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巧凤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5-47,共3页
为探讨灸法补泻的效应 ,收集并整理历代相关文献 ,从施灸刺激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灸有补泻 ,而生理刺激量达到的快慢决定着灸法的补泻效应 ,维持生理刺激量可以使灸法效应持续。客观量化灸法刺激有助于掌握最佳刺激量 ,提高灸法的临... 为探讨灸法补泻的效应 ,收集并整理历代相关文献 ,从施灸刺激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灸有补泻 ,而生理刺激量达到的快慢决定着灸法的补泻效应 ,维持生理刺激量可以使灸法效应持续。客观量化灸法刺激有助于掌握最佳刺激量 ,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 ,但这受诸多因素影响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补泻 刺激量 灸法效应
下载PDF
“灸疮”考辩 被引量:8
2
作者 马芳芳 王一辰 +7 位作者 林殷 廖艳 张聪 潘诗霞 柯秀慧 赵丰润 李孟慧 韩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385-389,共5页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艾灸 灸疮 发灸疮 化脓灸 灸感 灸效 考辩
下载PDF
电针对应激大鼠5-HT NOS及胃粘膜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舜丽 许冠荪 +2 位作者 王振玖 陈全珠 焦洁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年第8期493-494,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5HT、NOS和NO的变化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生化法测定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窦及胃体粘膜5HT、NOS及血清5HT、NO的含量,分析其电针后的变化,并对应激前后电针引起它们含... 目的观察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5HT、NOS和NO的变化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生化法测定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窦及胃体粘膜5HT、NOS及血清5HT、NO的含量,分析其电针后的变化,并对应激前后电针引起它们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电针使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下降(271±040→186±069,P<001).电针使应激大鼠胃粘膜NOS水平趋近正常对照组,应激前先电针比应激后电针的变化更为显著;电针使胃粘膜5HT水平回落(μg/g湿重,691±308→451±162,P<001).电针使应激大鼠血清NO水平回升(μmol/L,578±149→791±111,P<005).血清5HT及5HIAA含量持续增高.结论电针刺激使胃粘膜损伤大鼠NOS和NO趋近正常,使胃粘膜增高的5HT回落,同时诱导释放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粘膜 血清素 一氧化氮合酶 针灸疗法
原文传递
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功能成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赖新生 黄泳 +5 位作者 唐安戊 唐纯志 杨君军 李东江 曾统军 邹燕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治疗,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治疗,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百会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B组加用百会穴后,VD患者患脑额叶、丘脑、尾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额叶、顶叶、枕叶、丘脑、豆状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VD患者患脑额叶、颞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的A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能够相对特异地作用于VD患者的各脑叶和小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针灸疗法 百会 脑/针灸效应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下载PDF
针刺风府、哑门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冯淑兰 郭振球 谢国荣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61-64,共4页
通过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与针刺常规治疗穴对照,治疗中风偏瘫(脑血栓)53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红细胞SOD、血浆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的治疗组(T组)基本痊愈率为48.26%,且能... 通过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与针刺常规治疗穴对照,治疗中风偏瘫(脑血栓)53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检测治疗前后红细胞SOD、血浆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的治疗组(T组)基本痊愈率为48.26%,且能显著提高红细胞SOD活力,降低血浆MDA含量,其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府 哑门 中风 针灸疗法 偏瘫
下载PDF
激光针对兔胃电的影响及其传出途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邹移海 何智明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21-224,共4页
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植入浆膜下电极,观察激光针“足三里”穴对清醒家兔胃电变化及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对针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激光针组胃电波幅8例降低,均差值为-58±14μV,2例升高,均差值为41±29μV,电针组胃电波幅7例降低,... 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植入浆膜下电极,观察激光针“足三里”穴对清醒家兔胃电变化及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对针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激光针组胃电波幅8例降低,均差值为-58±14μV,2例升高,均差值为41±29μV,电针组胃电波幅7例降低,均差值为-73±16μV,3例升高,均差值为52±27μV,两组胃电波幅均差值与对照组比较 P<0.05和 P<0.01;激光针组和电针组针前频率分别为3.88±0.38次/分和4.02±0.31次/分,针后频率分剐为4.03±0.34次/分和4.03±0.33次/分,两组胃电频率针前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结果表明:光针后胃电波幅呈降低和升高两种变化,以降低为主,而胃电频率变化不明显,近似电针效应。另外,实验通过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胃电波幅先升后降,光针能够缩短波幅升高的程度和时间,提示激光针对胃电的效应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以外的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电 针炙效应 激光
原文传递
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病理结构的作用及影响
7
