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 被引量:7
1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9-32,共4页
作者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纳顿的整体考察,阐述了纳顿具有与区域农作物成熟时间相吻合的时序性;与农业用水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典型重农轻商的思想表现;为感谢保佑庄稼丰收而酬神、谢神、娱神的功利目的;与农时极端吻合的各种... 作者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纳顿的整体考察,阐述了纳顿具有与区域农作物成熟时间相吻合的时序性;与农业用水密切相关的组织体系;典型重农轻商的思想表现;为感谢保佑庄稼丰收而酬神、谢神、娱神的功利目的;与农时极端吻合的各种祭祀活动等农事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三川 土族 纳顿 农事色彩
下载PDF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一) 被引量:4
2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史生活,以及历史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人神关系。“杀虢将”是土族先民造神过程中尚未成型的信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土族 纳顿 面具舞 “庄稼其” “杀虢将”
下载PDF
纳顿——土族的精神家园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达学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8-13,共6页
土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在青海高原上的民族群体,并创造了自己的乡土文化。民和山川地区的土族“纳顿”会,涵盖了其宗教、民俗和艺术的各个方面,既保持了自身文化的主体精神,又成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关键词 土族 纳顿 乡土文化 民俗宗教 艺术特色
下载PDF
AMT地球物理技术在西藏拿顿金铜矿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建力 何绍龙 +2 位作者 李彦波 冯士彬 刘世朝 《四川有色金属》 2021年第2期36-39,共4页
拿顿矿区找铜矿体一直未有大的突破,推测其可能不具备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地质条件,寻找铜矿床方向被否定。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和拿顿矿区的金化探异常显示范围和分布特点,本次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方法圈定含金角砾岩筒的大致范围和产... 拿顿矿区找铜矿体一直未有大的突破,推测其可能不具备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地质条件,寻找铜矿床方向被否定。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和拿顿矿区的金化探异常显示范围和分布特点,本次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方法圈定含金角砾岩筒的大致范围和产状,利用物探成果指导矿区下一步寻找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拿顿 角砾岩筒 金铜矿 AMT地球物探特征
下载PDF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被引量:2
5
作者 文忠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7-54,共8页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 民和土族纳顿的三国戏系列面具舞能够进入土族纳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时国家统治教化需要是重要因素,民间凭借国家倡导借机发展民间信仰是内在因素,而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土族地区乃至于被融合进土族是其进入并获得立足进而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要保障,土族完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的彻底转变是接受三国戏并一直上演的经济基础。纳顿中的"五官舞"再现土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土司接受中央王朝封授这一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土族 纳顿 面具舞 三国戏 五官戏
下载PDF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被引量:1
6
作者 文忠祥 辛海明 《青海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21-25,共5页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顿 仪式 整合 升华
下载PDF
保护抑或破坏:土族纳顿传承问题的批判
7
作者 文忠祥 文玉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70-78,共9页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三川土族重大的庆祝丰收民俗活动,主旨酬谢地方神灵保佑农事生产获得丰收,因其文化内涵厚重,在三川土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它的传承与保护中出现传承主体流失、传承链断层,地方政府在传承保护工...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三川土族重大的庆祝丰收民俗活动,主旨酬谢地方神灵保佑农事生产获得丰收,因其文化内涵厚重,在三川土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它的传承与保护中出现传承主体流失、传承链断层,地方政府在传承保护工作中出现“民俗学主义”倾向、资金使用分配不科学和非遗传承人遴选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地方神神性的下降,民间信仰色彩的淡化以及民众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主要原因。纳顿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保护主体完善对文化土壤的保护、对传承主体的保护,鼓励学术界对纳顿的深入研究,媒体积极展开宣传,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顿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下载PDF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被引量:12
8
作者 文忠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7,共9页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师等方面对纳顿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解读 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信仰体系 组织体系 军事生活 宗族意识 游牧 活动
原文传递
西藏拿顿铜(金)矿床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松 赵元艺 +3 位作者 汪傲 李玉彬 李小赛 郭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65-1588,共24页
