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束化管理在儿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邱小梅 陈昂 +3 位作者 谢广清 刘莉 赵芳 邹剑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分析0~14岁儿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集束化管理在其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某院2016年6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2016年6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为观察组,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 目的分析0~14岁儿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集束化管理在其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某院2016年6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2016年6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为观察组,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为集束化管理组。分析观察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发生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结果调整集束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观察组343例患者,集束化管理组328例患者。观察组中有70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非ICU住院时间≥14 d、ICU住院时间≥7 d、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机械通气≥7 d、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均为观察组患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集束化管理组患者手卫生依从率(95.99%)高于观察组(94.39%),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在感染病例中所占比率(14.02%)低于观察组(2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束化管理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应用集束化管理可减少其感染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管理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 儿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BP32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静楠 李占鸿 +3 位作者 李富祥 张振兴 张以芳 宋建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0-3551,共12页
[目的]拟分离1株可裂解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本研究从病死山羊肺脏组织中分离大肠杆菌,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大肠杆菌ER2738菌株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初步增殖,通... [目的]拟分离1株可裂解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本研究从病死山羊肺脏组织中分离大肠杆菌,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大肠杆菌ER2738菌株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初步增殖,通过点滴法确定分离噬菌体的宿主谱,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特异性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进一步对其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生长曲线、酸碱度和温度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及遗传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病死山羊肺脏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命名为YNEC001。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到1株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BP32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最佳MOI为0.1,潜伏期约为30 min,爆发期持续约60 min,裂解量约为660 PFU/cell,在30~50℃和pH 4.0~10.0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的活性。噬菌体BP32基因组长度为166346 bp,GC含量偏低(35.42%),未发现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组共包含261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125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含有8个tRNA。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噬菌体BP32与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8.25%),但基于末端酶大亚基序列的进化分析则表明BP32与大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vB_EcoM_SP1(MT682709)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的关系较远。[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YNEC001,并分离到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该噬菌体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具备开发为耐药性大肠杆菌治疗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征 全基因组分析
下载PDF
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优化及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3
作者 杨蒙 莫家豪 +6 位作者 张丽芳 张志丹 杨云乔 张歌音 程于梦 黎江 司红彬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0,共9页
旨在研究由不同单体组成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指数(FICI)、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中药单体组合物的剂量配比优化等试验,获得一种由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按照质量比为2∶4... 旨在研究由不同单体组成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指数(FICI)、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中药单体组合物的剂量配比优化等试验,获得一种由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按照质量比为2∶4∶1的中药单体组合物。通过测定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白渗漏、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含量、胞内DNA含量变化的影响,初步探究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硫酸小檗碱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6.25、6.25、6.25和1.25 mg/mL,不同组分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绿原酸和厚朴酚联用的FICI为0.5。中药单体组合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大肠杆菌细胞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内容物渗漏使菌液的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菌液OD_(260 nm)、OD_(280 nm)值显著升高(P<0.05),AKP含量显著升高(P<0.05),DNA含量变化明显。本研究表明中药单体组合物主要通过破坏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实现抑菌作用,为中药复方治疗或预防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组合物 配比优化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地榆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凯睿 刘增援 +7 位作者 王利利 梁悦 贺涛涛 范云鹏 刘迎秋 麻武仁 张为民 宋晓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65,共5页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 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 抑菌活性 抗菌机制
下载PDF
一株C3形态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左君豪 王雪 +8 位作者 曾君 王猛 郭志良 季芳 徐莉莉 韦燕文 王倩 赵瑞利 王承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52-4768,共17页