作者 肖生红 贺小英 +2 位作者 陈国蓉 唐纯志 冯淑兰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0%卵清蛋白注射液腹腔注射致敏,第15 d起隔天以1%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以激发(共6周)进行造模。采用电针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干预治疗,隔天1次,共6周。治疗结束时,... 目的:观察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0%卵清蛋白注射液腹腔注射致敏,第15 d起隔天以1%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以激发(共6周)进行造模。采用电针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干预治疗,隔天1次,共6周。治疗结束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豚鼠肺组织和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嗜酸粒细胞计数,并进行病理形态学测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出现了哮喘气道重构的病理学改变,地塞米松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的肺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但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相比较,电针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略高(P<0.05)。模型对照组气道纤维组织厚度、气道内膜厚度高于正常组,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都比模型对照组低(P<0.05);在小气道中,模型对照组气道平滑肌厚度高于正常组,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的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豚鼠背三针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减轻气道炎症反应;降低豚鼠大气道的气道纤维组织厚度、气道内膜厚度及小气道平滑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重构 针灸效应 哮喘 针灸疗法 豚鼠 疾病模型
下载PDF
悬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灸时、灸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任建坤 侯永春 +1 位作者 张唯 严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246-5249,共4页
目的:比较悬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不同灸时之间的疗效差异,寻求最佳灸时。方法:纳入12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悬灸15min)、治疗2组(悬灸30min)、治疗3组(悬灸60min)及治疗4组(悬灸90min),每组30例。结果:治疗1组... 目的:比较悬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不同灸时之间的疗效差异,寻求最佳灸时。方法:纳入12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悬灸15min)、治疗2组(悬灸30min)、治疗3组(悬灸60min)及治疗4组(悬灸90min),每组30例。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及治疗3组之间比较,在症状积分、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方面比较三组之间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3组与治疗4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悬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改善作用,灸时的长短是影响灸效的重要因素,60min的灸时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灸时长度,而大于60min的灸时未见到进一步改善灸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元穴 原发性痛经 灸时 灸效
原文传递
论灸壮与灸效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兵 王茎 +5 位作者 马强 曾永蕾 李庆羚 夏冉 李凌基 朱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40-2444,共5页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数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艾灸壮数的增加,灸效多随之提升;近现代名家用灸,贵在量足发灸疮。故对于急病、重病、慢病,应该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灸法,使用饱和灸量,结合灸感定灸位,适当发灸疮,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灸壮 灸量 灸效 刺激量 灸疮
原文传递
温和灸上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章海凤 芦薇 +2 位作者 康明非 黄仙保 付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230-523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vs非热敏灸感)温和灸上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施以温和灸,距离皮肤2-3cm,以患者自觉温热但不灼烫为度,艾灸治疗结束后,根据上印堂穴热敏灸感出现与... 目的: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vs非热敏灸感)温和灸上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施以温和灸,距离皮肤2-3cm,以患者自觉温热但不灼烫为度,艾灸治疗结束后,根据上印堂穴热敏灸感出现与否及出现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及非热敏灸感组,艾灸上印堂穴出现热敏灸感次数≥3次为热敏灸感组,<3次为非热敏灸感组。两组每次治疗45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热敏灸感组疗效优于非热敏灸感组(P<0.05);热敏灸感组愈显率为73.53%,与非热敏灸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腧穴悬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明显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疗法;热敏灸感的出现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过敏性鼻炎 灸感 灸效 上印堂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论灸法的“壮”“疮”与“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兵 王茎 +5 位作者 马强 曾永蕾 李凌基 朱梦 宫甜甜 朱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34-3638,共5页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灸壮 灸效 灸疮 辨证施量
原文传递
长蛇灸干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的灸时-灸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秀武 邓陈英 +4 位作者 黄平 刘航 江晓鸣 聂小峰 闵阿鹏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灸时长蛇灸干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防治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灸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0 min组、60 min组和90 min组,每组各30例。均每周于大椎穴... 目的:探讨不同灸时长蛇灸干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防治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灸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0 min组、60 min组和90 min组,每组各30例。均每周于大椎穴至腰俞穴施行长蛇灸1次,施灸时长分别为30 min、60 min和90 min,每周1次,共治疗12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阳虚质量表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统计治疗前1年内及治疗后1年内外感病发病次数。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阳虚质量表评分、F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0 min组、90 min组、60 min组阳虚质量表评分、FSS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治疗后1年内3组患者外感病发病次数均较治疗前1年内降低(P<0.01);治疗后1年内,30 min组、90 min组、60 min组外感病发病次数依次降低(P<0.05)。结论:长蛇灸对阳虚质反复外感病最佳疗效的施灸时间为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蛇灸 灸时 灸效 阳虚体质 外感病
