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4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87
1
作者 刘兴诏 周国逸 +3 位作者 张德强 刘世忠 褚国伟 闫俊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1,共8页
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3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阐明了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全N含量随演替进行而增加,马尾松(Pi... 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3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阐明了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全N含量随演替进行而增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初期)、混交林(中期)和季风林(后期)0–10cm土层中全N含量分别为0.440、0.843和1.023g·kg–1;混交林0–10cm土层中全P的含量最为丰富,为0.337g·kg–1,马尾松林和季风林土壤全P含量分别为0.190和0.283g·kg–1。2)植物叶片中全N、全P的含量随演替呈减少的趋势,但根系中全N、全P的含量都以马尾松林为最多,混交林和季风林含量彼此相当。3)各土层中N:P随演替的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0–10cm土层中N:P分别为2.3、2.5和3.6;植物各器官中N:P随演替的进行也呈增加趋势,且叶片和根系中的N:P相近,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叶片中N:P分别为22.7、25.3和29.6。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中N:P特征、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中N:P变化规律以及P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P已经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长和重要生态过程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南亚热带 n:p 生态系统 化学计量
下载PDF
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净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5
2
作者 周小平 王建国 +2 位作者 薛利红 徐晓峰 杨林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99-2203,共5页
以浮床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无植物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对N、P的去除及其N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对水体中N、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植物组织所累积的N、P量分别占各自系统... 以浮床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无植物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对N、P的去除及其N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对水体中N、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植物组织所累积的N、P量分别占各自系统去除量的40.32%~63.87%,说明植物的同化吸收作用是N、P去除的主要途径.换水周期内浮床植物系统中硝化反应进行充分,而反硝化反应相对缓慢,导致系统具有较高的NH4+-N去除率,而产生NO3--N累积.植物的存在降低了系统中N2O的排放通量.生长较好的空心菜系统在换水前后平均N2O排放量最低,为17.14μgN·m-2h-,空白高达85.08μgN·m-2h-1,水芹为37.38μg N·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浮床植物系统 np 硝化和反硝化 净化 n2O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氮磷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3
作者 刘超 王洋 +1 位作者 王楠 王根轩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5-1216,共12页
因化学功能的耦合和元素的不可替代性,植物对N、P的需求和利用存在严格的比例。植物N、P化学计量在不同功能群、生长地区、生长季、器官之间以及环境梯度下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多数研究从N、P浓度、N:P及N、P间异速指数等角度分析了植... 因化学功能的耦合和元素的不可替代性,植物对N、P的需求和利用存在严格的比例。植物N、P化学计量在不同功能群、生长地区、生长季、器官之间以及环境梯度下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多数研究从N、P浓度、N:P及N、P间异速指数等角度分析了植物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具体数值。为增进对植物响应全球变化的理解,该文综述了N、P化学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拟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速关系 生态化学计量学 内稳态 n p 植物功能群
原文传递
氮肥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6个群落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9
4
作者 宾振钧 王静静 +4 位作者 张文鹏 徐当会 程雪寒 李柯杰 曹德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1-237,共7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氮肥添加试验,研究6个群落优势种在不同施氮(N)水平下叶片碳(C)、N、磷(P)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6个物种叶片N、P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黄花棘豆(...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氮肥添加试验,研究6个群落优势种在不同施氮(N)水平下叶片碳(C)、N、磷(P)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6个物种叶片N、P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最高,为24.5和2.51 g·kg–1,其叶片N含量低于而P含量高于我国其他草地的豆科植物;其余5个物种叶片N、P质量浓度分别为11.5–18.1和1.49–1.72 g·kg–1,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叶片N含量最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叶片P含量最低,与我国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其叶片N和P含量均低于我国其他草地非豆科植物。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大,6种群落优势种叶片的C和P含量保持不变;其他5种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增加,黄花棘豆叶片N含量保持不变。未添加氮肥时,6种植物叶片N:P为7.3–11.2,说明该区植物生长更多地受N限制。随N添加量的增加,除黄花棘豆外,其他5种植物叶片N:P大于16,表现为植物生长受P限制。综合研究表明,青藏草原高寒草甸植物叶片N含量较低,植物受N影响显著,但不同物种对N的添加反应不同,豆科植物黄花棘豆叶片对N添加不敏感,其他5个物种叶片全N含量随着N添加量的升高而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甸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群落优势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氮肥添加 n p
