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5
1
作者 叶东靖 高强 +1 位作者 何文天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2-558,共7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不同土壤氮素供应水平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供应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 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不同土壤氮素供应水平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供应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呈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玉米成熟期,施氮处理的各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各层硝态氮含量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适量施氮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进而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提高了硝态氮淋溶风险。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收获后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土壤残留Nmi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残留Nmin有下降趋势。氮素表观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累积情况考虑,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N 1802~4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复合控释材料的控释性能、肥效及其成膜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克君 卢其明 +1 位作者 毛小云 廖宗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膨润土和木素制成复合控释材料用于包膜控释肥。电镜扫描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包膜厚度明显比单用膨润土处理薄,且膜孔隙量少,粒间堆积较紧密。土柱淋溶试验表明,膨润土及其复合材料包膜尿素50 d的氮素累积溶出率远低于普通尿素,三种包膜... 膨润土和木素制成复合控释材料用于包膜控释肥。电镜扫描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包膜厚度明显比单用膨润土处理薄,且膜孔隙量少,粒间堆积较紧密。土柱淋溶试验表明,膨润土及其复合材料包膜尿素50 d的氮素累积溶出率远低于普通尿素,三种包膜尿素处理分别比普通尿素降低8.61、14.01、15.22个百分点。两种复合材料包膜处理氮素累积溶出量分别比单用膨润土包膜处理降低11.31%、13.83%。盆栽、大田小区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包膜尿素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膨润土与木素复合用作控释材料在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用控释肥方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材料 氮素 肥效 小区试验 包膜控释肥 作物产量 大田 包膜尿素 膜孔 复合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诗豪 刘天奇 +1 位作者 马玉华 李成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7-454,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翻耕(CT)、免耕(NT)两种耕作方式和不施氮肥(N0)、无机氮肥(IF)、缓释氮肥(SR)、有机无机氮肥配施(IFOF)4种施肥模式,研究其对稻田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NH_3挥发...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翻耕(CT)、免耕(NT)两种耕作方式和不施氮肥(N0)、无机氮肥(IF)、缓释氮肥(SR)、有机无机氮肥配施(IFOF)4种施肥模式,研究其对稻田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NH_3挥发,而对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NH_3挥发量显著提高了15.5%。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与N0处理相比,IF、SR与IFOF处理NH_3挥发量分别提高了150.2%、75.8%与137.8%。氮肥处理中IFOF处理具有最高的氮肥利用率。与IF处理相比,IFOF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显著提高了43.2%,氮肥偏生产力(NPFP)提高了16.9%,氮肥农学效率(NAE)提高了20.1%;与SR处理相比,IFOF处理NRE显著提高了38.3%,NPFP提高了22.1%,NAE提高了51.3%。IF、SR与IFOF处理较N0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3.6%、30.0%与44.4%。本研究结果表明,翻耕下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能有效地降低NH_3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但未来如何达到稻田NH_3与温室气体的同步减排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通量 免耕 有机肥 缓释肥 氮肥吸收利用率
下载PDF
Timing and splitting of nitrogen fertilizer supply to increase crop yield and efficiency of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a wheat–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被引量:13
4
作者 Zhaoxin Liu Fang Gao +9 位作者 Yan Liu Jianqun Yang Xiaoyu Zhen Xinxin Li Ying Li Jihao Zhao Jinrong Li Bichang Qian Dongqing Yang Xiangdong L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Agronomically optimizing the timing and rates of nitrogen(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an increase crop yield and decrease N loss to the environment.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peanut(Arachis hypogaea L.) relay interc... Agronomically optimizing the timing and rates of nitrogen(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an increase crop yield and decrease N loss to the environment.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peanut(Arachis hypogaea L.)