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76
1
作者 伍新春 曾筝 +1 位作者 谢娟 康长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19,共7页
近20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国外兴起了研究以各种类型场馆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热潮。目前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场馆科学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场馆科学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强调探究过程,其学习结果往往是... 近20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国外兴起了研究以各种类型场馆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热潮。目前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场馆科学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场馆科学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强调探究过程,其学习结果往往是多元的;影响场馆科学学习的因素包括个人经验、物理环境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随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推广和实施,科学学习成为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深入了解国外该领域进展的基础上,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影响场馆学习效果的关键变量,重点关注场馆学习长期效果的研究,以便为充分利用我国场馆资源、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场馆学习 科学教育 科学素质
下载PDF
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张剑平 夏文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5,108,共8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博物馆逐步将教育作为其首要职能,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博物馆和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博物馆正在走向融合。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式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博物馆逐步将教育作为其首要职能,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博物馆和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博物馆正在走向融合。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桥梁,应当在跨文化交流、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有更大作为。博物馆教育应当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该文从科学技术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优秀文化传承等不同视角出发,结合多个案例,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机制创新、博物馆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的主要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学校教育 科学普及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被引量:49
3
作者 严建强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1,共9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学习 博物馆观众 认知特征 传播策略 博物馆空间 实物展品
原文传递
场馆教育引论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乐 涂艳国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32,共7页
中西话语体系的差异导致"场馆"的界定在语辞互译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使得场馆教育在中国长期未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场馆教育的身份界定模糊,主要表现为学习与教育的争执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困扰。教... 中西话语体系的差异导致"场馆"的界定在语辞互译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使得场馆教育在中国长期未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场馆教育的身份界定模糊,主要表现为学习与教育的争执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困扰。教育作为场馆的重要属性不仅缘于其百年之余的事实存在和社会赋予场馆的文化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始于场馆自身所体现的教之本质,即"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 场馆教育 场馆学习 展品
原文传递
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 被引量:35
5
作者 郑旭东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2期5-11,共7页
该文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发挥的历史演进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索,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及公立学校系统的创建构成了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发端,其背后隐藏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精神,而响应的则是近代以来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进... 该文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发挥的历史演进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索,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及公立学校系统的创建构成了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发端,其背后隐藏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精神,而响应的则是近代以来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进步教育运动的两大派别——管理进步教育和教学进步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价值取向,即提供经验而不是知识。20世纪下半叶,以布鲁纳领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向场馆学习的历史转型,而在这场转型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从"以博物馆为本位"向"以学习为本位"的演进与发展,是对基于赫尔巴特之教育传统的突破,关注与彰显的是学习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场馆学习 进步教育 博物馆本位 学习本位
下载PDF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被引量:34
6
作者 季娇 伍新春 青紫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2,共9页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日常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场馆学习、服务性学习和职场学习是三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通过对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受到个体情境、...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日常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场馆学习、服务性学习和职场学习是三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通过对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受到个体情境、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等三类情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可获得多元的学习结果,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可拓展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为了促进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构建评价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体系,探索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谨慎推广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 情境 场馆学习 服务性学习 职场学习
下载PDF
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场馆建设与场馆学习——以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美霞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4,共5页
