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土效应对土壤生物组成及矿化与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林江辉 李辉信 +1 位作者 胡锋 赵海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4-930,共7页
将经过风干、过筛后的 2种旱地红壤加水培养 ,并和新鲜土培养条件相比较 ,研究干土效应对土壤生物组成及矿化与硝化作用的影响。试验共 4个处理 :(1)农田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 (RU) ;(2 )农田旱地新鲜土培养 (FU) ;(3)苗圃旱地风干土加水... 将经过风干、过筛后的 2种旱地红壤加水培养 ,并和新鲜土培养条件相比较 ,研究干土效应对土壤生物组成及矿化与硝化作用的影响。试验共 4个处理 :(1)农田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 (RU) ;(2 )农田旱地新鲜土培养 (FU) ;(3)苗圃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 (RN) ;(4 )苗圃旱地新鲜土培养 (FN)。结果表明 :红壤风干土加水预培养 5d后 ,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比新鲜土显著增加 (p <0 0 1) ,细菌数量增加最为明显 ,农田旱地和苗圃旱地风干土处理分别是新鲜土的 6 2 6倍和 6 84倍 ,红壤风干土加水培养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也随之增加。培养 2 8d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趋于稳定 ,与预培养 5d时的数量相当或稍有下降 ,但风干后加水培养处理的微生物数量仍保持大于新鲜土的趋势 (农田旱地的放线菌除外 ) ,微生物量碳、氮也存在同样的趋势。风干土加水培养后微生物数量的迅速增加 ,使得氮素矿化速度加快 ,由此导致NH+ 4 N量显著增加(p <0 0 1) ,培养 2 8d后 ,NH+ 4 N量较预培养 5d时有所增加 ,且明显高于新鲜土培养处理 ;NO-3 N含量也增加 ,但新鲜土处理显著高于风干土处理。土壤风干处理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影响比较大 ,农田旱地和苗圃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 2 8d后 ,其自由生活线虫数量仅为新鲜土的 16 0 %和 30 1% ,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水培 风干 加水 苗圃 农田 土培 增加 新鲜 数量
下载PDF
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辉信 毛小芳 +1 位作者 胡锋 马吉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304-2308,共5页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 ,探讨了食真菌线虫 (燕麦真滑刃线虫 )与两种真菌 (真菌Ⅰ :外皮毛霉和真菌Ⅱ :丛梗孢科的一种 )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燕麦真滑刃线虫在取食两种真菌时表现为在真菌Ⅱ上的生长优于真...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 ,探讨了食真菌线虫 (燕麦真滑刃线虫 )与两种真菌 (真菌Ⅰ :外皮毛霉和真菌Ⅱ :丛梗孢科的一种 )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燕麦真滑刃线虫在取食两种真菌时表现为在真菌Ⅱ上的生长优于真菌Ⅰ ,两个处理的线虫数达到显著差异 .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活动促进了真菌的增殖 :接种真菌Ⅱ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Ⅱ的数量是仅接种真菌Ⅱ处理的 2 5~ 3 5倍 ,增幅在整个培养期基本稳定 ;而接种真菌Ⅰ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Ⅰ的数量在培养前期 (10d)是仅接种真菌Ⅰ处理的 1 1~ 2 0倍 ,之后增幅达 5 0~ 5 7倍 .线虫和真菌的生长及增殖基本保持同步 .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 ,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真菌线虫真菌 相互作用 氮素矿化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s of two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N-mineralization 被引量:4
3
作者 A.M.EL-Ghamry HUANG Chang-yong XU Jian-m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11-317,共7页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two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bensulfuron methyl (B) and metsulfuron methyl(M), were tested on microbial biomass C, N, N mineralization and C/N ratio in a loamy sand soil. The herbicides we...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two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bensulfuron methyl (B) and metsulfuron methyl(M), were tested on microbial biomass C, N, N mineralization and C/N ratio in a loamy sand soil. The herbicides were applied at various levels of: control (B0M0), 0.01 and 0.01 (B1M1), 0.01 and 0.1 (B1M2), and 0.01 and 1.0 (B1M3) μg/g soil. Determination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N and N mineralization cont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1, 3, 5, 7, 10, 15, 25 and 45 days after herbicides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C mic )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N mic ) de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herbicides. The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B1M1 and B1M2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 mic and N mic within first 10 and 7 days of incubation,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se reductions in C mic and N mic were also significant ( P =0.05) with B1M3 application especially within first 15 days of incubatio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 mineralization (N min) was observed with high doses (B1M2, B1M3) of herbicides within first 5 days of incubation, while low rate (B1M1) failed to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An increase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N ratio was also n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sulfuron methyl metsulfuron methyl C mic n mic n mineralization loamy sand soil