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are a mainstay of economic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We performed a field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er on N recovery efficiency, crop yield, and N loss rate in wheat–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during 2015–2017. The N was applied on the day before sowing, the jointing stage(G30) or the booting stage(G40) of winter wheat, and the anthesis stage(R1) of peanut in the following percentage splits: 50-50-0-0(N1), 35-35-0-30(N2), and 35-0-35-30(N3), using 300 kg N ha-1, with 0 kg N ha-1(N0) as control. ^(15)N-labeled(20.14 atom %) urea was used to trace the fate of N in microplots. The yields of wheat and peanut increased by 12.4% and 15.4% under the N2 and N3 treatments, relative to those under the N1 treatment. The ^(15)N recovery efficiencies( ^(15)NRE) were 64.9% and 58.1% for treatments N2 and N3,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or the N1 treatment(45.3%). The potential N loss rates for the treatments N2 and N3 were23.7% and 7.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or treatment N1(30.1%). Withholding N supply until the booting stage(N3) did not reduce the wheat grain yield; however, it increased the N content derived from ^(15)N-labeled urea in peanuts, promoted the distribution of ^(15)N to pods, and ultimately increased pod yield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opdressing N at jointing stage(N2). In comparison with N2, the N uptake and N recovery efficiency(NRE) of N3 was increased by 12.0% and 24.1%,respectively, while the apparent N loss decreased by 16.7%. In conclusion, applying N fertilizer with three splits and delaying topdressing fertilization until G40 of winter wheat increased total grain yields and NRE and reduced N loss. This practice could be an environment-friendly N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w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management Wheat–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Crop yiel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Apparent n loss
下载PDF
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下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强 张静 +1 位作者 郭再华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7-2183,共7页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上,设置冬季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和冬闲两种模式。水稻季氮肥处理设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量(N 165 kg/hm^2)的50%(N50)、100%(N100)和150%(N150)共4个水平,以不施氮、冬闲和稻草不还田作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测定水稻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耕层土壤无机氮及有机氮组分。【结果】在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条件下,减少常规氮肥量的50%(SMN50)获得的稻谷产量较稻草单独还田的SN50处理高21%~23%,与联合还田或稻草单独还田下的SMN100、SMN150、SN100、SN150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的SMN0、SMN50、SMN100处理的稻谷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0、SN50、SN100),增幅分别为65%、27%和22%。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非酸解性氮含量差异不显著,酸解性氮含量有差异,在N150处理下,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150)的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SMN150);在酸解性氮组分中,SN150处理的未知酸解态氮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单独还田的其他处理及所有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结论】减少常规施氮量的50%情况下,与稻草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可显著增加稻谷氮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而保持常规施氮量和提高施氮量不能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紫云英与稻草联合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高施氮量下稻草单独还田带来的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还田 氮肥用量 氮素回收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党建友 裴雪霞 +2 位作者 张定一 王姣爱 张晶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52-1558,共7页