【目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分离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为耐药菌的噬菌体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本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磷钨酸染色后... 【目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分离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为耐药菌的噬菌体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本中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磷钨酸染色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测定其宿主范围,测定温度和pH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和体外抑菌效果等生物学特性;体内抑菌试验评估噬菌体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N1203-1Af感染的大蜡螟幼虫的保护作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其基因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离共得到5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pEC-S163-2.1、pEC-S163-2.2、pEC-M1167-5Ar.1、pEC-m1291-2Dr.1和pEC-N1203-2Af.1;电镜结果显示噬菌体pEC-N1203-2Af.1属于短尾噬菌体中罕见的C3形态型,头部较长,长是宽的2–3倍;pEC-N1203-2Af.1可裂解受试15株大肠杆菌中的3株;感染10 min后进入指数增长期,–20−50℃、pH值为4.0–10.0的环境下均能够保持稳定活性;大蜡螟幼虫感染大肠杆菌N1203-2Af后噬菌体pEC-N1203-2Af.1治疗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00、1和0.01在48 h内存活率均达到70%以上(7/10);噬菌体pEC-N1203-2Af.1基因组全长77334 bp,(G+C)%含量为42.18%,不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功能基因预测表明,噬菌体pEC-N1203-2Af.1基因组共有121个CDS,其中CDS53–CDS64是编码噬菌体结构和裂解模块的序列。【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pEC-N1203-2Af.1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生物学特性稳定,可能为Kuravirus属的新成员,其具有罕见的C3形态,这种头部细长的特殊形态可能与CDS63编码的主要头部蛋白有关。不同地区的C3形态噬菌体长尾纤维远端三聚体蛋白一致性小于50%,推测该形态噬菌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可能发生了不同方向的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C3形态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结构蛋白基因 基因组学
原文传递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6
作者 黄伟斌 吴宏仲 +2 位作者 罗慎颖 黄云青 黄海涛 《抗感染药学》 2023年第8期795-800,共6页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所致复杂性尿路感染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DT)过程,为临床药师参与类似患者的MDT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该患者因“突发寒战发热,腰部酸胀,排...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所致复杂性尿路感染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DT)过程,为临床药师参与类似患者的MDT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该患者因“突发寒战发热,腰部酸胀,排尿不畅”至医院急诊就诊,入院检查显示较为明显的尿路感染指征,并且NIHSS评分显示存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果:针对患者的尿路感染,临床先经验性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但治疗数日后感染指征未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加之尿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其对左氧氟沙、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均耐药;遂于入院第5天组织多学科会诊,会诊专家一致认为患者有感染加重为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的风险,于是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0.5 g,q8h)+复方磺胺甲噁唑(0.96 g,q12h);治疗2 d后,感染指征仍未见好转,遂再组织多学科会诊,认为感染已进展为脓毒血症,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首剂2 g,维持1 g,q8h)+阿米卡星(0.3 g,q24h);1周后,患者感染指征明显好转,遂仅保留美罗培南(1 g,q12h);又1周后,患者感染指征基本消失,遂停用所有抗菌药物,患者也顺利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参与到患者的MDT过程中,为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支持,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诊疗模式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 尿路感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11种外排泵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国忠 汪一萍 +5 位作者 鲁勇 应建飞 俞燕红 安敏飞 周成杰 贺明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4-1548,共5页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用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A、sugE、mdtI、tehA、oqxA、qacE△1、qacE、smr-2),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结果 20株多药...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存在情况。方法用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1种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A、sugE、mdtI、tehA、oqxA、qacE△1、qacE、smr-2),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emrB、emrD、emrE、mdfA、sugE、mdtI、qacE△1、tehA、oqxA9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95.0%、100.0%、100.0%、100.0%、75.0%、100.0%、20.0%,未检测到qacE、smr-2基因;每株细菌中均检测到了6~9种基因。结论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外排泵基因携带率较高,或许是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高度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 外排泵基因 抗菌剂
原文传递
一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尿路感染的抗感染治疗药学实践
8
作者 郑文灿 法艳梅 +8 位作者 田丽红 郭剑伟 吴珊珊 何惠群 王路方 陈丹 施敏 田春秀 黄妮娅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6期58-59,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成功药学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尿路感染患者的会诊与全程治疗,对抗感染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优化建议,并对患者进行用...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成功药学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尿路感染患者的会诊与全程治疗,对抗感染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优化建议,并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提出的治疗建议,经治疗患者体温及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尿培养结果转阴,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感染治疗的药学实践,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 抗感染治疗 药学实践
下载PDF
不同浓度EDTA对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恢复作用
9
作者 温庆辉 黎凤英 +2 位作者 李燕嫦 黄金印 王凤平 《检验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分离自临床样本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240株,测定其添加低浓度(0.5 mg/mL)、标准浓度(1.0 mg/mL)、高浓度(2.0 mg/mL...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分离自临床样本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240株,测定其添加低浓度(0.5 mg/mL)、标准浓度(1.0 mg/mL)、高浓度(2.0 mg/mL)EDTA前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结果对于产ESBL大肠埃希菌,使用单纯药物的MIC与联合应用EDTA的MIC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的MIC变化最明显,其次是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氨曲南变化较小,头孢噻肟无变化。抗菌药物联合标准浓度和高浓度EDTA时,其抗菌药物MIC变化较联合低浓度EDTA时更为显著,但联合标准浓度与高浓度EDTA之间无差异。3个浓度EDTA对头孢噻肟的MIC均无影响。结论不同浓度的EDTA对大多数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能明显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 药物敏感性 恢复作用
下载PDF
