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65
1
作者 莫江明 薛璟花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413-1420,共8页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模拟 N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分解试验 3个月后 ,季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5 0 ,0 .80和 0 .87,且... 研究了鼎湖山森林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模拟 N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分解试验 3个月后 ,季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5 0 ,0 .80和 0 .87,且它们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p<0 .0 5 ) ;6个月后 ,这 3种林分的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4 1、0 .73和 0 .70。试验 3个月后 ,所有试验树种中凋落物分解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34)最慢为马尾松林中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87) ;经 6个月后 ,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华润楠 (Machilu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2 5 ) ,最慢为混交林中的马尾松 (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75 )。 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也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在马尾松林中 ,N沉降仅在试验开始 3个月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p<0 .0 5 )。在混交林中 ,经 6个月试验后 ,低 N处理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仍无明显作用 ,中 N处理则明显促进其分解 (p<0 .0 5 ) ,但在两次取样中 N沉降处理对荷木 (Schima superba)凋落物的分解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凋落物分解 响应 森林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80
2
作者 王效科 白艳莹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苗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近 2 0多年来 ,大气碳收支不平衡 ,即碳失汇 ( Missing carbon sink) ,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 ,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2 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 近 2 0多年来 ,大气碳收支不平衡 ,即碳失汇 ( Missing carbon sink) ,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 ,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2 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化、变暖促进氮矿化和早期破坏后的森林再生等 ,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指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全球碳循环 热带 温带 CO2 氮沉降 失汇 原因分析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86
3
作者 王晶苑 张心昱 +2 位作者 温学发 王绍强 王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7-1346,共10页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学的研究。氮沉降持续增加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加速,导致磷限制。氮沉降不但改变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和降低土壤pH值,而且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以及影响碳氮磷分解的关键酶活性。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其影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微生物效应的不同。叶片在凋落前有显著的氮磷养分回收,但是根无明显的养分回收,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DNA/RN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促进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化学计量比改变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限制 分解 C n P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研究 被引量:84
4
作者 顾峰雪 黄玫 +4 位作者 张远东 闫慧敏 李洁 郭瑞 钟秀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91-3600,共10页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通过沉降和施肥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氮素持续增加,众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氮沉降区。氮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系列过程都相互联系,碳循环及其格局也受到氮的影响,因此大气氮沉降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探明区域大气氮沉降的时空格局对评估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个基于降水、能源消费和施肥数据的氮沉降时空格局模拟方法,通过与观测数据的比较说明该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氮沉降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模拟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氮沉降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氮沉降速率为0.81 g N m^(-2)a^(-1),由20世纪60年代的0.31 g N m^(-2)a^(-1)增加到21世纪初的1.71g N m^(-2)a^(-1),年增长率为0.04 g N m^(-2)a^(-1)。总氮沉降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2.85 Tg N/a增加至15.68 Tg N/a。(2)NHx-N的沉降速率大约是NOy-N的4倍,是主要的氮沉降形式。1961—2010年我国湿沉降平均速率为0.63 g N m^(-2)a^(-1),是干沉降速率(0.17g N m^(-2)a^(-1))的3.63倍,是氮素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3)在空间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速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的格局,华北、华中和东北的农田是氮沉降速率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氮沉降速率增长最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 能源消费 施肥 模型模拟
下载PDF
鼎湖山苗圃和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对模拟N沉降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63
5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2 位作者 徐国良 李德军 薛璟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2-690,共9页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 排放和CH4 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 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 :苗圃(2 5 8±...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 排放和CH4 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 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 :苗圃(2 5 8±6 2mg·m- 2 ·h- 1 ) >季风林(177±4 2 mg·m- 2 ·h- 1 ) >马尾松林(16 2±39mg·m- 2 ·h- 1 ) >混交林(12 6±30 mg·m- 2 ·h- 1 )。土壤CH4 日(白天)平均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 0 .15±0 .0 2 mg·m- 2 ·h- 1 ) >季风林(- 0 .0 8±0 .0 1mg·m- 2 ·h- 1 ) >混交林(- 0 .0 7±0 .0 1mg·m- 2·h- 1 ) >苗圃(- 0 .0 5±0 .0 1m g·m- 2·h- 1 )。低N(5 0 kg N·hm- 2·a- 1 )和中N(10 0kg N·hm- 2·a- 1 )处理对苗圃、马尾松林和混交林样地土壤CO2 日平均排放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高N(15 0 kg N·hm- 2·a- 1 )处理对苗圃土壤CO2 的日平均排放量也无显著影响,但倍高N(30 0 kg N·hm- 2 ·a- 1 )处理显著促进苗圃样地土壤CO2 的排放。然而,所有N(低N、中N和高N)处理均显著促进季风林土壤CO2 日平均排放量,且这种促进作用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增加。N处理显著促进季风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对CH4 吸收速率,但对混交林土壤CH4 吸收则无明显的影响。在苗圃样地,除倍高N外,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CO2排放 CH4吸收 响应 全球变化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土壤动物与N素循环及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8