原文传递
基于TTM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灸时-灸感-灸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婷婷 郑锐 +2 位作者 龚蕊 陈瑞雪 吴节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施灸时长的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灸感和疗效差异,探索灸时-灸感-灸效关系。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0例脾肾阳虚型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纳入60 min长蛇灸组(A组)和30 min长蛇灸组(B组),接受改... 目的比较不同施灸时长的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灸感和疗效差异,探索灸时-灸感-灸效关系。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0例脾肾阳虚型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纳入60 min长蛇灸组(A组)和30 min长蛇灸组(B组),接受改良长蛇灸治疗,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治疗结束时完成疲劳量表-14(FS-14)和脾肾阳虚中医证候量表评价。两组各随机抽取10例患者,在第1、12次的治疗前后完成共4次红外热断层成像(TTM)扫描,采用温度变化值作为灸感评价依据。结果随着疗程的增加,第12次治疗后,两组的疲劳程度及中医脾肾阳虚症状均得到改善,且A组在改善躯体疲劳方面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灸感均随疗程增加而增强;两组在第1次治疗时灸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增加,A组颈部传热、下肢传热、腹部透热程度较B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蛇灸治疗CFS时灸感与灸效密切相关,60 min长蛇灸的灸感与灸效均优于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长蛇灸 灸时 灸感 灸效 热断层成像扫描
下载PDF
圆利针伞形刺结合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灸时-灸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慧杰 张明明 +5 位作者 丁戊坤 栾仲秋 盛紫阳 毕述鹏 宋立群 吴建丽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8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圆利针伞形刺结合不同灸时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最佳施灸时间的筛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按照灸时不同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 目的:探讨圆利针伞形刺结合不同灸时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最佳施灸时间的筛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105例,按照灸时不同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5例。圆利针伞形刺,隔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 d。于大椎穴至腰俞穴区施行长蛇灸1次,施灸时长分别为30 min、45 min和60 min,每周1次,共治疗4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指地距离(FFD)、腰背肌耐力、血清P物质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治疗前,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VAS、ODI评分、FFD、P物质、炎症因子CRP和IL-6均低于A组,静、动态肌耐力均高于A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B组85.71%(30/35)和A组77.14%(27/35),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圆利针伞形刺结合60 min长蛇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长蛇灸 圆利针伞形刺 灸时 灸效
下载PDF
艾灸灸量增加之临床应用现状及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小霞 赵中亭 +1 位作者 海霞 刘晓玥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244-248,共5页
灸量与灸效密切相关,而灸量增加与创新灸法、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灸治时间、施灸频次、灸温、灸感等量学要素相关。从灸量增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成因两方面探讨加大灸量对灸效的影响,认为艾灸治疗量的增加对治疗艾灸优势病种疗效显著... 灸量与灸效密切相关,而灸量增加与创新灸法、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灸治时间、施灸频次、灸温、灸感等量学要素相关。从灸量增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成因两方面探讨加大灸量对灸效的影响,认为艾灸治疗量的增加对治疗艾灸优势病种疗效显著,以灸量大为艾灸特色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将是艾灸发展的新趋势,进而讨论当前灸量增加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量 灸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灸感量表评价的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不同施灸时长改良长蛇灸传热感差异及灸效研究
16
作者 罗宏 郑锐 +2 位作者 龚蕊 陈瑞雪 马婷婷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11期20-25,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长蛇灸不同施灸时长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传热感规律和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均采用改良长蛇灸疗法,治疗组(30例)单次施灸60 min,对照组(30例)单次施灸30 min... 目的:观察改良长蛇灸不同施灸时长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传热感规律和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均采用改良长蛇灸疗法,治疗组(30例)单次施灸60 min,对照组(30例)单次施灸30 min,每周3次,持续灸疗4周,共12次。每次治疗后进行传热感量表评分,且分别于基线、第2周(第6次治疗)和第4周(第12次治疗)评价疲劳量表-14。结果:两组分别于第8次、第11次达传热感峰值(VAS=17.90/17.77);第4周两组患者各项疲劳评分均较基线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躯体疲劳、疲劳量表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第2周阶段,治疗组灸感-灸效相关性较对照组更强,数量更多。结论:疗程是改良长蛇灸灸感累积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热感与灸效指标评分呈负相关,即传热感和灸效呈正相关;单次60 min改良长蛇灸较30 min具有更快达到最佳传热感和显著改善患者疲劳状态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蛇灸 慢性疲劳综合征 灸感 灸效
