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 被引量:64
1
作者 彭水军 袁凯华 韦韬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0,共18页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54%上升至33.74%,上升幅度很小,但国内服务增加值对于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快速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呈现出"以国内服务替代国外服务"的趋势;从不同贸易方式来看,制造业加工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较低但其提升幅度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分割弱化了国内产业关联、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服务部门增加值系数下降,以及来自于亚太地区出口市场的低端俘获,这些都是抑制一般贸易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利用OECD-ICIO区分加工贸易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进行再测算,并比较分析两种不同贸易方式下国内服务化转型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利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制造业服务化 加工贸易 MRIO模型 SDA方法
原文传递
碳中和目标导向的省域消费端碳排放减排模式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宪恩 赵思涵 +2 位作者 刘晓宇 段海燕 宋俊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0,共8页
文章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省级和行业层面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及碳转移,并解析了碳中和导向下的碳减排模式。结果表明:23个省份本地消费碳排放大于外地输入碳排放;资本形成是碳排放最大贡献者;能源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 文章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省级和行业层面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及碳转移,并解析了碳中和导向下的碳减排模式。结果表明:23个省份本地消费碳排放大于外地输入碳排放;资本形成是碳排放最大贡献者;能源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和金属业是碳转移的主要行业,能源生产和供应业输出碳排放量最大的内蒙古主要输出给北方地区,非金属和金属业输出碳排放量最大的河北主要输出给江苏等省份;中国30个省份可以根据消费端碳排放的来源特征和净碳转移方向分为四类。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本研究有助于倒逼各省份绿色发展和绿色低碳产品的输出,绿色低碳也将是未来贸易市场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端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 区域贸易 碳排放转移 碳中和
下载PDF
消费视角下中国各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探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潘晨 李善同 刘强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2年第3期58-66,共9页
对经典消费视角碳排放的概念进行拓展,基于Kaya恒等式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各省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始终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 对经典消费视角碳排放的概念进行拓展,基于Kaya恒等式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各省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始终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或将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增长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视角碳排放 驱动因素 Kaya恒等式 多区域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能源—环境—就业三重约束下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涛 董冠鹏 +3 位作者 唐志鹏 陈明星 胡志丁 梁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84-2196,共13页
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经典问题,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区,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构建能源—环境—就业三重约束下的线... 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经典问题,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区,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构建能源—环境—就业三重约束下的线性规划模型,纳入产业间要素流动,系统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整体优度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在能源约束情景与综合约束情景下,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能源约束相对于环境约束和就业约束更加严格。(2)在就业约束情景方案中,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为高端服务业,天津市应主要发展现代工业,河北省则应聚焦于发展现代工业和传统服务业。(3)在环境约束情景方案中,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立足于降低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4)综合考虑以上约束条件的情景模拟,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优势,统筹目前各地的产业发展目标。北京应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转移不适宜本地发展的第一、第二产业;天津应坚持第二、第三产业并重,寻求自身优势产业;河北应改善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完善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投入产出 线性规划 能源环境 产业转移
原文传递
隐含水污染视角下的中国省际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姣 李朗 李科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121,共16页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省份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水污染及其构成来源,同时分析了农业水污染随贸易在省与省之间的净转移方向和数量,并依据水污染治理成本确定了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省份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水污染及其构成来源,同时分析了农业水污染随贸易在省与省之间的净转移方向和数量,并依据水污染治理成本确定了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水污染排放在全国各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省际之间确实存在大量的水污染转移。转入区域主要为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渥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转出区域则主要为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依据各省份农业水污染的净转移方向,确定的生态补偿支付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和宁夏,其中北京市的支付补偿标准最高,为25.65亿元;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有辽宁、湖南、河北、吉林、甘肃、黑龙江、广西、江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新疆、海南、贵州、四川,其中河北省的受偿标准最高,为24.52亿元。考虑到农业水污染转移的复杂性及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数额的不对称性,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仍需充分发挥中央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隐含水污染 省际生态补偿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
原文传递
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SDA跨期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庆燕 方恺 丛建辉 《环境经济研究》 2019年第2期44-57,共14页
