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67
1
作者 高晓娟 赵丹 +3 位作者 赵建军 张霞 王英华 王汉卿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198,共6页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名称 产地 炮制方法 功效
原文传递
丹参本草考证 被引量:33
2
作者 邓爱平 郭兰萍 +1 位作者 詹志来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4274-4279,共6页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原文传递
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 被引量:31
3
作者 唐延龄 刘德权 周汝洪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3-21,共9页
和田玉是我国的传统玉石 ,有悠久的历史。和田玉有丰富的玉文化内涵 ,开拓了玉石之路 ,是我国历代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料 ,为中国玉器的辉煌做出了贡献。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玉 ,其玉质有其特点。矿床属中酸性侵入岩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交代... 和田玉是我国的传统玉石 ,有悠久的历史。和田玉有丰富的玉文化内涵 ,开拓了玉石之路 ,是我国历代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料 ,为中国玉器的辉煌做出了贡献。和田玉属于透闪石玉 ,其玉质有其特点。矿床属中酸性侵入岩与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交代型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软玉”提出距今约一百多年历史 ,尚存在一定问题 ,建议采用透闪石玉取代“软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玉 名称 文化 玉质 矿床类型
下载PDF
Twenty years of Chinese vascular plant novelties,2000 through 2019 被引量:33
4
作者 Cheng Du Shuai Liao +1 位作者 David E.Boufford Jinshuang Ma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393-398,共6页
From 2000 to 2019,11,895 new names or new additions to the Chinese vascular flora were proposed by 4226 individuals(4086 articles and 140 books),as documented in the Chinese Plant Names Index(CPNI).During those 20 yea... From 2000 to 2019,11,895 new names or new additions to the Chinese vascular flora were proposed by 4226 individuals(4086 articles and 140 books),as documented in the Chinese Plant Names Index(CPNI).During those 20 years,4407 new taxa of vascular plants were described from China,including 7 new families,132 new genera,3543 new species,68 new subspecies,497 new varieties and 160 new forms.Additionally,3562 new combinations and names at new rank and 306 new replacement names were also proposed.Among these various new names were 150 invalid names and 108 illegitimate names,including some that have not been resolved.Six hundred and forty three vascular plants were reported as new to China,while 2349 names were reduced to synonyms of 1406 taxa.The data show that the Chinese flora increased in size at the rate of about 200 taxa annually during those years.Despite the increased attention given to biodiversity in recent years,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pecies in China have yet to be discovered.Further basic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nese flora is needed.Additionally,in the past two decades only 8.5%of the newly published species have been based on molecular evidence,bu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uch data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eaching about 20%.Molecular data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species in the coming years.Yunnan,Guangxi,Sichuan,Xizang and Taiwan were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discoveries,with more than 3300 new taxa and records from these five provinces.By area,Taiwan and Hainan,two islands in southern China,have the highest density of newly discovered species.Regional plant surveys are still needed,especially in areas in the southwest and on the southern i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velties of Chinese vascular plants Number of new taxa Number of new name changes Authors of new taxa
下载PDF
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志明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4,共7页
本文从分析族群的名称入手,揭示了族群的名称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名称的使用所反映的族群与族群之间和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族群 名称 族群研究 族群认同 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
原文传递
