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观念的政教承载与文学承继——以“亡国之音”的观念生成与历史演变为中心
1
作者 徐宝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 "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乐论、史论、政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诗乐、诗教的早期形态也使得后来的文学批评承继了"亡国之音"的意义内涵,并且随着这一术语在文学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其性质由倡导风雅正变的政教批判用语,而转化为抒写悲情乃至家国沦亡之痛的一种文学表达。"亡国之音"由乐教领域内的否定性术语渐渐蜕变为文学领域内的肯定性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国之音 政教 乐论 诗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