6
作者 徐国良 莫江明 +1 位作者 周国逸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53-2463,共11页
以主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N循环为对象 ,论述了土壤动物不仅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 N素矿化和植物对 N的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 N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以主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N循环为对象 ,论述了土壤动物不仅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 N素矿化和植物对 N的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 N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还对土壤动物与 N循环研究的方法、土壤动物在 N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热带地区的需求及 N沉降下土壤动物的响应作了探讨 ,并提出 ,开展大尺度的专类研究及长期定位研究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n循环 n矿化 n沉降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Nitrogen Pollutant Sources in Surface Waters of Taihu Lake Region 被引量:50
7
作者 XIE Ying-Xin XIONG Zheng-Qin +2 位作者 XING Guang-Xi SUN Guo-Qing ZHU Zhao-L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0-208,共9页
The nitrogen (N) pollution status of the 12 most important rivers in Changshu, Taihu Lake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epths of 0.5-1.0 m with the aid of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The nitrogen (N) pollution status of the 12 most important rivers in Changshu, Taihu Lake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epths of 0.5-1.0 m with the aid of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N components in the rivers were measured. Using tension-free monolith lysimeters and ^15N-labeled fertilize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 to determine variations of iSN abundance of NO3^- in the leachate during the rice and wheat growing seasons,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N pollution of surface water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was not the N fertilizer applied in the farmland but the urban domestic sewage and rural human and animal excreta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the water bodies without treatment. Atmospheric dry and wet N deposition was another evident source of N pollutant of the surface waters. In conclusion, it would not be correct to attribute the N applied to farmlands as the source of N pollu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dry and wet n deposition iSn-labeled fertilizer n pollution sources in surface waters n runoff from the farmland Taihu Lake region
下载PDF
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7
8
作者 宋学贵 胡庭兴 +3 位作者 鲜骏仁 李伟 武卫国 肖春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67-2172,共6页
通过原位进行了对照(CK)、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95%需要4.72~6.33年,分解率最... 通过原位进行了对照(CK)、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95%需要4.72~6.33年,分解率最高的为CK,最低的为HN.经过365d,各处理的分解率均低于CK,仅HN与CK间差异显著(P<0.05);C残留率均高于CK;N和K残留率均显著高于CK(P<0.05);P残留率均高于CK,仅LN与CK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凋落物的C/N升高3.9%~23.7%.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元素的迁移模式为富集-释放,C、P和K元素则表现为直接释放.N沉降对凋落物中养分元素的释放及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沉降对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从正效应转向负效应,且负效应随沉降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C/n 常绿阔叶林 川西南
下载PDF
氮沉降下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及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41
9
作者 徐国良 莫江明 +1 位作者 周国逸 薛花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1-907,共7页
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在N沉降下的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选取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建立野外模拟N沉降样地,实施四个处理组,对照(Control)、低氮(50kg·hm-2·a-1,LowN)、中氮(100k... 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在N沉降下的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选取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建立野外模拟N沉降样地,实施四个处理组,对照(Control)、低氮(50kg·hm-2·a-1,LowN)、中氮(100kg·hm-2·a-1,MediujmN)和高氮处理(150kg·hm-2·a-1,HighN),利用凋落物网袋法,在18个月的时间内调查分析了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中的土壤动物密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演替阶段对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影响,季风林凋落物降解速度显著性快于混交林和针叶林(P<0.05);18个月后,季风林各处理地凋落物残留率为0.05、0.14、0.13和0.17,混交林为0.64、0.56和0.62,针叶林为0.66、0.63和0.62。N沉降增加对凋落物分解存在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与植被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N沉降处理对季风林凋落物分解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差异随时间推移愈益明显,但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试验后期凋落物分解受到了N沉降处理的促进作用。在试验后期,尤其是12个月后,凋落物网袋土壤动物密度在不同林地和不同水平N处理下体现了差异化发展趋势。在季风林内,N处理地土壤动物密度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混交林和针叶林内,低N样地动物密度显示了相比对照样地的明显优势,但在较高强度的中N处理地无论在凋落物的降解速率还是在动物密度上都与对照样地没有明显差别。文章认为,N沉降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受环境N饱和程度的调控。文章还提出,在凋落物分解进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具有“后期进入”特征,这对于进一步准确分析森林凋落物分解进程及土壤动物的贡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凋落物 土壤动物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氮沉降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0
