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 |
文忠祥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7
|
|
2
|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一) |
文忠祥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3
|
纳顿——土族的精神家园 |
马达学
|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
2004 |
4
|
|
4
|
AMT地球物理技术在西藏拿顿金铜矿找矿中的应用 |
李建力
何绍龙
李彦波
冯士彬
刘世朝
|
《四川有色金属》
|
2021 |
4
|
|
5
|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
文忠祥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6
|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
文忠祥
辛海明
|
《青海民族研究》
|
2004 |
1
|
|
7
|
保护抑或破坏:土族纳顿传承问题的批判 |
文忠祥
文玉侠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8
|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
文忠祥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9
|
西藏拿顿铜(金)矿床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
王松
赵元艺
汪傲
李玉彬
李小赛
郭硕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2
|
|
10
|
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 |
文忠祥
范静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7
|
|
11
|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土族“纳顿”仪式音乐展演中的多元身份构建 |
王海龙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2 |
6
|
|
1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仪式的空间展演——基于土族“纳顿”庆丰收会的仪式分析 |
张前
杨玢
王峥丽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3
|
节日抑或庙会:土族“纳顿”属性辨析——基于民俗学主义研究视角的认知 |
刘目斌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
2018 |
4
|
|
14
|
民和土族“纳顿”面具艺术述略 |
胡廷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
|
|
15
|
土族纳顿的文化价值及健身功能 |
夏宏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
16
|
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青海三川地区水排组织的民族志研究 |
刘目斌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7
|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顿铜金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
孙嘉
毛景文
王佳新
姚佛军
李玉彬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8
|
以土族“纳顿”谈民族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 |
杨沛艳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9
|
仪式象征与实践建构——以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为例 |
文忠祥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20
|
试析土族“纳顿”节传承、复兴的文化动因——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例 |
贺喜焱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