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省级地方政府加以分解落实。然而,省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各省区的消费碳排放与生产碳排放出现严重背离,可能影响各省区碳减排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本文选取典型的能源驱动型省份山西省为例,基于多区域... 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省级地方政府加以分解落实。然而,省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各省区的消费碳排放与生产碳排放出现严重背离,可能影响各省区碳减排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本文选取典型的能源驱动型省份山西省为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山西省与国内其他省市间贸易隐含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且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出"省份;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集聚式向扩散式发展的趋势;各影响因素对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减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规模效应显著地增加了碳排放转移,其他因素则既可减少也会促进碳排放转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建立健全省际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省市间低碳产品贸易等方面提出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及分区管控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恺 许安琪 +2 位作者 何坚坚 方创琳 刘庆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441-2454,共14页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方案.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环境足迹,并与基于行星边界分配的承载端相结合,评估了各国在水资源利用、土地...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方案.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环境足迹,并与基于行星边界分配的承载端相结合,评估了各国在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氮排放和磷排放方面的环境可持续性.进一步测度了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实现进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SDGs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分区管控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多数国家的土地、碳、氮、磷足迹均已超过其对应环境边界,"一带一路"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减贫、健康等涉及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SDGs实现程度较高,而经济增长、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SDGs则亟待突破;与环境可持续性呈现协同关系的SDGs应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而呈权衡关系的SDGs则要防范其实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根据各国的环境可持续性和SDGs实现情况,识别了绿色先行、重点开发、绿色转型和风险防控四类可持续发展分区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可持续发展目标 环境足迹 行星边界 环境可持续性 多区域投入产出
原文传递
中国省区间贸易隐含PM_(2.5)的测算及其空间转移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乐英 钟章奇 +1 位作者 刘昌新 王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共同而又有区别"的污染治理政策是实现区域联防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而随着省际贸易加强,难免导致污染物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本文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省区间省际贸易隐含PM_(2.5)进行核算... 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共同而又有区别"的污染治理政策是实现区域联防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而随着省际贸易加强,难免导致污染物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本文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省区间省际贸易隐含PM_(2.5)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省际贸易隐含PM_(2.5)约占总PM_(2.5)排放的1/3,经济危机使得省际贸易隐含PM_(2.5)量变小,但贸易隐含PM_(2.5)在以生产计算的PM_(2.5)排放中的作用在增大。东部省区的省际调出贸易隐含PM_(2.5)主要由最终消费部分导致,而中、西、东北省区则主要为中间投入部分导致,在控制贸易隐含排放时,需对不同调出类型省区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省际调入贸易隐含PM_(2.5)主要由中间投入过程贸易隐含PM_(2.5)构成,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不同省区间共同生产完成,区域联合治污显得尤为必要。东北、西部、中部省区由固定资本形成导致的省际贸易隐含PM_(2.5)比例要高于东部省区,可见政策导向也是造成贸易隐含排放的原因之一。需重点控制省际贸易隐含PM_(2.5)排放量较高建筑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除河北、山东外,东部省区均为省际贸易隐含PM_(2.5)净调入省份,中、西部、东北省区中则多为省际贸易隐含PM_(2.5)净调出省份。经济危机使得省际间净贸易隐含PM_(2.5)的转移量变小,但并未改变其转移趋势。净调入省区需相应的补偿净调出省区,或对其进行技术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 贸易隐含排放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跨区域补偿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邢贞成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84-99,共16页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设计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6%,且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人口稠密及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碳排放责任,不过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结构有所差异。工业发达的内陆省份具有较高的生产侧责任,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侧责任。因此,碳补偿方向主要表现为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补偿,同时补偿量受双方贸易产品碳强度差异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差异,省域间的碳补偿量与碳补偿额并非完全一致。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本文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合作减排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碳转移 排放责任 碳补偿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伟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150,共10页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明显较多。(2)区域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沿海省份贸易增加值比重低于其他内陆省份。(3)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程度整体提升,沿海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内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4)区域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明显的“三大增长极”周边效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周边省份相对较高。(5)区域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球价值链,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国内价值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区域增加值供需偏好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和“沿海”效应,各区域增加值主要流向和来源于相邻地区或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区域间投入产出
下载PDF
跨省贸易中水污染物与增加值的虚拟转移及其环境不平等测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楚雄 张光杰 李科 《环境经济研究》 2020年第2期18-33,共16页
