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菌种接种发酵生产低盐剁辣椒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文青 罗凤莲 +3 位作者 曾希珂 卿泉 蒋依琳 罗耀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4,共9页
试验菌种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按照1:1:1:1的配方,以脆度、总酸和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研究... 试验菌种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按照1:1:1:1的配方,以脆度、总酸和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菌种接种量、食盐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剁辣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种添加量和食盐添加量的增加,剁辣椒的脆度先增加后减小,且脆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影响剁辣椒脆度Fmax值的主次顺序为发酵时间>食盐添加量>接种量,影响感官评分的主次顺序为接种量>发酵时间>食盐添加量,多菌种发酵生产低盐剁辣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6%,食盐添加量6%,发酵时间5 d,发酵温度37℃,在此条件下加工的低盐剁辣椒脆度Fmax值为12316.3 g,感官评分为87.9分,总酸含量为0.52%,最终获得的产品香气浓郁,色泽鲜红,口感脆嫩,达到优质剁辣椒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 发酵 低盐 剁辣椒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采用多菌种酿造酱油技术及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闫冬梅 邓远均 +1 位作者 刘凯 黄永杰 《现代食品》 2018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本文阐明酱油酿造工业的不同、多菌种制曲与多菌种发酵中的菌种种类及其在酱油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对多菌种酿造酱油技术进行补充,以期为酱油酿造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多菌种 高盐稀态酱油 低盐固态酱油 工业生产
下载PDF
混合曲法生产苦荞酒的技术要领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善文 王晓园 蔡雄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5,共3页
苦荞麦是世界稀有粮食物种之一。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独芦丁素,具有延缓衰老、开胃健脾、降血脂之功能。应用小曲糖化、高温曲发酵,采用黄酒回沙的方法,适当延长发酵期,可赋予苦荞酒特殊的香气和风格。
关键词 白酒 混合曲 苦荞麦酒 技术要领
下载PDF
提高麸曲清香型白酒乙酸乙酯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乃军 马美荣 +3 位作者 赵国锋 李晶晶 李洪媛 王德斌 《酿酒科技》 2023年第11期65-69,共5页
乙酸乙酯是清香型麸曲白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其含量高低对酒质有明显影响。通过延长发酵期、添加优选的多菌种发酵、原料清蒸等不同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其对原酒中乙酸乙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发酵期,促进了酸醇酯化时间;添加优选的... 乙酸乙酯是清香型麸曲白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其含量高低对酒质有明显影响。通过延长发酵期、添加优选的多菌种发酵、原料清蒸等不同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其对原酒中乙酸乙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发酵期,促进了酸醇酯化时间;添加优选的多菌种发酵,使酒醅中产酯的优势菌群得到强化;原料清蒸工艺使酒醅中发酵风味物质的前体物质含量增加。3种工艺都提升了原酒中乙酸乙酯含量,同时也提升了乳酸乙酯含量。经品评,实验原酒清香更纯正,醇和绵甜感更好,香味更协调,后味更长,原酒质量明显提升。因此该实验工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酯 麸曲清香型白酒 发酵期 多菌种 原料清蒸
下载PDF
多菌种混合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纪凤娣 鲁绯 +2 位作者 袁园 黄持都 高国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3,共5页
制曲是酱油酿造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酱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原料利用率。实验对总好氧菌(TMAB)、总芽孢菌(Bacterialendospores)、乳酸菌(LAB)、肠道菌群(Enterobactericeae)及真菌(Fungi)在多菌种原池浇淋工艺制曲过程中的分布状态进行... 制曲是酱油酿造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酱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原料利用率。实验对总好氧菌(TMAB)、总芽孢菌(Bacterialendospores)、乳酸菌(LAB)、肠道菌群(Enterobactericeae)及真菌(Fungi)在多菌种原池浇淋工艺制曲过程中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曲前15h,主要是好氧性细菌、乳酸菌、肠道菌及酵母菌迅速繁殖,制曲15h时基本达到最大值,其中TMAB及LAB数量均>109cfu/g,乳酸菌是优势菌,并造成曲料pH值下降。米曲霉在制曲15h后迅速繁殖,21h后对细菌及酵母菌表现出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制曲 多菌种 微生物 分布
下载PDF
多菌种联用发酵燕麦麸皮工艺优化及发用功效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岳一 兰社益 +1 位作者 裴海闰 封棣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8-70,共13页
