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那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翁素馨 刘畅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8期114-115,共2页
传统的那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那文化的传播推动广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展示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民族博物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 传统的那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那文化的传播推动广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展示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民族博物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博物馆的设计中,使观众在既能身处现实的空间营造,又能通过多方位的互动体验沉浸中民族文化故事的叙述中,真正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人们在交流和信息共享中传承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那文化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下载PDF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被引量:14
2
作者 龙符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7-22,共6页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咸”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成制鼓 越人鼓 那文化 铜鼓民族
下载PDF
“那文化”: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明富 赵时俊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17-20,共4页
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后裔,即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的壮、傣、岱、泰、侬、佬、普、掸等24个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这个群体称"稻田"为"那",先民以"那"... 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后裔,即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的壮、傣、岱、泰、侬、佬、普、掸等24个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这个群体称"稻田"为"那",先民以"那"的形状、性质、归属命名村落、地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各国,还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形成了"那文化"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留着以"那"命名的518个村落,是"那文化"圈中冠以"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文山州布满"那"地名的古老土地上,可以探索壮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稻作民族 文山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韦美日 张景霓 《百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4-59,共6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社会的文化、自主创造的文化、开放兼容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那文化” 开放兼容
下载PDF
壮族传统乡村聚落“那空间”形态研究——以桂西南地区村落为例
5
作者 张东 黄媛婷 程明洋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广西西南部珠江支流左江、右江是壮族先民的发源地,民族村落极具特色。“那”在壮语中意为水田,桂西南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以独特的“那”文化为主,“那空间”是该区域中与壮族民族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村落典型空间形态。本文结合民族学系... 广西西南部珠江支流左江、右江是壮族先民的发源地,民族村落极具特色。“那”在壮语中意为水田,桂西南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以独特的“那”文化为主,“那空间”是该区域中与壮族民族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村落典型空间形态。本文结合民族学系统总结少数民族壮族的民族文化体系,基于建立整体壮族村寨空间形态认知的目的,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析量化样本村落的空间形态。桂西南壮族村落根据整体形态可以分为条带状、团块状和散布团块状,分别对应线性的、村落与自然交接的空间和紧凑空间关系代表的“那空间”。结合壮族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数值均小于0.7、民族性节点“那空间”与核心轴线差值范围为0.05~0.5,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波动范围较大等量化结果,提出壮族村落空间是整体弱边界形态、空间规律呈强秩序、节点空间高灵活分布的民族特色“那空间”,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壮族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壮族 空间形态 “那文化” “那空间” 桂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稻作文化下的“那”字壮语地名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6
作者 屠娉婷 莫媛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9期87-92,共6页
地名是对特定地理形式或空间的标记,它反映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广西南宁市地理位置处于“那”文化圈内,“那”在壮语中即“稻田”之意,用“那”字命名就是广西地名具有的一大特征。该文通过对南宁“那”字地名的空间属性、区域关系... 地名是对特定地理形式或空间的标记,它反映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广西南宁市地理位置处于“那”文化圈内,“那”在壮语中即“稻田”之意,用“那”字命名就是广西地名具有的一大特征。该文通过对南宁“那”字地名的空间属性、区域关系和空间网络形式3个维度的空间要素进行探索,归纳出“那”字壮语地名具有规模化、范围广和民族聚集的空间属性,具有“天人合一”“顺用自然”的区域关系,展现出地名分布网络密度较高区域与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高度重合的现象,揭示出“那”字地名与稻田文化的内在关系,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其“点线面”发展过程可供参考,建议网络高密度地区可优先发展稻作文化相关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文化 空间结构 稻作文化 “那”文化 壮语地名 人文
下载PDF
论壮族“那文化”的生态发展观 被引量:4
7
作者 巩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3-16,共4页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那文化",在这种文化常态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人际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可贵的生态发展观,其理论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历史... 文山壮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那文化",在这种文化常态中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人际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可贵的生态发展观,其理论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历史依据和文化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生态发展观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理论价值
下载PDF
论壮族“那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被引量:1
8
作者 巩凌 王光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26-29,共4页
"那文化"作为壮族物质文明的标志,必然成为壮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供选择的一种借鉴模式,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需要进行现代性转换,找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承接点,采用可行的方式,弘扬其合理的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那文化 现代性转换 生态发展观 借鉴模式
下载PDF
隆安县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保护性开发 被引量:1
9
作者 吕红艳 周月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9-73,共5页
广西隆安县保留着丰富的壮族那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壮族那文化,整合利用那文化旅游资源,构建那文化产业,打造"中国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新名片,实现"那文化之都"的目标。通过对隆安县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走访调查,阐... 广西隆安县保留着丰富的壮族那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壮族那文化,整合利用那文化旅游资源,构建那文化产业,打造"中国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新名片,实现"那文化之都"的目标。通过对隆安县那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走访调查,阐述那文化的起源,从该基地的旅游资源、基地规划内容、开发原则以及开发模式来论述该基地的规划情况,提出基地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保护问题,为基地的发展给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安 那文化 旅游休闲基地 保护性 开发
下载PDF
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研究
10
