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高英 赵思雄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20 0 0~ 2 0 0 2年春季 (3~ 5月 )中国北方有 1 2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 ,其中 1 1次与蒙古气旋有关。作者从干旱气候背景、环流状况、沙尘源、沙尘路径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集中对引发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 20 0 0~ 2 0 0 2年春季 (3~ 5月 )中国北方有 1 2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 ,其中 1 1次与蒙古气旋有关。作者从干旱气候背景、环流状况、沙尘源、沙尘路径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集中对引发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 3年中 ,春季我国北方强沙尘暴天气主要与蒙古气旋的发展移动有关 ,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动力因子 ;蒙古国南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强沙尘暴过程的主要沙尘源地 ;影响我国的强沙尘暴的沙尘路径至少可分为 3种类型 ,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南疆盆地型 ,以西北路径居多 ;我国北方春季的连续干旱、气温偏高及冷空气活跃是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候特征 天气过程分析 蒙古气旋
下载PDF
2021年3月14—16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及沙尘污染输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璐 宋桂英 +5 位作者 范凡 吴昊 邹逸航 周志花 张昕 高韶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1-363,共13页
2021年3月14—16日发生在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被认为是近10年来我国出现的最强过程.本文在对此次沙尘暴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了... 2021年3月14—16日发生在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被认为是近10年来我国出现的最强过程.本文在对此次沙尘暴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尘输送源与天气系统的配置关系及本次过程中沙尘污染物PM_(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由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及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持续补充引起,中高层强斜压性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大风卷扬起的沙尘随上升气流输送到高空,并在偏北大风引导下,影响了我国大范围地区.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套地区的强涡度梯度带、500、700 hPa较高的强冷平流中心与下层的温度平流差异以及交替的上升下沉运动为本次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暴过程提供了动力、热力及不稳定度条件.本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影响呼和浩特、北京的沙尘传输通道主要为北偏东路,影响银川的沙尘传输通道为西北路和北路,过程受多沙源传输通道影响.萨彦岭、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为本次沙尘天气PM_(10)的主要潜在源区,传输过程中混合内蒙古沙源地沙尘.总体来说,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对本次过程PM_(10)质量浓度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输送路径 污染浓度 潜在源 中国北方地区 HYSPLIT模式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
原文传递
华北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及沙源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建华 赵琳娜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39-154,共16页
首先对 2 0 0 0~ 2 0 0 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 ,沙尘暴下午最多 ,凌晨最少。然后 ,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 2 0 0 1年 4月 6~ 1 0日、 2 0 0 2年 3月 1 9~ 2 2日发生的 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 首先对 2 0 0 0~ 2 0 0 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 ,沙尘暴下午最多 ,凌晨最少。然后 ,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 2 0 0 1年 4月 6~ 1 0日、 2 0 0 2年 3月 1 9~ 2 2日发生的 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预测试验 ,将沙尘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进行了对比。对沙源和起沙过程的深入分析表明 :2次过程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 ,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甘肃和青海北部等地区 ;起沙中贡献最大是粒径为 2~ 1 1 μm和 1 1~ 2 2 μm的粒子 ,华北北部的荒漠化地区 2~ 1 1 μm和 1 1~ 2 2 μm的起尘量相当 ,而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南部沙地附近的起沙以 2~ 1 1 μm为主 ,总的起尘量中 2~ 1 1 μm粒径组的贡献占 9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土壤风蚀 起沙 蒙古气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内蒙古暴风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永刚 孟雪峰 +1 位作者 孙鑫 斯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7,共10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灾情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2.5×2.5经纬度),对近40年发生在内蒙古地区(草原牧区为主)的21次较强暴风雪天气过程,就暴风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和成因分析。同时,针对内蒙古暴风雪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蒙古冷...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灾情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2.5×2.5经纬度),对近40年发生在内蒙古地区(草原牧区为主)的21次较强暴风雪天气过程,就暴风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和成因分析。同时,针对内蒙古暴风雪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蒙古冷涡的结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暴风雪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强盛的高空急流及与之配合的高空辐散区的强迫作用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和强风形成的动力条件;远程的较好的水汽输送配合对流层低层冷涡辐合对较强的降雪至关重要;对流层高层辐散强迫、中低层温度差异、中层涡度平流作用对蒙古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流层低层偏南暖湿急流与偏西干冷急流在蒙古气旋控制区交汇是暴风雪天气发生的重要特征;对流层中层强上升运动配合对流层低层强风区的结构特征对确定暴风雪天气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雪 蒙古气旋 诊断分析
原文传递
蒙古气旋引发辽宁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宁微 马雁军 +3 位作者 刘晓梅 周德平 王扬锋 王若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7-222,共6页