为开发燕麦麸皮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多菌种联用发酵法共提取燕麦麸皮β-葡聚糖和燕麦多肽的工艺条件,并对发酵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抑菌性和应用于发用化妆品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枯草芽孢... 为开发燕麦麸皮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多菌种联用发酵法共提取燕麦麸皮β-葡聚糖和燕麦多肽的工艺条件,并对发酵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抑菌性和应用于发用化妆品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活菌数的测定,确定了适合燕麦麸皮发酵的最优发酵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与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联用,接种比7∶3∶5。以多肽与β-葡聚糖综合得率为评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5、温度30℃、接种量2%、发酵时间42 h,β-葡聚糖和燕麦多肽得率分别为5.98%和16.21%。燕麦麸皮发酵液的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9.00%、99.50%和93.01%,IC_(50)分别为89.35、1.315和91.26 mg/mL。此外,发酵液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链球菌(Staphylostreptococcus aureus)和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具有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25和12.5 mg/mL。发酵提取液在增加发丝光泽度、修护毛鳞片、改善干梳理性、增加α-角蛋白还原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效果。综合3种提取工艺的目标活性物质含量的检测及功效评价,实验发现发酵提取工艺相较于热提取法与酶解提取法,对β-葡聚糖与多肽的综合提取效率提升,且在抗氧化、抑菌、修护毛鳞片与还原角蛋白功能上有更高的活性,为燕麦麸皮在发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燕麦麸皮 多菌种 工艺优化 抗氧化 抑菌 发用功效评价
下载PDF
A Game-Theoretic Modeling Approach to Comprehend the Advantage of Dynamic Health Interventions in Limi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ulti-Strain Epidemics
7
作者 Muntasir Alam Jun Tanimoto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2年第12期3700-3748,共49页
In the situation of inadequate vaccines and rapid mutation of virulent strains, alternative health interven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ntainment of emerging epidemics.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critical aspects... In the situation of inadequate vaccines and rapid mutation of virulent strains, alternative health interven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ntainment of emerging epidemics.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critical aspects of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epidemic resurgence. Besides, human behavioral response to epidemics plays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bringing the success of control efforts. The appearance of multi-strain epidemics has become a global health concern that requires special attention. Here, we introduce a novel mean-field epidemic game approach to predict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flu-like epidemics having multiple disease strains. Our model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ple provisions alongside their timely execution for better disease attenuation. In addition to vaccination, we introduce self-protection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hat yields safeguard against either strain. Both these imperfect provisions render better efficacy against primary (resident) strain than secondary (mutant) to contain epidemic transmission. The simulation-backed model analysis further sheds some light on the crucial impacts of control interventions to limit the invasion of virulent strains from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iewpoints. It explicates how vaccination and self-protec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s per situation demands. Our full-fledged theoretical approach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dynamic trade-off between the cost and efficacy of a certain intervention. We confirm that the