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PCC A1B情景的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多模式集合结果及其不确定性 被引量:68
1
作者 李博 周天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4期270-276,共7页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提供的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及A1B情景预估试验,讨论了全球增暖情景下21世纪中期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A1B情景下,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在-0.1~1.1mm/d,冬季降水变化在-0.2~0.2mm/d。模式对降水...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提供的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及A1B情景预估试验,讨论了全球增暖情景下21世纪中期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A1B情景下,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在-0.1~1.1mm/d,冬季降水变化在-0.2~0.2mm/d。模式对降水变化的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无论冬夏,预估的全国表面气温都将升高,升温幅度在1.2~2.8℃;随纬度升高,增暖幅度相应增大。模式对表面气温变化的预估能力强于对降水变化的预估能力。在A1B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冬季风则略为减弱,东亚夏季风雨带到达最北后南撤的时间较之20C3M滞后约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预估 多模式集合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 被引量:46
2
作者 刘长征 杜良敏 +3 位作者 柯宗建 陈丽娟 贾小龙 艾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685,共9页
多模式集合和降尺度技术是提升模式预测能力的有效工具。该文对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MODES)技术与业务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介绍。MODES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东京气候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 多模式集合和降尺度技术是提升模式预测能力的有效工具。该文对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预测(MODES)技术与业务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介绍。MODES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东京气候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4个气候业务季节预测模式输出场,利用EOF迭代、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和高相关回归集成4种统计降尺度方法以及等权平均、经典超级集合等集成方法进行全国月及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测。目前对MODES进行了夏季回报检验和约1年的实时业务应用。回报检验和业务应用表明,MODES对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月预测平均PS评分为76),对降水有一定预测技巧(月预测平均PS评分为68),具有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 统计降尺度 MODES
下载PDF
基于TIGGE资料的流域概率性降水预报评估 被引量:40
3
作者 赵琳娜 吴昊 +4 位作者 田付友 齐丹 狄靖月 段青云 王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08年7月1日至8月6日TIGGE-CMA资料存储中心的ECMWF、NCEP和CMA等业务中心1~10天的集合预报降水结果,结合淮河流域上游大坡岭—王家坝流域内19个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对流域内的日降水预报效果进行了基于降水等级划分的确定性TS评... 利用2008年7月1日至8月6日TIGGE-CMA资料存储中心的ECMWF、NCEP和CMA等业务中心1~10天的集合预报降水结果,结合淮河流域上游大坡岭—王家坝流域内19个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对流域内的日降水预报效果进行了基于降水等级划分的确定性TS评分、概率性Brier评分以及考虑所有降水强度概率的百分位降水评估,并对2008年7月22—23日的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进行了重点评估分析,探索了多模式概率预报降水面向流域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超级集合的TS评分和Brier评分优于单个中心的集合预报平均,集合平均由于平滑作用削弱了对长预报时效较强降水的预报能力;三套集合预报都体现部分成员具有捕捉实际降水的多种可能性;流域面雨量和单站百分位的分析表明: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强降水的预报能力逐渐减弱,而超级集合由于考虑了更多的降水可能性,预报强降水的量级和空间分布同观测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性降水预报 TIGGE 多模式集合 降水评估
下载PDF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延伸期多模式集成预报 被引量:36
4
作者 崔慧慧 智协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基于TIGGE资料中心提供的CMC、ECMWF、UKMO及NCEP四个集合预报中心2008年7月1日—9月30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10~15d延伸期集合预报产品,首先采用Talagrand分布及离散度—误差关系评估了单个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然后分别利用多模... 基于TIGGE资料中心提供的CMC、ECMWF、UKMO及NCEP四个集合预报中心2008年7月1日—9月30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10~15d延伸期集合预报产品,首先采用Talagrand分布及离散度—误差关系评估了单个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然后分别利用多模式集成平均(Ensemble Mean,EMN)、消除偏差集成平均(Bias-Removed Ensemble Mean,BREM)及多模式超级集合(Multi-model Superensemble,SUP)对地面气温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由于逐日的延伸期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因此人们更关注延伸期预报对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对各个集合预报系统的逐日预报资料以及逐日"观测"资料做滑动平均,并对处理后的资料进行多模式集成,最后对超级集合预报的训练期长度进行调试,以获得最佳训练期长度。结果表明,四个集合预报系统的离散度相对于均方根误差都偏小,ECMWF预报效果最好,NCEP次之,UKMO预报效果最差。EMN、BREM及SUP三种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预报效果均优于单个系统且SUP对预报效果的改善最明显。滑动平均后,预报误差进一步降低,且滑动步长越长,误差越小。对于SUP的训练期,逐日预报和3d滑动平均10~12d预报最佳训练期长度为75d;13~15d预报最佳训练期长度为35d;5d及7d滑动平均其训练期长度在各个时效均以35d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 多模式集成 滑动平均 训练期