从一次发生在辽宁,由蒙古气旋引发的沙尘暴过程入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围绕蒙古气旋的动力、热力特征以及如何促成此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空气流的辐散抽吸是此次过程的主要起沙动力机... 从一次发生在辽宁,由蒙古气旋引发的沙尘暴过程入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围绕蒙古气旋的动力、热力特征以及如何促成此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空气流的辐散抽吸是此次过程的主要起沙动力机制,由蒙古国中部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韩国南部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为此次辽宁沙尘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此外,蒙古气旋内部的垂直环流与控制辽宁地区的冷平流对此次沙尘暴和降温过程具有一定的触发与维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沙尘暴 辐散抽吸 垂直环流
原文传递
触发2023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沙源累积和天气扰动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尹志聪 霍芊伊 +3 位作者 麻晓晴 张艺佳 马小会 王会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2023年3—4月,我国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9—24日和4月9—13日的沙尘过程分别达到强沙尘暴和沙尘暴等级,给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后冬至前春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导致沙源地的地表... 2023年3—4月,我国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9—24日和4月9—13日的沙尘过程分别达到强沙尘暴和沙尘暴等级,给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后冬至前春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导致沙源地的地表气温以及土壤温度持续偏暖、降水整体偏少、蒸散发效应显著。疏松的沙源为春季沙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触发3月19—24日和4月9—13日沙尘暴过程的天气扰动系统都是蒙古气旋,但两次蒙古气旋及其与后部冷高压的配置存在差异,这也直接造成两次沙尘暴过程在强度、路径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别。此外,本文也从气候累积效应和天气扰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沙尘事件的研究重点,并侧重讨论了开展沙尘次季节-季节以及年代际预测的必要性和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沙源地 蒙古气旋 PM10 极端气候
下载PDF
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 被引量:6
7
作者 黄鑫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谢作威 巩远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503,共15页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蒙古气旋活动频数 蒙古气旋路径 环流背景
下载PDF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研究
8
作者 马新成 毕凯 +2 位作者 王飞 高洋 黄梦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36,共14页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极其缺乏,为了研究亚洲中蒙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云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2009年4月24日由蒙古气旋和冷锋造成的强沙尘暴天气下云的观测个例,对比分析沙尘云和清洁云垂直观测。结果表明... 沙尘暴天气下云的飞机观测极其缺乏,为了研究亚洲中蒙地区沙尘气溶胶对云的影响,利用北京地区云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数据,分析2009年4月24日由蒙古气旋和冷锋造成的强沙尘暴天气下云的观测个例,对比分析沙尘云和清洁云垂直观测。结果表明:从亚洲中蒙地区输送的沙尘气溶胶是华北区域重要的冰核来源,可被垂直输送至云顶以上3200 m高度,并通过改变冰晶形成过程影响云顶温度(-6~-3℃)较高的积云性层积云微物理结构。在相同温度下,沙尘云中冰晶平均数浓度较清洁云增加近10倍,液态水含量减少约1倍,云中形成大量小冰晶粒子,凇附过程受到抑制,降水粒子平均数浓度较清洁云中明显减少10倍以上,无论云滴、冰雪晶还是降水粒子谱宽均较清洁云明显变窄,并最终减弱降水,对华北区域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飞机观测 层积云 沙尘暴 蒙古气旋
下载PDF
回流作用对江淮地区两次浮尘天气过程影响的差异研究
9
作者 王蓓元 谢真珍 +2 位作者 安礼政 宋昊冬 肖晨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本文以2021年3月16、28日两次沙尘天气为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HYSPLIT模型等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的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天气系统、颗粒物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边界层气象条件... 本文以2021年3月16、28日两次沙尘天气为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HYSPLIT模型等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的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天气系统、颗粒物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边界层气象条件变化等特征,特别探讨了回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均为浮尘天气,与暖区新生类蒙古气旋的活动有关。对江淮地区的影响分为冷锋后部污染物影响和高压后部污染物回流影响。前者容易引发单峰型2~4 h污染物爆发性增长,后者对应多峰型7~9 h污染物持续增长,最终产生1000μg·m^(-3)以上的严重污染。污染物均来源于蒙古和贝加尔湖,经过华北后传输高度降低至1 km以下,回流阶段的传输高度较低,仅为0.3 km左右。传输层风速加强至8~14 m·s^(-1)有利于污染物在地面的长时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 PM_(10)爆发性增长 蒙古气旋 回流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春季蒙古气旋活动与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和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鑫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林大伟 吕冠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0-762,共13页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冉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58-2013年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蒙古气旋偏多年...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冉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58-2013年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蒙古气旋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蒙古气旋的主要环流系统。对北大西洋海温、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蒙古气旋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蒙古气旋数量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又处于增多趋势。(2)贝加尔湖西北侧的大气环流异常中心会对蒙古气旋的生成造成明显影响。冬季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部地区海温升高会在欧亚大陆激发遥相关波列,造成乌拉尔山以北地区的冬春季节雪盖深度的减小,雪盖深度减小产生的热力作用异常会造成贝加尔湖西北侧高度场的升高,导致蒙古气旋的减少。(3)乌拉尔山北部地区的冬季积雪深度可以作为预测春季蒙古气旋个数的前兆因子,其与春季蒙古气旋频次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年际变化 北大西洋海温 欧亚大陆积雪深度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Ⅰ——背景场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磊 顾润源 +2 位作者 姜学恭 周伟灿 宋桂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1,共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24日出现在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风速场方面对沙尘暴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24日出现在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风速场方面对沙尘暴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高空动量下传对沙尘暴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急流
