中孔隙网络的形成对渗透率改善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级孔隙 微裂缝 微观特征
下载PDF
不同煤级煤低温氮的多段吸附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小东 丁哲 +1 位作者 王勃 张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5-781,共7页
基于不同煤级煤的低温液氮吸附性能测试,采用毛细管凝聚理论(BJH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法),对煤的低温氮吸附曲线进行解析,结合Kakei的多段吸附理论,探讨不同煤级煤的吸附量、吸附曲线形态的差异,以及多段吸附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 基于不同煤级煤的低温液氮吸附性能测试,采用毛细管凝聚理论(BJH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法),对煤的低温氮吸附曲线进行解析,结合Kakei的多段吸附理论,探讨不同煤级煤的吸附量、吸附曲线形态的差异,以及多段吸附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煤化作用的加深,煤中纳米级孔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孔隙的孔径分布更加均一;煤的液氮吸附量主要与BET比表面积有一定的关系,但中、微孔孔隙含量是造成液氮吸附量差异的主因;煤级的增加,液氮吸附曲线呈现由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多段性吸附特征,暗示着吸附机理的变化,存在着单分子层吸附、多层吸附、毛细孔凝聚及微孔填充等多种吸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煤级煤 纳米级孔隙 吸附性 多段吸附机理
下载PDF
Fluid Mobility Evaluation of Tight Sandstones in Chang 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被引量:2
10
作者 Songtao Wu Shixiang Li +7 位作者 Xuanjun Yuan Zhi Yang Aifen Li Jingwei Cui Songqi Pan Zhiguo Mao Ling Su You Zho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50-862,共13页
Fluid mobility has been important topic for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evaluation.The tight sandstones in Chang 7 Member of the Ordos Basin has been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luid mobility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mobility has been important topic for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evaluation.The tight sandstones in Chang 7 Member of the Ordos Basin has been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luid mobility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re flooding-NMR combined method and core centrifugation-NMR combined method,and the porous structure is studi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CT and mercury injection.Our results include:(i)Feldsparrock fragments dissolution pores,calcite dissolution pores,clay mineral dissolution pores,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expansion pores,inter-granular pores,intra-kaolinite pores,and intra-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 pores are developed in Chang 7 tight sandstones;3D CT pore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hysical properties,and the overall storage space is connected by the throat with diameter between 0.2 and 0.3μm.The percentage of storage space connected by throat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100 nm can reach more than 35%.(ii)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of Chang 7 tight sandstones is between 10%and 70%,and movable oil saturation is between 10%and 50%.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may cause misunderstanding when used to evaluate fluid mobility,so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movable fluid poros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fluid mobility.The porosity ranging from 5%to 8%is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fluidity and pore structure.For samples with porosity less than 8%,the movable fluid porosity is generally less than 5%.Moreover,the movable flui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torage space with a throat diameter of 0.1 to 1μm.For samples with porosity greater than 8%,the porosity of the movable fluid is more than 5%,and the movable flui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torage space with a throat diameter of 0.2 to 2μm.(iii)The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measured by core flooding-NMR combined method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measured by core centrifugation-NMR combined method.The former can evaluate the mobility of the oil-water two-phase f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shale oil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accumulation nano-pores movable oil
原文传递