下载PDF
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及其分析与检验 被引量:34
5
作者 周兵 赵翠光 赵声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104-109,共6页
基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对德国、日本、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和我国T213模式的夏季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模式对目标区域预报能力的分析,分别应用神经元网络预报技术和基于Ts评分的客观多模式权重系数法(ME)... 基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对德国、日本、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和我国T213模式的夏季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模式对目标区域预报能力的分析,分别应用神经元网络预报技术和基于Ts评分的客观多模式权重系数法(ME),建立了4个模式的集合预报方法,并应用于2005年汛期业务运行。结果表明:ME对短期降水预报技巧高于简单集合平均,因此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预报 神经元 降水预报
下载PDF
基于集合成员订正的强降水多模式集成预报 被引量:35
6
作者 智协飞 赵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基于TIGGE资料集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英国气象局(UKMO)、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中国气象局(CMA)5个气象预报中心2016年5月1日-8月31日中国地区逐日起报预报时效为24~168 h的24 h累积降水量集合预... 基于TIGGE资料集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英国气象局(UKMO)、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中国气象局(CMA)5个气象预报中心2016年5月1日-8月31日中国地区逐日起报预报时效为24~168 h的24 h累积降水量集合预报的结果,对各个集合预报成员进行了频率匹配法的订正,并对订正前后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频率匹配法订正后的降水预报,有效改善了集合平均预报中强降水(日降水量25 mm以上)预报由平滑作用产生的量级偏小现象,使预报的降水量级更接近实况,但对降水落区预报改进不明显。基于卡尔曼滤波技术的集成预报效果优于基于线性回归的超级集合预报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预报,对强降水落区的预报较单模式更优。基于集合成员订正的降水多模式集成预报在强降水的落区预报和降水中心的量级预报更接近实况,效果优于原始多模式集成预报与单模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匹配法 集合预报 多模式集成 预报误差 TS评分
下载PDF
一种用于构建用户画像的二级融合算法框架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恒超 林鸿飞 +4 位作者 杨亮 徐博 魏晓聪 张绍武 古丽孜热.艾尼外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1,共5页
用户画像是根据用户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构建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是给用户贴"标签"。基于用户的查询词历史记录,提出一种用于预测用户多维标签的二级融合算法框架。在第一级... 用户画像是根据用户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构建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是给用户贴"标签"。基于用户的查询词历史记录,提出一种用于预测用户多维标签的二级融合算法框架。在第一级模型中,分别在各个标签预测子任务上建立多种模型,使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与Trigram特征相结合来抽取用户用词习惯的差异,使用doc2vec浅层神经网络模型来抽取查询词的语义关联信息,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抽取查询词之间的深层语义关联信息。实验表明,doc2vec在处理用户查询这样的短文本相关任务时有着相对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在第二级模型中,针对用户画像这样的多标签预测任务,使用XGBTree模型及Stacking多模型相融合的方法提取出用户各标签属性之间的关联信息,使得平均预测准确率进一步提高了2%左右。在2016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组织的大数据竞赛《大数据精准营销中搜狗用户画像挖掘》中,所提二级融合算法框架在894支队伍中夺得了冠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画像 标签预测 短文本分类 多模型融合
下载PDF
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季节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8
作者 柯宗建 张培群 +1 位作者 董文杰 王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4-1002,共9页
利用DEMETER计划多个模式的模拟资料研究1959~2001年多模式集合预报的季节降水在中国区域的表现,并结合最优子集回归(OSR)方法对中国区域的季节降水进行降尺度预报,比较其与多模式集合预报的技巧。研究表明:多个单模式在中国区域对... 利用DEMETER计划多个模式的模拟资料研究1959~2001年多模式集合预报的季节降水在中国区域的表现,并结合最优子集回归(OSR)方法对中国区域的季节降水进行降尺度预报,比较其与多模式集合预报的技巧。研究表明:多个单模式在中国区域对季节降水的模拟性能普遍较差,多元线性回归(MLR)集合的预报技巧不如集合平均(EM)。利用OSR方法进行降尺度预报可以极大改善中国区域季节降水的预报技巧。夏季,降水距平相关系数(ACC)在长江以南、西藏以及内蒙古中部等地区提高很显著,ACC在中国区域的平均达到0.29,明显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与多元线性回归集合。冬季,OSR方法可以改善多模式集合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低的预报技巧。概率Brier技巧评分(BSS)也表明了OSR方法对季节降水预报的改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OSR方法在中国区域能明显提高季节降水的预报技巧,但是其选取的预报因子与中国区域季节降水的物理机制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子集回归 降尺度 多模式集合 季节预测
下载PDF
