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
1
作者 刘冰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19-121,188,共4页
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双雪涛通过回溯个人记忆重返1990年代中国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大众生活现场,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姿态揭开那些饱含“疼痛”的个体成长疮疤。在阶级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父辈与子辈的交叉视野中,围绕... 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双雪涛通过回溯个人记忆重返1990年代中国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大众生活现场,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姿态揭开那些饱含“疼痛”的个体成长疮疤。在阶级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父辈与子辈的交叉视野中,围绕主体性危机和自我救赎问题发掘文本的多元阐释空间,并对人性的时代病症加以解剖、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摩西 罪与罚 主体性
下载PDF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中的东北叙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雪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73-77,共5页
当代作家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作家亲身经历的中国社会大变革为背景,以铁西区作为小说的叙述空间,反映了工厂解体后人们的生存困境。多视角互文叙事的表现手法将碎片化的历史拼凑成了历史... 当代作家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作家亲身经历的中国社会大变革为背景,以铁西区作为小说的叙述空间,反映了工厂解体后人们的生存困境。多视角互文叙事的表现手法将碎片化的历史拼凑成了历史的必然,在众声喧哗中,两代人的声音尤其突出,父辈反抗却缺乏勇气,子辈叛逆却继承父辈。宗教式的隐喻贯穿小说的内容、主题及写作要求,后现代语境下的拯救者不再是唯一的英雄摩西,而是每一个普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宗教救赎
下载PDF
“东北印象”的生成与应对——以双雪涛及《平原上的摩西》为核心
3
作者 丁雨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在阅读《平原上的摩西》时,读者往往带有一种“东北印象”的期待视野。这种印象为“东北场景+悬疑故事”的组合,它因受到同类影视作品的影响而形成,并对读者接受有着持续影响。读者对小说中的东北人文自然场景与警匪故事情节产生浓厚兴... 在阅读《平原上的摩西》时,读者往往带有一种“东北印象”的期待视野。这种印象为“东北场景+悬疑故事”的组合,它因受到同类影视作品的影响而形成,并对读者接受有着持续影响。读者对小说中的东北人文自然场景与警匪故事情节产生浓厚兴趣,却容易忽略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此,作家尝试进行写作转型,并试图引导读者从精神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作品,但这种引导目前并未很好地发挥效用,作家依然需要思索如何在反抗“东北印象”和进行自己的东北写作中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读者接受 《白日焰火》
下载PDF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父名”
4
作者 龙慧萍 《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264-276,共13页
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另辟蹊径,通过重现工人群体在1950年代—1970年代曾经拥有的“父名”、糅合侠义文化与宗教文化,赋予父亲力量。他作品中的父亲们大多沉默而坚强,能再次为子辈“肩住黑暗的闸门”。新“父法”的诞生与父亲形... 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另辟蹊径,通过重现工人群体在1950年代—1970年代曾经拥有的“父名”、糅合侠义文化与宗教文化,赋予父亲力量。他作品中的父亲们大多沉默而坚强,能再次为子辈“肩住黑暗的闸门”。新“父法”的诞生与父亲形象的复魅,为当代文学创造了新的阳刚凛冽的审美范式,但也伴随着文化杂糅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父名 文化杂糅 审美创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