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ero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ty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ropland to rainfall and slope gradient changes and their applicable range in the Chinese Mollisols Regio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Qin Zhang Wei Qin +3 位作者 Wenhong Cao jian Jiao Zhe Yin Haichao Xu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Mollisols are rich in organic matter,which makes them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and for enhancing global food security.Mollisols are experiencing severe soil erosion due to overfarming and a lack of mainte-nance.Thus,s... Mollisols are rich in organic matter,which makes them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and for enhancing global food security.Mollisols are experiencing severe soil erosion due to overfarming and a lack of mainte-nance.Thus,suitab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SWCMs)are needed to protect Mollisols.However,how SWCMs respond to changes in slope gradient and rainfall and their effective application area remain ambiguous.Using a long-term field observation dataset,meta-analysis,and statistical test methods,we reveal the typical ero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SWCM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slope gradient and rainfall.Next,we calculated a coupling factor,P.S,by slope gradient and rainfall in flood seaso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SWCMs application threshold.Compared with bare land,no-tillage(NT),contour ridge tillage(CT),ridge hedgerows(RH),and terraced fields(TF)had an average erosion reduction coefficient of 91.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S and the soil erosion amount in plots with typical measures.According to this correlation and soil loss tolerance(200 t/km^(2)),the upper limits of PS(NT:564 mm;CT:885 mm;RH:1135 mm)were determined and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areas(NT:311.40103 km^(2);CT:320.86103 km^(2);RH:323.72103 km^(2))at the plot scale.In wet years,the applicable area of SWCMs declined toward the low-elevation foothills and flat terrain.All the results are applicable when slope length within 20 m.Thes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recise allocation of SWCMs in Mollisols area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Mollisols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isols region Watererosion in cropl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measures Erosionreductioncoefficient Effective range
原文传递
Key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by Biochar Driven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Zhao Wei Liang Fangyuan +4 位作者 Liang Ying Zhao Hongrui Hao Shuai Wang Hongyan Wang Daq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A field position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treatments included C1(1.5 kg·hm^(-2)), C2(3 kg·hm^(-2)), C3(15 kg·hm^(-2)), C4(30 kg·hm^(-2)), and CK(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stalk biochar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s(SWC) and soil porosity(SP), but reduced bulk density(BD). Maize stalk biochar reduc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ontents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ranging from 0.25 g·kg^(-1) to 0.31 g·kg^(-1) in harvest period, while increased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SWC, BD, SP, DOC, hot-water extractable carbon(HWC), acid hydrolyzed organic carbon(AHC Ⅰ, Ⅱ), and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 High amounts of maize stalk biochar up-regulated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HWC, AHC Ⅰ, AHC Ⅱ, and ROC. In addition, SWC and SP were the key physical factors to affect