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9,共7页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所赢取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支持,战胜了旧政权统治者、各路地方军阀以及外国干涉势力,建立起主权独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革命完成阶段,政治动员又继续在国家主权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巩固、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化、民众政治要求的有效因应等主题上为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动员 社会革命 现代国家构建
下载PDF
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4-22,共9页
在国家建设理论的视野下,建国后的六十年,也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六十年。这六十年,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走过的道路,既与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建设有相通之处,更具有中国的独特个性,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入反思。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将这... 在国家建设理论的视野下,建国后的六十年,也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六十年。这六十年,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走过的道路,既与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建设有相通之处,更具有中国的独特个性,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入反思。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将这六十年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国家政权建设在两大阶段分别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这两大阶段之间因为诸多机制的支撑实现了平稳转换。历史发展到今天,仍有必要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思考未来我国的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政权建设 前三十年 后三十年 未来道路
下载PDF
当下中国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之探析——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 被引量:8
3
作者 罗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1,163,共8页
当下中国部分县域地区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客观现实,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大量的解释模型中,现代国家构... 当下中国部分县域地区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客观现实,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大量的解释模型中,现代国家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认此为切入点,探析县域政治权力生态恶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国家权力在某些公共领域的不适当退出,以及国家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县域政治的衰败和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构建 国家权力 国家能力 县域政治权力生态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 被引量:6
4
作者 胡筱秀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7-63,共7页
作为一项体现人民民主的特殊的制度设计,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重大的功能变迁,见证了民族—国家确立和民主—国家建设前后两个维度的成长,是观察中国现代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标本。建国六十年来... 作为一项体现人民民主的特殊的制度设计,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重大的功能变迁,见证了民族—国家确立和民主—国家建设前后两个维度的成长,是观察中国现代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标本。建国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的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建设与民主—国家建设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导致人民政协功能变迁的原因在于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变化与调整以及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设 人民政协制度 功能变迁 人民民主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 被引量:5
5
作者 汪庆华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1期55-80,共26页
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 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运行,并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论文从结构和治理方式两个向度来考察改革时期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认为,中国国家已转型为一个吸收了当前发达国家先进治理手段的现代行政国家和监管国家。这个基本成功的国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持久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增长还为党的领导提供坚实的合法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 现代国家建设 治理方式 市场转型
下载PDF
现代“家财型财政”与中国国家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守刚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1期35-54,203,共20页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财政的转型并未像西欧那样直接从家财型转为税收型,而是经历了两次从家财型向税收型的转型:晚清和民国期间,从帝国家财型财政,转向一种(落后的)税收型财政,但这次转型并未实现现代财政,引发中国财政向现代家...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财政的转型并未像西欧那样直接从家财型转为税收型,而是经历了两次从家财型向税收型的转型:晚清和民国期间,从帝国家财型财政,转向一种(落后的)税收型财政,但这次转型并未实现现代财政,引发中国财政向现代家财型财政的转向;1978年后,从现代家财型财政,转向(先进的)税收型财政,这次转型相对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国家转型的某种成功。在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现代家财型财政的兴起、衰落与解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国家建构视角来看,现代家财型财政巩固了国家政权,完成了工业化积累,帮助创造了现代国家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构建 家财型财政 税收型财政
下载PDF
国有与立:钱穆的历史政治思维析论 被引量:4
7
作者 任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0,共9页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了钱穆历史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其立国思维的特质,在于对历史政治传统的同情理解和内在批判涵括了一个富含活力的张力结构。新与旧一体承续而非截然对立,变革应在立国前提下推动国族改进,由此接续以家言而为官学的儒家精义。钱穆依据孙中山政治思想为张本,对中国传统政制及其现代重构进行了长期思索。现代立国是极具综合性的一大事因缘,要以国族实情为本对于中西文明诸多要素调和折中,由此实现政治传统的守成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立国思维 现代立国 政治思想家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早期展开——基于“夷”字的概念史研究
8
