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天果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对氧化损伤下INS-1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1
作者 翟语桐 张刘颖 +4 位作者 叶升敏 冯琛博 刁康阳 饶承钿 段静雨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为了探究向天果中swietenine(Stn)及swietenolide(Std)对氧化损伤下INS-1细胞保护作用。使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作用于INS-1细胞4 h,CCK-8法筛选出合适的造模条件;将向天果正丁醇层活性成分Stn、Std和阳性药格列齐特(Gli)作用于INS-1细... 为了探究向天果中swietenine(Stn)及swietenolide(Std)对氧化损伤下INS-1细胞保护作用。使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作用于INS-1细胞4 h,CCK-8法筛选出合适的造模条件;将向天果正丁醇层活性成分Stn、Std和阳性药格列齐特(Gli)作用于INS-1细胞24 h,CCK-8法筛选出化合物的安全作用浓度;在过氧化氢损伤模型下,将化合物作用于INS-1细胞24 h后,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和ROS水平变化;使用胰岛素ELISA试剂盒检测葡萄糖浓度分别为3.3 mM和16.7 mM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量,模拟BIS和GSIS下胰岛素分泌量。化合物Stn、Std可以提高氧化损伤下INS-1细胞的存活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ROS水平,促进细胞增殖,改善细胞凋亡状况。化合物Stn、Std可保护氧化损伤下INS-1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天果 氧化损伤 InS-1 swietenine swietenolide
下载PDF
向天果正丁醇层化学成分分离及鉴定
2
作者 高颖 陈伟 +4 位作者 王勇鉴 赵杨琪 柏忠辉 段静雨 张春平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2期77-80,95,共5页
以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果实向天果为材料,研究其果实正丁醇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确定其相应的化学结构。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法对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与^(1)H-NMR、^... 以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果实向天果为材料,研究其果实正丁醇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确定其相应的化学结构。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法对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与^(1)H-NMR、^(13)C-NMR等核磁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基于INS-1细胞。对向天果中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共分离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Swietenine、khayasin T、Swietenolide、3-O-tigloylswietenolide、Anthemisol、Proceranolide、Sucrose、β-adenosine、3β-6-dihydihydcrocarapin、Febrifugine、3,6-O,O-diacetylswietenolide;其中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的化合物有2个,为Anthemisol和β-adenosine。化合物Swietenine(Stn)、Swietenolide(Std)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化合物,结合文献判断为主要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天果 正丁醇部位 Swietenine Swietenolide
下载PDF
苦皮藤薄层鉴别方法优化
3
作者 邰通芝 赵婷婷 +3 位作者 胡成刚 唐娟 马彬焰 罗健菱 《江西化工》 2022年第6期45-49,共5页
目的:对苗药苦皮藤药材正丁醇部位的薄层色谱条件进行提升优化。方法:择优筛选薄层板类型、展开系统、点样量、展距、显色剂,对苦皮藤药材正丁醇部位的儿茶素成分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结果:建立了以儿茶素为对照品,硅胶H板为展开板,... 目的:对苗药苦皮藤药材正丁醇部位的薄层色谱条件进行提升优化。方法:择优筛选薄层板类型、展开系统、点样量、展距、显色剂,对苦皮藤药材正丁醇部位的儿茶素成分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结果:建立了以儿茶素为对照品,硅胶H板为展开板,点样量为2μL,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5:4:4:1:0.5)为展开剂,展距为8cm,显色剂为5%磷钼酸溶液的薄层色谱鉴定方法。试验得出贵州11批不同产地苦皮藤药材斑点清晰、分离度较好的薄层色谱图。结论: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耐用性好、稳定性好,可用于苦皮藤药材正丁醇部位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皮藤 儿茶素 正丁醇部位 薄层色谱
下载PDF
山刺玫正丁醇层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4
作者 侯少平 侯敏娜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184,共9页
主要研究山刺玫正丁醇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通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山刺玫正丁醇层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纸片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为:从山刺玫正丁醇层中共分... 主要研究山刺玫正丁醇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通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山刺玫正丁醇层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纸片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为:从山刺玫正丁醇层中共分离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胡萝卜苷、没食子酸甲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和山奈酚,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大小为:槲皮素>没食子酸>山奈酚>没食子酸甲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胡萝卜苷,对其最小抑菌浓度(μg/mL)依次为0.8×10^(3)、2.0×10^(3)、1.2×10^(3)、0.06×10^(3)、0.4×10^(3);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活性大小为:没食子酸>山奈酚>槲皮素>没食子酸甲酯-3-O-β-D-吡喃葡萄糖苷>胡萝卜苷,对其最小抑菌浓度(μg/mL)依次为0.6×10^(3)、2.0×10^(3)、1.0×10^(3)、0.8×10^(3)、0.6×10^(3),结果表明山刺玫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为山刺玫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刺玫 正丁醇层 色谱法 化学成分 纸片法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化学成分研究
5
作者 陈昌盛 刘艳 +4 位作者 潘娟 管伟 刘国贞 匡海学 杨炳友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1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法以及制备型HPLC,对东北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中共分离... 目的:研究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法以及制备型HPLC,对东北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东北雷公藤正丁醇层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3,21-dihydroxyolean-12-en-29-oicacid(1)、3β,22β-dihydroxy-urs-12-en-30-oicacid(2)、demethylregelin(3)、methyl3-oxo-22a-hydroxy-olean-12-ene-29-oate(4)、Wilfor-lideA(5)、wilforolF(6)、abieta-8,11,13-triene-14,19-diol(7)、(4bS,8aS)-2-isopropyl-1-methoxy-4b,8,8-trimethyl-4b,5,6,7,8,8a,9,10-octahydrophenanthren-3-ol(8)、木犀榄苷二甲酯(9)、(7R,8S,8′R)-4,9,4′,8′-四羟基-3,3′-二甲氧基-7,9′-单环氧木脂素(10)、3,4-二氢-2-(2,5-二羟基苯基)-2-氢-3,5,7-三羟基苯并吡喃(11)、phospholipaseA2(12)、十六烷酸(13)、亚油酸(14)。结论:化合物3、4、6、7、8、9、10、12为首次从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雷公藤 化学成分 正丁醇层
下载PDF
洋金花果皮正丁醇层化学成分研究
6
作者 刘艳 张振朋 +2 位作者 周永强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89-2094,共6页
目的:研究洋金花果皮正丁醇层的化学成分。方法:以70%乙醇提取洋金花果皮,并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对其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和NMR等多种波谱技... 目的:研究洋金花果皮正丁醇层的化学成分。方法:以70%乙醇提取洋金花果皮,并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对其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和NMR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洋金花果皮的正丁醇层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uerol-B2-O-β-glucopyranoside(1)、大豆苷(2)、pueraria glycoside(PG)-1(3)、葛根素(4)、daidzein-4′,7-diglucoside(5)、6″-O-α-D-apiofranosylpuerarin(6)、pueraria glycolside(PG)-3(7)、(S)-methyl 2-amino-2-phenylacetate(8)、(1S,3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9)、1H-pyrido[3,4-b]indol-1-one,2,3,4,9-tetrahydro-7-hydroxy(10)、(Z)-3-hexenyl-O-α-arabi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1)、phenethyl alcohol-8-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phenylmethyl-7-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其中,化合物8、9、10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得到化合物1的单晶X射线晶体结构数据,化合物10、13表现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科 洋金花 果皮 正丁醇层 化学成分 单晶X射线衍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