LOC fractions. In conclus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improv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n influence LOC fractions, and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be used as an organic amendment for restoring degraded soils governed by their rates of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stalk biochar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mollisols reg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黑土区农田藻藓两类结皮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击溅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尤淞 张晨晖 +1 位作者 肖波 孙福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2-902,共11页
为探明农田生物结皮发育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击溅侵蚀的影响及其水土保持功能,于作物生长季采集农田藻、藓生物结皮样品,比较了生物结皮与无结皮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测定了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及其单雨滴和模拟降雨溅蚀量... 为探明农田生物结皮发育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击溅侵蚀的影响及其水土保持功能,于作物生长季采集农田藻、藓生物结皮样品,比较了生物结皮与无结皮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测定了生物结皮对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及其单雨滴和模拟降雨溅蚀量,并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溅蚀特征与生物结皮基本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藻、藓结皮中<0.25 mm团聚体的比例比无结皮分别减少了10.5%和21.8%,但5~10 mm团聚体的比例分别为无结皮的4.0和8.8倍;生物结皮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比无结皮分别提高了31.5%、76.2%和33.5%。与无结皮相比,生物结皮使雨滴动能平均削减了0.48 J;藻、藓结皮的击穿雨滴动能分别为无结皮的2.9和26.2倍,高生物量藻结皮削减的雨滴动能为中、低生物量藻结皮的1.3和6.6倍。在单雨滴击溅和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使溅蚀量分别减少了47.5%和79.4%;生物结皮溅蚀颗粒中>0.25 mm大团聚体占比为37.9%,比无结皮减少了40.3%,并随结皮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溅蚀量和生物结皮基本性质三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单雨滴和模拟降雨溅蚀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生物结皮提高团聚体稳定性是其减少溅蚀的原因之一;生物结皮的生物量、厚度、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等也对团聚体稳定性和溅蚀特征有显著影响。综上,黑土区农田生物结皮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减少击溅侵蚀,对农田土壤侵蚀防治和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单雨滴击溅 模拟降雨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黑土区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农业景观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被引量:41
4
作者 魏建兵 肖笃宁 +2 位作者 李秀珍 布仁仓 张春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08-2615,共8页
以黑土侵蚀区的拜泉县双阳河流域为案例,提取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对接近的30个上游子流域作为分析样本。以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基于GIS的RUSLE模拟土壤侵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研究景观指数与侵蚀... 以黑土侵蚀区的拜泉县双阳河流域为案例,提取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对接近的30个上游子流域作为分析样本。以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基于GIS的RUSLE模拟土壤侵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研究景观指数与侵蚀模数的呼应关系。从而探讨土地利用调整和流域综合治理下的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当地或同类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侵蚀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顺坡垄农田面积百分比、景观聚集度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正相关,灌木林地、草地面积百分比、香农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负相关。9个结构因子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复相关系数(R=0·931)大于单因子相关系数,多个景观结构因子综合地影响了土壤侵蚀,且达到高度相关。研究区侵蚀强度较轻,但大于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标准。农田是土壤水蚀的主要景观要素,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的主战场。增加灌草地斑块、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将是该流域继续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办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侵蚀模数 RUSLE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小流域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顺坡垄作和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对比 被引量:24
5