作者 周晓兵 张元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35-3845,共11页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氮沉降的生态效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氮沉降的增加能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效应。氮沉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在干旱半干旱...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氮沉降的生态效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氮沉降的增加能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效应。氮沉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氮沉降主要以脉冲形式进入氮循环进而影响其它生态过程;(2)氮沉降能够增加土壤氮矿化和土壤无机氮浓度,但氮循环还会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3)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存在争议;(4)氮沉降能够影响植物生产力、根的生长,其效应主要受到水的调节作用;(5)氮沉降能够降低本地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外来1年生物种的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氮沉降 氮循环 微生物 生产力
下载PDF
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薛璟花 莫江明 +2 位作者 李炯 方运霆 李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785-1792,共8页
综述了国外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现状 ,主要从菌根形成、形态 (菌丝体、菌根 )变化、子实体生产力和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氮沉降的响应进行了综述 ,并初步探讨了氮饱和的临界负荷。研究表明 ,过量氮沉降会给外生菌根... 综述了国外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现状 ,主要从菌根形成、形态 (菌丝体、菌根 )变化、子实体生产力和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氮沉降的响应进行了综述 ,并初步探讨了氮饱和的临界负荷。研究表明 ,过量氮沉降会给外生菌根真菌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负影响 :(1)影响外生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养分分配和循环 ;(2 )降低子实体生产力 ;(3)减少菌丝 ;(4 )降低菌根量及其活力 ;(5 )降低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 ;(6 )改变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 ;(7)降低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影响 外生菌根真菌 临界负荷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和干旱对准噶尔盆地两种一年生荒漠植物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周晓兵 张元明 +1 位作者 王莎莎 张丙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4-1403,共10页
氮素和水分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两者对荒漠植物的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该文选择准噶尔盆地荒漠地区两种常见的一年生植物涩荠(Malcolmia africana)和钩刺雾冰藜(Bassia hyssopi-folia),... 氮素和水分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两者对荒漠植物的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该文选择准噶尔盆地荒漠地区两种常见的一年生植物涩荠(Malcolmia africana)和钩刺雾冰藜(Bassia hyssopi-folia),设置0、0.18和0.72gN·m–2·week–13个施氮浓度和湿润与干旱两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模拟氮沉降增加和干旱对其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的根长、根重、叶片数、叶面积、总生物量和冠根比均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旱能够抑制氮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但是,氮的增加同时也能部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钩刺雾冰藜相比,涩荠的根长、生物量和冠根比更易受氮增加和干旱的影响。(2)两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氮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涩荠和钩刺雾冰藜对氮增加和干旱的生理响应也有所不同,涩荠的响应更加敏感。两种植物对氮沉降和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可能是其生活型等生物学特性差异所引起。通过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分析表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丰富的降水和氮素增加将有利于涩荠和钩刺雾冰藜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增加,相对地下生长,地上部分增加更显著。当干旱季节来临时,氮的增加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干旱对这两种植物的负效应,说明其对干旱具有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生荒荒漠植物 生物量 干旱胁迫 氮沉降 可溶性蛋白
原文传递
氮沉降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元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43
13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4 位作者 徐雷 李燕燕 廖迎春 王启其 张子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46-2553,共8页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kg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a、4.26a、3.46a、4.41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a、5.44a、3.91a、5.20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 凋搭物分解 c动态 n动态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晖 莫江明 +3 位作者 鲁显楷 薛璟花 李炯 方运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0-478,共9页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氮处理、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即0、50、100 kg N hm-2a-1和150 kg N hm-2a-1。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2006年6月高于2004年11月;季风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随着氮沉降增加季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减少,但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则增加,且此趋势在高氮处理下表现明显。然而,氮沉降增加对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提高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微生物量 可浸提有机碳 南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2
15
作者 涂利华 胡庭兴 +3 位作者 张健 李仁洪 戴洪忠 雒守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N)沉降试验,N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 N·m-2·a-1)、低N(5g N·m-2·a-1)、中N(15g N·m-2·a-1)和高N(30g N·m-2... 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N)沉降试验,N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 N·m-2·a-1)、低N(5g N·m-2·a-1)、中N(15g N·m-2·a-1)和高N(30g N·m-2·a-1)。在N沉降进行1年后,每月采集各样方0-20cm的土壤样品,连续采集12个月,测定其土壤总有机C、微生物生物量C、浸提性溶解有机C、活性C、全N、微生物生物量N、NH4+-N、NO3--N、有效P和速效K。结果表明:N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C、微生物生物量C、全N、微生物生物量N、NH4+-N和有效P含量,对其余几个指标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微生物生物量N的季节变化明显,并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P、速效K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沉降提高了土壤中C、N、P元素的活性,并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固定作用使得C、N、P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增加。苦竹林生态系统处于N限制状态,土壤有机C和养分对N沉降呈正响应,N沉降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土壤肥力并促进植被的生长,进而促进生态系统对C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沉降 苦竹林 华西雨屏区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N_2O排放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4