下载PDF
The role of green manure nitrogen use by corn and sugarcane crops in Brazil 被引量:3
4
作者 Edmilson José Ambrosano Heitor Cantarella +4 位作者 Gláucia Maria Bovi Ambrosano Fábio Luis Ferreira Dias Fabrício Rossi Paulo Cesar Ocheuze Trivelin Takashi Muraoka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89-108,共20页
Three assays were developed from April 3, 1995 to October 10, 2005. The work with corn was conducted in a greenhouse, using velvet bean (Mucuna aterrima) and sunn hemp (Crotalaria juncea) as green manure with 15N labe... Three assays were developed from April 3, 1995 to October 10, 2005. The work with corn was conducted in a greenhouse, using velvet bean (Mucuna aterrima) and sunn hemp (Crotalaria juncea) as green manure with 15N labeling of either shoots or roots, in two soils with contrasting textural class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N from legume plant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wo soils was investigated too. This work included two green manures: velvet bean and sunn hemp, and the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residues. Nitrogen from the velvet bean accounted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soil inorganic N;shoots we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N accumulated. Common bean residues caused immobilization of inorganic N. The leguminous species added were intensively and promptly mineralized, preserving the soil native nitrogen. One hundred days after emergence of the corn, velvet bean provided higher 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in the soil, higher absorption by corn plants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aerial part. The green manure decomposition was more intense in the medium textured soil. In this soil, highest nitrogen losses were also observed. The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was cultivated for five years in the field and was harvested three times;15N recovery was evaluated in the first two harvests. The combin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and green manure resulted in higher sugarcane yields than either N source applied separately;however, in the second cutting the yields were higher where sunn hemp was used than in plots with ammonium sulfate. The recovery of N by the first two consecutive harvests accounted for 19% to 21% of the N applied as sunn hemp and 46% to 49% of the N applied as ammonium sulfate. Very little inorganic N was present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with both N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um spp.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15n Isotope Technique n-mineralization Mineral nitrogen
下载PDF
退耕还林 40年来森林土壤氮库营养的动态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昆 RICHTERD.D +2 位作者 HEINEP.R HOFMOCKELM 杨永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对 1 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 ,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 .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 ,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 ,... 对 1 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 ,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 .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 ,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 ,以 2mol LKCl溶液浸提培养土并测定其氮含量 .结果表明 ,土壤矿质氮及全氮含量均在造林的头 2 0年迅速下降 ,在 2 0年的林木生长过程中 ,生物吸收积累了土壤中约 80 %— 90 %的有效氮 ,表明耕地中施入的氮对树木早期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树龄达 40年时 ,土壤原有矿质氮的 5 0 %— 80 %已返还土壤 .这一结果表明 ,森林地被已成为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 ,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种有机质可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壤氮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地 土壤 培养 氮矿质化 氮库 动态变化 长期