作者 边锋 郑粉莉 +3 位作者 徐锡蒙 卢嘉 覃超 吴红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以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为对照,研究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3个降雨强度(50,75和100mm/h)以及1个坡度(即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的临界坡度... [目的]以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为对照,研究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3个降雨强度(50,75和100mm/h)以及1个坡度(即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的临界坡度5°),进行顺坡垄作和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顺坡垄作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较无垄作坡面增加了1.2~1.7和1.3~2.1倍,径流和侵蚀过程也发生了变化。与无垄作坡面相比,顺坡垄沟的集中汇流作用使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1.0~2.3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7~1.2倍,其坡面侵蚀方式也由片蚀为主转变为以细沟侵蚀为主,细沟侵蚀量可占总侵蚀量的55.3%~65.6%。[结论]坡面水流流速增加和细沟侵蚀发生是导致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坡垄作 坡面侵蚀 东北黑土区 人工模拟降雨
下载PDF
黑土小流域沟道分布遥感监测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温艳茹 余强毅 +2 位作者 杨扬 张斌 吴文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4-1083,共10页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貌学分析、统计分析和野外详查,解译地表径流和机耕道作用等6种情形,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切沟发育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小不能直接控制切沟发育,林地内活跃沟长占活跃切沟总长的46.2%。小流域汇聚坡是切沟发育的典型地形,沟长占总长的68.1%,汇聚坡导致地表集中径流,沟长占总长的63.0%。汇水区面积和坡长是影响沟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小流域坡度是影响沟密度的显著因素。同时,切沟侵蚀多伴生于农田机耕道路一侧,机耕道旁沟长约占其总长的23.3%。研究表明,黑土区切沟侵蚀主要与机耕道促进地表径流的作用密切相关,侵蚀沟综合治理必须考虑小流域景观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应将农田机耕道路周边大型活跃切沟防控作为黑土区保护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切沟侵蚀 主控因素 汇水区地形 农田机耕道 遥感解译
下载PDF
中国东北漫川漫岗典型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丁超 胡伟 +2 位作者 严月 祁志 韩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78,共7页
[目的]通过对450 km^2黑土区进行实测调查,旨在评估研究区沟道侵蚀现状。[方法]选取沟道侵蚀严重的450 km^2的漫川漫岗黑土区为调查区域,首先在谷歌卫星影像上进行侵蚀沟识别和定位,再对侵蚀沟立体形态进行实地测量。[结果](1)研究区土... [目的]通过对450 km^2黑土区进行实测调查,旨在评估研究区沟道侵蚀现状。[方法]选取沟道侵蚀严重的450 km^2的漫川漫岗黑土区为调查区域,首先在谷歌卫星影像上进行侵蚀沟识别和定位,再对侵蚀沟立体形态进行实地测量。[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8%,6%,1%。(2)研究区坡耕地占86%,坡度0.25°~3.0°占64%,大于5°的占12%。(3)共有侵蚀沟1049条,其中耕地中侵蚀沟577条,占总侵蚀沟条数的55%;沟壑密度1.2 km/km^2,按沟壑密度衡量沟蚀强度为中度;沟壑面积比例为2.89%,以此界定沟蚀强度为剧烈。(4)研究区侵蚀沟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和面积分别为996,13.1,2.7 m和2.4 hm^2。[结论]漫川漫岗黑土区沟道侵蚀严重,主要危害坡耕地,但侵蚀沟相对较小,易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侵蚀沟 土地利用 遥感分类 GIS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自然驱动因子时空分布特征
8
作者 季晓琪 范昊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8,共9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复合营力带来的土壤侵蚀作用明显,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典型区间的土壤复合侵蚀自然驱动因子年内交替叠加情况,对于区域内土壤侵蚀治理具备现实意义。[方法]针对东北黑土区11个典型区域,利用气象及遥感等数据,通过分析对... [目的]东北黑土区复合营力带来的土壤侵蚀作用明显,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典型区间的土壤复合侵蚀自然驱动因子年内交替叠加情况,对于区域内土壤侵蚀治理具备现实意义。[方法]针对东北黑土区11个典型区域,利用气象及遥感等数据,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区域水、风、冻、融作用自然驱动因子时空分布特征,阐明了各因子交替与叠加特点。[结果]在时间上,东北黑土区年内水力、风力、冻融、融雪作用驱动因子叠加交替出现,春季风力、冻融、融雪作用最为复杂,夏季以水力作用为主,秋季水力、风力、冻融复合作用有限,冬季风力、冻结作用明显。在空间上,水力驱动作用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风力作用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冻融作用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融雪作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根据侵蚀驱动因子分异特征将全区划分为水力、水力—融雪、水力—风力—冻融、水力—风力—融雪、水力—冻融—融雪侵蚀作用区。[结论]各营力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作用分异特点,根据自然驱动因子年内交替叠加情况得出了复合侵蚀驱动因子年内时空分布特征,为不同区域针对性土壤侵蚀治理、深化研究区复合侵蚀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侵蚀驱动因子 时空分异 叠加作用机制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面上方汇流和土壤管道崩塌对坡面水蚀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秦琪珊 郑粉莉 +3 位作者 赵录友 莫帅豪 王伦 耿华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03-2712,共10页