拿顿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西南部,地处西藏成矿潜力巨大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目前该矿床的勘查研究程度非常低,仅在地表圈定出一个铜金矿体,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本文对拿顿矿床的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矿床... 拿顿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西南部,地处西藏成矿潜力巨大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目前该矿床的勘查研究程度非常低,仅在地表圈定出一个铜金矿体,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本文对拿顿矿床的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矿床中主要蚀变矿物有高岭土、绢云母、绿帘石、方解石、白云石等,并存在银金矿、辰砂、方铅矿、闪锌矿等特征金属矿物组合。斑晶与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22~360℃之间,主要成分以H2O为主,含有少量CO_2,斑晶中包裹体的盐度为一组高盐度值(18.35%~26.7%NaCleqv.)和一组低盐度值(0.18%~12.85%NaCleqv.),胶结物中包裹体盐度值较低,主要分布在1.6%~12.5%NaCleqv.区间内,是在中低温、低盐度、氧化环境中形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花岗闪长斑岩中SiO2含量为55.9%~65.67%,平均值为60.52%,Na_2O+K_2O含量为3.54%~5.563%,平均值为4.8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钾玄岩系列。A/CNK值为1.63~2.93,平均值为2.6,反映原岩为过铝质岩石。花岗闪长斑岩中稀土总量ΣREE变化范围为29.09×10^(-6)~98.73×10^(-6),整体上具轻微铕负异常(δEu=0.7~1.12),不具铈异常(δCe=0.84~0.99);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岛弧火山岩的典型特征。矿床脉状黄铁矿中Co/Ni比值为0.05~8.523,平均值为4.219,为热液成因,脉状黄铁矿多与石英脉共生,为后期热液作用阶段的产物。矿床中黄铁矿δ34S值的分布范围为-4.5‰~0.7‰,平均值为-1.95‰,黄铜矿的δ34S值为-7‰^-3.3‰,平均值为-5.43‰,硫同位素δ34S值偏小,且为负值,指示矿床中的硫受到了还原硫的影响。矿床中赋矿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发育银金矿、辰砂等特征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具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中高温流体特征,据此判断矿床成因类型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叠加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矿相学 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拿顿铜(金)矿床 西藏
下载PDF
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忠祥 范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66-69,共4页
本文以民间舞蹈的视域对土族纳顿舞蹈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纳顿"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程式性,而且与信仰互相借助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土族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直接表达形式,是族群认同的纽带,表演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关键词 土族 纳顿 会手舞 面具舞 舞蹈
下载PDF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土族“纳顿”仪式音乐展演中的多元身份构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海龙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5期82-87,共6页
仪式音乐作为各地域活态的文化符号,不仅标识着族群身份和边界,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青海土族“纳顿”仪式音乐展演中其文化内核相互杂揉并对应共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现代文化的吸收、自我识别与对外融合、族群... 仪式音乐作为各地域活态的文化符号,不仅标识着族群身份和边界,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青海土族“纳顿”仪式音乐展演中其文化内核相互杂揉并对应共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现代文化的吸收、自我识别与对外融合、族群身份的构建与认同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土族 “纳顿”仪式音乐 文化符号 族群身份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仪式的空间展演——基于土族“纳顿”庆丰收会的仪式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前 杨玢 王峥丽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4,共7页
"仪式是由某种由文化建构出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土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纳顿"仪式展演不仅内蕴了自身的文化表征,而且呈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象征性焦点。在现实性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q... "仪式是由某种由文化建构出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土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纳顿"仪式展演不仅内蕴了自身的文化表征,而且呈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象征性焦点。在现实性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仪式象征、主题和行为,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价值传导的呈现、释义之维;仪式叙事价值表达、文化交流沉淀影像、群体推崇行为倡导、社会化推进共识凝聚、集体团结力量强化,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的社会功能;把握嵌入主题的仪式叙事、坚持文化认同的仪式沉淀、强化责任担当的仪式倡导、观照"动机"加"情绪"释放仪式功能、关注认同焦点激活仪式效应,则构成了铸牢共同体意识仪式展演的路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纳顿”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仪式展演
下载PDF