说“这么”和“那么”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灿龙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重点讨论性状指示词"这么"和"那么"的句法分布。由于"这么"和"那么"分别由"这"和"那"衍生而来,因此,"这么"具有近指性,"那么"具有远指性。有鉴于... 本文重点讨论性状指示词"这么"和"那么"的句法分布。由于"这么"和"那么"分别由"这"和"那"衍生而来,因此,"这么"具有近指性,"那么"具有远指性。有鉴于此,文章分析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对"这么"和"那么"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这么"和"那么"在否定句中的句法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么 那么 指称距离 句法分布 否定句
下载PDF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涛 陈忠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6,共10页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特有的陀螺果属、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银钟花属。这些呈星散分布的残余成分是从当地起源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安息香科植物仅云南一地就达8属30余种,其中不少为局部分化形成的狭域分布特有种。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分化中心,茉莉果属和歧序野茉莉属可能即是由此发端的。后者和安息香属经中南半岛一直分布到热带亚洲地区,并在马来西亚地区形成一次生分化中心。欧洲安息香科植物可能来自亚洲,并于第三纪得到发展。安息香科植物在欧洲的衰落,可能是遭到第四纪冰川严重破坏的结果。北美安息香科植物和欧亚大陆的有着共同起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并通过中美向南美发展。南美安息香科植物达50余种,集中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另一次生分化中心。特产巴西的花弄蝶属即是从当地分化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料 植物地理学 地理分布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黄芪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28
8
作者 赵佳琛 王艺涵 +9 位作者 金艳 刘晖晖 陈世彬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7-346,共10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黄芪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道地性 炮制方法
原文传递
北柴胡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沃源 姚琳 孙世伟 《黑龙江医药》 CAS 2011年第2期215-217,共3页
本文对近些年来北柴胡化学成分的研究作一综述。文中综述了北柴胡所含有的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多糖等化学成分,为对北柴胡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柴胡 化学成分 名称 结构类型
下载PDF
痰饮病源流考 被引量:24
10
作者 姜德友 陈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痰饮"虽是统为一名,但实有痰病、饮病之异。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痰饮的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痰病存在着混淆和交织,故而理清痰饮的内涵及沿革,对于痰饮病的研究极有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对痰饮病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四... "痰饮"虽是统为一名,但实有痰病、饮病之异。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痰饮的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痰病存在着混淆和交织,故而理清痰饮的内涵及沿革,对于痰饮病的研究极有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对痰饮病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四个方面进行源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饮 病名 病因 病机 治法
下载PDF
关于牛胴优质分割肉块名称的讨论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幼春 《黄牛杂志》 2003年第2期1-3,共3页
随着优质肉牛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肉牛产业化蓬勃发展 ,但在生产过程中 ,很多牛胴优质分割肉块名称使用不太规范 ,亟待统一名称 ,以促进全国肉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肉块名称 品种性能 肉牛 分割肉
下载PDF
名字对个体吸引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积家 刘红艳 叶倩仪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6年第2期127-134,147,共9页
用评定法研究名字对个体吸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名字吸引力水平影响对个体吸引力的评定,名字性别倾向与实际性别匹配能获得更好评价;(2)名字在对个体吸引力评定有先入为主的影响;(3)在外表知觉完成后,名字亦能影响对个体吸引力的评定。
关键词 名字 吸引力 影响
下载PDF
南北五味子古今功效的考证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钰潇 张明晓 +3 位作者 白羽琦 李化 杨敏 杨滨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5期800-804,共5页
五味子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清时期以来,医家们根据五味子产地、基原和功效的不同,将其分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并普遍认为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正品。现阶段在中药... 五味子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清时期以来,医家们根据五味子产地、基原和功效的不同,将其分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并普遍认为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正品。现阶段在中药临床上对南北五味子仍未有明确的区分,两者常通用,较为混乱。为此,本研究考证了古今本草、医学古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版中药学教材,梳理了这些书籍中对南北五味子功效等方面的古今记载,旨在为正确指导南北五味子的临床用药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 名称 功效 考证
下载PDF
对粉土定名的商榷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福臣 《岩土工程技术》 1999年第1期58-60,共3页
粉土,既不同于粘性土,又有别于砂土,具有独特的个性。讨论了粉土定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名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粉土 振动液化 定名 地基
下载PDF