下载PDF
退耕造林对土壤氮矿质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昆 岳彩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0-183,共4页
Soil samples archived over four decades were used in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nitrogen dynamics in old agricultural field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0 to 7.5 cm and 35 to 60 cm... Soil samples archived over four decades were used in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nitrogen dynamics in old agricultural field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0 to 7.5 cm and 35 to 60 cm depths in Calhoun,South Carolina USA at intervals ranging between five and nine years since 1962 were incubated aerobically at 30 ℃ for 30 days using a system specially designed to maintain constant soil moisture. Mineral N was measured in 2 mol·L -1 KCl extracts. The ratio of mineralized N to total N rapidly decreased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forest development. Within 20 years after planting, plenty of available N had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biomass,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total N ( r - top -0.828~-0.898; r - deep-0.848~-0.989). It indicated that agricultural inputs of N were important to early tree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by age 40, soil mineral N had increased to 50%of that in the beginning of tree planting. The accretion of mineralizable N suggests that forest floor is serving 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ource for this nutrient. Further, it indicates that forest manage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nipulate a large pool of forest organic matter to sustain soil N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造林 氮矿质化 氮动态变化
下载PDF
利用原状土柱研究华中地区菜地土壤氮素的矿化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长盛 胡承孝 +2 位作者 黄魏 孙学成 谭启玲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3-889,共7页
本文以华中地区两种典型的菜地土壤-黄棕壤和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柱系统,综合考虑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作物携出及淋失等氮素的影响因素,通过菜地轮作(2年8季蔬菜),研究了两种土壤氮素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黄棕壤氮素的矿化总... 本文以华中地区两种典型的菜地土壤-黄棕壤和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柱系统,综合考虑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作物携出及淋失等氮素的影响因素,通过菜地轮作(2年8季蔬菜),研究了两种土壤氮素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黄棕壤氮素的矿化总量和矿化速率分别为134.52 mg和0.04 mg kg-1 d-1;潮土的矿化总量和矿化速率分别为185.93 mg和0.06mg kg-1 d-1。研究还发现,土壤氮素的矿化受季节影响较大,春夏季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率明显高于秋冬季,同时耕作能明显增加菜地土壤氮素的矿化量与矿化速率。试验期间通过大气沉降输入的氮素总量为118.89 mg,是氮素输入的主要方式,而湿沉降约为氮素沉降总量的81.05%。黄棕壤和潮土氮素蔬菜作物氮素的携出量分别为178.96和230.37 mg;氮素淋失量分别为103.32和113.27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潮土 黄棕壤 氮素矿化 大气沉降 原状土柱
原文传递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斌 陈亚明 周志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3-490,共8页
采用封顶埋管法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N净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 370-2 940 m的范围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②土壤N净矿化速率随海拔高... 采用封顶埋管法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N净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 370-2 940 m的范围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②土壤N净矿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呈现出明显的“V”字型变化规律,在海拔2 940 m处最高(平均为0.272 mg.kg^-1.d^-1),在海拔2 100 m处最低(平均为0.001 mg.kg^-1.d^-1),之后又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上升,在海拔1 370 m处达到0.136 mg.kg^-1.d^-1的水平。③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矿化氮含量(NH4+N+NO3-N)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群落中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土壤N净矿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容重、pH值之间却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顶埋管法 铵态氮 硝态氮 n净矿化速率 贺兰山