16
作者 莫江明 方运霆 +1 位作者 林而达 李玉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1-910,共10页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在1999~2002年期间,3种森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均表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这种季节性变化因年份和...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在1999~2002年期间,3种森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均表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但这种季节性变化因年份和森林类型不同而异,总的来说,3种森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呈现夏秋季较高而冬春季较低的变化.土壤N2O排放速率在3年观测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g·hm^-2·d^-1):14.2±3.1(季风林),5.8±0.9(混交林)和5.1±0.9(马尾松林).土壤N2O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在季风林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但在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则均不明显.经3个月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后,氮沉降增加对季风林和马尾松林土壤N2O的排放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氮沉降水平的升高而增强,但对混交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n沉降 响应 南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7
17
作者 周晓兵 张元明 +1 位作者 陶冶 张丙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40-3349,共10页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研究区,原位设定0(N0)、0.5(N0.5)、1.0(N1)、3.0(N3)、6.0(N6)和24.0(N24)g Nm-2a-16个模拟施氮浓度,研究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增加未改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原有...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研究区,原位设定0(N0)、0.5(N0.5)、1.0(N1)、3.0(N3)、6.0(N6)和24.0(N24)g Nm-2a-16个模拟施氮浓度,研究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增加未改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原有的垂直分布格局,0—5 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比5—10 cm土层低14.3%—27.3%和1.4%—14.2%,而该土层的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则分别比5—10 cm土层高18.0%—98.1%、45.3%—119.0%、76.1%—138.1%和77.5%—162.3%。氮增加后,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N比5—10 cm土层受影响更大。低氮和中氮(N0.5—N3)增加对0—5 cm土层氧化酶活性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氮(N6,N24)对该层氧化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N24处理下土壤多酚氧化物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2.4%和12.1%;5—10 cm土层氧化酶活性对氮增加响应不敏感,各施氮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层土壤的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氮的增加具有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两层土壤的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N随着施氮量增加分别降低和增加;随着土壤酶活性变化,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量N增加,有效磷先增加后减少。这些响应表明,氮增加可以改变该荒漠土壤系统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并影响土壤相关营养元素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微生物量n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陆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毛晋花 邢亚娟 +1 位作者 闫国永 王庆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83-3194,共12页
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 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种类、氮肥形式、施氮水平和持续时间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施氮会显著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植物叶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在施氮条件下均显著增加;然而地下生物量所受促进作用要低于地上部分,表现为植物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在氮输入下并没有显著变化;植物根冠比在氮沉降下显著降低;叶重比、茎重比和根重比在氮沉降下没有显著变化。此外,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类型会显著影响植物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对氮沉降的响应,草本植物在氮沉降下的生物量累积明显优于木本,这说明短期氮沉降可能会增加草本的覆盖面积;施肥形式对根冠比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尿素,硝酸铵对植物根冠比的作用更显著;不同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分配,中氮水平(本研究为60—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最大,高氮水平(本研究为≥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这与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表明过高的氮沉降量将抑制植物生长;氮沉降处理时间长短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当施氮时间高于3年,氮沉降对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几乎消失。总之,短期氮沉降会使植物分配更多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且氮沉降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木本,这些发现可为未来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碳存储、植物群落结构、植被动态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META分析 氮沉降 植物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根重比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0
19
作者 鲁显楷 莫江明 +2 位作者 李德军 张炜 方运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光合能力 比叶重 生理特征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修峰 李传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惠州市降水中氮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年惠州市湿沉降平均No3^--N含量为0.469mg·L^-1,NH4^+-N含量为0.391mg·L^-1,总无机... 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惠州市降水中氮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年惠州市湿沉降平均No3^--N含量为0.469mg·L^-1,NH4^+-N含量为0.391mg·L^-1,总无机氮(TIN)含量为0.861mg·L^-1,远大于富营养水体中氮浓度阀值(0.2mg·L^-1)。湿沉降中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4年湿沉降氮含量较2000年增加了近1倍。依据降水中氮浓度,2000-2004年湿沉降中总氮含量为Ⅲ-Ⅳ类水;而降水氮含量季节变化中,总氮为Ⅱ类一劣Ⅴ类水,Ⅴ和劣Ⅴ类水质开始频繁出现。湿沉降每年输入惠州市的TIN为16.26kg·hm^-1,湿沉降中氮浓度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因此,湿沉降输入氮对惠州西湖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湿沉降 nO3^- -n nH4^+ -n 总无机氮 城市湖泊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