为给秸秆还田下山西南部一年两熟区冬小麦种植筛选适宜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在施氮225.0kg·hm-2条件下设置10∶0、7∶3、5∶5和3∶7(底施∶拔节期追施比例)四种施氮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下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 为给秸秆还田下山西南部一年两熟区冬小麦种植筛选适宜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在施氮225.0kg·hm-2条件下设置10∶0、7∶3、5∶5和3∶7(底施∶拔节期追施比例)四种施氮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下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肥料当季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施氮225.0kg·hm-2下,提高底施氮肥比例可增加冬小麦越冬前和拔节期单株茎蘖数和总茎数,并使旗叶SPAD值在灌浆前中期保持较高水平,且延缓其灌浆后期下降,促进灌浆期干物质向穗部转运和积累,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实现增产。施氮模式中底追比例7∶3的增产效果最好,籽粒产量达5 773.8kg·hm-2,较其他施氮模式增产1.58%~10.17%。增加底施氮肥比例可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酶活性,促进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肥料当季表观利用率。底追比例7∶3的氮磷肥利用效果最好,其中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其他模式提高1.46%~3.06%,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0.76%~3.34%;钾肥利用效果以氮肥全部底施最好,较其他施氮模式提高4.54%~14.53%。因此,山西省南部一年两熟种植区在玉米秸秆还田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模式为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冬小麦 施氮模式 生长发育 产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北京郊区不同肥力水平下玉米的施氮量推荐
7
作者 赵凯丽 李权辉 +5 位作者 刘瑜 李萍 陈娟 颜芳 闫实 郭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4期24-30,共7页
研究了北京郊区不同肥力水平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氮利用效率及氮素累积量的影响,通过比较产量和氮利用效率来综合推荐施氮量,减少因化肥过量投入带来的土壤氮环境风险。选取北京郊区高、中、低肥力水平下的农田,设不施氮肥(N0)、... 研究了北京郊区不同肥力水平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氮利用效率及氮素累积量的影响,通过比较产量和氮利用效率来综合推荐施氮量,减少因化肥过量投入带来的土壤氮环境风险。选取北京郊区高、中、低肥力水平下的农田,设不施氮肥(N0)、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量)、低倍氮肥(N50,优化施氮量的50%)、高倍氮肥(N150,优化施氮量的150%)4个处理,分析玉米产量、氮利用效率及收获期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通过拟合施氮量与产量、施氮量与氮肥回收率的二次曲线,分别比较曲线达到理论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产量、氮肥回收率,综合得出高、中肥力农田的推荐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农田的产量在所有处理的大小依次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规律。各处理间以OPT的产量最高,其中,高肥力农田的产量为11865.2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19.3%;中肥力农田的产量可达11458.4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29.6%;而低肥力农田的产量为10163.1 kg/hm^(2),较N0处理提高了43.0%。通过拟合产量与施氮量的二次曲线关系发现,仅以增加低肥力农田的施氮量来提高产量,不能够达到中、高肥力农田的产量,因此仍需通过改善低肥力农田的基础地力来提高产量。不同肥力农田玉米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在所有处理的大小依次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中肥力OPT处理除外),各处理间以OPT的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回收率最高,其中,中肥力农田的氮肥回收率为35.8%,大于低肥力农田(27.0%)和高肥力农田(24.8%)。通过分别比较产量、氮肥回收率达到理论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产量和氮肥回收率可得出:在氮肥回收率差值较小的情况下,中肥力农田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来提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62.4 kg/hm^(2);而在产量差值较小的情况下,高肥力农田需要通过控制施氮量来提高氮肥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水平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筒栽冬小麦施用控释氮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新民 李见云 +2 位作者 侯彦林 介晓磊 谭金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2-104,共3页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 ,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 ,N素表观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 %~ 10 % (I1)和 13%~ 2 6 ...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 ,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 ,N素表观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 %~ 10 % (I1)和 13%~ 2 6 % (I2 ) ,对冬小麦扎根深度和总根重显著影响为F1<F2 <F3 处理 ,相同灌水量下各处理总耗水量差异较小 ,而水分利用效率为F1<F2 <F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筒栽 控释氮肥 增产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表观利用效率
下载PDF
低浓度正十二烷废气的净化回收效果分析
9
作者 张红伟 贺俊梅 《浙江化工》 CAS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某药厂含有低浓度正十二烷的有机废气净化回收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对洗涤塔系统的冷媒温度、洗涤液流量,分子筛转轮系统的进气温度、脱附温度、转速,以及冷凝回收系统的冷媒温度对正十二烷净化回收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 以某药厂含有低浓度正十二烷的有机废气净化回收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对洗涤塔系统的冷媒温度、洗涤液流量,分子筛转轮系统的进气温度、脱附温度、转速,以及冷凝回收系统的冷媒温度对正十二烷净化回收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洗涤塔系统中板式换热器冷媒温度为10℃、塔器液气比为2:1,分子筛转轮系统中进气温度为15℃、脱附温度为220℃、转速为3 r/h,冷凝器系统中冷媒温度为10℃是最佳运行参数,不仅达到较高的净化回收效率,也能大幅度降低能耗。整个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了高效性、稳定性与可靠性,解决了车间排气问题的同时,也给药厂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十二烷 低浓度 净化回收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优化施氮模式下设施菜地氮素的利用及去向 被引量:21
10