场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将移动互联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引入场馆建设和场馆学习,是场馆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追求有效性,规避教育领域技术应用一向存在的"梅耶怪圈"问题。该文以现代教育技术... 场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将移动互联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引入场馆建设和场馆学习,是场馆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追求有效性,规避教育领域技术应用一向存在的"梅耶怪圈"问题。该文以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建设为例,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移动互联技术等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实践,认为技术的正确嵌入和适度有效应用才是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关键,同时指出了新媒体技术在场馆建设和场馆学习中的应用局限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把控新媒体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有效应用、关注微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开发应用、实现场馆软件环境的全面提升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场馆学习 新媒体技术 移动技术 有效应用
下载PDF
场馆中的情境学习模型及其发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许玮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9期5-11,共7页
场馆学习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效果与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场馆物理环境等多重情境因素相关。场馆情境学习模型于1992年由美国学者Falk等提出,近20年来通过众多研究者在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 场馆学习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效果与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场馆物理环境等多重情境因素相关。场馆情境学习模型于1992年由美国学者Falk等提出,近20年来通过众多研究者在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研究的探索方面做出的努力,该模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该理论模型的起源、形成、探索、发展以及后续研究者在其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梳理并分析了情境学习模型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开展场馆学习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的借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互动体验模型 场馆情境学习模型 学习体验的情境图示法
下载PDF
初中生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伍新春 季娇 +1 位作者 尚修芹 谢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4,共7页
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反映了学生的内隐科学观,因此树立正确的科学家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选取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采用科学家形象绘画测验(Draw-a-ScientistTest)和... 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反映了学生的内隐科学观,因此树立正确的科学家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选取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采用科学家形象绘画测验(Draw-a-ScientistTest)和相关调查问卷,评定了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考察了学生了解科学家形象的渠道,最终检验了作为了解渠道之一的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学生心目中科学家形象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所持有的科学家形象在外貌、性别、人格特征上存在着刻板印象;电视、网络和书籍杂志是初中生获取科学家形象的主要渠道;科技场馆学习经历能显著改变初中学生所持有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同时也让初中学生未来选择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更加清晰化和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形象 刻板印象 场馆学习 科学家形象绘画测验(DAST)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 被引量:18
10
作者 夏文菁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8期5-11,共7页
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中虚实融合的展示与互动功能愈发完善。但由于场馆学习活动内在的特殊性,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场馆教育的今天... 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中虚实融合的展示与互动功能愈发完善。但由于场馆学习活动内在的特殊性,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场馆教育的今天,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信息化条件下场馆学习的基本特征、发生条件,结合文化传承使命提出了场馆学习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归纳了场馆学习活动的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非正式学习 虚实融合 活动模式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现状、趋势与挑战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旭东 李志茹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参观者日益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数字化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极大份额,跨机构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开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与学习的权利。从技术视角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技术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内容创作相对落后,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愿景与理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信息技术 数字化转向
下载PDF
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郑旭东 王婷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9,共8页
在博物馆场景下发生的学习被称为场馆学习。大多数博物馆参观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是一种渗透着家庭文化的学习。对基于家庭的场馆学习进行研究,其焦点在早期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上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言语进... 在博物馆场景下发生的学习被称为场馆学习。大多数博物馆参观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是一种渗透着家庭文化的学习。对基于家庭的场馆学习进行研究,其焦点在早期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上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言语进行描述,后来逐渐转向关注家庭成员之间在更为广阔境脉中的交互,进而开始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探索场馆学习中家庭行为、身份认知及经验建构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由于博物馆场景下的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均融入了文化资源,因此三者之间存在连锁效应,即博物馆中家庭行为的交互与转换以及身份认知的参与和流动为家庭群体的经验建构提供了动机与策略,而参观者曾经的博物馆体验和相关的认知资源则以一种心理境脉影响着其在后续博物馆参观中的身份认知和经验建构。这意味着场馆学习的设计不但要把博物馆职能与参观者诉求相匹配,准确定位场馆学习设计的价值取向,而且要注重个人和社会文化境脉的影响,深化场馆学习的情境支持设计,打破场馆学习关注的有限边界,构建场馆学习设计的反馈循环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家庭行为 身份认知 经验建构
下载PDF
博物馆学习中的观众参与:概念、特点与对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常丹婧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9-175,共7页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行动中通过体验或操作增进认知。观众参与的特点包括以阐释性展览为参与的场所,以身体、情感和思维为参与的要素,以意义的构建和共享为参与的结果。博物馆可从分众化的展览系统、与观众相连接的展览内容、情境化的沉浸体验、游戏化的参与方式、多感官的体验模式、观众参与表达的平台、群体参观的社交环境七个方面构建参与性的展览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学习 展览 观众参与 观众认知 对话
原文传递
基于增强现实的场馆学习效果分析——以“AR盒子”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颖博 张文兰 陈思睿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场馆学习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强现实技术和游戏化学习的融入成为场馆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趋势。为探究场馆学习中增强现实展品及其呈现顺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开发了名为“AR盒子”的虚拟仿真学习环境,并以光的折射为主题设计了... 场馆学习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强现实技术和游戏化学习的融入成为场馆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趋势。为探究场馆学习中增强现实展品及其呈现顺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开发了名为“AR盒子”的虚拟仿真学习环境,并以光的折射为主题设计了游戏化和非游戏化两组虚拟仿真学习内容。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呈现顺序分组(游戏优先和非游戏优先)的对照实验结果表明:“AR盒子”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理解,且在学习感知、学习投入、具身学习效果、AR仿真适用性、学习满意度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相较而言,游戏优先组在知识理解上的学习效果更好,在具身学习效果上的反馈更为积极,且表现出更加活跃的参与行为。因此,通过合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展品表现力,创设高度沉浸的学习情境,并在学习内容设计中融入恰当的游戏化元素,能够改善场馆学习效果。同时,应注重参观路线和展品呈现顺序设计,对于蕴含复杂科学概念的展品,应当优先以游戏化仿真的形式进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场馆学习 学习效果 虚拟仿真学习环境 游戏化学习