下载PDF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汪景宽 刘顺国 李双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110,共4页
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许多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但对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重点研究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定位实验站(1987年开始)内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 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许多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但对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重点研究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定位实验站(1987年开始)内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率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的地膜覆盖可以增加NO3--N的积累,并抑制NO3--N的迁移,但对NH4+-N的含量则影响不大;而且覆膜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从而加速了NH4+-N和NO3--N的释放进程。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比单一施用有机肥更能促进土壤的N素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nH4^+-n nO3^-—n 矿化速率 棕壤
下载PDF
三种利用类型羊草草地氮总矿化、硝化和无机氮消耗速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玉中 祝廷成 R.E.Redman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8-673,共6页
采用同位素15N库稀释技术研究了 3种不同利用类型羊草草地土壤氮的总矿化、硝化速率以及无机氮总消耗速率 ,3种类型草地分别为 :保护区 (无人为扰动 )、割草场、过度放牧地。结果表明 :4月份过度放牧场的总矿化速率最高 ,为2 1 .3μg N/... 采用同位素15N库稀释技术研究了 3种不同利用类型羊草草地土壤氮的总矿化、硝化速率以及无机氮总消耗速率 ,3种类型草地分别为 :保护区 (无人为扰动 )、割草场、过度放牧地。结果表明 :4月份过度放牧场的总矿化速率最高 ,为2 1 .3μg N/ ( g土· d) ,7月份割草场的值最高 ,为 38.5μg N/ ( g土· d) ,9月份保护区最高 ,值为 1 5 .6μg N/ ( g土· d) ,总的来看 ,保护区的总矿化速率高于其它利用类型草地 ,这与土壤有机氮的含量较高有关 ,3种类型草地铵态氮的消耗速率与总矿化速率有类似的趋势。 3种利用类型草地的氮总矿化速率均以 7月份为最高 ,分别为 36 .5、38.5、2 9.8μg N/ ( g土· d)。总硝化速率放牧场最高 ,保护区、割草场、放牧场 7月份的总硝化速率分别为 1 8.6、2 1 .4 5、35 .4 5 μg N/ ( g土·d)。 3种利用类型草地中放牧场的硝态氮含量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类型 羊草草地 氮总矿化 硝化 比较研究 无机氮消耗速率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动态研究 被引量:103
11
作者 孟盈 薛敬意 +1 位作者 沙丽清 唐建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9-104,共6页
用顶盖埋管法 (Close- Top Tube Incubations)就西双版纳 3种热带森林 (热带季节雨林、片断热带雨林、橡胶林 )研究了土壤铵态氮 (NH4- N )和硝态氮 (NO3- N)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3种不同林型土壤 NH... 用顶盖埋管法 (Close- Top Tube Incubations)就西双版纳 3种热带森林 (热带季节雨林、片断热带雨林、橡胶林 )研究了土壤铵态氮 (NH4- N )和硝态氮 (NO3- N)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3种不同林型土壤 NH4- N、NO3- N和氮素矿化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NH4- N以干热季 (4月末 )最高 (平均为 2 6 .92 mg· kg- 1 )和干季 (2月末 )最低 (平均为 12 .0 1mg· kg- 1 ) ;NO3- N则以雨季中期 (7月中旬 )最高 (平均为8.9m g· kg- 1 )和干季 (2月末 )最低 (平均为 4.0 4m g· kg- 1 ) ;矿化速率则以干热季 ((2月末~ 4月末 )最高 (平均为 0 .496 m g· kg- 1 · d- 1 ) ,以雨季 (7月中旬~ 11月初 )最低 (平均为 0 .0 0 37m g· kg- 1 · d- 1 )。就不同林型而言 ,季节雨林年均氮矿化速率 (0 .319m g· kg- 1 · d- 1 ) >片断热带雨林 (0 .2 5 m g· kg- 1 · d- 1 ) >橡胶林 (0 .0 74mg·kg- 1 · d-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铵态氮 顶盖埋管法 氮矿化 西双版纳 土壤 热带森林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3
12
作者 沙丽清 孟盈 +3 位作者 冯志立 郑征 曹敏 刘宏茂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1998年7月,用埋袋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崖豆藤(Mellettialeptobotrya)次生林、季节雨林内林窗和轮歇地土壤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季节雨林和崖豆藤次生林的格局基本相同,氮净矿化速率分别为6.55mgN... 1998年7月,用埋袋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崖豆藤(Mellettialeptobotrya)次生林、季节雨林内林窗和轮歇地土壤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季节雨林和崖豆藤次生林的格局基本相同,氮净矿化速率分别为6.55mgN·kg-1·30d-1和6.37mgN·kg-1·30d-1,硝化速率分别为16.28mgN·kg-1·30d-1和16.38mgN·kg-1·30d-1。而林窗下和轮歇地土壤的氮净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为负值,氮净矿化速率分别为-7.85mgN·ks-1·30d-1和-10.69mgN·kg-1·30d-1,硝化速率分别为-2.78N·kg-1·30d-1和-3.69mgN·kg-1·30d-1。从实验结果看,在30d的培养过程中,NH4-N消耗较多,导致硝化速率大于氮净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次生林 林窗 氮矿化 硝化 森林土壤