纳米孔隙内甲烷水合物微观分解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丽华 臧小亚 +1 位作者 关进安 梁德青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59,共7页
采用拉曼光谱仪测定硅胶孔隙水的拉曼结构,发现纳米孔隙水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OH化学键削弱,孔隙水中部分DA结构转化为DDAA结构,使得硅胶孔隙水极易形成水合物。采用拉曼光谱仪测试了常压和不同温度下(263,253,243 K)的纳米硅胶孔隙内... 采用拉曼光谱仪测定硅胶孔隙水的拉曼结构,发现纳米孔隙水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OH化学键削弱,孔隙水中部分DA结构转化为DDAA结构,使得硅胶孔隙水极易形成水合物。采用拉曼光谱仪测试了常压和不同温度下(263,253,243 K)的纳米硅胶孔隙内甲烷水合物的分解过程,考察了纳米尺度受限空间内甲烷水合物的微观分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孔隙内甲烷水合物的分解过程为分解—二次形成—继续分解,直到晶体消失的过程,温度越低二次形成出现的次数越多;纳米孔隙水的结构本身十分有利于甲烷水合物的形成,是造成二次形成的内在结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隙 硅胶 受限空间 二次形成 脱附
下载PDF
玻璃基TiO2-SiO2纳米孔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与表征(英文)
12
作者 刘莹 赵青南 +3 位作者 董玉红 赵杰 张艳鹏 赵修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366-368,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分子模板法及提拉镀膜法,通过在TiO_2-SiO_2溶胶体系中掺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衬底上沉积了TiO_2-SiO_2复合纳米孔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SEM)表征薄膜的微观结构。使用接触...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分子模板法及提拉镀膜法,通过在TiO_2-SiO_2溶胶体系中掺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衬底上沉积了TiO_2-SiO_2复合纳米孔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SEM)表征薄膜的微观结构。使用接触角测试仪测试镀膜玻璃的润湿性能,分析薄膜的组成和表面形貌与光学性能的关系。研究膜层中TiO_2与SiO_2比例对膜层折射率的影响,分析溶胶PH值及热处理温度和薄膜纳米孔结构的关系,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 SiO2-TiO2薄膜 表面结构 溶胶-凝胶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 被引量:59
13
作者 公言杰 柳少波 +2 位作者 赵孟军 谢红兵 刘可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样品孔喉分布表征,不同含油饱和度样品孔喉分布数据表明,含油饱和度小于1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10-300 nm;含油饱和度介于10%~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1 000 nm;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3 000 nm。致密储层中不同级别微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育控制了致密油含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微纳米孔喉 孔喉分布 致密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忠义 陈世加 +2 位作者 姚泾利 刘鑫 赵应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80,共11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特征复杂,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通过大量岩芯观察,分析化验数据统计,同时采用恒速压汞实验、场发射及CT扫描等高分辨率测试手段和方法,对长7致密油储集层形成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集体由...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特征复杂,缺乏系统研究的问题,通过大量岩芯观察,分析化验数据统计,同时采用恒速压汞实验、场发射及CT扫描等高分辨率测试手段和方法,对长7致密油储集层形成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集体由牵引流和重力流沉积的致密砂岩形成,具有粒度细,储层厚度大,脆性指数高,储层物性差等特征。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可见孔隙含量低,主要发育微米—纳米级孔隙,喉道以片状和管状为主,受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充填,有效孔隙体积小,但微裂缝发育,连通性好,储层含油层物性下限低,可动流体饱和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微、纳米孔隙 场发射 CT扫描
下载PDF
在类仿生溶液中电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灵芳 左禹 +1 位作者 熊金平 赵旭辉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48,共5页
在类仿生溶液中用电沉积法在阳极氧化处理后的钛基体上电沉积均一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研究了阳极氧化处理后对HA涂层耐蚀性能、沉积效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沉积的HA涂层结构单元的排列与人骨类似,具有优良的生物诱导性能... 在类仿生溶液中用电沉积法在阳极氧化处理后的钛基体上电沉积均一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研究了阳极氧化处理后对HA涂层耐蚀性能、沉积效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沉积的HA涂层结构单元的排列与人骨类似,具有优良的生物诱导性能.经过阳极氧化后钛表面生成均匀的纳米孔洞结构,增强了与HA涂层的机械结合和涂层的阻抗值,提高了涂层的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同时,在类仿生溶液中二氧化钛吸附羟基,通过库仑力和氢键作用大大提高了沉积效率,并因其纳米孔洞结构促进HA的形核,形成更加细小、致密的针状HA晶体结构,提高了涂层的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羟基磷灰石涂层 类仿生溶液 电沉积法 TiO2纳米多孔结构
下载PDF
考虑孔弹性效应的煤岩微纳米孔隙瓦斯表观渗透率模型及其在瓦斯抽采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伟 杨康 +1 位作者 邓东 王海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599,共13页
