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巨黎咪》法思维的生成与类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琦 张学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60,共9页
彝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社会规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是彝族法思维生成之关键。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形成于宗教判断、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的动态交互过程。《苏巨黎咪》成书于彝族法思维生成的关键时期,其中蕴涵的以家支观念为... 彝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社会规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是彝族法思维生成之关键。这种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形成于宗教判断、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的动态交互过程。《苏巨黎咪》成书于彝族法思维生成的关键时期,其中蕴涵的以家支观念为基础的亲族思维、以忠君观念为核心的等级思维、纠纷处理中的互偿思维、以宗教信仰为支撑的原始思维及其法律论证中的类比思维,这些均是彝族法思维的重要成分。对以上内容探讨,将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体系下的少数民族法思维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巨黎咪 法思维 宗教信仰 道德伦理
原文传递
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
2
作者 许嫒 张永 范汝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年第4期55-58,共4页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波及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本文梳理了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从网络技术、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现实伦理道德等5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波及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本文梳理了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从网络技术、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现实伦理道德等5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路,以期全方位、多渠道地构筑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机制与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网络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伦理道德
下载PDF
网络对高校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3
作者 王彦民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3年第1期100-101,共2页
计算机网络作为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研究探讨网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作 用和负面影响以及应对负面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 思想道德建设 影响及对策
下载PDF
“三治”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民族制度伦理基础——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社区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茂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95-103,共9页
少数民族制度伦理均是本民族在日常公共生活中依据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而形成,具有族群内生性、以族群利益为制度伦理常规效及范围、以族群认同为制度伦理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圣灵"敬畏为族群公共生活的整合基础等特质。... 少数民族制度伦理均是本民族在日常公共生活中依据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而形成,具有族群内生性、以族群利益为制度伦理常规效及范围、以族群认同为制度伦理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圣灵"敬畏为族群公共生活的整合基础等特质。少数民族制度伦理在社区成员的生活秩序维持、利益分配、社区公共参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少数民族村落社区"德治"的主要来源。少数民族村落"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社区治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民族制度伦理这一"生存基础"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落 民族制度伦理 社区治理体系
下载PDF
试析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文武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既有适应性,又有不适应性。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要作辩证的具体分析,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才能构建既体现少数民族意愿,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既有适应性,又有不适应性。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要作辩证的具体分析,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才能构建既体现少数民族意愿,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又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 和谐社会 适应性 不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