disease dies out when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of individual strains is less than one and becomes endemic if it is greater than one. Finally, the model addresses the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when mutation takes place 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 strain. Some impressive facts while employing dual provisions have been reinforced using a game-theoretic frame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cine Efficacy Evolutionary Dynamics Strategy Imitation Social Dilemma Intermediate Defense Measure multiple strains Social Payoff
下载PDF
一类具有预防接种的两菌株共感模型的传染病动力学分析
8
作者 陈刚 张睿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4-96,共13页
为了探讨多菌株在同一宿主群体有共同感染的传播动态,建立并分析了持续接种一种菌株疫苗后两菌株共同传播的动力学数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得到4类平衡点存在的充分条件,除了无病平衡点和2个单株地方病平衡点以外,模型还... 为了探讨多菌株在同一宿主群体有共同感染的传播动态,建立并分析了持续接种一种菌株疫苗后两菌株共同传播的动力学数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得到4类平衡点存在的充分条件,除了无病平衡点和2个单株地方病平衡点以外,模型还存在菌株1、2都共存的地方病平衡点;其次,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证明当2个菌株的基本再生数都小于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在确定单菌株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时,引入了入侵再生数,当对应入侵再生数小于1时该菌株的地方病平衡点是局部稳定的;然后利用Castillo-Chavez和Song分支定理,证明了该模型不存在后向分支现象,进而证明了2个菌株的基本再生数都大于1时,共存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以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株 共同感染 基本再生数 全局稳定性 地方病平衡点 入侵再生数
原文传递
煤制聚甲醛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大荣 叶姜瑜 +1 位作者 陆榆丰 燕艳 《环境影响评价》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针对煤制聚甲醛废水好氧段甲醛、TOX和COD去除率低的现状,筛选并复配组合型微生物强化菌剂RJ,应用于宁夏某煤化工聚甲醛污水厂好氧段进行生物强化中试试验。试验表明,系统在经历负荷冲击期后运行稳定,活性泥生长状态良好,系统最终出水... 针对煤制聚甲醛废水好氧段甲醛、TOX和COD去除率低的现状,筛选并复配组合型微生物强化菌剂RJ,应用于宁夏某煤化工聚甲醛污水厂好氧段进行生物强化中试试验。试验表明,系统在经历负荷冲击期后运行稳定,活性泥生长状态良好,系统最终出水甲醛浓度均低于4 mg/L,甲醛去除率高达97.8%,三聚甲醛(TOX)去除率达94.2%,COD去除率达92.6%,都远高于该污水厂氧化段的现有去除率,可实现甲醛、TOX和COD的高效去除,为该强化菌剂的实际后续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复合菌剂 生物强化
下载PDF
奶牛生物(活菌)饲料的研究
10
作者 刘复军 刘中深 +2 位作者 王良 于瑞洪 吕伟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9-93,共5页
以酒精糟、白酒糟、碎玉米、啤酒糟等为原料,添加尿素、(NH4)2SO4及营养液F,采用"液体种子培养,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技术"生产奶牛生物(活菌)饲料。饲料粗蛋白平均含量36.55%、提高率16.35%;酵母菌、有效细菌总数及活菌率分别... 以酒精糟、白酒糟、碎玉米、啤酒糟等为原料,添加尿素、(NH4)2SO4及营养液F,采用"液体种子培养,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技术"生产奶牛生物(活菌)饲料。饲料粗蛋白平均含量36.55%、提高率16.35%;酵母菌、有效细菌总数及活菌率分别为:7.85×108个/g、7.11×109个/g和82.2%;β-淀粉酶1 356 mg/(g?h)、纤维素酶168 um/(g?h)、中性蛋白酶1 088 ug/(g?min)、碱性蛋白酶372 ug/(g?min)、糖化酶110 u/(g?h);VA80 IU/(100g)、VB22.35 mg/(100 g)、VD2945 IU/(100 g)、VC1.1 mg/(100 g)、烟酸10.7 m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糟 多菌种 固态发酵 活菌饲料
下载PDF
两株白腐真菌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魏志文 张梅梅 +3 位作者 赵艳霞 孙卫国 缪康杰 郑维发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年第10期18-19,22,共3页
试验采用白腐真菌混合发酵法制备高蛋白玉米秸秆饲料,优选2株白腐真菌的原种培养基,利用2株白腐真菌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粉,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原种培养基最适宜两株白腐真菌的生... 试验采用白腐真菌混合发酵法制备高蛋白玉米秸秆饲料,优选2株白腐真菌的原种培养基,利用2株白腐真菌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粉,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原种培养基最适宜两株白腐真菌的生长,经过混菌发酵后,产物的粗蛋白含量达到2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发酵 秸秆饲料 白腐真菌
下载PDF
霉菌复合菌株对糯米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琨 伍时华 +2 位作者 赵东玲 黄翠姬 易弋 《酿酒科技》 2015年第8期28-32,共5页