原文传递
2013年春季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一次吹雪过程天气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慧清 孟雪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9期206-214,共9页
为了研究内蒙古暴风雪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2.5×2.5的6 h再分析资料,应用Grads绘图软件以及Micaps3.2系统,对2013年出现在内蒙古中东部的一次吹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东南下为本过程提供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为了研究内蒙古暴风雪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2.5×2.5的6 h再分析资料,应用Grads绘图软件以及Micaps3.2系统,对2013年出现在内蒙古中东部的一次吹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东南下为本过程提供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蒙古气旋和蒙古冷高压为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在本次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出口区左前方的辐散抽吸作用,加强了地面蒙古气旋,有利于降雪发生。其入口区左侧的辐合区,形成下沉运动,动量下传以后为地面大风的形成提供条件。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均形成次级环流,其辐合上升支为降雪提供动力抬升条件,而它的下沉支将高空动量下传到地面。西南低空急流的存在,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内蒙古中东部,对降雪天气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雪 蒙古气旋 高空急流 动量下传 低空急流
下载PDF
Causes of Strong Sandstorm Weather on March 15,2021 in Ulanqab City
13
作者 Yafang SU Zhen LI +1 位作者 Jianghua SU Biyun L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3年第4期20-23,共4页
The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Inner Mongolia on March 15,2021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weather facts,weather causes and dynamic diagno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in We... The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Inner Mongolia on March 15,2021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weather facts,weather causes and dynamic diagno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in West Siberia rapidly moved eastward,and the surface cold front moved eastward to Ulanqab with significant warming in the previous period,resulting in gale and sandstorm weather.This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occurred in basically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During the strong sandstorm and extremely strong sandstorm process on March 15,the strong warming in the early period near the surface led to the surface thermal instability,and sand was generated by the upward movement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Over the upper northwest air stream,barocline disturbance developed unsteadily,and the upper cold advection stimulated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front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the surface cyclone turned into strong cold front,and then strong sandstorm weather occurred in Ulanq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anqab Strong sandstorm CAUSES mongolian cyclone Upper-level jet stream
下载PDF
不同动力热力条件下蒙古气旋引发沙尘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琳娜 屠妮妮 矫梅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通过分析不同环流背景下蒙古气旋引发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现,大尺度环流形势500 hPa上的冷空气和冷涡主体的位置不同,造成地面蒙古气旋的强度和气旋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强的斜压大气有利于蒙古气旋的发展,斜压大气中的温度平流和涡... 通过分析不同环流背景下蒙古气旋引发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现,大尺度环流形势500 hPa上的冷空气和冷涡主体的位置不同,造成地面蒙古气旋的强度和气旋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强的斜压大气有利于蒙古气旋的发展,斜压大气中的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的输送促进了气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地面温、压、风等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产生强沙尘天气过程;大气行星边界层稳定度的理查孙数(Ri)有可能较好地描述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中,Ri小于1并持续较长时间,有利于动力乱流发展;弱的沙尘天气过程中,只有短时出现负Ri。因此,Ri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沙尘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参考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特征 蒙古气旋 沙尘 理查孙数
下载PDF
2004年最强沙尘暴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帅克杰 程海霞 张红霞 《山西气象》 2005年第4期4-5,30,共3页
