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读“孤岛电影”《木兰从军》:一种互文性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东煜 《民族艺林》 2022年第2期64-71,共8页
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当下,电影因视听综合的本体特征而产生了异乎文学作品等传统文本的传播效果,电影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也愈发引人关注。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先锋力量在“孤岛时期”得以发挥,其观照现实、教育改良社会民众的自觉和20世... 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当下,电影因视听综合的本体特征而产生了异乎文学作品等传统文本的传播效果,电影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也愈发引人关注。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先锋力量在“孤岛时期”得以发挥,其观照现实、教育改良社会民众的自觉和20世纪20年代民族电影初盛时烙入影人骨髓的电影艺术观一脉相承。本文试从互文性角度出发,重读“孤岛电影”古装片代表作《木兰从军》,以期拓展认识其在影史上的特殊位置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电影 古装片 互文性 《木兰从军》 电影艺术观
下载PDF
巾帼英雄的“还魂”与“重构”——抗战时期“木兰从军”新编历史剧创作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裴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7,共12页
"木兰从军"题材的戏剧创作在20世纪四十年代呈现出众多剧作家共同参与、群体改编的态势。战时"花木兰"舞台形象的塑造彰显出保家卫国的时代语境与抗战救亡的国族话语对旧史料的文学重构,凝聚着整个民族"自我&q... "木兰从军"题材的戏剧创作在20世纪四十年代呈现出众多剧作家共同参与、群体改编的态势。战时"花木兰"舞台形象的塑造彰显出保家卫国的时代语境与抗战救亡的国族话语对旧史料的文学重构,凝聚着整个民族"自我"疗救与抗争的历史想象。遗憾的是,由于女性意识观照的缺席使得木兰形象成为了一个雄性化的英雄符号。而舞台功利性的强化与艺术审美性的消隐,最终导致四十年代"花木兰"题材历史剧只是昙花一现而未成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从军 历史剧 改编 抗战 历史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