院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的耐药现状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婷 徐建秀 +2 位作者 杨春莉 徐丽娜 刘春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分析院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MDR-ECO)肺炎的耐药现状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发生MDR-ECO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07-01~2020-06-30潍坊市人民医院经呼吸道或者血标本分离检测确认的大肠埃希菌所致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178例... 目的分析院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MDR-ECO)肺炎的耐药现状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发生MDR-ECO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07-01~2020-06-30潍坊市人民医院经呼吸道或者血标本分离检测确认的大肠埃希菌所致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17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致病菌是否为多重耐药菌将其分为MDR-ECO组(153例)和非MDR-ECO组(25例)。分析其耐药情况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发生MDR-EC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78例标本中共检出MDR-ECO标本153株(85.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DR-ECO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及青霉素类耐药率达95%以上,对庆大霉素、氨曲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均高达50%以上,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定、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46.41%和83.01%,对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30.07%。MDR-ECO对厄他培南耐药率最低,为0.65%。与非MDR-ECO组比较,MDR-ECO组病变多累及双侧肺部,有斑片渗出、实变、间质改变、空洞的比例以及无结节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入住ICU是发生MDR-ECO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DR-ECO所致HAP的耐药现状严峻,临床医师应根据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 院内获得性肺炎 危险因素 耐药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Potenti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berberine against multi drug resistant enterovirulent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yaks(Poephagus grunniens) with haemorrhagic diarrhoea 被引量:11
11
作者 Samiran Bandyopadhyay Pabitra H Patra +11 位作者 Achintya Mahanti Dipak K Mondal Premanshu Dandapat Subhasis Bandyopadhyay Indranil Samanta Chandan Lodh Asit K Bera Debasish Bhattacharyya Mihir Sarkar Kishore K Baruah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3年第4期315-319,共5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f berberine,a plant alkaloid.Methods:Five multi-drug resistant(MDR) STEC/EPEC and five MDR ETEC isolates from yaks with haemorrhagic diarrhoea were selected for the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f berberine,a plant alkaloid.Methods:Five multi-drug resistant(MDR) STEC/EPEC and five MDR ETEC isolates from yaks with haemorrhagic diarrhoea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berberine was evaluated by broth dilution and disc diffusion methods.The binding kinetics of berberine to DNA and protein was also enumerated.Results:For both categories of enterovirulent Escherichia coli(E.roli) isolates, berberine displayed the antibaclerial effect in a dose dependent manner.The MIC<sub>50</sub> of berberine chloride for STEC/EPEC isolates varied from 2.07μM to 3.6μM with a mean of(2.95±0.33)μM where as for ETEC strains it varied from 1.75 to 1.96μM with a mean of(1.87±0.03)μM. Berberine bind more tightly with double helix DNA with Bmax and Kd of(24.68±2.62) and(357.8±57.8),respectively.Berberine reacted with protein in comparatively loose manner with Bmax and Kd of(18.9±3.83) and 【286.2±113.6),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clearly that berberine may serve as a good antibacterial against multi drug resistant E.co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BERINE multidrug resistant enterovirulent escherichia coli Haemorrhagic DIARRHOE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YAK
下载PDF
河南省人源和食源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特征与基因组分析
12
作者 戚浩彧 李艳芬 +5 位作者 王钰 邱正勇 崔莹 吴玲玲 张濛 李永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3-731,共9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临床和食品来源中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对2017-2022年河南省分离的101株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耐药基因、多位... 目的了解河南省临床和食品来源中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对2017-2022年河南省分离的101株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质粒类型并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s)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101株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7.1%、79.2%、64.4%;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38.6%.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表明:101株分离株可被分为60种ST型,其中ST10、ST1491、ST38是优势型别;101株分离株共预测出23种质粒类型,其中携带率最高的类型为IncFIB.分离株携带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G内酰胺酶类、四环素类等多种耐药基因,其中超广谱βG内酰胺酶基因bla_(CTX-M-14)和bla_(CTX-M-55)上下游遗传环境中均存在插入序列(IS26、IS903B、ISECP1).结论河南省人源和食源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整体耐药水平较高,其bla_(CTX-M)基因的传播可能与插入序列(I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性 bla_(CTX-M)
下载PDF
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对4种消毒剂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莉莉 诸戌娴 +1 位作者 马明 沈波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抗性,为合理选择敏感、高效能的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临床分离出的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利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营养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其对医院常用消毒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抗性,为合理选择敏感、高效能的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临床分离出的多药耐药大肠杆菌,利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营养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其对医院常用消毒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用标准菌作为对照。[结果]不同消毒剂对多药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值与产品推荐浓度存在差异,安尔碘Ⅱ型皮肤消毒剂(有效碘)为(17.5±6.8)mg/L,洁芙柔消毒凝胶(DP300)为(2.9±1.8)mg/L;3M爱护佳免洗手消毒液(葡萄糖酸氯己定)为(145.8±85.4)mg/L,绿莎新爱尔施牌消毒片(有效氯)为(2 611.7±1 083.0)mg/L。[结论]4种消毒剂对多药耐药大肠杆菌的实际使用浓度与推荐浓度存在差异,调整消毒剂使用浓度,对延缓细菌抗性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多药耐药大肠杆菌 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