分析坡面上方汇流和土壤管道崩塌对黑土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可为黑土侵蚀退化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坡面汇流模拟试验,设计3个上方汇流强度和3种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无土壤管道、有土壤管道无管道流、有土壤管道流),研究坡... 分析坡面上方汇流和土壤管道崩塌对黑土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可为黑土侵蚀退化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坡面汇流模拟试验,设计3个上方汇流强度和3种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无土壤管道、有土壤管道无管道流、有土壤管道流),研究坡面上方汇流和土壤管道崩塌对黑土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量化土壤管道侵蚀对黑土坡面侵蚀的贡献。结果表明:1)坡面侵蚀量随上方汇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上方汇流强度从30 L·min^(-1)增加到40和50 L·min^(-1)时,坡面侵蚀量分别增加100.0%~111.5%和214.8%~289.2%。2)土壤管道发生和管道流形成加剧了坡面水蚀过程,30、40和50 L·min^(-1)上方汇流强度下有土壤管道无管道流和有土壤管道流处理的坡面侵蚀量分别是无土壤管道处理的1.4~1.6倍和1.7~2.1倍。此外,3种上方汇流强度下有土壤管道无管道流和有土壤管道流处理的土壤管道侵蚀对坡面土壤侵蚀的贡献分别为26.7%~37.6%和40.5%~51.9%。3)土壤管道崩塌加剧了细沟侵蚀过程,30、40和50 L·min^(-1)上方汇流强度下有土壤管道无管道流和有土壤管道流处理的细沟侵蚀量较无土壤管道处理增加38.1%~66.0%和93.7%~128.4%。因此,上方汇流强度增加使坡面水流流速增大,导致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坡面侵蚀量;土壤管道崩塌也加剧了细沟侵蚀过程,尤其是土壤管道崩塌瞬间地表径流全部转化为土壤管道流,极大增加了坡面水流流速,加剧了坡面侵蚀过程,进而增加了坡面侵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上方汇流 土壤管道崩塌 坡面水蚀 黑土区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与多营力复合侵蚀的研究重点 被引量:50
10
作者 郑粉莉 张加琼 +3 位作者 刘刚 范昊明 王彬 沈海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概述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东北黑土...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概述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点主要为:多营力复合侵蚀的季节更替和空间叠加作用,农田沟蚀严重,坡面汇流引起的土壤侵蚀更加突出,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形成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当前复合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冻融作用对风蚀和水蚀的影响,风水复合侵蚀,东北黑土区多外营力复合侵蚀研究。[结论]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重点为:①多种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坡面复合侵蚀过程机制;②冻融作用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③量化冻融作用、融雪、降雨径流和风力侵蚀对坡面侵蚀和沟蚀的贡献;④多外营力作用的流域尺度泥沙来源诊断;⑤复合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发;⑥复合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评价;⑦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防治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坡耕地 土壤侵蚀特征 复合侵蚀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斜坡垄作与顺坡垄作土壤侵蚀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桑琦明 王磊 +4 位作者 郑粉莉 覃超 张勋昌 左小锋 王一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78,共6页
斜坡垄作是东北黑土区最普遍的垄作方式之一,但当前关于斜坡垄作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鲜见报道。为此,基于室内模拟试验,设计2个降雨强度(50,100 mm/h)和2种垄作方式(斜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斜坡垄作与顺坡垄作坡... 斜坡垄作是东北黑土区最普遍的垄作方式之一,但当前关于斜坡垄作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鲜见报道。为此,基于室内模拟试验,设计2个降雨强度(50,100 mm/h)和2种垄作方式(斜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斜坡垄作与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50,100 mm/h降雨强度下,斜坡垄作断垄前坡面侵蚀速率分别是顺坡垄作的0.46%和0.35%;但在45 min的降雨过程中,由于斜坡垄作发生断垄现象,造成50,100 mm/h降雨强度下斜坡垄作坡面侵蚀速率分别是顺坡垄作的1.24,1.03倍。(2)斜坡垄作径流强度和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均从断垄开始发生突变。在50,100 mm/h降雨强度下,随着降雨历时的变化,斜坡垄作断垄前的径流强度和侵蚀速率值均低于顺坡垄作,其平均径流强度分别为顺坡垄作的8.42%和3.75%;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顺坡垄作的0.46%和0.35%;但斜坡垄作断垄后坡面径流和侵蚀速率明显增大,其平均径流强度分别为顺坡垄作的1.33,1.47倍,平均侵蚀速率分别是顺坡垄作的2.03,1.62倍。(3)在50,100 mm/h降雨强度下,斜坡垄作断垄前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而断垄后两者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P>0.05);而顺坡垄作在2种降雨强度下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4)在2种降雨强度下斜坡垄作坡面90%以上的径流泥沙均来自断垄后。因此,提高垄丘稳定性和防止断垄现象发生,是减少斜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断垄 斜坡垄作 顺坡垄作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冻融、风力、水力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桑琦明 郑粉莉 +6 位作者 王一菲 左小锋 张加琼 张勋昌 王磊 王伦 魏晗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5,共9页