下载PDF
土壤动物与N素循环及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8
13
作者 徐国良 莫江明 +1 位作者 周国逸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53-2463,共11页
以主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N循环为对象 ,论述了土壤动物不仅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 N素矿化和植物对 N的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 N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以主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N循环为对象 ,论述了土壤动物不仅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 N素矿化和植物对 N的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 N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还对土壤动物与 N循环研究的方法、土壤动物在 N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热带地区的需求及 N沉降下土壤动物的响应作了探讨 ,并提出 ,开展大尺度的专类研究及长期定位研究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n循环 n矿化 n沉降
下载PDF
连续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生秀 艾绍英 何华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在淹水条件下,采用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的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试验表明,与间歇淋洗相比,连续培养条件下有机氮矿化过程较慢,矿化累积量较少,且达一定程度后明显降低。但该法在反映不同土壤矿化量高低、不... 在淹水条件下,采用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的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试验表明,与间歇淋洗相比,连续培养条件下有机氮矿化过程较慢,矿化累积量较少,且达一定程度后明显降低。但该法在反映不同土壤矿化量高低、不同有机质矿化难易、不同土壤对加入有机物的矿化速率与间歇淋洗法有同样功效;两种培养方法32d的矿化量也有密切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矿化 连续淹水培养 间歇淋洗 土壤
下载PDF
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殷士学 宋明芝 封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0-376,共7页
本文比较常耕和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免耕6—7年的砂壤土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集中分布于上表层,常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常翻动的土层中。0—7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在两种耕法中有一定差异,... 本文比较常耕和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免耕6—7年的砂壤土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集中分布于上表层,常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常翻动的土层中。0—7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在两种耕法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霉菌。免耕处理0—7cm土壤培养1天的呼吸活性是常耕处理的2.1倍,尿酶活性是常耕处理的1.6倍。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免耕处理的呼吸活性、尿酶活性下降很快,至7—14cm处分别下降56%、71%。培养40天时0—7cm土壤无机氮释放量免耕和常耕处理分别为48.1、34.5mgN/kg,而7—14cm土层则分别为21.5、29.1mgN/kg。不加碳源只加入硫铵培养3天土壤中无机氮的减少在10%左右,免耕上表层0—7cm土壤减少较多,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固定作用。长期免耕使具有高生物学活性的土层变得浅薄,而常耕处理则较为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免耕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温度和土壤类型对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王帘里 孙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3-591,共9页
采用短期(15 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我国东部三类主要旱地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氮矿化对温度(15~30℃)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净矿化氮量的顺序为黑土>潮土>红壤,其中高有机质土壤大于低有机质土壤。黑... 采用短期(15 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我国东部三类主要旱地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氮矿化对温度(15~30℃)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净矿化氮量的顺序为黑土>潮土>红壤,其中高有机质土壤大于低有机质土壤。黑土累积净矿化氮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潮土和红壤在25℃以上表现出持平和下降趋势。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与培养积温(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的平方根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总体上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强。基于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模拟,除黑土的土壤潜在矿化氮库(N0)随温度增加而提高外,其余土壤的N0以及所有土壤的氮矿化速率常数(k0)随温度表现出抛物线型的变化;总体上,土壤氮矿化的适宜温度为20~25℃。