下载PDF
场馆学习的评价:资源与学习的视角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燕 梁涛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10期5-11,共7页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对场馆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外对场馆学习的评价已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对场馆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外对场馆学习的评价已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在国内这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资源与学习两个视角探寻场馆学习的评价,通过梳理国内外对场馆学习中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尝试建立对场馆中数字化资源及学习结果评价的原则、框架及评价体系,期望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学习 场馆学习 评价
下载PDF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博物馆学习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君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形式。近20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建构主义视角下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不断增加,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博物馆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对博物馆学习过程的考察;影响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的主要因... 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形式。近20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建构主义视角下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不断增加,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博物馆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对博物馆学习过程的考察;影响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建构主义视角下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启示,博物馆学习对学生发展和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应该促进学校与博物馆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教育资源提供和应用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博物馆学习 价值 学习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娟娟 周玉婷 翟俊卿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1年第10期5-13,共9页
文章检索了201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学习的相关实证文献,通过筛选得到35篇样本文献。根据这35篇样本文献的相关数据统计,文... 文章检索了201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学习的相关实证文献,通过筛选得到35篇样本文献。根据这35篇样本文献的相关数据统计,文章分析了VR/AR技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应用形式和效果测量,发现:这方面研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存在区域间差异;VR/AR技术常应用于科学博物馆和陈述性知识的传播,而在人文类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研究数量大致相当;目前博物馆学习中应用AR技术较多,且以移动设备与基于导览的组合方式最为常见;学习效果测量包括概念知识习得、技能习得与感知收获的测量,工具以测验和问卷为主。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VR/AR技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以期优化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设计、提升博物馆学习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博物馆学习 学习效果 感知收获
下载PDF
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场馆中教学项目的探索 被引量:9
18
作者 苟江凤 王楠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5,共7页
随着非正式学习概念的出现,场馆学习作为自然情境下发生的一种非正式学习行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基于场馆的项目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路径拥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权,如何对场馆中的教学项目进行评估成为研究者关... 随着非正式学习概念的出现,场馆学习作为自然情境下发生的一种非正式学习行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基于场馆的项目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路径拥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权,如何对场馆中的教学项目进行评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研究以构建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从场馆中教学项目评价问题出发,对场馆学习项目的含义进行界定,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德尔菲法,在场馆学习项目评价现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的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次的权重,并对权重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学习 学习项目 项目评估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旖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140,共7页
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实践领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展览展示方式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增加了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开展体验学习既是基于博物馆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方式不同的必然选择,又能够挖掘物背... 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实践领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展览展示方式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增加了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开展体验学习既是基于博物馆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方式不同的必然选择,又能够挖掘物背后隐藏的现象,彰显物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展览传播效益。设计让观众进入某一情境中的"沉浸式体验"或让观众动手的"操作式体验",以及引导观众将获得的认知与真实情境进行关联,均可以作为构建博物馆体验学习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体验学习 博物馆教育 沉浸式展览 观众 现象 认知
原文传递
场馆境脉中亲子教育的话语分析——扎根X博物馆的质性考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乐 孙瑞芳 任鹏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研究扎根X博物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亲子教育进行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场馆境脉中亲子话语的发生过程与教育意义。研究发现博物馆亲子表达方式分为缄默型、独白型和商谈型,表达内容包括知觉型、阐释型、审美和情感型以及管理型,而且不同... 研究扎根X博物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亲子教育进行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场馆境脉中亲子话语的发生过程与教育意义。研究发现博物馆亲子表达方式分为缄默型、独白型和商谈型,表达内容包括知觉型、阐释型、审美和情感型以及管理型,而且不同方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效果也具有较大差异。另外,通过深描话语教育结构,研究揭示了话语在教育理解上的价值困惑、教育行动上的表达失范和教育环境中的支持乏力。在此基础上,基于亲子和场馆立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树立现代化家庭教育观,深化场馆教育理解,增加话语表达的教育意涵及其价值的丰富性;第二,明确教育身份和职能,创设家庭友好型教育空间,引导亲子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深度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观众研究 场馆 家庭 亲子教育 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