关注跨省贸易中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的不平等性对于完善消费端责任原则以及更公平地分配污染治理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污染物排放为例,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追踪了由于最终消费导致的水污染物和增加值的跨省转移,并量化其环境不... 关注跨省贸易中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的不平等性对于完善消费端责任原则以及更公平地分配污染治理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污染物排放为例,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追踪了由于最终消费导致的水污染物和增加值的跨省转移,并量化其环境不平等程度。结果表明:各省份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较大,农业部门相比工业部门占据了更多的水污染物排放量。山东、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倾向于保留增加值而将水污染物外包给其他省份,宁夏、青海等欠发达省份则与之相反。水污染物与增加值的空间转移特征表现为发达省份与周边省份的流动以及向欠发达省份的远距离传输。此外,根据环境不平等测度结果,可将转移模式划分为环境受损经济受益型、环境受益经济受损型、环境经济双受益型、环境经济双受损型四类。基于此,本文建议应开展跨省份、跨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政府在跨省份水污染治理中可施行分类分级管控与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端责任 环境不平等 多区域投入产出 水污染物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分析——基于MRIO模型
12
作者 陈籽旭 邵星萤 力颖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水资源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揭示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区域间虚拟水资源核算体系,... 水资源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揭示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利用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区域间虚拟水资源核算体系,测算2017年中国贸易隐含虚拟水流量,从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和国际循环3个循环结构揭示中国虚拟水流动格局特征,为中国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建议。结论如下:1)中国虚拟水贸易呈现内循环占主体、国际循环占比较少的分布特征,其中内循环平均占比超过90%,省内循环平均占比超过70%,即区域间循环比重较少;2)虚拟水贸易的转移格局与中国区域水资源禀赋存在分布差异,经济较发达的丰水地区水资源最终需求呈现对外的极大依赖性,相反水资源稀缺地区对省际虚拟水流入依赖度较低。结果表明,中国应强调国内循环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依托虚拟水战略,打破省际壁垒,鼓励提高区域间循环比例,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双循环 虚拟水 流动格局
下载PDF
区域间产业关系视角下税收竞争的影响机制--兼论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
13
作者 王成 孟渤 《金融经济》 2024年第7期10-21,76,共13页
税收对国内外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税收竞争理论,从区域间产业关系的视角探讨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先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间复杂的产业关系对税收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继而进一步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拟我... 税收对国内外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税收竞争理论,从区域间产业关系的视角探讨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先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间复杂的产业关系对税收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继而进一步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拟我国减税降费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验证了数理模型的论断。研究发现,在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区域间产业互补的税收竞争不再是“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反而实现互利共赢。因此,我国采取减税降费政策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竞争 产业关系 减税降费 多区域投入产出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结构分解
14
作者 吴乐英 赵义义 +1 位作者 苗长虹 杜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37-8750,共14页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路径;通过结构分解方法,追踪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区域内外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区域内外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呈净贸易隐含碳转出区域,主要由中间投入的贸易方式进入其他各省的生产需求时导致。该流域的生产供应和整体需求正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对东南沿海省份的供应和需求正逐渐减少。区域外的最终需求和本地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出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区域内的最终需求和区域外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入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此外,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是影响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前者对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后者则主要起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贸易隐含碳排放 结构分解
下载PDF
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流动格局及其产业链路径
15
作者 吴乐英 赵义义 +2 位作者 苗长虹 钟章奇 杜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0-2162,共13页
【目的】能源相关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厘清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及关键部门的产业链路径,对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实现中国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 【目的】能源相关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厘清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及关键部门的产业链路径,对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实现中国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探索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演变以及关键部门的产业链路径。【结果】①黄河流域整体为生产型能源区域,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石油及化学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是流域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3个部门。②流域内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总体上是高效的,从低能耗强度省份向高能耗强度省份延伸;而流域与区域外省份间的贸易隐含能源格局则相反。关键的区域外省际产业链路径主要服务于东南沿海省份以及直辖市的建筑部门和其他服务业的最终需求。③流域内87.7%的能耗集中在前5个生产层,前50条产业链路径转移了全部能源消耗的34.7%,且多是为了满足建筑业的最终需求。【结论】黄河流域可利用低能耗强度地区向高能耗强度地区的产业链减少能耗总量,以及在产业链关键节点省份间建立资本技术合作体系的有效措施来实现能耗总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源消耗 产业链 多区域投入产出 结构路径分析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的时空演化路径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旭 耿涌 +1 位作者 吴瑞 许月 《环境经济研究》 2021年第4期85-101,共17页