循环ALCN-Tbox具有模型的条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曹发生 余泉 +1 位作者 王驹 蒋运承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3,共8页
分析了带循环定义的描述逻辑系统ALCN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循环ALCN-Tbox具有模型的条件,指出了Baader文中命题2.9(LetTbe a terminology such that each cycle inGTcontains an even number ofnegative arcs.ThenTis monotone... 分析了带循环定义的描述逻辑系统ALCN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循环ALCN-Tbox具有模型的条件,指出了Baader文中命题2.9(LetTbe a terminology such that each cycle inGTcontains an even number ofnegative arcs.ThenTis monotone)的错误,并对该命题进行了修改,给出了循环ALCN-Tbox具有不动点模型(最小不动点模型和最大不动点模型)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ALCN—Tbox name SYMBOL 最小不动点模型 最大不动点模型 Tbox单调
下载PDF
叠音人名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周有斌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5,共8页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统计及定量分析法,从叠音人名的比例、用字构成情况等方面对六个单位的叠音人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文章认为,叠音人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定的社群性、显著的性别性三个明显特点。
关键词 叠音字 人名 调查统计 定量分析法
下载PDF
佛手的传统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岳玲 程轩轩 +1 位作者 唐晓敏 杨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6-211,共6页
佛手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在我国栽培和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关佛手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生物活性等现代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本草考证的叙述较少,且古代... 佛手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在我国栽培和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关佛手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生物活性等现代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本草考证的叙述较少,且古代本草著作中对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淆,曾出现药材混用现象。该文通过系统查阅中国古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现代著作,对佛手的名称、原植物形态、产地、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研究发现佛手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常以"香橼""枸橼""柑橼""香圆"和"佛手柑"等名称出现,明清之后逐渐明确"香橼"即"枸橼",与"佛手(柑)"为不同品种,故将二者分列陈述。从古至今佛手的产地相对稳定,主产于闽、广、赣等长江以南地区。古今对于佛手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本品性温无毒,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关于佛手的炮制方法仅见"新瓦焙为末"和"蒸露",同时偶见"入药以陈久者良"的记载。该文为中药佛手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香橼 名称 原植物 功效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兼论全球环境整体观视野中的边疆环境史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琼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6-159,共14页
环境史名称、起源、研究对象等,是中国环境史学科及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其起源涉及环境史学科起源、研究起源、记录及思考的起源等三个层面。中国环境史记录及思考起源远古三代,环境史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普遍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学... 环境史名称、起源、研究对象等,是中国环境史学科及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其起源涉及环境史学科起源、研究起源、记录及思考的起源等三个层面。中国环境史记录及思考起源远古三代,环境史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普遍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学科起源于2008年。环境史是研究地球上生物、非生物发展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发展变迁史的学科,探究环境变迁的动因、特点、规律等,可资鉴当代。中国内地及边疆是全球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全球环境整体观,并以之指导边疆环境史研究,推进环境史学科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 名称 起源 研究对象 全球环境整体观 边疆环境史
下载PDF
“VN”形式里的“现象”和“事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杉村博文 《汉语学报》 2006年第1期59-63,共5页
本文主要论点如下:(一)讨论汉语述宾结构时,应该分别对待“现象”和“事例”;(二)与别的语言相比,给“现象”取名时,现代汉语语法更倾向于采用VN形式;(三)“现象”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一个概念,当需要给一个“现象”以VN形式取名时,谁对... 本文主要论点如下:(一)讨论汉语述宾结构时,应该分别对待“现象”和“事例”;(二)与别的语言相比,给“现象”取名时,现代汉语语法更倾向于采用VN形式;(三)“现象”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一个概念,当需要给一个“现象”以VN形式取名时,谁对其最具象征性,就让谁来充当V和 N。V和N之间虽然在形式上存在着述宾关系,但在语义上可以不存在述宾关系,它们是以“现象”为中介才发生形式上的述宾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命名 “VN”形式 象征 述宾结构 事例 现代汉语语法 象征性 取名 语言
下载PDF
中药栀子本草考证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常珂 张成博 +3 位作者 杨金萍 王宁 王俊蕾 马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83-191,共9页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本草考证 名称 品种 炮制 功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