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国勤 刘秀英 +3 位作者 刘隆旺 叶方 张明林 苏艳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532-2539,共8页
采用加权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对1984~200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红壤旱地上进行的多元多熟种植系统定位对比试验中筛选出的23种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聚类评价... 采用加权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对1984~200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红壤旱地上进行的多元多熟种植系统定位对比试验中筛选出的23种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白菜/马铃薯/玉米-芝麻”关联度值最大,灰色聚类为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高,明显优于其他种植系统。适合于大面积推广,是红壤旱地增产、增收、增效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次之。适合在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城郊红壤旱作区推广,以上两种种植模式对今后红壤旱作区种植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种植模式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多熟种植 灰色关联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江南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以余江县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淑彬 王开磊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6-642,共7页
本文对江南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有冬季作物处理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平均比冬闲处理要高;发展冬季农业可以首先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稻田农产品服务价值、保持土壤功能价值、涵养水分功能价值、保... 本文对江南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有冬季作物处理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平均比冬闲处理要高;发展冬季农业可以首先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稻田农产品服务价值、保持土壤功能价值、涵养水分功能价值、保持土壤养分积累有机质价值、净化空气价值;发展冬季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冬季农业的第一性生产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稻田净化空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不同种植模式 稻田 余江县
下载PDF
中国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四大三角洲多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吕婷婷 刘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62-1669,共8页
中国珠江三角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皆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多熟种植制度在解决... 中国珠江三角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皆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在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多熟种植制度在解决粮食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基于时间序列的MODIS-NDVI数据对五大三角洲地区的熟制进行了遥感反演,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16天合成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准确地定量反演出农业熟制的时空格局;五大三角洲地区作物种植以多熟制为主,NDVI峰值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2月、4月~6月、8月~10月,这种时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降水和灌溉条件的影响;五大三角洲地区复种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这种格局是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东南亚三角洲 农业种植制度 MODIS-NDVI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覆盖沟垄种植技术及增产机理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董孟雄 周希志 +2 位作者 孙来虎 柴永峰 李永山 《山西农业科学》 1993年第1期40-43,共4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采用地膜和秸秆全年交替覆盖,通过整地起垄、条带种植、沟垄覆盖、间作套种形式,实现一膜多用,旱地麦棉两作。该项技术经历了旱、涝、平三个不同年型的试验,亩产小麦248.5kg,棉花45.2kg,每亩增收190~340元。
关键词 干旱区 覆盖 栽培
下载PDF
成都平原多熟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1 位作者 黄钢 吴春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对成都平原典型县乡的多熟种植制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成都平原多熟模式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涉及的作物也呈多样化,但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县乡出现的频率不一致。主要种植模式都以水稻为核心,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全年的种植收益。... 对成都平原典型县乡的多熟种植制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成都平原多熟模式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涉及的作物也呈多样化,但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县乡出现的频率不一致。主要种植模式都以水稻为核心,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全年的种植收益。本文对成都平原几种主要多熟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推测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多熟制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下载PDF
我国茶园复合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清华 崔清梅 +2 位作者 罗鸿 马会杰 胡双玲 《中国茶叶》 2023年第2期8-15,共8页
复合种植模式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种植模式,而茶园复合种植是充分利用茶树的生长习性以间作或套作的方式构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合种植模式体系。在明确茶园复合种植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了当前茶园复合种植的主要类型以及植物... 复合种植模式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种植模式,而茶园复合种植是充分利用茶树的生长习性以间作或套作的方式构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合种植模式体系。在明确茶园复合种植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了当前茶园复合种植的主要类型以及植物种类,分析了对茶叶产量、品质、病虫害防控、茶园土壤性质、茶园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茶园复合模式系统应作为多层次、多功能整体研究,综合探讨各部分的耦合机理,形成可参考、可应用的茶园复合种植模式,以期为未来生态复合茶园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复合种植 模式 效益
下载PDF
猕猴桃复合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苟丽琼 景祝蓉 +3 位作者 邓冬梅 朱万强 肖玖金 张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85-1491,共7页
为了解猕猴桃多样性种植(果-豆、果-蔬、果-草、果-荒)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法,对4种猕猴桃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 719只,隶属4门8纲11目45类群,土壤动物平... 为了解猕猴桃多样性种植(果-豆、果-蔬、果-草、果-荒)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生漏斗法,对4种猕猴桃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2 719只,隶属4门8纲11目45类群,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以果-豆最高,果-荒最低;类群数以果-草最高,果-蔬与果-豆次之,果-荒最少。果-草与果-荒模式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果-蔬和果-豆模式,优势度指数则相反,表明猕猴桃与农作物复合种植受到耕作活动的干扰。优势度指数的最低值和密度-类群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果-草模式,表明果-草模式由于受较少人为干扰和较高的地表覆盖,拥有较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复合种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咏梅 江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5-718,共4页
以太湖流域某一典型区为例,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急剧减少等原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4年,由于... 以太湖流域某一典型区为例,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急剧减少等原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4年,由于大量粮食作物转变为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施用量较大,导致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肥料施用策略的变化以及种植制度的改变是导致太湖流域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施用策略 种植制度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滨娟 孙丹平 +1 位作者 张颖睿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7-1205,共9页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水旱复种轮作 种植模式 光能利用率 积温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滨娟 孙丹平 +2 位作者 张颖睿 钟川 黄国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6-462,共7页
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2年水旱复种轮作后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易氧化有机碳(ROC)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在分蘖... 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2年水旱复种轮作后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易氧化有机碳(ROC)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在分蘖期最高,可溶性有机碳(DOC)则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土壤TOC的差异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孕穗期和成熟期,ROC出现在返青期和孕穗期,DOC出现在成熟期和返青期,SMBC出现在分蘖期和返青期."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的土壤TOC、DOC变化幅度最大,"紫云英-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的土壤ROC变化幅度最大,"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的SMBC变化幅度最大."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在孕穗期的TOC含量较高;"紫云英-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能在晚稻生长的前期和中期积累较多的土壤ROC;"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土壤DOC含量较高,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的SMBC较高.土壤各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大小关系为:TOC>ROC>SMBC>DOC.可见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水旱复种轮作方式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复种轮作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稻田
原文传递
发展多熟立体种植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江浦县多熟立体种植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作者 檀时龙 《南京农专学报》 2002年第1期63-66,共4页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 ,其现状和特点是 :“因地制宜 ,特色明显” ;“内容丰富 ,模式新颖” ;...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 ,其现状和特点是 :“因地制宜 ,特色明显” ;“内容丰富 ,模式新颖” ;“经作为主 ,增效显著” ;“集约生产 ,技术配套”。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浦县 农业 多熟立体种植 产业结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