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C2抑制N-甲酰肽/甲酰肽受体信号通路减轻SAP炎症损伤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桂贤 刘大卫 +4 位作者 李文畅 蔡隽 宗文辉 刘洪斌 赵秀梅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031-1037,共7页
目的观察BOC-Phe-Leu-Phe-Leu-Phe(BOC2)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中6种线粒体N-甲酰肽(NFPs)及胰腺组织中2种甲酰肽受体(FPR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轻SAP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BOC2低、... 目的观察BOC-Phe-Leu-Phe-Leu-Phe(BOC2)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中6种线粒体N-甲酰肽(NFPs)及胰腺组织中2种甲酰肽受体(FPR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轻SAP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BOC2低、高剂量组(分别为0.1、0.2 mg/kg),每组10只。后3组以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50 mg/kg)制备SAP模型。造模结束后0.5 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4 h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胰腺病理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中NFPs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FPRs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胰腺局部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BOC2低、高剂量组胰腺出血、腺泡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等病理现象均改善;胰腺病理评分,血浆线粒体NADH-泛素氧化还原酶链(MT-ND)1、MT-ND2、MT-ND3、MT-ND5、MT-ND6表达,胰腺FPRs表达,血浆及胰腺组织中3种炎性因子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BOC2可通过拮抗线粒体NFPs/FPRs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产生,减轻SAP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n-甲酰-苯丙氨酸 受体 甲酰 线粒体 BOC2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fMLP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雯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2年第5期484-486,共3页
fML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白细胞趋性肽 ,能迅速激活吞噬细胞 ,发挥强大的趋化活性。FPR ,FPRL1和FPRL2是迄今发现的仅有的三个fMLP的体内受体。除了FPRL2 ,另两种受体所拥有的体内外配体却远远不止fMLP。它们通过与不同的配体相互作用 ,... fML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白细胞趋性肽 ,能迅速激活吞噬细胞 ,发挥强大的趋化活性。FPR ,FPRL1和FPRL2是迄今发现的仅有的三个fMLP的体内受体。除了FPRL2 ,另两种受体所拥有的体内外配体却远远不止fMLP。它们通过与不同的配体相互作用 ,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炎症反应 ,并通过与一些来源于HIV 1表面蛋白的人工肽相互结合 ,下调细胞表面其它趋化性受体的表达 ,产生“失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n-甲酰苯丙氨酸 受体 配体
下载PDF
fMLP、PMA、LTB_4对大鼠吞噬细胞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高翔 永胜 双杰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91-193,198,共4页
目的观测fMLP、PMA、LTB4对大鼠吞噬细胞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腹腔吞噬细胞,对分离后得到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使用fMLP、PMA、LTB4诱导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对荧光微球的吞噬能力,进行相关判断。结果静息... 目的观测fMLP、PMA、LTB4对大鼠吞噬细胞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腹腔吞噬细胞,对分离后得到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使用fMLP、PMA、LTB4诱导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对荧光微球的吞噬能力,进行相关判断。结果静息状态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对荧光微球的吞噬能力显著大于中性粒细胞;经fMLP、PMA、LTB4诱导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荧光微球的吞噬能力增强。结论大鼠腹腔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小于巨噬细胞;fMLP、PMA、LTB4可致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的吞噬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酰苯丙氨酸豆蔻佛波醇乙酯人白三烯B4 大鼠 吞噬细胞能力 影响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中定向和侧足形成的方法学模式
4
作者 陈海洋 蔡春青 +2 位作者 谢翠华 罗琼 孟晓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1-1064,共4页
背景:中性粒细胞极性是其趋化和产生防御功能的基础,而极性化过程中定向能力和侧足形成是重要的环节,目前相关研究的报道还很少。目的:观察均匀浓度、陡峭浓度梯度、平缓浓度梯度3种实验模式下细胞极性过程中片足的方向和侧足的形成情况... 背景:中性粒细胞极性是其趋化和产生防御功能的基础,而极性化过程中定向能力和侧足形成是重要的环节,目前相关研究的报道还很少。目的:观察均匀浓度、陡峭浓度梯度、平缓浓度梯度3种实验模式下细胞极性过程中片足的方向和侧足的形成情况,试图找出研究中性粒细胞极性的方法学模式。方法: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急性分离人中性粒细胞。②均匀浓度、陡峭浓度梯度和平缓浓度梯度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对细胞进行趋化刺激。③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极性变化情况,判断细胞移动方向。④对细胞进行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actin聚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均匀浓度下,中性粒细胞极性化方向和移动轨迹随机分布。②陡峭梯度浓度下,41%的细胞呈现电极向心性分布。③平缓梯度下,68%的细胞表现为沿着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浓度的分布,χ2检验提示平缓浓度梯度实验模式存在较好的定向性。④三者均有明显的侧足形成,以均匀浓度为高,这与定向性呈现为相反的结果。结果显示平缓浓度梯度实验模式在研究细胞定向机制方面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对细胞定向的干扰可能来源于细胞侧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中性粒细胞 极性 侧足 n-甲酰--苯丙氨酸 F-ACT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