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弹力图在多次输血住院重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血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小红 张蕾 崔文君 《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8-11,共4页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在多次输血住院重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有大量输血可能的200例住院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血功能...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在多次输血住院重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有大量输血可能的200例住院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观察组采用常规凝血功能联合血栓弹力图检查。比较两组输血成分和输血量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功能。观察两组患者使用血制品的情况以及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α角度以及最大振幅(MA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中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红细胞悬液平均使用量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冷沉淀平均使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R值、K值均低于输血前,α角度大于输血前,MA值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多次输血住院重症患者的血液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患者的合理用血提供参考,并对输血效果进行检验,为临床中血液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多次输血 住院重症患者 临床合理用血
下载PDF
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玥 顾小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 分析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3次以上(含3次)输注血小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CI和PPR值及结合临床出血症状判断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血小板... 目的 分析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3次以上(含3次)输注血小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CI和PPR值及结合临床出血症状判断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以及患者性别、血型、是否用抗过敏药、脾大、放化疗、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等是否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无效(PTR)的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322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272例次,输注有效率为84.47%;无效血小板输注50例次,输注无效率为15.53%。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血小板抗体、性别、输注前是否用抗过敏药、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P值均小于0.05;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型、放化疗、输注次数、细菌培养单因素分析,P值均大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输注前应用抗过敏药则可以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OR<1,P<0.05)。结论 女性、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血小板抗体阳性等是多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应用抗过敏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可能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输注无效的发生。对于临床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前,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提前干预,对症治疗后再进行血小板输注,以提高输注疗效,节约血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输注 输注疗效 影响因素 血小板
下载PDF
Iron Status of Multiple Transfused Sickle Cell Anaemia Patients Attending a Sickle Cell Clinic in Benin City, Nigeria
3
作者 A. I. Ikusemoro N. K. D. Halim +3 位作者 O. A. Awodu F. A. Ehiaghe E. M. Isoa I. J. Ehiaghe 《Ope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4年第2期25-31,共7页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iron status of multiple blood transfused sickle cell anaemia (SCA) patients in Benin City, Nigeria. A total of 86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comprising of 30 multiple tr...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iron status of multiple blood transfused sickle cell anaemia (SCA) patients in Benin City, Nigeria. A total of 86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comprising of 30 multiple transfused SCA subjects, 30 of rarely transfused SCA subjects and 26 of age and sex matche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Serum ferritin was determin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technique. Serum iron and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was determined by spectrophometric method. The mean serum ferritin concentration was elevated in the sickle cell anaemia patients whose multiple transfusions (MT) are more than those who were rarely transfused (R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 (p < 0.001).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rum ferritin and the number of units of blood transfused (r = 0.719, p = 0.000).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a high level of serum ferritin, percentage transferrin saturation and a reduction in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were observed in sickle cell anaemia patients who received ≥3 units of packed cells in one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KLE Cell ANAEMIA multiple transfusions Serum FERRITIN 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下载PDF
1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产生类抗-Ce合并类抗-A抗体的血清学研究与交叉配血策略
4
作者 瞿珍 包安裕 +2 位作者 许婷婷 沈钢 何鸣镝 《微循环学杂志》 2020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移植前后多次输注红细胞产生的血清学改变,探讨其交叉配血策略。方法:1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多次输注红细胞效果不理想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采用盐水介质法鉴定患儿ABO血型及Rh表型,采... 目的:观察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移植前后多次输注红细胞产生的血清学改变,探讨其交叉配血策略。方法:1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多次输注红细胞效果不理想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采用盐水介质法鉴定患儿ABO血型及Rh表型,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和微柱凝胶法对该患儿进行血清红细胞放散液抗体鉴定及主侧交叉配血。临床随访观察使用交叉配血合格的血液后,该患儿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结果:该患儿ABO表型正定型为A型,反定型中A细胞和自细胞呈现弱凝集,Rh血型表型为CCDee。患儿血清中存在Rh血型系统类抗-Ce抗体,同时产生类抗-A抗体,选择输注O型Rh表型为ccDEE的洗涤红细胞1U后血红蛋白由88g/L升高至96g/L,且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运用不同血型血清学方法,能较准确地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同种抗体,提高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抗体鉴定 交叉配血 多次输血
下载PDF
Rh表型检测在临床血液病患者输血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段秉政 连俊慧 +2 位作者 陶琳 王淑莲 孙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55-357,361,共4页