原文传递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3
5
作者 宋彦涛 周道玮 +2 位作者 李强 王平 黄迎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2-230,共9页
以松嫩草地常见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生活型和功能群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的叶片氮、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4.2±0.96)mg·g-1和(2.0±0.10)mg·g-1,面积浓度分别为(13.0±0.54... 以松嫩草地常见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生活型和功能群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的叶片氮、磷质量浓度分别为(24.2±0.96)mg·g-1和(2.0±0.10)mg·g-1,面积浓度分别为(13.0±0.54)mg·cm-2和(1.0±0.05)mg·cm-2,氮磷比为13.0±0.39,氮磷比与叶片磷质量浓度、叶片氮、磷面积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松嫩草地植物生长受到氮限制。一年生植物叶片氮、磷质量浓度和变异系数高于其他生活型,各生活型之间氮面积浓度和氮磷比差异不显著。豆科植物叶片氮的质量浓度、面积浓度和氮磷比高于其他功能群。在不同生活型或功能群之间,植物叶片磷的面积浓度差异不显著,都在1.0mg·cm-2左右;适当地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比例,可能有助于提高松嫩草地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叶片氮磷含量 氮磷比 植物功能群 松嫩草地
原文传递
不同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6
作者 刘东艳 孙军 +1 位作者 陈宗涛 魏天迪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2年第2期39-44,共6页
本文对在不同氮磷比(1:1,4:1,16:1,80:1,160:1)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和生理状态受氮磷比的影响比较明显。在N/P=16:1的状态下,其生长速度最快,细胞数量最高;在氮磷比大于16... 本文对在不同氮磷比(1:1,4:1,16:1,80:1,160:1)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和生理状态受氮磷比的影响比较明显。在N/P=16:1的状态下,其生长速度最快,细胞数量最高;在氮磷比大于16状态下的生长速度要优于氮磷比小于16的营养状态,说明其生长主要受到氮的限制。叶绿素a浓度受氮磷比的影响与细胞的生长基本相一致。相反,藻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量在氮磷比≤16的状态下高于氮磷比大于16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中肋骨条藻 蛋白质 碳水合物 生长速率 赤潮 浮游硅藻 营养生理特性
下载PDF
氮磷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67
7
作者 万蕾 朱伟 赵联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0-1235,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营养条件下,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规律,选取了3种具有代表性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对于蓝藻水华的常见种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水华的常见种四尾栅藻进行了竞争实验.通过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贫营养水平... 为了揭示不同营养条件下,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规律,选取了3种具有代表性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对于蓝藻水华的常见种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水华的常见种四尾栅藻进行了竞争实验.通过竞争抑制参数对相互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贫营养水平下,栅藻的存在能够刺激微囊藻的生长,N/P值越小,刺激作用越明显,微囊藻也能刺激栅藻的生长;富营养水平下,竞争抑制作用与N/P有关;超富营养水平下,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能力约为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的3倍,N/P值的变化对竞争抑制作用的影响不明显.在较低氮磷浓度的水体中,微囊藻容易成为优势种,而在较高的氮磷浓度的水体中,四尾栅藻更容易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竞争
下载PDF
土壤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矿化生物固定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63
8
作者 胡锋 李辉信 +1 位作者 谢涟琪 吴珊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4-920,共7页
采用悉生微缩体系,研究了40d 培养期内不添加外源基质条件下食细菌线虫(Protorhabdtis sp.)和细菌(Pseudom onassp.)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转化的影响。在种植及不种植小麦的土壤中,发现接种... 采用悉生微缩体系,研究了40d 培养期内不添加外源基质条件下食细菌线虫(Protorhabdtis sp.)和细菌(Pseudom onassp.)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转化的影响。在种植及不种植小麦的土壤中,发现接种线虫后细菌数量显著增加,非根标土壤细菌的增加量又比根际土明显。在种植小麦体系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线虫均比不种作物体系有增加趋势,其中根际土壤线虫种群的提高尤为显著。只加细菌处理中土壤N、P均无净矿化,相反培养前期出现轻微的生物固定。线虫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N、微生物量N 和微生物量P的含量,但对土壤有效P影响很小。这表明线虫活动主要是促进了N的矿化,而P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固定。文中还分析了线虫捕食对细菌的增殖作用以及线虫——细菌相互作用在N、P矿化和生物固定中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细菌线虫 细菌 相互作用 n p 矿化 生物固定