作者 姜慧敏 张建峰 +6 位作者 李玲玲 李树山 张水勤 潘攀 郭俊娒 刘恋 杨俊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6-1154,共9页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优化模式进行验证,并定量化地研究氮肥基于C/N调控和基于水分调控的优化模式下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去向,以期为设施菜地合理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设2个处理,1)农民习惯施氮模式(FP);2)优化施氮模式(OPT)。研究结果表明,OPT处理的番茄地上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高于FP,作物吸收氮只有20%左右来自化肥氮;与FP相比,OPT处理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土壤中残留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FP和OPT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 536.9和340.3 kg/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累积量有所减少,OPT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P<0.05);除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的氮,FP和OPT处理中分别有32.4%和8.2%的化肥氮以各种途径损失,OPT处理氮素损失率比FP低24.2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优化施氮模式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及减少化肥氮的损失方面均优于农民习惯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设施菜地 化肥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15)N示踪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魏颖娟 夏冰 +1 位作者 赵杨 邹应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3-791,共9页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光合作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常规稻品种玉香油占、黄花占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进行了5种施氮量处理的大田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品种间...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光合作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常规稻品种玉香油占、黄花占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进行了5种施氮量处理的大田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品种间表现一致。拔节期以后,SPAD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叶片光合速率品种间有差异,杂交稻呈线性下降变化趋势,常规稻呈线性下降后略有回升。随施氮量增加,稻草中氮素含量杂交稻比常规稻低,分别为0.72%~0.78%和0.59%~0.61%;而稻谷中差异不显著。供试品种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对施氮量的反应分别表现为先增后稳和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其中以施氮量为150 kg·hm-2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杂交稻为33.9%~34.6%,常规稻为33.8%~34.2%,但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平均增产16.4%。可见,随施氮量增加,杂交稻更多的将稻草中的氮素通过光合作用转移到稻谷中,常规稻则是将更多的营养积累在稻草中。本研究为杂交稻高产与氮高效协调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产量 光合速率 氮肥利用率 水稻
下载PDF
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录久 金继运 +3 位作者 陈防 刘荣乐 丁楠 郭熙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3-648,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氮配施对生姜生长及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钾、氮用量及配合施用能明显促进生姜生长发育,增加根茎产量,改善营养品质,提高钾肥利用率。施钾量在4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氮配施对生姜生长及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钾、氮用量及配合施用能明显促进生姜生长发育,增加根茎产量,改善营养品质,提高钾肥利用率。施钾量在450 kg/hm^2以下,生姜根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氮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茎粗及茎叶干重和单株姜根茎重均是中等钾肥用量K_(450)处理最高,所有处理中N_(450)K_(450)获得了最高产量。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适宜的钾、氮配施能有效提高生姜根茎维生素C和糖分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营养品质。与不施钾的对照相比,施钾处理生姜根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以中等钾肥用量K_(450)下最高;增加氮肥施用量对根茎V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钾提高了生姜根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不同钾、氮配施处理提高幅度不同。K_0和低钾条件下,增施氮肥会明显提高生姜根茎硝酸盐含量,施钾则能降低其含量;不同钾、氮用量降低程度不同,适宜钾、氮配施处理N_(375)K_(375)和N_(450)K_(450)硝酸盐含量最低。施用钾肥的处理,生姜茎叶、根茎和全株含K量明显提高,K素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多;同一钾肥用量下,增加氮肥用量,茎叶、根茎和全株含K量也明显提高,各部位K素积累量相应增加。钾素农学效率,低氮水平下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高氮N_(450)条件下,K_(450)处理达最大值。钾肥利用率,两种氮肥水平下均是K_(450)处理最高,高氮高钾的N_(450)K_(525)处理钾肥利用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氮配施 生姜 产量 品质 K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Rate and Split Application Ratio on Nitrogen Use and Soil Nitrogen Balance in Cotton Fields 被引量:10
13