本文对2004年3月26日~28日发生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指出这次沙尘暴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 本文对2004年3月26日~28日发生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指出这次沙尘暴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斜压槽及强锋区、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触发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促进了蒙古气旋的发展;涡度对沙尘暴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在沙尘暴发生区域,对流层低层和近地面层为不稳定层结,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低层强烈辐合,在近地层形成大风和沙尘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高空急流
下载PDF
Mechanism of Regional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ubseasonal Variation Years 被引量:2
16
作者 HU Haibo DENG Yuheng +1 位作者 FANG Jiabei WANG Rongr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411-1427,共17页
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oupled dataset during 1979–2010,we selected four subseasonal indexes from the 16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indexes to char... 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oupled dataset during 1979–2010,we selected four subseasonal indexes from the 16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indexes to characterize the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ntire EASM system.The strongest(1996)and weakest(1998)years of the subseasonal variation were revealed based on these subseasonal EASM indexes.Furthermore,three rainfall concentration areas were defined in East Asia,and these areas were dissected by the atmospheric midlatitude jet stream axi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NPSH).Then,the subseasonal effects of the WNPSH,the South Asian High(SAH),the Mongolian Cyclone(MC),and the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on each rainfall concentration area were studied in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subseasonal variation years of the EASM.During the summer of 1998,the WNPSH and the SAH were stable in the more southern region,which not only blocked the northward progression of the BSISO but also caused the MC to advance southward.Therefore,the summer of 1998 was the weakest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M,but with significant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episodes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rainfall areas.However,in 1996,the BSISO repeatedly spread northward in the south rainfall area because of the weak intensities and northern positions of the WNPSH and the SAH,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episodes.In addition,MC was blocked to the north of approximately 42°N with a weak subseasonal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ubseason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ongolian cyclone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a powerful Mongolian cyclone on 14-15 March 2021:Eddy energy analysis 被引量:1
17
作者 Cholaw Bueh Anran Zhuge +2 位作者 Zuowei Xie Mei Yong Gomboluudev Purevjav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2年第6期42-49,共8页
Intense and extensive dust,caused by a strong Mongolian cyclone,hit Mongolia and northern China on 14-15 March 2021.In this study,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is cyclone is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frequen... Intense and extensive dust,caused by a strong Mongolian cyclone,hit Mongolia and northern China on 14-15 March 2021.In this study,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is cyclone is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frequency eddy energetics.During the low-frequency circulation field of early March of 2021,an amplified polar vortex intruding towards central Asia and a ridge straddling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Asia worked in concert to comprise a strong baroclinic zone from central Asia to Lake Baikal.Under these favourable conditions,on 13 March,a migratory trough triggered the Mongolian cyclone by crossing over the Sayan Mountains.The downwards transfer of kinetic energy from the eddy at 850 hPa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mature stage of the cyclone.This mechanism was primarily completed by the cold air sinking behind the cold front.The frontal cyclone wave mechanism became crucial once the cyclone started to rapidly develop.The authors emphasize that the anomalously large growth of high-frequenc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which characterized this super strong cyclone,was obtained by extracting energy first from the time-mean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then from the low-frequenc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anomaly pattern of"north cold south warm"facilitated the additional time-mean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and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pattern of"northwest cold southeast warm"conditioned the extra low-frequenc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The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and low-frequency waves was also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nse cyc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cyclone Dust weather Kinetic energ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Frontal cyclone wave