为改善液态法酿造糯米酒口感淡寡的缺点,在传统法酿造的基础上,采取顺序接种,即先将鲁氏淀粉霉AYW12、米根霉8-3M按比例接种进行液化、糖化,并丰富芳香类化合物前体物质,最后接种酿酒酵母SJ4完成糯米酒发酵。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糯米酒... 为改善液态法酿造糯米酒口感淡寡的缺点,在传统法酿造的基础上,采取顺序接种,即先将鲁氏淀粉霉AYW12、米根霉8-3M按比例接种进行液化、糖化,并丰富芳香类化合物前体物质,最后接种酿酒酵母SJ4完成糯米酒发酵。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糯米酒样品的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并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定酿酒酵母SJ4的接种量为每克糯米接种1×106个细胞,鲁氏淀粉霉AYW12、米根霉8-3M的接种比例为6:4(接种量为每毫升糯米种子培养基接种1×106个细胞)所得到的风味物质含量最优,感官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酒 菌种混合发酵 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多菌种发酵芝麻香型丢糟生产饲料的工艺条件优化
13
作者 时伟 陈叶 +4 位作者 彭铭烨 黄婷 钟艳霞 杨波 郭举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5,共7页
为了优化多菌发酵芝麻香型丢糟生产饲料的工艺条件,试验以芝麻香型丢糟为原料,添加辅料麸皮,同时接种枯草芽孢杆菌D、酿酒酵母菌SY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发酵。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测定粗蛋白含量、细胞计数和感官评价指标。最佳工艺条件:... 为了优化多菌发酵芝麻香型丢糟生产饲料的工艺条件,试验以芝麻香型丢糟为原料,添加辅料麸皮,同时接种枯草芽孢杆菌D、酿酒酵母菌SY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发酵。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测定粗蛋白含量、细胞计数和感官评价指标。最佳工艺条件:麸皮添加量15%,菌种接种量17%,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 d,初始酸度1.2 mmol/10 g NaOH,该发酵条件下产物粗蛋白含量(25.31±0.41)%,细胞计数6.4×10^(8)个/g,发酵香突出,饲料评分95分,等级为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联用 芝麻香型丢糟 饲料 最佳工艺 发酵
下载PDF
枸杞果汁发酵过程复合乳酸菌的实时定量检测
14
作者 王家东 李暄 +4 位作者 肖云 曹珊 余君伟 夏婷 郑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37,共6页
利用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混合菌种进行枸杞果汁发酵。该研究对乳酸菌亚致死修复液的组成和修复温度进行优化,分别针对... 利用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混合菌种进行枸杞果汁发酵。该研究对乳酸菌亚致死修复液的组成和修复温度进行优化,分别针对3株乳酸菌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叠氮溴化丙锭(PM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 PCR)的方法,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枸杞果汁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结果表明,优化修复液的组成为蛋白胨1 g/L、牛肉浸出粉0.3 g/L、氯化钠0.5 g/L、吐温80 0.10 g/L、丙酮酸钠0.09 g/L、过氧化氢酶0.04 g/L、Mg Cl_(2)3 mmol/L、Na_(2)HPO_(4)1 mmol/L、MnCl_(2)2 mmol/L和Fe Cl_(2)2 mmol/L。在27℃条件下培养15 min,乳酸菌亚致死细胞修复率达到97%。利用该方法实现了枸杞果汁发酵过程不同乳酸菌的实时定量检测,为今后枸杞果汁发酵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监测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荧光定量PCR 乳酸菌 多菌种发酵 叠氮溴化丙锭
下载PDF
复合菌发酵胡萝卜饮料的调配及货架期研究
15
作者 张明 李全宏 +2 位作者 李新胜 马超 周萍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4-77,共4页
主要对猴菇菌、乳酸菌和酿酒酵母复合发酵胡萝卜饮料的调配和货架期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甜味剂(白砂糖、木糖醇1︰1混合)、黄原胶和海藻酸钠的最佳添加量依次为8%,0.04%和0.06%;在4℃贮藏条件下测定了发酵饮料pH,... 主要对猴菇菌、乳酸菌和酿酒酵母复合发酵胡萝卜饮料的调配和货架期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甜味剂(白砂糖、木糖醇1︰1混合)、黄原胶和海藻酸钠的最佳添加量依次为8%,0.04%和0.06%;在4℃贮藏条件下测定了发酵饮料pH,活性乳酸菌数,酒精度和浑浊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复合菌发酵饮料贮藏21 d后,各项指标均符合产品要求。因此,产品货架期初步确定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发酵 胡萝卜饮料 调配 货架期
原文传递
多菌株发酵型蜂蜜醋饮料的减肥降脂功能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伟 杜娇 +4 位作者 杜鹃 徐春华 孟庆生 付大伟 王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34-337,共4页
利用酿酒酵母、葡糖醋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多菌株共生发酵制得的蜂蜜醋饮料作为供试饮料,研究其对小鼠减肥降脂作用。设置空白对照(CK)、高脂营养对照(HF)、蜜醋预防肥胖(HVO)、高血脂模型(HM)、蜜醋降血脂(HVP)5个剂量组,连续灌胃30 d,每... 利用酿酒酵母、葡糖醋杆菌与嗜酸乳杆菌多菌株共生发酵制得的蜂蜜醋饮料作为供试饮料,研究其对小鼠减肥降脂作用。设置空白对照(CK)、高脂营养对照(HF)、蜜醋预防肥胖(HVO)、高血脂模型(HM)、蜜醋降血脂(HVP)5个剂量组,连续灌胃30 d,每隔5 d称1次体重。以体重、体脂(小鼠生殖器周围重量)、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检测指标。实验显示:蜜醋发酵型饮料能够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5)、脂肪系数(p<0.05)、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p<0.05)、总胆固醇(TC)(p<0.05)、降低动脉硬化指数(AI);对肥胖小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p<0.05)有明显的升高作用。结果表明:多菌株发酵型蜂蜜醋饮料具有减肥、预防动脉硬化及降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株 蜜醋饮料 减肥作用 降脂作用