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复合侵蚀是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的主要侵蚀特征,但目前缺乏冻融、风力、水力之间相互作用对复合侵蚀影响的量化研究。基于此,采用室内冻融模拟、风洞试验和降雨模拟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前期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风... 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复合侵蚀是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的主要侵蚀特征,但目前缺乏冻融、风力、水力之间相互作用对复合侵蚀影响的量化研究。基于此,采用室内冻融模拟、风洞试验和降雨模拟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前期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风蚀以及前期土壤冻融和风力叠加作用对后期坡面水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土壤冻融作用显著增加了后期坡面的风蚀量(P<0.01),在9,15 m/s风速试验条件下,前期土壤冻融作用使土壤风蚀量分别增加1.02,1.44倍;也显著增加了距地表不同高度的风蚀输沙总量(P<0.01),在9,15 m/s风速下前期土壤冻融作用使风蚀输沙率分别增加1.71,1.04倍;前期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风蚀的贡献率在2个试验风速下分别为100.0%和140.0%。前期土壤冻融与风蚀叠加作用明显增加了坡面水蚀量。其中,在3°和7°条件下,前期土壤冻融和风蚀叠加作用试验处理的坡面水蚀量较之无前期冻融也无风蚀作用的试验处理分别增加11.9%和20.6%;且在2个坡度条件下前期土壤冻融和风蚀叠加作用对坡面水蚀的贡献率分别为11.9%和20.6%。前期土壤冻融作用减弱了土壤抗侵蚀能力,其中土壤容重减小3.42%,<0.25 mm的风干团聚体增加14.1%,而>1.0 mm的风干团聚体减少15.1%;同时,前期风蚀作用使地表产生了凹痕和条纹等微地形,进一步增加坡面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能力,从而导致前期冻融作用和风蚀共同作用增加坡面土壤侵蚀的严重性。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多营力复合侵蚀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外营力 交互作用 复合土壤侵蚀 贡献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丛聪 王天舒 +3 位作者 岳龙凯 周璇 李玉明 尧水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基于2015年布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类型,设置旋耕+无还田(RT0)、旋耕+秸秆还田(RT1)、旋耕+牛粪还田(RT2)、深松+无还田(SS0)、深松+秸秆还田(SS1)和深松+牛粪还田(SS2)共6个处理,于2017年进行采样测定,研... 基于2015年布置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类型,设置旋耕+无还田(RT0)、旋耕+秸秆还田(RT1)、旋耕+牛粪还田(RT2)、深松+无还田(SS0)、深松+秸秆还田(SS1)和深松+牛粪还田(SS2)共6个处理,于2017年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在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深松对黑土区坡耕地农田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含水量、团聚体稳定性和贯入阻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黑土区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配施有机物料技术在维护表层0~10 cm土壤物理性状稳定的情况下,显著改善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深松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幅度为2.76%~4.01%,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幅度为3.96%~7.39%,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增加幅度为87.6%~125.2%,均大于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2)深松配施有机物料还田降低土壤贯入阻力,所影响的耕层厚度(35~45 cm)大于深松无物料还田的处理(25 cm),且这一耕层增厚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长季。3)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农田10~3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增加幅度为21.3%~23.1%,显著高于深松配施牛粪还田和无物料还田的深松处理。研究结果认为,深松配施秸秆还田改善表层0~10 cm以下土壤的物理保水和导水能力,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且耕层增厚和土壤结构改善的效益持续整个玉米生育季,是比较理想的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技术,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坡耕地耕层构建和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坡耕地 深松 有机物料还田 玉米生育季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黑土农田冻结-融化期土壤剖面温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一菲 郑粉莉 +5 位作者 周秀杰 覃超 富涵 左小锋 刘刚 张加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4,共8页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为冻融作用程度量化分析和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2015—2018年黑龙江省宾州河流域典型农地2m土壤剖面11月至翌年4月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以及气温数据,分析了冻结和融...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为冻融作用程度量化分析和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2015—2018年黑龙江省宾州河流域典型农地2m土壤剖面11月至翌年4月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以及气温数据,分析了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确定土壤冻结与融化过程中耕层土壤冻融循环次数。[结果]11月至翌年2月的冻结期,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4月份土壤温度梯度发生反向改变,当土壤完全消融后,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80cm。研究结果还表明,0—6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均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而80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均与气温呈负相关。[结论]研究区土壤冻结和融化过程分别呈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现象,冻融循环主要发生在农地耕层0—20cm土层,其年最大冻融循环次数分别为12次和7次,为设计黑土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冻融循环 气温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薄层黑土区流域尺度土壤养分对侵蚀-沉积的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魏晗梅 郑粉莉 +1 位作者 冯志珍 赵苗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4,共6页