多模式集合预报及其降尺度技术在东亚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康红文 祝从文 +1 位作者 左志燕 张人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利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站点月平均降水进行预报。预报变量是北京1个站、韩国60个站和曼谷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预报因子是从多个业务动力季节预报模式输出的多个大尺度变量... 利用动力季节模式输出的匹配域投影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站点月平均降水进行预报。预报变量是北京1个站、韩国60个站和曼谷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降水,预报因子是从多个业务动力季节预报模式输出的多个大尺度变量。模式回报数据和站点观测降水数据时段是1983—2003年。降尺度预报降水的技巧是在交叉验证的框架下进行的。匹配域投影方法是设定一个可以活动的窗口在全球范围内大尺度场上进行扫描,寻求与目标站点降水最优化的因子和最相关的区域,目标站点的降水变率就是由该匹配域上大尺度环流场信息决定的。最终预报是用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DMME)。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能显著地提高站点降水的预报技巧。北京站,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的预报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可以提高到0.71;韩国地区,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平均技巧提高到0.75;泰国,多个降尺度模式预报结果的集合预报技巧是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动力模式 降尺度 多模式集合
下载PDF
The China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lood-Season Prediction in 2018 被引量:20
10
作者 Hong-Li REN Yujie WU +9 位作者 Qing BAO Jiehua MA Changzheng LIU Jianghua WAN Qiaoping LI Xiaofei WU Ying LIU Ben TIAN Joshua-Xiouhua FU Jianqi SU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540-552,共13页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skill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ng related uncertaintie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localized operation outputs of ...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skill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ng related uncertaintie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localized operation outputs of Chinese climate models and imported forecast data of som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al models,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has established the China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version 1.0 (CMMEv1.0) for monthly-seasonal prediction of primary climate variability modes and climate elements. We verified the real-time forecasts of CMMEv1.0 for the 2018 flood season (June-August) starting from March 2018 and evaluated the 1991-2016 hindcasts of CMMEv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CMMEv1.0 has a significantly high prediction skill for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especially for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dditionally, its prediction skill for the North Atlantic SST triple (NAST) mode is high, but is relatively low for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mode. Moreover, CMMEv1.0 has high skills in predict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n the June-July-August (JJA) season. The JJA air temperature in the CMMEv1.0 is predicted with a fairly high skill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while the JJA precipitation exhibits some skills only in north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For real-time forecasts in March-August 2018, CMMEv1.0 has 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ENSO phase transition from cold to neutral 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nd captures evolutions of the NAST and IOD indices in general. The system has also captur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summer WPSH and EASM indices in 2018, except that the predicted EASM is slightly weaker than the observed. Furthermore, CMMEv1.0 has also successfully predicted warmer air temperatur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captured the primary rainbelt over northern China, except that it predicted much more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el ensemble China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CMME) real-time FORECAST SKILL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水蜜桃气候品质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栋 金志凤 +2 位作者 丁烨毅 黄鹤楼 王治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2-2540,共9页
