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对氨基改性SBA-15吸附Pb^(2+)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邵艳秋 芦原萱 +2 位作者 付文婷 苏爽月 郑炜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49-3653,共5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偶联剂,采用嫁接法制备氨基化SBA-15-KCl(n),并探究n_(HCl)与n_(KCl)的比对Pb^(2+)吸附效率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 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偶联剂,采用嫁接法制备氨基化SBA-15-KCl(n),并探究n_(HCl)与n_(KCl)的比对Pb^(2+)吸附效率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通过实验对改性后介孔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材料对Pb^(2+)吸附的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体系pH值为5,最佳吸附温度为40℃,当KCl的加入量达到0.0474 mol即n_(HCl)∶n_(KCl)=3∶7时,样品对Pb^(2+)吸附率最佳可在9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2-sba-15 KCL 吸附 PB2+
下载PDF
氨基功能化SBA-15接触精制废润滑油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国清 曾坚贤 +4 位作者 李友凤 曾令玮 丁洁 汤程跃 丁延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2,共4页
以氨基功能化SBA-15(NH2-SBA-15)为吸附剂,对废润滑油进行接触精制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热重(TG)、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接触精制前后吸附剂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剂油质量比、精制温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再生油酸值的... 以氨基功能化SBA-15(NH2-SBA-15)为吸附剂,对废润滑油进行接触精制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热重(TG)、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接触精制前后吸附剂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剂油质量比、精制温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再生油酸值的影响,并通过溶剂洗涤法对失活吸附剂进行再生。结果表明,接触精制废油后NH_2-SBA-15的表面及孔道中沉积有大量脂肪族有机化合物,其比表面积与孔容基本丧失,孔径大幅降低,200~600℃热重表征失重率约为34.0%;在剂油质量比为0.03,精制温度为40℃,接触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再生油酸值可降低至〈0.01 mg(KOH)/g;吸附后NH2-SBA-15经4次溶剂洗涤再生,接触精制废润滑油所得再生油酸值仍低于0.03 mg(KO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润滑油 氨基功能化sba-15 接触精制 吸附 再生
下载PDF
微量吸附量热技术在NH_2-SBA-15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胥微 张晓丰 +3 位作者 阚秋斌 付威 黄家辉 吴通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7-1150,共4页
采用共价接枝法,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氨源,制备了一系列的NH2-SBA-15催化剂,通过微量吸附量热技术定量地分析了该催化剂表面碱性中心的强度、数量和分布状态.实验结果表明,SBA-15在550℃焙烧6h,氨基硅源与SBA-15质量比为1·5,... 采用共价接枝法,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氨源,制备了一系列的NH2-SBA-15催化剂,通过微量吸附量热技术定量地分析了该催化剂表面碱性中心的强度、数量和分布状态.实验结果表明,SBA-15在550℃焙烧6h,氨基硅源与SBA-15质量比为1·5,是合成NH2-SBA-15催化剂最适宜的条件.运用微量吸附量热技术实现了对NH2-SBA-15催化剂合成条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吸附量热 nh2-sba-15 二氧化碳 碱性中心
下载PDF
硫氮共掺杂碳点选择性检测NH_(2)-SBA-15对Pb^(2+)的吸附
4
作者 程禄军 胡祥辉 +1 位作者 丁志杰 魏居孟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83-88,共6页
目的:构建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的Pb^(2+)检测荧光探针,将其应用于氨基功能化介孔NH_(2)-SBA-15对Pb^(2+)吸附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以L-半胱氨酸为原料制得荧光稳定性高的硫氮共掺杂碳点S/N-CDs;接下来,运用荧光光... 目的:构建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的Pb^(2+)检测荧光探针,将其应用于氨基功能化介孔NH_(2)-SBA-15对Pb^(2+)吸附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首先通过一步水热法、以L-半胱氨酸为原料制得荧光稳定性高的硫氮共掺杂碳点S/N-CDs;接下来,运用荧光光谱表征了S/N-CDs的光学性能;后负载法制备氨基功能化吸附剂NH_(2)-SBA-15,并分别运用X射线衍射、Fourier红外光谱、N_(2)吸附-脱附和X射线能谱(EDS)表征吸附剂的结构与形貌。最后,检测其对Pb^(2+)吸附效能。结果:Pb^(2+)在5~50μmol/L内与S/N-CDs的荧光猝灭率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检测吸附剂NH_(2)-SBA-15对Pb^(2+)的吸附容量为336.0 mg/g。结论:吸附剂NH_(2)-SBA-15可实现对Pb^(2+)的有效吸附,荧光探针用于Pb^(2+)浓度的快速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猝灭 铅离子 吸附 介孔nh_(2)-sba-15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