下载PDF
TD瘦肉鸭配套系的生产性能
17
作者 吕玉丽 陈学智 +1 位作者 黄晓东 张荣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01-204,共4页
本试验对 T D 瘦肉鸭配套系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T D 种鸭繁殖性能,年产蛋力260 枚,年供雏能力190 只;利用选育的父系 F4 , F6 与母系 E3 C, E3 D, E3 W 杂交的商品代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本试验对 T D 瘦肉鸭配套系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T D 种鸭繁殖性能,年产蛋力260 枚,年供雏能力190 只;利用选育的父系 F4 , F6 与母系 E3 C, E3 D, E3 W 杂交的商品代有良好的肉用性能,在相同饲养条件下,6 周龄平均活重达到2 264 ~2 360 g ,饲料转化率(240 ~256)∶1 ,8 周龄皮脂率190 % ~234 % ,胸肌率145 % ~163 % ,瘦肉率301 % ~321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瘦肉鸭 配套系 繁殖性能 肉用性能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臧会玲 王生池 +2 位作者 程慧 王立忠 梁少卿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1期-,共3页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其中16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其中16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症患者,对其感染的严重性、疗效及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于住院期间多次检查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应用替加环素之前15例患者已经应用了其他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等.16例患者入院24 h内及开始应用替加环素时和应用替加环素7d后均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ECHEII评分).入院24 h内APECHEII评分为(25±6.0)分;开始应用替加环素时APECHEII评分为(24.2±6.4)分;应用替加环素7d后,APECHEII评分为(17.8±6.6)分.开始应用替加环素时和应用替加环素7d后APECHEI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替加环素后30 d,9例患者细菌转阴,细菌转阴率是56.25% (9/16).14例患者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是87.5%(14/16).2例患者治疗失败,失败率为12.5%(2/16).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效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多重耐药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原文传递
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的菌株组合和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江颂 李日强 +1 位作者 王爱英 冀伟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01-1605,共5页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固态发酵氨化玉米秸秆生产饲料蛋白工艺中菌株组合、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具有...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固态发酵氨化玉米秸秆生产饲料蛋白工艺中菌株组合、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最佳菌株组合为青霉和葱色串孢,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5 d。在最佳菌株组合和最佳发酵条件下,玉米秸秆经氨水氨化和固态发酵后真蛋白含量由2.05%提高到29.66%,比原料本身的真蛋白含量提高了13倍多;粗蛋白含量由2.80%提高到35.41%,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高提高了11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玉米秸秆 饲料蛋白 菌株组合 发酵条件
下载PDF
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明鹏 郑周 +2 位作者 陈翔 陈爱金 潘晓微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发生血流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132例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发生血流感染时均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或升高;28例患者病情继续恶化或住院死亡,占21.21%;多重耐药菌株(MDR)感染24例,占18.18%。血液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3.79%(5/132);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高,为28.03%(37/132)。与2013年-2015年分离菌株相比,2016年-2017年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降低(P<0.05)。与非MDR组相比,MDR组白细胞高、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长、侵入性治疗比例高、预后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情较重,必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菌株 耐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