基于气象要素的品质评价模型(气候品质)较生理生化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更简便易行,但目前气候品质模型不确定性较大,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2006—2016年奉化和2015—2016年慈溪地区水蜜桃品质因子和气象观测资料,将Monte Carlo法和TS... 基于气象要素的品质评价模型(气候品质)较生理生化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更简便易行,但目前气候品质模型不确定性较大,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2006—2016年奉化和2015—2016年慈溪地区水蜜桃品质因子和气象观测资料,将Monte Carlo法和TS评分(threat score,TS)分析法相结合,构建水蜜桃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以提高对综合品质评估的精度,并利用模型对浙江地区水蜜桃气候品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onte Carlo法可将综合品质评估的不确定性缩小21%(16%~26%);利用TS评分分析法构建的气候品质集合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基于品质因子构建的综合品质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7,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和0.02,较单一模型的模拟精度明显提升;1971—2000年,浙江省水蜜桃品质的气候倾向率为-0.02·10 a-1,21世纪初期气候倾向率达-0.05·10a-1,且年际波动增大;全省水蜜桃气候品质为0.55(0.49~0.63),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基于Monte Carlo和TS评分分析法构建的水蜜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浙江地区水蜜桃综合品质,为大范围水蜜桃品质精细化评估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模型 MONTE Carlo 综合品质 精细化评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多模式集合方案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概率季度预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3-191,共9页
借助ENSEMBLES计划提供的5个海-气耦合模式(CGCM)的多初值后报降水资料,采用常用的4种多模式集合方案,即等权集合(EE)、对单个集合成员先订正再等权集合(Cali-EE)、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集合方案(MLR)、基于贝叶斯统计学的集合方案(Bayes)... 借助ENSEMBLES计划提供的5个海-气耦合模式(CGCM)的多初值后报降水资料,采用常用的4种多模式集合方案,即等权集合(EE)、对单个集合成员先订正再等权集合(Cali-EE)、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集合方案(MLR)、基于贝叶斯统计学的集合方案(Bayes),制作1960—2005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概率密度函数(PDF)季度预测。在此基础上,比较最优(技巧最高)集合方案与气候学预测(衡量概率密度函数预测是否有技巧的基准)的技巧,初步评估目前基于多模式集合方案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概率密度函数季度预测能力。结果表明,Bayes方案在华南最优,Cali-EE在长江流域、江淮流域以及中国北方的中部最优,MLR在中国北方的东部最优;基于这些最优集合方案的概率密度函数预测产品均具有高校准度,且其锐度高于或接近气候学预测;并且,对于所有区域,最优集合方案的预测技巧总是高于气候学预测,这暗示即使不提取模式其他变量中所包含的预测信息,对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季度预测,常用的多模式集合方案也已具备制作有技巧的概率密度函数预测产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 不确定性 概率密度函数 季度预测 降水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汛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超辉 王铁 +2 位作者 谭言科 李崇银 许园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7,共9页
利用AREM、MM5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短期天气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和边界层方案构成15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我国汛期时段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2003... 利用AREM、MM5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短期天气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和边界层方案构成15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我国汛期时段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2003年汛期(7月)预报中的应用,预报对象主要包括降水、500 hPa位势高度和700 hPa相对湿度。试验结果表明:(1)由AREM、MM5和WRF模式构成的多模式集合对以上要素的集合预报总体效果比其任一单个模式的集合预报效果好;(2)对于降水的集合预报,单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结果对多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有影响。且对于不同的降水临界值影响不同;当降水临界值较小时,单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多模式集合效果影响较小;当降水临界值较大时,影响较大,甚至可以影响多模式集合的集合平均预报成败;(3)对于降水、500 hPa位势高度和700 hPa相对湿度,其单个模式以及多模式的48 h集合预报对确定性预报的改善度都比24 h的显著。(4)对于形势预报和相对湿度预报,多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明显比同期T213模式的预报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集合预报 多模式集合 江淮汛期 汛期降水
下载PDF