分析薄层黑土区流域尺度土壤养分与土壤侵蚀速率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结合^(137)Cs示踪技术,对比了典型薄层黑土区流域侵蚀区和沉积区的土壤养分含量,明确了流域尺... 分析薄层黑土区流域尺度土壤养分与土壤侵蚀速率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为土壤侵蚀退化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结合^(137)Cs示踪技术,对比了典型薄层黑土区流域侵蚀区和沉积区的土壤养分含量,明确了流域尺度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对侵蚀—沉积速率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流域尺度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含量有重要影响,侵蚀部位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硝态氮(NO_(3)—N)和速效磷(AP)含量较之沉积部位分别降低27.4%,21.1%,29.2%和54.1%,SOC和TN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存在极显著差异,AP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存在显著差异,而NO_(3)—N含量在侵蚀部位和沉积部位无显著差异。(2)土壤SOC、TN和AP含量与土壤侵蚀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流域尺度土壤SOC和TN含量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在研究流域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壤质量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沉积速率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流域尺度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松嫩典型黑土区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沿坡长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华征 贾燕锋 +2 位作者 范昊明 王佳楠 韩文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92-2305,共14页
东北黑土区,尤其是农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壤侵蚀导致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威胁粮食安全。选取克山农场坡长为1020 m的直型坡、凹型坡和凹—直复合型坡耕地,利用Cs示踪技术估算坡面土壤侵蚀模数,测定土壤有机碳作为耕地土... 东北黑土区,尤其是农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壤侵蚀导致耕地质量严重退化,威胁粮食安全。选取克山农场坡长为1020 m的直型坡、凹型坡和凹—直复合型坡耕地,利用Cs示踪技术估算坡面土壤侵蚀模数,测定土壤有机碳作为耕地土壤质量参数,揭示典型黑土区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长变化规律及耕地土壤质量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坡形长缓坡耕地土壤侵蚀差异显著,直型坡多年平均侵蚀速率(3040 t·km^(-2)·a^(-1))<复合型坡(3395 t·km^(-2)·a^(-1))<凹型坡(4220 t·km^(-2)·a^(-1))。(2)直型坡、凹型坡、凹—直复合型坡均呈现出侵蚀强—弱周期性变化规律,其振荡周期分别为380 m、250 m和300 m。(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侵蚀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沿坡长变化规律与土壤侵蚀速率沿坡长变化规律相反。土壤侵蚀是造成黑土坡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黑土长缓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精准布设及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缓坡耕地 土壤侵蚀 坡长 有机碳 东北黑土区
原文传递
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生产与品质对施肥和刈割频次的响应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巩皓 杨柳 +4 位作者 李丹丹 刘国富 肖知新 吴清莹 崔国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657-2667,共11页
【背景】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 【背景】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544.44 kg·hm^-2、11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寒地黑土农区 刈割频次 施肥 产草量 营养品质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典型黑土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一菲 郑粉莉 +4 位作者 张加琼 左小锋 桑琦明 张勋昌 王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41,共8页