作者 LI Pengcheng DONG Helin +6 位作者 LIU Aizhong LIU Jingran SUN Miao LI Yabing LIU Shaodong ZHAO Xinhua MAO Shuchu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69-777,共9页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is one of the three largest cotto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cotton fields of Anyang,China from 2013 to 2014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N) applicatio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is one of the three largest cotto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cotton fields of Anyang,China from 2013 to 2014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N) application rate and the ratio between basal and topdressing N fertilizer on N balance in a soil-plant system,N use efficiency,and cotton yield.Five N application rates as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with the same split application ratio.Half of the N(50% basal fertilizer) was applied at pre-planting and the other half(50% topdressing fertilizer) at the initial flowering stage.These treatments were:zero N(N0,control),90 kg N ha^(-1)(N90(5/5)),180 kg N ha^(-1)(N180(5/5)),270 kg N ha^(-1)(N270(5/5),a reduced N rate),and 360 kg N ha^(-1)(N360(5/5),a conventional N rate).Additional 2 split application ratios as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with the same N rate of 270 kg N ha^(-1).The split application ratios between basal N and topdressing N were 30%:70%(N270(3/7)) and 70%:30%(N270(7/3)).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oil NH_4-N content in the 0–60 cm layer and NO3-N content in the 0–20 cm layer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N rate at the squaring and boll-opening stages and then decreased to lower levels at the initial flowering and harvest stages.Soil NO_3-N content in the 20–60 cm layer after the initial flowering st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opdressing N rate.Soil apparent N surplus varie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while the soil apparent N surplus over the entire growth period exhibit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at N rates over 180 kg ha^(-1).Seed cotton yield of N270(3/7) was the highest of all treatments.Plant N uptake,N agronomic efficiency,and apparent N recovery efficiency of N270(3/7)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270(5/5) and N270(7/3) in both growing seasons.These suggest bo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in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could be created,by appropriately reducing total N application rate and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topdressing to basal N fertilizer at the in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AREnT n recovery efficiency crop yield n AGROnOMIC efficiency n fertilizer plant growth soil APPAREnT n SURPLUS
原文传递
^(15)N示踪分析节水灌溉下水稻对不同时期氮肥的吸收分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忠学 陈鹏 +3 位作者 陈帅宏 郑恩楠 聂堂哲 刘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9-317,346,共10页
为揭示节水灌溉下水稻对肥料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氮肥、蘖氮肥、穗氮肥,将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成熟期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氮素的积累量及各时期肥料氮素在水稻地上部各器... 为揭示节水灌溉下水稻对肥料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分别标记施用的基氮肥、蘖氮肥、穗氮肥,将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成熟期水稻基肥、蘖肥、穗肥氮素的积累量及各时期肥料氮素在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并对比研究了两种灌溉方式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各期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较传统淹水灌溉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及产量,起到了"节水、高产"的作用;不同施氮量下水稻氮素总积累量中肥料氮素的占比约为16.49%~22.23%,不同灌溉方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不同施氮水平控制灌溉处理水稻的肥料氮素总利用率为31.82%~36.29%、基肥氮素利用率为10.91%~15.36%、蘖肥氮素利用率为34.84%~36.90%、穗肥氮素利用率为55.78%~63.85%,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除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利用率较低外,肥料氮素总利用率、蘖肥和穗肥氮素利用率均优于传统淹水灌溉,肥料氮素得到了高效利用,降低了肥料氮素残留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肥料氮素的总利用率与蘖肥和穗肥氮素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稻作控制灌溉条件下肥料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氮素吸收 氮肥回收率 同位素示踪技术
下载PDF
Optimiz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location in root-growing zone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transplanted r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9
15
作者 WU Meng LIU Ming +3 位作者 LIU Jia LI Wei-tao JIANG Chun-yu LI Zhong-p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073-2081,共9页