下载PDF
2012年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慧清 《内蒙古气象》 2016年第4期25-28,共4页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4月19—20日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形成和加强东移,配合下游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加强,为本次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蒙古气旋...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4月19—20日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形成和加强东移,配合下游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加强,为本次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蒙古气旋是本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的形成为低层大气的加速运动提供动量、使低层锋区加强、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本次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次级环流的形成把高空急流的动量传递到地面,是大风天气中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较为旺盛的的对流运动使得次级环流得以生成和维持,为动量下传机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脊 蒙古气旋 高空急流 次级环流 动量下传
下载PDF
On the formation and wind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a Mongolian cyclone that caused a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in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2
19
作者 Shuanglong Jin Shuanglei Feng +4 位作者 Xiaolin Liu Bo Wang Zongpeng Song Wei Cui Cong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2期28-34,共7页
Influenced by strong winds associated with a southeastward-moving Mongolian cyclone,a sever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occurred in 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on 14 April 2020.This caused a tripping incident of the t... Influenced by strong winds associated with a southeastward-moving Mongolian cyclone,a sever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occurred in 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on 14 April 2020.This caused a tripping incident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hourly,0.5°×0.5°,ECMWF ERA5 reanalysis dat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 and its associated strong winds.Results from the vorticity budget indicate that the convergence-related vertical stretching and the upward transport of cyclonic vorticity governed formation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 in this event;whereas,tilting and export of cyclonic vorticity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yclone mainly decelerated the cyclone’s formation.The kinetic energy(KE)budget shows that the wind associated with the Mongolian cyclone was mainly enhanced by the positive work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force.Unlike some typical strong wind events in Northwest China,during this event,no significant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was found.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KE exerted a slightly favorable effect on the KE increase around the location where the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appeared.In contrast,the horizontal transport mainly caused an export of KE from this region,which applied an overall negative effect on the wind enhanc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Mongolian cyc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cyclone Kinetic energy State grid Transmission line galloping trip
下载PDF
蒙古气旋影响下一次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常顺 王慧清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2-60,共9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6年3月4日-3月5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境内一次大范围降雪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⑴本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500hPa低槽、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及日本海阻塞...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6年3月4日-3月5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境内一次大范围降雪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⑴本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500hPa低槽、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及日本海阻塞高压;⑵本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其移动路径呈"U"字型;⑶降雪过程中强劲高空急流出口区左前方强烈的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对本次中到大雪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⑷动力条件方面,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再加上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与地面蒙古气旋在垂直方向上叠置,使上升运动得以发展加强,地面的低压系统获得动力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了本次降雪天气;⑸西南低空急流使得低纬度水汽源源不断向呼伦贝尔市输送并使得水汽在呼伦贝尔市上空辐合堆积,有利于降雪的产生;⑹本次降雪发生时,在呼伦贝尔市上空有最大反射率因子为30dBz且均匀分布的层状云降水回波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阻塞高压 层状云回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