节日抑或庙会:土族“纳顿”属性辨析——基于民俗学主义研究视角的认知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目斌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依据文献和田野调查可知,土族纳顿节的名称是由地方精英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此后得到政府、媒体和学界的认可。此前乃至当下,地方民众习惯上称之为纳顿会,或者七月会、八月会、九月会。在本土知识中,土族"纳顿"是以酬神献... 依据文献和田野调查可知,土族纳顿节的名称是由地方精英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此后得到政府、媒体和学界的认可。此前乃至当下,地方民众习惯上称之为纳顿会,或者七月会、八月会、九月会。在本土知识中,土族"纳顿"是以酬神献祭为目的仪式庆典活动,兼具节日与庙会的文化复合性。对于土族"纳顿"固有庙会属性的辨识与确认,有助于规避其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失去内在的精神信仰根基,而走向民俗学主义发展趋向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纳顿” 庙会 节日 本土知识 民俗学主义
原文传递
民和土族“纳顿”面具艺术述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廷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文章从“纳顿”面具舞及其在土族娱乐中的现实意义 ,蕴含的多元文化因子等三个方面 ,对民和土族“纳顿”
关键词 族体文化 宗教文化 土族 纳顿面具 面具舞 多元文化 经济文化
下载PDF
土族纳顿的文化价值及健身功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纳顿是土族文化中的一枚璀璨明珠。纳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从严格意义上讲,它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项目,但是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纳顿所含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土族 纳顿节 民族体育 健身功能
下载PDF
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青海三川地区水排组织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目斌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7-156,160,共11页
水排组织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一种地缘型民间社会组织。在传统社会中,它曾起到管理村落农事、化解村际用水矛盾等作用,如今还主要在农事仪式实践中延续其功能。借助神灵崇拜建构起象征权威力量,是中国地方社会运作的重要机制,水排... 水排组织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一种地缘型民间社会组织。在传统社会中,它曾起到管理村落农事、化解村际用水矛盾等作用,如今还主要在农事仪式实践中延续其功能。借助神灵崇拜建构起象征权威力量,是中国地方社会运作的重要机制,水排组织主持的跳"纳顿"酬神仪式亦是如此。它达成了村落群体内部的精神凝聚与社会团结,促进了村际乃至族际社会秩序的整合,凸显出乡村社会自我有序治理的"实践智慧"之所在。这一建构起乡村内生性社会秩序的实践智慧,对于当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其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排组织 仪式实践 土族“纳顿” 象征权威 “实践智慧”
原文传递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顿铜金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嘉 毛景文 +2 位作者 王佳新 姚佛军 李玉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1102,共12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中国新发现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铜金矿集区。目前,该矿集区的中部和北部已发现多个斑岩型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而区内西南部也发现了多个铜金矿床,指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拿顿是矿集区内西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铜金矿...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中国新发现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铜金矿集区。目前,该矿集区的中部和北部已发现多个斑岩型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而区内西南部也发现了多个铜金矿床,指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拿顿是矿集区内西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铜金矿床,矿化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2个阶段,早阶段矿化主要赋存于角砾岩筒中,并与角砾岩筒同时形成,而晚阶段矿化主要以脉体形式产出,切穿角砾岩筒及早阶段矿化。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角砾岩筒中以角砾形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7.5±0.7)Ma,被后期花岗闪长斑岩(116.1±1.3Ma)侵入,由此指示角砾岩筒及早阶段矿化形成于116~117 Ma。此外,明矾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晚阶段石英-明矾石-硫化物脉形成于(111.3±2.5)Ma,这也证实该矿区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特征。文章结果指示,拿顿铜金矿可能存在多期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有关的成矿岩体,并且多龙矿集区内也可能存在更多形成于111 Ma而未被发现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明矾石40Ar-39Ar年龄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 多龙矿集区 拿顿铜金矿
下载PDF
以土族“纳顿”谈民族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沛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3-56,共4页
以青海省三川地区的土族"纳顿"节为例,从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农事性与组织性等方面,分析了传统节日凝聚功能形成的基本要素,并指出当前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凝聚功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土族“纳顿”传统节日 凝聚功能
下载PDF
仪式象征与实践建构——以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文忠祥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0-84,共5页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纳顿体系 仪式象征 实践建构
下载PDF
试析土族“纳顿”节传承、复兴的文化动因——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喜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个案,对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民族节日"纳顿"进行考察,探讨其节庆习俗得以传承、复兴的动因,力图分析并展现"纳顿"这一土族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 民和县 青海省 土族 文化动因 传承 试析 社会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 传统节日 节庆 展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