The optimize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location differs in different rice-growing regions. We optimized nitrogen deep-point application in root-growing zone(NARZ) for transplanted r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Field plot... The optimize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location differs in different rice-growing regions. We optimized nitrogen deep-point application in root-growing zone(NARZ) for transplanted r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Field pl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ver two years(2014–2015) in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N) fertilizer location on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NUE). Four different nitrogen deep-point application methods(DN) we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roadcast application(BN) using granular u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in yield, recovery efficiency of N(REN),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N(AEN), and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PFP_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10.3–63.4, 13.7–56.7, 24.7–201.9 and 10.2–63.4%, respectively, in DN treatment compared to BN, respectively. We also find that DN treatments increased grain yield as well as grain N content, and thus grain quality,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BN treat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grain yield and NUE mainly resulted from increases in produ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grain N content. In our proposed NARZ method, granular urea should be placed 0 to 5 cm around the rice seeding at a 12-cm depth druing rice transplanting. In NARZ,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further improved grain yield and NUE over treatments with a single N deep-point application. High N uptake by the rice plant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soil fertility depletion,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method could guarantee sustainable ric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recovery efficiency grain yield deep-point application n application in root-growing zone
下载PDF
一种压电振动能量回收电路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皓文 龚立娇 +1 位作者 吴延祥 郭俊成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0-775,共6页
为了提高压电式振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能量回收能力和解决在负载变化使能量回收效率变差的问题,以悬臂梁式压电振动发电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电路设计方案,即并联型双同步开关电感接口电路,可将压电梁转换振动能量得... 为了提高压电式振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能量回收能力和解决在负载变化使能量回收效率变差的问题,以悬臂梁式压电振动发电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压电振动能量收集电路设计方案,即并联型双同步开关电感接口电路,可将压电梁转换振动能量得到的电能高效地储存到电容中。实验结果表明,压电梁在频率为38.4Hz、加速度有效值为0.035m/s2振动激励下工作时,给出的并联双同步开关能量回收(P-DSSH)接口电路可释放的瞬时功率达0.25mW,是全桥整流接口电路(SEH)最优功率的5.8倍,是并联同步开关电感(P-SSHI)接口电路可释放的瞬时功率的2.2倍,是LTC3588-1电路可释放的瞬时功率的1.27倍,且其工作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集 并联双同步开关能量回收电路(P-DSSH) 压电振动 接口电路 能量回收效率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下露地花椰菜-大白菜氮素吸收利用及其氮肥投入阈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健航 赵营 +3 位作者 任发春 陈晓群 刘宏斌 张学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5-1463,共9页
2012~2013年在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花椰菜-大白菜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合施氮对蔬菜经济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并提出了两种露地蔬菜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N0)处理... 2012~2013年在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花椰菜-大白菜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合施氮对蔬菜经济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并提出了两种露地蔬菜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N0)处理,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提高露地蔬菜经济产量,但过量增施氮肥会造成露地花椰菜和大白菜减产。合理地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提高露地蔬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2012和2013年花椰菜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3.3%~26.3%和26.6%~51.8%,大白菜分别为22.3%~51.6%和34.2%~64.4%。同一个蔬菜季内,0~10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随着化肥氮用量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露地蔬菜经济产量、氮素平衡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状况,花椰菜和大白菜的氮肥投入阈值范围分别为[309.0,425.0]和[223.9,392.6],0~100 cm土体无机氮残留区间分别为[155.4,227.9]和[160.6,229.7]。因此,在氮肥投入阈值范围内,可以实现露地蔬菜增产和环境风险降低的双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花椰菜-大白菜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氮肥投入阈值