东北黑土区农田晚春冻融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而对风蚀作用有重要影响。基于室内冻融模拟试验与风洞试验,分析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前期冻融作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个土壤含水量(16.5%,24.8%,33.0%)、3个风速(9,12,15 m/s)... 东北黑土区农田晚春冻融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而对风蚀作用有重要影响。基于室内冻融模拟试验与风洞试验,分析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前期冻融作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个土壤含水量(16.5%,24.8%,33.0%)、3个风速(9,12,15 m/s)、1次冻融循环。试验过程是先将装有不同含水量土壤的试验土槽进行冻融循环模拟,然后将冻融后的土壤在室温下自然风干(至其土壤含水量为6.0%~7.0%)后进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土壤冻融作用显著增加了风蚀量和输沙量,试验条件下前期土壤冻融作用使风蚀强度增加23.5%~404.2%,使平均输沙率增加59.1%~305.3%,其增加幅度受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影响。同时有、无前期冻融作用处理下,风蚀强度和风蚀输沙率皆随风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风蚀强度随风速的变化遵循幂函数关系。在冻融作用下,不同土壤冻结含水量下土壤风蚀强度和输沙率的增幅排序皆为16.5%>33.0%>24.8%。风蚀输沙率随地表高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风蚀输沙主要集中在距地表40 cm的范围内,且冻融作用使风蚀输沙高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 风蚀 风速 交互作用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典型薄层黑土区前期坡面水蚀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左小锋 郑粉莉 +3 位作者 张加琼 王一菲 桑琦明 张勋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53,共9页
为了探究东北黑土区水力风力叠加作用的多营力复合侵蚀机理,该研究利用直流吹气式风洞对有、无前期降雨的地表进行风蚀试验,对比分析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降雨强度下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使土壤风... 为了探究东北黑土区水力风力叠加作用的多营力复合侵蚀机理,该研究利用直流吹气式风洞对有、无前期降雨的地表进行风蚀试验,对比分析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降雨强度下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使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小,即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地表产生了明显抗风蚀效应。在9、12和15 m/s风速作用下,50和100 mm/h降雨强度的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产生的抗风蚀效率分别为68.4%~96.2%和77.2%~97.6%,且随降雨强度增加,其抗风蚀效率增大。土壤风蚀强度受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中降雨强度和风蚀作用风速的综合影响,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土壤风蚀的抑制效果明显。前期坡面水蚀作用降低了土壤风蚀输沙量和输沙高度,且风蚀输沙量随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中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地表产生抗风蚀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前期降雨径流侵蚀作用对土壤的压实过程改变了土壤性质和地表形态,使地表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紧实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蚀能力;另一方面前期降雨侵蚀作用使地表土壤颗粒分散并随径流流失,减少了后期土壤风蚀的物质来源,抑制了土壤风蚀的发生。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影响机制,也为针对性防治黑土坡面复合侵蚀和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抗风蚀效应 模拟试验 薄层黑土区
下载PDF
典型薄层黑土区前期地表风蚀作用影响坡面水蚀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左小锋 郑粉莉 +5 位作者 张加琼 王一菲 桑琦明 张勋昌 王磊 王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5-1156,共12页
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等多营力叠加的复合土壤侵蚀是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重要特征,但目前该地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还相当薄弱,进而影响黑土复合侵蚀防治措施的精准实施。采用室内风洞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前期地表风蚀... 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等多营力叠加的复合土壤侵蚀是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重要特征,但目前该地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还相当薄弱,进而影响黑土复合侵蚀防治措施的精准实施。采用室内风洞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前期地表风蚀作用对黑土坡面水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期地表风蚀作用使坡面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但其显著增加了坡面水蚀量(P<0.05),且坡面径流和水蚀强度均随前期风蚀作用的风速增加而增加。(2)前期地表风蚀作用对后期坡面水蚀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效应,地表风蚀作用对坡面水蚀的贡献随前期风蚀作用的风速增大而显著增加,且雨强较小时前期地表风蚀作用对后期坡面水蚀的影响更加明显。在50和100mm·h^(-1)两种降雨强度下,9、12和15m·s^(-1)风速的风蚀作用对坡面水蚀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4.2%、45.4%、80.3%和17.5%、26.3%、46.3%。(3)地表风蚀作用增加坡面水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前期风蚀作用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地表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硬度)减小;另一方面是风蚀过程中的风沙颗粒运动冲击、摩擦地表,使坡面形成了风蚀凹痕微形态,改变了后期坡面水蚀过程的径流路径,加快了坡面径流汇集,增加了坡面径流流速和减少了水流阻力,从而增加了坡面径流侵蚀力和搬运能力;此外,前期风蚀作用也为后期坡面水蚀过程提供了侵蚀物质。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复合土壤侵蚀理论,也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复合土壤侵蚀 正向效应 侵蚀机理 模拟试验 薄层黑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