下载PDF
氮源和N/P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魏东 张学成 +1 位作者 隋正红 徐怀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6-50,共5页
报道了NaNO3,NH4Cl和NH4NO3 3种氮源及N/P对海洋微藻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N/P从10增加到90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大 ,总脂含量最终都稳定在干重的20 %左右。16∶0、16∶1... 报道了NaNO3,NH4Cl和NH4NO3 3种氮源及N/P对海洋微藻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N/P从10增加到90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大 ,总脂含量最终都稳定在干重的20 %左右。16∶0、16∶1n 9和20∶5n 3 (EPA)是脂肪酸的主要组分 ,三者之和占总脂肪酸的70 %~80 %。在培养基N/P>20时 ,20∶5n 3和PU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接近30 %和35 %。在3种氮源中 ,使用NaNO3 可获得更高的生长速率 ,并在相对较低的N/P下 (N/P=54)时获得约30 %的EPA ,故NaNO3 是眼点拟微球藻生长、合成和积累EPA的最佳氮源。将培养基中所有营养盐增加4倍 ,EPA含量可提高到35 % ,说明富含氮、磷的培养基可使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生长、富含EPA的状态 ,这也是该种微藻大规模培养中高产EPA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点拟微球藻 氮源 总脂 脂肪酸 EpA 氮/磷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10
作者 吕金林 闫美杰 +3 位作者 宋变兰 关晋宏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85-3393,共9页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碳氮磷 碳氮比 氮磷比 化学计量
下载PDF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1
11
作者 郭术津 李彦翘 +6 位作者 张翠霞 翟惟东 黄韬 王丽芳 马威 谨华龙 孙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2011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渤海(37o00&#39;-40o00&#39;N,118o00&#39;-121o00&#39;E)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 2011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渤海(37o00&#39;-40o00&#39;N,118o00&#39;-121o00&#39;E)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0属65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物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Ehrenberg)Cleve]、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 Ehrenberg)、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Ehrenberg)Dujardin]、相似曲舟藻(Pleurosigma affine Grunow)、星脐圆筛藻(Coscin原odiscus asteromphalus Ehrenberg)和菱形藻(Nitzschia sp.)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89&#215;103~16.4&#215;103 cells/L,平均值为4.36&#215;103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主要受硅藻刻画,高值区集中在辽东湾南侧和渤海海峡西侧海域,甲藻则主要集中在调查区西部和西北部海域。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为随水深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调查区中部海域较高,在外侧海域较低。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近30年来渤海中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早期的硅藻占绝对优势转化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PCA和CCA分析以及与历史资料的对比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这种转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被引量:49
12
作者 杜威 王紫泉 +2 位作者 和文祥 高亚军 曹卫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9-1008,共10页
渭北旱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区,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 渭北旱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区,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长武怀豆)和4个施氮水平,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分析了土壤中养分含量,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养分指标含量,3种养分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和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翻压绿肥短期内(2周后),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幅度大于有机碳和碱解氮。怀豆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显著升高,培肥效果最为明显。翻压绿肥后,短期内土壤C∶N降低,但从长期效应来看,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C∶N,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平衡状态。土壤C∶P和N∶P与土壤C、N含量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夏闲期长期种植并翻压绿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碳、氮养分状况,是渭北旱塬地区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绿肥 C∶n C∶p np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生态治理对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7