多模式集合预估21世纪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情景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秀萍 徐宗学 程华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2-1635,共14页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4)的14个全球气候耦合模式对中国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预估了该地区21世纪的降...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4)的14个全球气候耦合模式对中国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预估了该地区21世纪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同时,还分析了14个气候模式对1961-1999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且根据Taylor方法选取具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做集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气候模式对淮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大多数模式模拟的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选取的模式集合可以明显改善模式的模拟能力,但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淮河流域降水和气温未来情景的预估表明,各模式给出的情景结果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模拟的21世纪气候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即气温持续增加,降水出现区域性增加;还重点分析了14个模式集合的结果在2010-2039年、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3个时段的年平均、季节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段的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情景下都是逐渐增加的,A2情景下增幅最显著,B1情景下增幅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 气温 降水 淮河流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模式短期集合降水概率预报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超辉 王铁 +2 位作者 谭言科 李崇银 许园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14,共9页
利用AREM、MM5和WRF3个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积云参数化和边界层方案组合构成15个集合成员,对中国2003年7月汛期降水分别采用平均法、相关法、Rank法开展多模式短期集合降水概率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上述3种方法制作的多模式短期集合概... 利用AREM、MM5和WRF3个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积云参数化和边界层方案组合构成15个集合成员,对中国2003年7月汛期降水分别采用平均法、相关法、Rank法开展多模式短期集合降水概率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上述3种方法制作的多模式短期集合概率预报都能对降水落区及中心做出较准确的预报,但平均法和相关法易使降水落区虚假放大,Rank法则能较好地刻画降水落区边界及强度,其概率预报效果优于平均法和相关法结果。采用BS(Brier score)、RPS(ranked probability score)评分和ROC(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对3种方法的降水概率预报效果评价时发现,对某一临界值等级的概率预报,3种方法结果差异较小;但对某一天降水概率预报结果的综合评价表明,Rank法显著优于前两种方法;降水强度大、范围广的降水的RPS评分和各级的BS评分较高,表明多模式降水概率预报也具艰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多模式集合 江淮汛期 汛期降水 概率预报
下载PDF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在地面温度多模式集成预报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雷彦森 蔡晓军 +2 位作者 王文 李江峰 李倩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6-814,共9页
基于TIGGE资料集中的ECMWF、CMA和JMA的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加权集成、回归集成和消除偏差集成等线性集成方式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集成,对我国大部开展地面2 m温度在24 h、48 h和72 h预报时效的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通过对2... 基于TIGGE资料集中的ECMWF、CMA和JMA的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加权集成、回归集成和消除偏差集成等线性集成方式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集成,对我国大部开展地面2 m温度在24 h、48 h和72 h预报时效的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通过对2013年1—6月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GABP集成预报效果有较大提升,均方误差明显小于各单一模式预报。GABP集成的误差分布在新疆和华北均方误差较大,但是在预报效果改进上GABP集成在西部地区相对单一模式的误差减小更加明显。在进行几种多模式集成方式时,GABP集成相比线性方法预报结果更加精准。对于天气过程个例的预报,GABP集成预报出预报量的变化趋势,预报效果优于单一模式和线性集成预报。无论是较长时间段还是短时间的天气过程,在改进预报效果上GABP集成都起到了最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多模式集成 温度预报
下载PDF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Climate Change Hot-Spots in East Asia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影 高学杰 F.GIORG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 (RCCI)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hot-spots under 21st century global warming over East Asia. The RCCI is calculated on a 1-degree resolution grid from the ensemble of CMIP3 simulat...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 (RCCI)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hot-spots under 21st century global warming over East Asia. The RCCI is calculated on a 1-degree resolution grid from the ensemble of CMIP3 simulations for the B1, AIB, and A2 IPCC emission scenarios. The RCCI over East Asia exhibits marked sub-regional variability. Five sub-regional hot-spots are identified over the area of investigation: three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Northeast China, Mongolia, and Northwest China), one in eastern China, and on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ibutions from different factors to the RCCI are discussed for the sub-regions.