水资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深入识别消费侧水资源消耗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危机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揭... 水资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深入识别消费侧水资源消耗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危机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揭示了消费侧各省份由最终需求引起的水资源消耗、虚拟水贸易以及水资源关键传导路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显示:相较于2012年,2017年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以及固定资产最终需求产生的水足迹增长趋势明显,并且省际净虚拟水进口的增长幅度较大;农业部门是各省份水资源消耗的关键部门;2017年各省份直接水资源消耗路径依赖其省份内传导趋势增强,间接水资源消耗路径较为多元化并且省际间关联作用较强。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各省份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绿色化消费模式、高效的虚拟水贸易循环模式以及水资源关键传导部门产业链危机应对等方面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结构路径分析 虚拟水贸易 水足迹
下载PDF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八大经济区出口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志鹏 郑蕾 李方一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51-1663,共13页
论文基于200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结合线性规划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出口结构优化。结果表明:2007—2010年需要提高服务业和农业的出口比重,同时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论文基于200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结合线性规划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出口结构优化。结果表明:2007—2010年需要提高服务业和农业的出口比重,同时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的出口比重,通过以上结构调整达到最优出口结构,可以实现在不增加碳、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基础上促使全国GDP分别提高6.84%和8.17%。东北区域、黄河中游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大西南区域和大西北区域需要降低的出口部门较多,且多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北部沿海区域需要提高的出口部门较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10年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和大西北区域的总体出口结构优化度比2007年有所提高。在八大经济区中,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由于区位优势,其出口结构整体优化度相对较高,而东北区域则最低。地理区位对于区域出口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八大经济区 出口结构 优化
原文传递
产业关联视角下中国碳排放核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柏 秦广鹏 杨红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CO_(2)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MRIO模型,结合边际和绝对指标对产业间生产和CO_(2)排放进行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分析,以识别关键减排部门和省份。研究发现,在后向关联...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CO_(2)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MRIO模型,结合边际和绝对指标对产业间生产和CO_(2)排放进行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分析,以识别关键减排部门和省份。研究发现,在后向关联中,广东为最大的碳流入省份,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及建筑部门为最大的碳流入产业,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的电热部门为重点减排行业。在前向关联中,山东为最大的碳流出省份,第三产业成为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力,重点减排行业包括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采选产品,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省份的服务业。供需双方的重点减排省份是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多区域投入产出 碳排放流 关键性识别 政策制定
原文传递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竹 窦新宇 +3 位作者 于颖 谭建光 孙韬淳 孟靖 《计量经济学报》 CSSCI CSCD 2023年第4期1225-1242,共18页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深入了解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有利于中国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并实现公平性发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本研究定量估计全球140个国家和...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深入了解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有利于中国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并实现公平性发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本研究定量估计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在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全球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并从具体行业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4年各国间的碳排放交换关系进一步加强,隐含碳排放规模同样不断扩大.2014年全球贸易二氧化碳转移量高达53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中国成为世界隐含碳排放出口的中心,承担了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贸易碳转移,而美国则成为进口中心.中国净出口隐含碳从2004年的956百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201百万吨,成为愈发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中国出口结构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的制造业,而进口结构涉及采矿业、普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部门.为减少隐含碳排放,中国应积极主张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核算机制,以确保中国获得公平合理的排放额度和排放权,整顿高污染行业,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加速低碳转型的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全球贸易 多区域投入产出 贸易策略
原文传递
非洲猪瘟疫情对中国省际生猪产业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王鑫 何忠伟 +1 位作者 刘芳 王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12-520,540,共10页
【目的】通过识别非洲猪瘟疫情下各省间产业损失的联系,不断完善生猪疾病防控体系,是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良药”。【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生产侧、消费侧角度测算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目的】通过识别非洲猪瘟疫情下各省间产业损失的联系,不断完善生猪疾病防控体系,是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良药”。【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生产侧、消费侧角度测算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分析各省生猪产量减少对外省生猪产业造成的损失。【结果】(1)生猪生产侧损失远高于消费侧损失,非洲猪瘟疫情对河南、辽宁、黑龙江、湖北、云南、山东、江苏影响较大,对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影响较少。(2)猪肉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具有跨区域性,生猪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易受外省生猪产品减少的影响,天津、上海、宁夏、重庆、北京、山东等生猪产业对外省加工制造类产业依赖度较高。【结论】未来的生猪产业损失评估应重视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产业防控政策重心应逐渐从恢复生产向优化产业结构过渡;动物疫病防控还应考虑动物疫病对生猪产业链协同性的影响,加强产业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产业 非洲猪瘟 疫情防控 经济损失 多区域投入产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