13
作者 李占斌 周波 +5 位作者 马田田 柯浩成 徐国策 张祎 于坤霞 成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2-318,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为例,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林地、草地... 为了探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为例,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等5个样地0—100cm土壤样品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坡耕地经过生态治理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等生态用地,土壤C、N含量分别提高了1.27,1.18,1.24,1.14倍及1.64,1.64,1.76,1.57倍;土壤C和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0—100cm土层,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且在0—20cm土层出现了富集现象,而土壤P含量分布比较均匀;(2)坡耕地C∶N均值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在0—20cm土层,土壤C∶P与N∶P表现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显著高于坡耕地(P<0.05);土壤C∶N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显著,C∶P与N∶P随土层加深呈减小的趋势;(3)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主要由土壤C、N决定;土壤C∶P、N∶P与土壤中铵态氮、粘粒、砂粒、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不仅受生态治理和土层深度的影响,还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土壤C∶N、C∶P、N∶P可以指示土壤的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治理 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不同氮磷水平下中肋骨条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29
14
作者 胡晗华 石岩峻 +1 位作者 丛威 蔡昭铃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35-739,共5页
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对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 .结果表明 ,培养基中氮或磷浓度的改变对中肋骨条藻比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各种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约为1.5 1~ 1.6 0d-1,其中 ... 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对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 .结果表明 ,培养基中氮或磷浓度的改变对中肋骨条藻比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各种条件下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约为1.5 1~ 1.6 0d-1,其中 ,藻细胞在低氮条件下的比生长速率略高 ,为 1.6 0d-1;低氮和低磷条件下藻细胞稳定期的生物量明显下降 ,分别比中氮和高氮下减少了 2 7%和 4 1% ,而比中磷和高磷减少了 6 4 %和 6 5 % .低营养源 (低氮或低磷 )状态下生长的藻细胞具有较低的单位细胞表示的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 (Pcellm )和光合效率 (αcell) .尽管在低氮或低磷条件下生长的藻细胞单位叶绿素a的含量较低 ,但具有较高的活性 ,以单位叶绿素a表示的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 (Pchlam )和光合效率 (αchla)均与高氮或高磷条件下生长的藻细胞相当 ,这可能是不同氮、磷水平下比生长速率差异不大的原因 .中肋骨条藻细胞对氮和磷吸收的适当比值 (N/P)为 0 .8~ 2 .6 .图 3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光合作用 n/p 生长 中肋骨条藻
下载PDF
半干旱典型草原养分添加对优势物种叶片氮磷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5
作者 王雪 雒文涛 +4 位作者 庾强 闫彩凤 徐柱文 李迈和 姜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95-1802,共8页
在7年的养分添加(对照、低磷、低氮、低氮高磷和高氮低磷)试验基础上,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氮、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两物种叶片氮、可溶性碳水化... 在7年的养分添加(对照、低磷、低氮、低氮高磷和高氮低磷)试验基础上,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氮、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两物种叶片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养分添加有显著的响应(P<0.05),养分添加与物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加氮显著增加了两物种植物叶片氮含量(P<0.05),单加N处理显著降低了两物种叶片中的淀粉含量(P<0.05),单加磷处理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高氮低磷处理显著降低两物种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P<0.05)。大针茅叶片各变量对磷添加无明显的响应,其叶片相对较高的C/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比,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较高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羊草对外源养分的添加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植物 碳氮比 碳磷比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养分添加 养分生理
原文传递
氮在非调质钢中的作用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杨才福 张永权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22,共7页
