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明烈 沈兆忠 +2 位作者 章月星 钱鸣 程俊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41-344,共4页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对20例大肠癌患者和20例大肠癌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进行检测,发现有6例大肠癌患者和5例家族成员存在基因突变;突变...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对20例大肠癌患者和20例大肠癌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进行检测,发现有6例大肠癌患者和5例家族成员存在基因突变;突变率分别为30%和25%。这一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中的普遍存在,并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家族成员中发现p53基因突变将可为癌症的癌前监控和预防提供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家族成员 淋巴细胞 p53基因突变
下载PDF
人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被引量:18
2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1 位作者 卢芳国 毛积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建立含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前病变中的交互作用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采用显... 目的:建立含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突变型p53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前病变中的交互作用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注射至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中,然后将注射存活的受精卵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取其产3wk龄子代鼠进行PCR初选,再通过Southern杂交进一步确证;利用HE染色法观察4mo龄转基因小鼠不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将转基因载体进行了707枚小鼠受精卵的显微注射,然后植入30只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中,其中26只母鼠怀孕,移植成功率为86.67%;共出生子代鼠179只;PCR检测显示179只子代小鼠中有9只整合了p53mt和LMP1基因,转基因阳性小鼠比例为5.03%(9/179),Southern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9只基因组整合了外源基因的首建者小鼠;随机抽取其中的1只转基因阳性小鼠鼻腔黏膜、鼻咽、食管表现炎症,鼻咽黏膜上皮灶性增生.结论:成功建立整合人突变型p53和LMP1的转基因小鼠,且表现鼻咽黏膜上皮灶性增生,可为鼻咽癌前病变机制的研究提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p53基因 LMp1基因 鼻咽癌前病变 转基因小鼠
下载PDF
重组质粒pLMP1-p53mt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1 位作者 刘书静 唐发清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培养H... 目的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培养HeLa细胞,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该质粒转入HeLa细胞中,转染后48h,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鉴定结果与预期一致;观察到转染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高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p53基因 LMp1基因 基因重组 基因表达 pLMp1-p53mt 转基因
下载PDF
含突变型p53和LMP1双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何迎春 田道法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构建一种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使之表达人突变型p53蛋白(p53mt)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为研究这两个蛋白在鼻咽癌变中的交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 目的构建一种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使之表达人突变型p53蛋白(p53mt)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为研究这两个蛋白在鼻咽癌变中的交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MP1—p53mt;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此载体转入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中,转染后48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突变型p53基因和EB病毒LMP1基因的表达。结果对重组载体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鉴定分析,结果与预期相符合;转染试验观察到转染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和LMP1基因的阳性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人突变型p53蛋白和EB病毒LMP1的真核载体pLMP1—p53mt,其研究思路可以为中医体质病机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p53基因 LMp1基因 基因重组 鉴定
下载PDF
PCNA、BCL-2和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不同病变皮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爱华 胡昌军 黄晓欣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A、BCL- 2和 P5 3mt蛋白在砷中毒患者的不同病变皮肤中均有表达 ,且无论是阳性细胞密度还是阳性率均呈现出癌变组 (A组 ) >癌前组 (B组 ) >一般病变组 (C组 )的趋势 ;癌变组 3项指标协同阳性率为 83.33% ,明显高于癌前组的 5 4.5 4%和一般病变组的 2 3.0 8% ;任何两指标间均有高度相关性(P<0 .0 1)。结论  PCNA、BCL- 2和 P5 3mt的协同高表达是砷性皮肤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皮肤角化过度患者有相当比例的表达 ,提示其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 ;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 ,PCNA、BCL - 2和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型砷中毒 增殖细胞核抗原 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2抗凋亡蛋白 p53 相关性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及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贵英 李春仲 +4 位作者 吴祥德 丛斌 左连富 王晓玲 王桂兰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3-206,共4页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分析和流式细胞术(FCM),研究3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p53蛋白免疫组化检出情况、DNA倍体及雌激素受体(ER)含量;并与各生物学参数...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分析和流式细胞术(FCM),研究3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p53蛋白免疫组化检出情况、DNA倍体及雌激素受体(ER)含量;并与各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探讨p53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提示:①全组14例(46.7%)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原位导管癌。②p53蛋白检出阳性率为53.3%(16/30),有p53基因突变的14例中12例为蛋白检出阳性,2例为阴性。③p53基因突变率与年龄<45岁、组织分化Ⅲ级、ER阴性及DNA非整倍体显著相关(P=0.355,P=0.0006,P=0.0253,P=0.003),而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据此可得出如下结论:①p53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②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突变存在假阴性,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③可能以p53基因突变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基因突变 p53基因 基因过度表达
下载PDF
甲状腺癌中p53基因的突变与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毅 王炼 +2 位作者 黄光琦 袁淑兰 肖林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98-299,314,共3页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31例甲状腺癌中有10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2.3%。p53基因突变在复发的患者...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31例甲状腺癌中有10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2.3%。p53基因突变在复发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未复发的患者;p53基因突变与转移,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状况无显著差异,表明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基因突变 甲状腺癌 pCR-SSCp
下载PDF
p53基因突变及p53、APC基因缺失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8
作者 郝莹 张锦坤 +1 位作者 易粹琼 钱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6年第6期330-333,共4页
为明确p53基因突变、缺失,APC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PCR-SSCP方法对抑癌基因p53第4、5、6、7、8外显子、第6内含子在87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突变规律以及PCR-RFLP方法对p53基因第... 为明确p53基因突变、缺失,APC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PCR-SSCP方法对抑癌基因p53第4、5、6、7、8外显子、第6内含子在87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突变规律以及PCR-RFLP方法对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6内含子、APC基因在25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杂合缺失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p53突变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分别为37.5% (3/8),42.1%(8/19),53.3%(16/30)。正常组织、浅表胃炎未发现p53突变。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与正常对照组、浅表胃炎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P<0.01)。在肠化、不典型增生病变中未发现Exon8的突变,而在胃癌组Exon8的突变为4例(4/30),提示Exon8的突变主要发生在晚期。在各病变组未发现Exon4、Intron6的突变。对Exon4、Intron6、APC基因的杂合缺失研究表明,25对胃癌标本中有19对Exon4杂合子,杂合率为76.0%,9对有杂合缺失,LOH为47.4%,23对Intron6杂合子,杂合率为92.0%,其中2对为杂合缺失,LOH为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53基因 ApC 胃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