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仕明 马超 韩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5期522-528,共7页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3例(33侧),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6~55(30.3±5.7)岁;右侧22例,左...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3例(33侧),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6~55(30.3±5.7)岁;右侧22例,左侧11例。病程12~48(25.6±14.2)个月。受伤原因:扭伤28例,车祸伤5例。所有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的改良Broström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踝关节活动情况,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情况及步态。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价踝关节功能。对比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VAS、AOFAS、KAF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80(50.3±12.6)min。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25.0±10.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置入物排斥反应或线结反应;踝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良好;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阴性,未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术后12个月依据AOFA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7例、良6例;依据KAF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8例、良5例。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2±1.93)分降低到(1.33±0.16)分,AOFAS评分由术前(61.75±13.08)分提高到(92.37±4.15)分,KAFS评分由术前(64.46±10.81)分提高到(93.19±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65,-13.303,-12.346,P值均<0.05)。结论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手术创伤小,是一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外侧韧带 外科手术 关节镜 改良broström术
原文传递
Internal brace与带线锚钉通过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欧娈海 王代荣 +4 位作者 龙汝锋 李巍 何国民 刘建忠 赵国平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34-38,共5页
目的比较internal brace(IB)与带线锚钉通过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本院关节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资料,根据距腓前韧带修补所用... 目的比较internal brace(IB)与带线锚钉通过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本院关节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资料,根据距腓前韧带修补所用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B组(19例)和带线锚钉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术后恢复跑步的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8±5.3)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术口拆线后再出现渗液,换药后愈合;两组各有2例术口区域感觉障碍,除IB组有1例术后半年仍未完全恢复外,其余3例术后2~3个月恢复;IB组患者术后6周随访时AOFAS评分优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25),但术后6周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60);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965;t=0.203,P=0.840);IB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术后恢复跑步的时间显著早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6,P<0.01;t=4.838,P<0.01)。结论IB与带线锚钉通过改良Broström术开放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满意,且使用IB在早期康复和重返运动方面优于带线锚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 internal brace 改良broström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改良Broström-Gould法修复距腓前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强 骆虎 +2 位作者 孙文爽 孟嘉 包倪荣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改良Broström-Gould法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37例ATFL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改良Broström-Gould法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37例ATFL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Broström-Gould法治疗,根据是否接受PRP治疗分为对照组(14例)和PRP组(23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周时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A)、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6周AOFAS评分、TTA和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AOFAS评分[(82.3±7.1)分vs.(85.5±9.2)分]、TTA(3.7°±0.5°vs.3.5°±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1,P=0.564;t=1.016,P=0.641);VAS评分[(2.8±0.5)分vs.(0.9±0.2)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7,P=0.028)。结论 自体PRP联合改良BroströmGould法修复ATFL损伤,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度,有利于加速康复锻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brostr?m法 距腓前韧带损伤 富血小板血浆 加速康复
下载PDF
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若宾 尚林 许少刚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2-435,共4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17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采取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8~56岁,平... 目的 探讨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17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采取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8~56岁,平均(40.20±13.75)岁,体质量指数(BMI)30.12~35.10 kg/m^(2),平均(32.27±1.83)kg/m^(2)。比较手术前后足踝结局评分(FAOS)和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17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完全随访。FAOS评分由术前(57.10±11.32)分提高到(91.35±1.27)分(P<0.05),FAAM评分由术前(55.76±10.12)分提高到(91.10±0.69)分(P<0.05)。有2例在早期行走时感觉踝关节外侧有紧绷感,8周后症状消除。结论 小切口Internal brace人工韧带联合Brostr?m改良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损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距腓前韧带损伤 brostr?m改良术 人工韧带
下载PDF
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是否需要切除腓骨小体
5
作者 黄若昆 黄雯洁 +5 位作者 雷波 刘丰 肖凯 潘昊 谢鸣 王俊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CLAI)中切除腓骨小体与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CLAI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有无腓骨小... 目的探讨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CLAI)中切除腓骨小体与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足踝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CLAI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有无腓骨小体分为腓骨小体组(33例)和无腓骨小体组(43例)。腓骨小体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8.4±8.6)岁。无腓骨小体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27.8±7.4)岁。腓骨小体组切除腓骨小体。所有患者均采用锚钉缝合改良Broström手术治疗CLAI。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72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腓骨小体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4.5±3.4)分提高至(95.7±2.1)分,非腓骨小体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6.2±2.7)分提高至(95.2±2.4)分;腓骨小体组VAS评分由术前(5.7±1.8)分降至(1.6±1.4)分,非腓骨小体组VAS评分由术前(5.7±1.6)分降至(1.7±1.2)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有腓骨小体的CLAI患者中,改良Broström术联合腓骨小体切除术与无腓骨小体患者的韧带修复术相比,具有相似的疗效,建议在有腓骨小体的CLAI患者中切除腓骨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韧带 关节不稳定性 扭伤和劳损 改良broström术 腓骨小体
原文传递
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缪小兵 顾本进 +2 位作者 崔益华 张君 冯素娟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35-838,共4页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ATFL损伤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43例为锚钉组,采用改良开放式Brostr9...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ATFL损伤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43例为锚钉组,采用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的37例为Brostr9m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足踝功能和踝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1年),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锚钉组可负重时间和重返运动时间均低于Brostr9m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逐渐呈递减趋势降低(P<0.05),锚钉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低于Brostr9m组(P<0.05);术后1年,两组AOFAS足踝量表评分、Tegner评分和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锚钉组高于Brostr9m组(P<0.05);两组背屈角度和跖屈角度均较术前提升,距骨倾斜度和距骨前移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rostr9m组(P<0.05)。结论 带线锚钉修复对ATFL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促进康复进程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较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修复 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 踝关节功能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