煤岩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对其产气量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微纳米孔隙中渗透率模型很少考虑此因素。为了探究煤岩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对气体流动机制的影响,基于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与多种机制流动模型,构建一种考虑孔径动态变... 煤岩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对其产气量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微纳米孔隙中渗透率模型很少考虑此因素。为了探究煤岩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对气体流动机制的影响,基于微纳米孔隙中孔弹性效应与多种机制流动模型,构建一种考虑孔径动态变化的瓦斯表观渗透率模型,并分析动态表观渗透率模型的主控流动机制与微纳米孔隙中滑脱效应对瓦斯开采产量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孔弹性效应通过影响孔径演化,改变滑脱效应、表面扩散效应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程度。随着孔隙压力增大,动态表观渗透率比值依次受到气体滑脱效应、孔弹性效应主控,滑脱效应对表观渗透率比值(孔弹性效应影响的表观渗透率与初始表观渗透率的比值)的贡献程度在低压时随着孔隙压力增大迅速下降,在高压时缓慢下降。深部低渗透率煤层瓦斯开采过程中,滑脱效应对瓦斯开采产量的贡献程度分别呈现初期时快速增大,中期时缓慢下降及后期时缓慢增加的趋势。微纳米孔隙平均孔径越低时,滑脱效应对瓦斯开采产量贡献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瓦斯表观渗透率 孔弹性效应 滑脱效应 微纳米孔隙 瓦斯抽采
原文传递
微-纳尺度孔隙不同类型流体的赋存状态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东晓虎 陈掌星 +5 位作者 刘慧卿 刘一杉 罗岐岚 吴克柳 赵斌 郑轶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5,共9页
通过考虑微-纳尺度孔隙内流体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引入简化的局部密度函数理论,建立微-纳尺度孔隙不同类型流体的赋存状态数学模型。同时,该模型也考虑微-纳尺度孔隙内流体临界参数随孔隙尺度的变化特征。基于该数学模型,分别... 通过考虑微-纳尺度孔隙内流体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引入简化的局部密度函数理论,建立微-纳尺度孔隙不同类型流体的赋存状态数学模型。同时,该模型也考虑微-纳尺度孔隙内流体临界参数随孔隙尺度的变化特征。基于该数学模型,分别对单组分、双组分及三组分流体的赋存状态进行模拟,评价孔隙直径、组分含量及流体组成等对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纳尺度孔隙内流体以吸附相和体相两种形式存在,孔壁处吸附相流体的密度高于孔隙中部的体相流体密度;多组分流体在孔隙内的吸附(液膜)层厚度,大于其中单一轻质组分流体所形成的吸附层厚度,小于单一重质组分流体形成的吸附层厚度;随着孔隙直径及流体碳数的增大,吸附层厚度增大,但增加幅度减小,孔隙直径与吸附层厚度呈近似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孔 页岩 作用势能 赋存状态 吸附
下载PDF
姬塬油田安83井区长7致密油储层特征研究
18
作者 何右安 何小娟 +2 位作者 黄琼 杨卫国 宋鹏 《低渗透油气田》 2013年第1期29-34,共6页
姬塬油田安83井区长7是近年进行致密油开发试验的热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安83井区长7层地面空气渗透率为0.17mD,属典型致密油;岩石类型为碎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喉结构细微... 姬塬油田安83井区长7是近年进行致密油开发试验的热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安83井区长7层地面空气渗透率为0.17mD,属典型致密油;岩石类型为碎屑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喉结构细微,发育微米、纳米级孔喉,中值半径为80nm,孔喉关系复杂,孔喉半径比为420.2~640.7;裂缝发育,宏观裂缝主要为高角度裂缝;储层非均质强,隔夹层发育。安83井区长7储层特征研究为认清致密油渗流机理、优化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地质基础。对实现致密油攻关试验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长7致密油 储层特征 裂缝 纳米孔喉
下载PDF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 被引量:510
19
作者 邹才能 朱如凯 +5 位作者 白斌 杨智 吴松涛 苏玲 董大忠 李新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7-1864,共8页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次发现了小于1μm的油气纳米孔。其中,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以颗粒内孔、自生矿物晶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喉道呈席状、弯曲片状,孔隙直径范围10~1000nm,主体为300~900nm;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以有机质内孔、颗粒内孔及自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隙直径范围5~300nm,主体为80~200nm。纳米级孔是致密储层连通性储集空间的主体。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现,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为认识常规油气局部富集,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的地质特征、研究连续型油气聚集机理、增加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纳米孔 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 致密油气 纳米油气 连续型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97
20
作者 王红岩 刘玉章 +2 位作者 董大忠 赵群 杜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4-579,共6页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在多个地区获初步发现,其中中国南方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中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国的3/4,将是重点开发地区。与北美相比,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集层具有构造改造强、地应力复杂、...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在多个地区获初步发现,其中中国南方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中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国的3/4,将是重点开发地区。与北美相比,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集层具有构造改造强、地应力复杂、埋藏较深、地表条件特殊等特点,照搬国外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有效开发。页岩气储集层纳米级孔隙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页岩气产能预测方法尚未建立,钻井过程中水平段垮塌严重、钻井周期长,增产改造效果不理想、单井产量较低,需要针对纳米级孔隙成因及多尺度储集空间定量表征、复杂介质多场耦合非线性流动机理、页岩失稳与缝网形成的力学机制3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高效开发 科学问题 中国南方 纳米级孔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