原文传递
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氮素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2 位作者 王久臣 徐志宇 江荣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1,共11页
为探明稻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推动氮肥高效利用,采取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N1/9,N3/7、N5/5、N7/3,施氮量225 kg·hm^(-2))对稻茬冬小麦不同来源氮素吸收与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明稻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推动氮肥高效利用,采取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N1/9,N3/7、N5/5、N7/3,施氮量225 kg·hm^(-2))对稻茬冬小麦不同来源氮素吸收与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全生育期小麦植株中肥料氮积累量显著增加,土壤氮积累量则与之呈相反趋势,植株总吸氮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5/5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对基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越冬至拔节期,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主要在拔节至开花期;成熟期相同处理下,植株中追肥氮积累量高于基肥氮,肥料氮积累量高于土壤氮。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5.6%~8.9%、8.3%~10.2%、6.7%~7.5%、73.7%~78.6%;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叶片、茎鞘氮素分配比例下降,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升高。植株总氮转运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转运效率为69.72%~74.91%,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为80.94%~85.81%;植株中基肥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低于追肥氮,肥料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高于土壤氮。籽粒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5/5处理产量最高,N1/9,N3/7、N5/5、N7/3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6.2%、45.1%、46.7%、41.8%。在225 kg·hm^(-2)的施氮条件下,追肥比例为50%有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氮肥基追比 ^(15)n示踪 氮素积累转运 氮肥回收率 产量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注二氧化碳开发技术
19
作者 李阳 祝仰文 +8 位作者 李宗阳 蒋廷学 薛兆杰 沈子齐 肖朴夫 于洪敏 程紫燕 赵清民 张庆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4,共10页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 围绕页岩油注CO_(2)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页岩油注CO_(2)萃取置换机理、CO_(2)前置液对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室内实验,模拟了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补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将成果应用于CO_(2)前置压裂和单井吞吐矿场实践。研究表明:CO_(2)吞吐作用效果受微纳尺度效应及干酪根、吸附油存在等的影响,适当延长焖井时间可提高原油动用程度。在CO_(2)“注、焖”阶段,CO_(2)通过溶解扩散和传质作用提高重烃的动用程度,在CO_(2)“吐”的阶段,CO_(2)主要将较大孔隙中的原油排出至周边更大的孔隙或层理缝中流入生产井。注入CO_(2)前置液有助于保持岩心脆性,降低破裂压力,CO_(2)易沿层理面滤失,从而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前置CO_(2)注入量增加会提升增能效果,从而增强地层能量的补充作用。页岩基质渗透率越低、地层压力越低、原油重烃含量越高,注CO_(2)吞吐开发后,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矿场实践表明,CO_(2)前置压裂后压力保持良好,单井CO_(2)吞吐后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能,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前置压裂 吞吐补能 室内实验 矿场试验 开发效果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分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鹏 张忠学 +2 位作者 陈帅宏 聂堂哲 赵健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43,共8页
【目的】进一步揭示寒地黑土区稻作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分配情况,以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方法】在田间小区中原位设置15N示踪微区,并施用带有15N标记的基肥,对比分析了淹水灌溉模式和... 【目的】进一步揭示寒地黑土区稻作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分配情况,以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方法】在田间小区中原位设置15N示踪微区,并施用带有15N标记的基肥,对比分析了淹水灌溉模式和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及分配以及被水稻吸收的基肥氮素在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的累积情况。【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虽然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但水稻内对基肥氮素的吸收利用量较低。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分蘖期基肥回收率为0.86%~2.60%;拔节孕穗期基肥回收率为1.17%~3.27%;抽穗开花期基肥回收率为15.18%~33.50%;成熟期基肥回收率为10.91%~24.39%,除水稻抽穗开花期和成熟期施氮量为85 kg/hm^2处理外,不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模式水稻生育期内地上部植株的基肥氮素积累量和回收率均低于淹水灌溉,基肥氮素的损失量较大。不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水稻成熟期时地上部植株吸收的基肥氮素总量的63.99%~72.95%存在于水稻穗部,高于淹水灌溉模式。【结论】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吸收的基肥氮素,向水稻穗部的运移量,保证了基肥氮素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 施氮量 氮肥回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