作者 梁银湘 唐凯兴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5-70,共6页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在既是"异域"也是"旧疆"的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并以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演绎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家庭伦理。具体而言,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包括男女婚嫁观、夫妇恩义观、父慈子孝观、妯娌手足观和邻里和睦观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壮族 政治伦理 齐家 《传扬歌》 《布洛陀经诗》
下载PDF
论“那”文化的伦理规训及意义
11
作者 李君亮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47-50,共4页
"那"作为水田,意味着耕作,并通过耕作指示出作为文化本身的"那"。"那"文化从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自然、懂得感恩、歌唱生活五个方面规训壮族人民的生活伦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 "那"作为水田,意味着耕作,并通过耕作指示出作为文化本身的"那"。"那"文化从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自然、懂得感恩、歌唱生活五个方面规训壮族人民的生活伦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规训壮族人民的生态伦理。"那"文化对壮族人民的生活伦理、生态伦理的规训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生活伦理 生态伦理 规训
下载PDF
壮族“那”文化衍生的民间习俗探析
12
作者 武鹏冲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54-58,共5页
生活于华南—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 生活于华南—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那”文化 民间习俗
下载PDF
广西隆安“那文化”在珠江流域的历史地位
13
作者 黄桂秋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7-81,共5页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 珠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壮侗语各民族是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开创者。广西隆安县因其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悠远凝重的大石铲遗存、源于古越语的那文化地名,使之在珠江流域"那文化"传承及品牌打造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隆安 那文化 珠江流域 历史地位
下载PDF
生态视域下广西壮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探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红梅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0-93,共4页
"那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花山文化"等多元素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广西壮族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全球化的发展使外部文化占... "那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花山文化"等多元素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广西壮族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全球化的发展使外部文化占据了人们的思维意识,壮族人民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自然文化生态失衡。生态视域下广西壮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提升人们对壮族文化认同,强调壮族民族文化的协同管理评价,构建壮族文化体系等,有利于推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可持续保护,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视域 壮族那文化 协同传承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日学人稻作文化起源观之研究
15
作者 李国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38-49,153,154,共14页
近百年来,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中日两国学人热议的研究领域。在稻作文化起源方面,围绕“那文化说”“阿萨姆・云南起源说”和“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先后展开过频繁的交流与对话,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仅“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 近百年来,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中日两国学人热议的研究领域。在稻作文化起源方面,围绕“那文化说”“阿萨姆・云南起源说”和“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先后展开过频繁的交流与对话,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仅“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时下较具影响力,但最终结果如何,有待后世学者评判。围绕稻作文化的东传,日方先后有“北方说”(华北说)、“南方说”(华南说)、“直传说”(华中说)和“间接说”问世,但同样有待后世学者做进一步的探讨与裁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那文化说 阿萨姆·云南起源说 粳稻长江流域起源说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韦美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4-29,共6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原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原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社会的文化,自主创造的文化,开放兼容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那文化” 开放兼容
下载PDF
论壮族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现代合理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光斌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6-20,共5页
壮族文化属于传统农耕文明形态,但也有变异形态,其核心文化有稻作文化、"麽"文化、政治文化、生态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性、社会和谐性、个人和谐性、相对封闭性等特征,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因子、生态发展的观念,因而有其现代合... 壮族文化属于传统农耕文明形态,但也有变异形态,其核心文化有稻作文化、"麽"文化、政治文化、生态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性、社会和谐性、个人和谐性、相对封闭性等特征,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因子、生态发展的观念,因而有其现代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麽文化 政教合一 生态发展 封闭性 和谐性 合理性
下载PDF
“那”文化在农类院校校园文化中的应用创新
18
作者 李祥祥 李富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磁场,文化的地域性是自身历史佐证的浓缩剂。“那”文化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农耕文化,“那”文化源远流长,浓缩着壮乡人民质朴、纯真的生活、劳作情怀,在广西乡村振兴进程中,尤其是农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彰显、精神...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磁场,文化的地域性是自身历史佐证的浓缩剂。“那”文化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农耕文化,“那”文化源远流长,浓缩着壮乡人民质朴、纯真的生活、劳作情怀,在广西乡村振兴进程中,尤其是农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彰显、精神文化内涵等建设,必定与“那”文化弘扬与发展息息相关。该案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那”文化品牌塑造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法,促进“那”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创新,实现对“那”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和整体性规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农类院校 农耕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品牌塑造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那”特征及保护策略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杰 宾春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6期90-93,共4页
“那”文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广西左右江和邕江流域的“那”文化气息最为浓厚,但现面临着“那”文化体系弱化的困境。该文对“那”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 “那”文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广西左右江和邕江流域的“那”文化气息最为浓厚,但现面临着“那”文化体系弱化的困境。该文对“那”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探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那”特征,并为保护广西少数民族的“那”文化体系寻求出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那”文化特征,各少数民族地区谋生方式的转变是“那”文化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需要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做出改变,进而寻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那”文化体系,才能让“那”文化体系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少数民族文化 “那”文化 保护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文山“那”文化与壮族生态文明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宏 林凤婷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4-26,共3页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那”文化 和谐 生态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