介绍了氮在非调质钢中所起的有益作用。在Nb ,V ,Ti三种微合金化元素中 ,钒有较高的溶解度 ,是非调质钢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强化元素。钒在钢中通过形成细小析出相起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作用。与碳相比 ,氮与钒有更强的亲和力 ,且氮化物... 介绍了氮在非调质钢中所起的有益作用。在Nb ,V ,Ti三种微合金化元素中 ,钒有较高的溶解度 ,是非调质钢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强化元素。钒在钢中通过形成细小析出相起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作用。与碳相比 ,氮与钒有更强的亲和力 ,且氮化物更稳定 ,因此 ,氮对控制钒的析出起更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非调质钢中增氮改变了钒在相间的分布 ,促进V(C ,N)析出 ,使析出相的颗粒尺寸明显减小。因而氮增强了非调质钢中钒的沉淀强化作用 ,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氮通过促进V(C ,N)析出 ,有效地钉扎奥氏体 -铁素体晶界 ,细化了铁素体晶粒。细小的V(C ,N)析出相促进晶内铁素体的形成 ,进一步细化了铁素体组织。对微钛处理非调质钢 ,增氮还提高TiN颗粒的稳定性 ,更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充分利用廉价而丰富的氮 ,在保证一定的强度水平下 ,可节约贵重钒合金 ,进一步降低非调质钢的成本。因此 ,氮是非调质钢中经济有效的微合金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氮微合金化 沉淀强化 非调质钢 晶粒细化
下载PDF
氮磷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易文利 王国栋 +1 位作者 刘选卫 马祖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154,共4页
 对在不同N/P(1∶1,5∶1,16∶1,50∶1,100∶1)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P=16∶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度最快,细胞生物量最高;N/P小于16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态较N/P大于16时好,说...  对在不同N/P(1∶1,5∶1,16∶1,50∶1,100∶1)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P=16∶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度最快,细胞生物量最高;N/P小于16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态较N/P大于16时好,说明其生长主要受磷的限制。藻细胞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受N/P的影响,其含量表现为16∶1>5∶1>1∶1>50∶1>100∶1;此外,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N/P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 铜绿微囊藻 碳水化合物 叶绿素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和开垦年限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养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呈增加趋势。旱地和菜园土壤有机C的积累速度高于全N,而水田土壤中全N和有机C含量同时迅速上升。土壤全P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快速升高,但土壤K素淋失严重,随着熟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红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C和全N含量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全P和全K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程度保持在何种水平,主要取决于农田有机C库及N的平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年限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氮和磷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与氮和磷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19
作者 马广文 王圣瑞 +3 位作者 王业耀 左德鹏 于洋 香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5-1291,共7页
基于气象、土壤、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农业管理等数据基础上,对输入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上的7个水文站的径流、泥沙和面源氮(N)和磷(P)污染负荷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利用实测数据对参数校准和验... 基于气象、土壤、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农业管理等数据基础上,对输入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上的7个水文站的径流、泥沙和面源氮(N)和磷(P)污染负荷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利用实测数据对参数校准和验证,通过SWAT模型对2003—2012年十年间入湖的径流、泥沙和面源N、P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2003—2012年面源总氮(TN)、总磷(TP)、硝氮(NO-3-N)、有机氮(ON)和有机磷(OP)面源污染负荷入湖特征呈现出:时间变化上,年际间变化大、年内集中在4—7月入湖,鄱阳湖N、P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面源污染,入湖面源TN组份中NO-3-N所占比重较高,TP组份中OP所占比重较高的特征;空间分布上,"五河"中赣江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大,流域各项面源N、P污染物入湖量最大;修水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小,流域各项面源N、P污染物入湖量最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鄱阳湖 面源污染 氮和磷 校准验证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氮磷污染贡献率估算 被引量:22
20
作者 孙阳 王里奥 袁辉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氮磷是三峡库区水质的决定因素。在分析三峡水库中氮磷污染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法、通量法和模型法估算了三峡水库氮磷污染物的上游来量和库区产生量,以及库区点源负荷、面源负荷,得出了库区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库区上游和库区面... 氮磷是三峡库区水质的决定因素。在分析三峡水库中氮磷污染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法、通量法和模型法估算了三峡水库氮磷污染物的上游来量和库区产生量,以及库区点源负荷、面源负荷,得出了库区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库区上游和库区面源污染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氮磷 污染 估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