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culiar 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20
1
作者 Bin Wang Renguang W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54-71,共18页
Beijing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Asian-Australia monsoon system (the India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and the Indonesian-Australian monsoons), the monsoon c... Beijing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Asian-Australia monsoon system (the India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and the Indonesian-Australian monsoons), the monsoon climat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exhibits some unique features. Evidenc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 reveal and document the follow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1) pronounced monsoon singulariti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ic monsoon flows which include the pre-onset and withdrawal easterly surges and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 bursts at Julian pentad 34-35 (June 15-24) and pentad 46-47 (August 14-23); (2) four prominent subseasonal cycles (alternative occurrences of climatological active and break monsoons); (3) considerably larger year-to-year variations in convective activity on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 compared to those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Philippine Sea; (4) the redness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spectrum of precipitation/deep convection on synoptic to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s in the central SCS; (5) a remarkable asymmetry i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s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 and an extremely abrupt mid-May transition (the outburst of monsoon rain and the sudden switch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inds from an easterly to a westerly regime); (6) the bi-modal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onset (normal and delayed modes). In addition, the monsoon rainfall displays enormous east-west gradient over the central SCS. Possible causes for these features are discussed. A number of specific science questions concerning some of the peculiar features are raised for the forthcoming SCS monsoon experiment to add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soon over scs Subseasonal cycles Spectrum of precipitation Bi-modal interannual variation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5
2
作者 刘霞 谢安 叶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8-37,共10页
首先以南海区域平均的候平均OLR值下降至235W/m2,同时纬向风由东转成西为定义标准确定南海季风从1979到1994年间爆发的平均日期是5月第4候,然后对16年(1979-1994年)的OLR场、风场及θse场的时... 首先以南海区域平均的候平均OLR值下降至235W/m2,同时纬向风由东转成西为定义标准确定南海季风从1979到1994年间爆发的平均日期是5月第4候,然后对16年(1979-1994年)的OLR场、风场及θse场的时段叠加合成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是南海-西太平洋系统所造成。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环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层西太平洋副高脊减弱东撤;高层南亚高压从10°N的菲律宾北跳到15°N以北的中南半岛;位势不稳定和热带对流的演变呈现海洋上的爆发晚于大陆和岛屿地区的特征,只是位势不稳定的变化超前深对流的发展。而爆发前后,周围地区对南海的最直接影响来自南海上游70-90°E赤道西风的加强和北抬东伸,同时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和阿拉伯海高压的北撤,通过影响赤道西风也间接影响到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热带对流 夏季风 气候特征
下载PDF
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关系及其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俊乐 范广洲 +2 位作者 周定文 丑纯磊 冯琬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5-573,共9页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NCEP/DOE、ECMWF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降水及温度等方面对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呈负相关...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NCEP/DOE、ECMWF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降水及温度等方面对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呈负相关关系,且大气环流及对流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同时南海夏季风偏弱(强)时,同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偏低(高),南海地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欧亚大陆低纬地区大部为偏东(西)风,南海地区处于反气旋(气旋)环流中。青藏高原主体地区上升运动较弱(强),南海中心区域上升运动均较弱(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减少),华南降水减少(增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高),华南地区气温较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高原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环流差异 降水差异 温度差异
下载PDF
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 被引量:30
4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宋艳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2,共8页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季风爆发后,水汽主要来自热带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降水过程与水汽辐合的极大值密切相关,而主要水汽辐合带位置的移动及强度的变化则和南海夏季风相联系。随着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加强,南海地区的水汽辐合带相应地建立和加强,并伴有降水发生。季风爆发后南海地区大气的可降水量较季风爆发前显著增加。季风爆发前大气的水汽汇中心主要出现在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从孟加拉湾到南海水汽输送加强,南海大部、孟加拉湾北部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均转为水汽汇区,从而对南海、日本及其以南的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水汽输送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和大气对流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彭楚明 何有海 +1 位作者 关翠华 林锡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根据云顶黑体温度(TBB) 相位变化并参考西沙站海面温度(SST) 状况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分析研究了与夏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有关的TBB 和SST 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 月第4 候,爆发的时... 根据云顶黑体温度(TBB) 相位变化并参考西沙站海面温度(SST) 状况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分析研究了与夏季风爆发时间和强度有关的TBB 和SST 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 月第4 候,爆发的时间和强度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爆发期间的海气状况与大气的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夏季风爆发早年(5 月第2 候) ,大气对流活动较强,西南风较强,海温下降显著;夏季风爆发晚年(6 月第1 候) 情况则相反;它爆发的强度还与爆发期间大气对流的30 ~60 天振荡到达南海的位相有关;前冬和早春南海海温的高低和4 月下旬至5 月中南半岛强对流区的出现时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前期征兆。根据前期南海海温预测1998 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与实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大气对流活动 海面温度 低频振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