目的分析918例血液内科需多次输血患者Rh表型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探讨需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检测Rh表型及选择相匹配的Rh表型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对918例需多次输血患者进行Rh抗原分型,并采用微柱凝胶检测... 目的分析918例血液内科需多次输血患者Rh表型及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探讨需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检测Rh表型及选择相匹配的Rh表型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对918例需多次输血患者进行Rh抗原分型,并采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进行抗体筛选及鉴定。结果918例患者共检出Rh(D)阳性911例,其中911例血标本Rh阳性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386例)>CcDEe(332例)>CcDee(79例)>ccDEE(64例)>ccDEe(30例)>CCDEe(10例)>CcDEE(7例)>ccDee(2例)>CCDEE(1例);6例Rh(D)阴性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4例)>Ccdee(1例)>CcdEe(1例);1例弱D表型为DCc Ee。D、C、c、E、e抗原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D(99.67%)>e(93.96%)>C(91.00%)>c(48.96%)>E(42.92%)。进行Rh配合性输注后共检出不规则抗体6例,其中新产生Rh血型系统相关的不规则抗体仅为1例。结论对于多次输血患者输血选用Rh表型匹配的血液输注,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提高输血疗效,尤其对Rh系统免疫过的患者再次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表型 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 不规则抗体 安全输血
原文传递
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检测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扬凯 邓晶 +9 位作者 徐秀章 夏文杰 叶欣 丁浩强 刘静 曾四海 邵媛 王嘉励 李辉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混合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检测方法。方法提取1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R患者的DNA 200μL,通过PCR-SSP方法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 目的探讨血小板混合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检测方法。方法提取1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R患者的DNA 200μL,通过PCR-SSP方法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和HLA抗体,用Luminex试剂盒检测HLA-Ⅰ类抗体特异性,以MAIPA法鉴定HPA抗体特异性。结果患者HPA基因型为1aa、2ab、3bb、4aa、5aa、6aa、9aa和15bb;HLA-Ⅰ类抗原为HLA-A*02、A*33,HLA-B*46、B*58;从患者血浆中检出GPⅡb/Ⅲa及HLA-Ⅰ类抗体。该患者的PTR是由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结论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输注ABO、Rh(D)同型、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相容性血小板,可有效减少PT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HPA 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 HLA抗体 反复输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下载PDF
多种输血方式联合应用保障RhD阴性患者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成功切除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智杰 朱永亮 周小玉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1期157-158,共2页
嗜铬细胞瘤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良性肿瘤,但是因为瘤体本身分泌儿茶酚胺有其特征性的循环特点,同时术中会引起患者血压波动,容易发生大出血,因此这类患者围手术期的术前准备相当重要。本例报道中的患者不仅有瘤体巨大挤压周边... 嗜铬细胞瘤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良性肿瘤,但是因为瘤体本身分泌儿茶酚胺有其特征性的循环特点,同时术中会引起患者血压波动,容易发生大出血,因此这类患者围手术期的术前准备相当重要。本例报道中的患者不仅有瘤体巨大挤压周边肝脏和胰腺等重要器官,手术难度和出血风险大,同时其血型还是Rh阴性稀有血型,大量备血困难。本例患者采用多种自体血方式联合异体血运用顺利完成了肿瘤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输血方式 嗜铬细胞瘤 切除
原文传递
对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血小板配型输注血小板的有效性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黎斌 潘素明 《现代医院》 2017年第7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小板输注 多次输血
下载PDF
输血次数与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注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春霞 曹福英 +4 位作者 马金平 王舒莉 刘翠红 屈梅 郭卫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9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输血次数与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7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600例多次输血(≥2次)的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次数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225例(2~3次)、B组195例(4~6次)及C组180例(≥7次... 目的分析输血次数与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7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600例多次输血(≥2次)的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次数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225例(2~3次)、B组195例(4~6次)及C组180例(≥7次)。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及输注有效率。结果600例患者中共226例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7.67%,其中C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A、B组(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后1、24 h CCI及输注有效率均低于血小板阴性患者(P<0.01)。结论输血次数越多,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而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较差,而血小板抗体筛查能有效提高输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多次输血 血小板抗体筛查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多次输血患者检测Rh分型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张红军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6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患者检测Rh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抽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输血科检测出阳性抗体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柱凝胶法检测110例患者的特异抗体占比情况;使用微柱凝胶法检测110...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患者检测Rh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抽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输血科检测出阳性抗体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柱凝胶法检测110例患者的特异抗体占比情况;使用微柱凝胶法检测110例阳性患者的抗体类型,使用盐水试管法与抗球蛋白法检测阳性患者的交叉配血符合率。结果110例阳性患者抗体检测中,共有71例(64.55%)Rh系统患者,其中有抗E型65例(59.09%),抗c型6例(8.45%);MNSs血型系统共12例(10.91%),其中抗M 9例(8.18%),抗Mur 3例(2.73%);Lewis系统共13例(11.82%);P系统3例(2.73%);其他非特异性抗体1例(0.91%)。Rh分型结果按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为:DCCee 67例(60.91%),DCcEE 28例(25.45%),DCeee 8例(7.27%),DccEE 4例(3.64%),DccEe 1例(0.91%),dCcee 1例(0.91%),dccee 1例(0.91%);交叉配血结果显示,110例阳性患者配血率为93.64%(103/110),输血有效率为100%(110/110),配血时间为(31.24±2.31)min。结论对多次输血患者进行Rh分型检测,可有效检测出患者体内存在的多种抗体,避免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增加配血与输血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Rh分型 多次输血 抗体筛查 不规则抗体 配血
原文传递
少量多次输血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萍 张水木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4期86-88,共3页
目的探究少量多次输血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出血控制后给予每次2U红细胞悬液,分别在患者输血前和3次输血后对其各项血... 目的探究少量多次输血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出血控制后给予每次2U红细胞悬液,分别在患者输血前和3次输血后对其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均分别为(1.78±0.19)、(4.62±0.84)、(48.97±8.32)%、(34.75±6.21)g/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61±0.13)、(3.81±0.65)、(37.21±10.36)%、(29.65±5.4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2、5.0009、5.8037、4.0573,P<0.05);患者治疗后的总胆红素、血沉分别为(248.67±62.37)μmol/L、(17.65±23.13)mm/h,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89.35±57.64)μmol/L、(38.17±21.34)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AST、ALT分别为(352±96)U/L、(226±106)U/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04±114)U/L、(477±8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77、11.947,P<0.05)。结论少量多次输血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对血液流变学和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缩短患者再次出血时间,临床上应当推广少输血,限制性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量多次输血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血液流变学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