在15~20℃内,k0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温度敏感性顺序是红壤>黑土>潮土;在20~30℃内,k0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其温度敏感性顺序为黑土>红壤>潮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影响累积矿化氮含量,而土壤C/N比显著影响氮矿化速率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温度 一级动力学模型 黑土 潮土 红壤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下及林窗中土壤养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沙丽清 曹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8-80,共3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形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雨林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化速率(以NO3-N计。分别为2.71%、0.140%、0.077%、14.56mg·kg-1和16.28mg·kg-1·月-1)...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形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雨林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化速率(以NO3-N计。分别为2.71%、0.140%、0.077%、14.56mg·kg-1和16.28mg·kg-1·月-1)都显著地(P<0.001)高于林窗下的土壤(分别为1.32%、0.093%、0.047%、384mg·kg-1和-2.78mg·kg-1·月-1)。但对于氮净矿化速率(以NH4-N+NO3-N计)、氨化速率(以NH4-N计)及NO3-N和NH4-N浓度,林冠下和林窗中的土壤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林窗 林冠 土壤养分 西双版纳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氮素矿化及对化肥氮固持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叶静 安藤丰 +2 位作者 符建荣 佐佐木由佳 角田宪一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76-180,共5页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 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 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 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 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 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 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入土壤后,对化肥氮在土壤中的保留进行了观察,鸡粪和豆粕米糠混合肥对化肥氮的固持率明显高于牛粪和污泥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素矿化 ^15n同位素 KEOn PEOn
下载PDF
不同肥力棕壤和黑土各粒级微团聚体氮素矿化势 被引量:19
19
作者 戴晓艳 须湘成 陈恩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通过黑土、棕壤红壤等土壤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土类、不同肥力的土壤其微团聚体组成不同,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养分含量,酶活性等不同,它们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大。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作用的机制,对不同肥力的棕壤和黑... 通过黑土、棕壤红壤等土壤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土类、不同肥力的土壤其微团聚体组成不同,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养分含量,酶活性等不同,它们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大。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作用的机制,对不同肥力的棕壤和黑土的各级微团聚体的氮素矿化势进行了研究。氮素矿化势是指在无限时间内因矿化作用所能得到的矿质氮量。这部分氮是易分解有机氮。由于各土壤中易分解有机氮的化学本性相似,因此各土壤的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常数也相近,所以氮素矿化势不仅是土壤中氮的容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黑土 微团聚体 氮素矿化势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 被引量:23
20
作者 蔡红光 米国华 +2 位作者 陈范骏 张秀芝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4-1152,共9页
通过2年田间试验,在2种肥力、3种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0,中量施氮N1,高量施氮N2)下,研究了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的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并比较了种植不同玉米品种的效应。结果表明,德惠高肥力土壤中氮素两季总矿化量为20... 通过2年田间试验,在2种肥力、3种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0,中量施氮N1,高量施氮N2)下,研究了吉林省春玉米连作体系中土壤氮素的矿化、残留特征及氮素平衡,并比较了种植不同玉米品种的效应。结果表明,德惠高肥力土壤中氮素两季总矿化量为203 kg/hm2,是新立城低肥力土壤的2.7倍。中量氮(N1)处理,2试验点2年土壤累计的氮素残留量为103~112 kg/hm2,对环境威胁较小;高量氮(N2)处理,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土壤的氮素残留量为174 kg/hm2,且有下移趋势,而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土壤的氮素残留量仅为107 kg/hm2。在新立城低肥力土壤上,施氮量在氮素输入项中起主要作用,在氮素输出项中,作物携出量并不随输入量的增加而有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氮素盈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氮盈余主要以残留Nm in积累在土壤剖面中,变幅为34.0%~88.4%。在德惠高肥力土壤上,土壤矿化氮在2个施氮处理中分别占氮素输入的28.3%和36.5%,在氮素输出中,氮肥表观损失量显著高于新立城,且氮盈余中以表观损失为主,变幅为54.3%~70.8%,平均为65.5%。两个试验点的氮素表观损失可能主要是由生物固持作用引起的肥料氮向土壤氮的转换。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矿化和表观利用率有一定的影响,在优化施肥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连作 氮素矿化 氮肥残留 氮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