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hot-spots throughout the 21st century shows different speeds of response time to global warming for the different sub-regions. Hot-spots firstly emerg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Mongolia. The Northeast China hot-spot becomes evident by the mid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it is the most prominen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While hot-spots are generally evident in all the 5 sub-regions for the A1B and A2 scenarios, only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orthwest China hot-spots emerge in the B1 scenario, which has the lowest greenhouse gas (GHG) concentrations. 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ubregional hot-spots show a rather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dependency on the GHG concentration and on the differe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C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 multi-model ensemble sub-regional hot-spot East Asia
下载PDF
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和PDSI的黄河源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林燕 郑巍斐 +3 位作者 杨肖丽 王雨茜 张梦如 于洨晗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99,137,共6页
针对黄河源区干旱情势逐年加剧的问题,采用CMIP5模型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的8个模型的统计降尺度结果,运用最优赋权的多模式集合技术进行多模式集合优化,构建两种排放情景(RCP4.5、RCP8.5)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构... 针对黄河源区干旱情势逐年加剧的问题,采用CMIP5模型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的8个模型的统计降尺度结果,运用最优赋权的多模式集合技术进行多模式集合优化,构建两种排放情景(RCP4.5、RCP8.5)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源区的VIC模型,结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分析黄河源区干旱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流域在基准期(1961-1990年)的PDSI变化较为平稳,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未来时期(2021-2050年)PDSI则显著增加。在1961-1990年,黄河源区大多数地区干旱发生的频次在10次左右,平均干旱历时在4~10个月,平均烈度为6~24。在未来时期两种情景下,干旱的平均历时和平均烈度相较于基准期有所减少,且RCP8.5情景下的变幅明显高于RCP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多模式集合 VIC模型 帕尔默干旱指数 干旱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技术的热带气旋降水预报试验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亚洲 李盛林 +1 位作者 邓文彬 梅华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2期26-33,共8页
利用中尺度AREM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降水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构成的10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热带气旋降水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热... 利用中尺度AREM和WRF模式为试验模式,由对降水预报结果影响颇大的积云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构成的10个集合预报成员,开展有限区域多模式短期集合预报在热带气旋降水预报中的应用与研究。分别研究了单个模式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合预报在热带气旋"天鹅"(0907)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1)WRF模式集合预报效果整体上要优于AREM模式,由AREM和WRF模式构成的多模式集合预报优于单个模式集合预报。(2)不同降水临界值对集合预报影响不同,当临界值较小时,集合预报效果较好,当临界值较大时,集合预报效果较差。(3)热带气旋强度的突然增强,会导致集合预报效果变差。(4)热带气旋登陆前降水集合预报最差,但不同降水临界值对应出现的时间不同,当降水临界值较大时,出现的时间靠近登陆时间,当降水临界值较小时,出现的时间则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集合预报 多模式 热带气旋降水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梁玉莲 韩明臣 +1 位作者 延晓冬 赖雨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4,共7页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纪全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西藏地区,其次为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敏感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排放情景对应更高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对RCCI指数贡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的大小依次为Δσ_T>Δσ_p>ΔR>RWAF。冬夏两季温度变化的大值区与RCCI指数的大致区分布一致,RCCI大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决定。而夏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则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合 气候变化指数 敏感性 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