下载PDF
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灸量与灸效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玲 王芬 +4 位作者 许园园 蒋馨逸 应文强 缪轩磊 张波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讨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佳灸量。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灸量组、消敏灸量组和超敏灸量组,各40例,3组均采用热敏隔物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30 d。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讨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佳灸量。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灸量组、消敏灸量组和超敏灸量组,各40例,3组均采用热敏隔物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30 d。常规灸量组每次施灸时间为20 min,消敏灸量组每次施灸时间以该穴热敏灸感消失为度,超敏灸量组每次施灸时间为该穴热敏灸感消失后再灸20 min。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WOMAC指数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超敏灸量组、消敏灸量组治疗后WOMAC评分均低于常规灸量组(P<0.05),而超敏灸量组与消敏灸量组治疗后WOMAC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超敏灸量组、消敏灸量组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灸量组(P<0.05),而超敏灸量组与消敏灸量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最佳灸量为“消敏灸量”,即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应当按照“敏消量足”的灸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热敏隔物灸 灸量 灸效
下载PDF
三种不同动灸手法激发变应性鼻炎患者热敏灸感效率与灸效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张政 熊俊 +4 位作者 李军 周小红 廖凯 徐玲玲 华芳慧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7期1-4,8,共5页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动灸手法下,变应性鼻炎(AR)患者热敏灸感激发效率与灸疗的差异性,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回旋灸组(30例)、雀啄灸组(30例)和循经往返灸组(30例)。受试者均以印堂、...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动灸手法下,变应性鼻炎(AR)患者热敏灸感激发效率与灸疗的差异性,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回旋灸组(30例)、雀啄灸组(30例)和循经往返灸组(30例)。受试者均以印堂、神庭、迎香、肺俞等穴位为高发穴区探寻部位,分别予以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为探查方式,确定热敏灸穴位后进行系统治疗,每日1次,10次一疗程,共2个疗程。评价各组患者的灸感情况(灸感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灸感类型构成),比较各组患者治AR症状体征评分、鼻结膜炎生存(RQLQ)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雀啄灸组的灸感出现时间较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更早(P<0.05),灸感持续时间更长(P<0.05);三组灸感类型没有差异(P>0.05);雀啄灸组RQLQ评分、AR症状体征评分更低(P<0.05),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没有差异(P>0.05);回旋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愈显率为93.33%,循经往返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的愈显率高于回旋灸组、循经往返灸组(P<0.05)。结论:在以热敏灸疗法为干预措施治疗AR时,可施以雀啄灸的动灸手法以更高效地激发热敏灸感,维持更长时间的灸感及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变应性鼻炎 灸感 灸效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从穴位注射的药效作用探讨经穴-脏腑的相关性 被引量:39
19
作者 阳仁达 严洁 +2 位作者 易受乡 常小荣 林亚平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7-60,共4页
以大鼠“内关”穴注射硫酸异丙肾上腺素为途径,以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为指标,对药物注射后见效时间、维持时间、作用强度作了观察。结果发现:“内关”注射组对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明显强于同水平段的挠、尺侧及“足三里”对照组(P<0.... 以大鼠“内关”穴注射硫酸异丙肾上腺素为途径,以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为指标,对药物注射后见效时间、维持时间、作用强度作了观察。结果发现:“内关”注射组对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明显强于同水平段的挠、尺侧及“足三里”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经穴具有非经非穴不可比拟的药效作用,且这一种作用有着相对的穴位特异性,而对心率影响不大。且“内关”注射组的作用也明显强于肌肉注射组(P<0.05),而与静脉注射组相当(P>0.05),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 脏腑 内关 水针疗法 异丙肾上腺素 心肌
下载PDF
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用的内分泌机制探讨 被引量:23
20
作者 马良宵 朱江 张露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4-648,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留针时间的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用的内分泌机制。方法选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应用2×2析因试验设计方法,分为4个电针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以血清前列腺素E2(PGE2)、雌二醇(E2)和...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留针时间的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用的内分泌机制。方法选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应用2×2析因试验设计方法,分为4个电针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以血清前列腺素E2(PGE2)、雌二醇(E2)和孕酮(P)为指标。结果先针合谷穴、次针三阴交穴后二穴共同留针时间的长短对血清PGE2含量有显著影响,留针5min水平较20min水平能显著提高血清PGE2含量,并使E2/P值升高。而单独先针合谷穴期间的留针时间长短仅对血清P含量有显著影响,留针40min较20min能显著提高血清P含量。只有先针合谷穴20min,再加针三阴交穴5min的时间组合能显著升高血清PGE2、E2含量及E2/P值。结论不同留针时间电针合谷、三阴交穴影响促分娩效果的机理,可能在于协同或拮抗二穴分别通过内分泌及神经反射途径促分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留针时间 针灸效应 合谷穴 三阴交穴 析因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