作者 郭忠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1,共15页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 清代对传统“华夷之辨”和“天下共主”观念的改造和摒弃,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两大步骤。这两大转变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曾静—吕留良案”和“马嘎尔尼访华案”及此后事件中具有明显的体现。为消解曾静等汉族知识分子基于华夷之辨原则给清朝统治所带来的挑战,雍正等统治者对“夷”字语义进行重塑和推广,力图塑造出一种各民族相济发展的融合格局。由于马嘎尔尼等英国人对“夷”称的持续抗议和压迫,清朝统治者被迫取消“夷”字并替之以“西”“洋”“外”等词汇,反映出当时统治者从“天下共主”观念向“万国成员”观念的转变。“夷”字的语义转变及其历史命运反映出清中期现代国家建构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维度上的早期展开方式。现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包含复合要素的范畴,基于不同的要素,现代国家建构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曾静—吕留良案 马嘎尔尼使华 现代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地方精英与派系政治——以1932年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
9
作者 张江波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和财权,但在征税等一系列地方事务中,权力行使不断溢出边界,侵犯了民众利益。于是,在旧派的鼓动下,灵璧县烟农发起抗烟捐暴动,因县长王肖山应对果断,暴动很快平息。其后,新派暂时失势,旧派重新崛起,县域权力格局经历了重组。灵璧县的例子揭示出,对于县区级地方精英而言,无论是国民党党部抑或政府机关,皆成为了派系竞逐的资源和工具,国家则沦为“他者”,国家政权建设旁落,进而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英 派系政治 灵璧 农民暴动 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原文传递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从贺东航《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说起
10
作者 孙国东 《公共治理研究》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 当下中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路向:以姚中秋为代表的规范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政治哲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以贺东航为代表的描述性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即社会科学路向的历史政治学。与前者相比,后者不是旨在把握中国文化的不变本质,而是力图呈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实践经验,因而可以把历史具体主义贯彻到底。但是,贺东航式的历史政治学研究,除了未能形成学理融贯的分析框架外,亦面临着历史阐释与未来建构之间的张力。把历史政治学研究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单一的历史政治学视角对历史延续性的排他性关注,从而在现代转型中恰当把握政治现象的历史延续性及其现代转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历史具体主义 现代国家构建 未来建构 社会政治理论
下载PDF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马格里布地区现代国家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楚楚 肖超伟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9,120,共16页
马格里布地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意义,是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族入侵。本文认为,马格里布地区的地缘政治演变对现代国家构建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历史编纂差... 马格里布地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意义,是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族入侵。本文认为,马格里布地区的地缘政治演变对现代国家构建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历史编纂差异使马格里布地区诸国民族文化认同与定位呈现多元性与模糊性特征,妨碍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对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多次异族入侵与伊斯兰体制历史遗产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了前现代关系与政教合一思维的根深蒂固,不利于在该地区推行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格里布 地缘政治 现代国家构建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琳 韩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0-165,共6页
现代国家建设是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后,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代国家建设是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后,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时代,伴随着市场的兴起,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国家建设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设 国家权力 官僚体制 公共服务 中国民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史的性质、特质与主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宪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8-85,共8页
本文认为,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教师与学生均应确立三大观念:一、历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近现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观念,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三、近现代史的主题是建设现代国家。
关键词 近现代史 综合国力 建国
原文传递
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看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筠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9-62,共4页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从本质上讲,上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以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政治实践,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复杂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从本质上讲,上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以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政治实践,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复杂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改革主张,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构建 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创新
原文传递
现代国家涵义的实然与应然分析
15
作者 郭忠华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3年第2期74-88,共15页
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目标是现代国家。目前学术界对于现代国家的涵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和政权两种进路:社会进路把现代国家看作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政权进路则把现代国家看作是政权建设的结果。这些理解实... 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目标是现代国家。目前学术界对于现代国家的涵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和政权两种进路:社会进路把现代国家看作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政权进路则把现代国家看作是政权建设的结果。这些理解实际上仅仅涉及现代国家的特定事实,没有揭示现代国家的整体涵义。本文认为,现代国家是一个包含实然和应然要素的概念。从应然角度来看,现代国家以社会进步发展为目标,以社会建设、政权建设以及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建构内容。就此而言,现代国家应该是一个总括性的上位概念,既包括学界详细讨论的各种社会和政权要素,也包括符合应然目标、但尚待展开研究的诸多新要素。现代国家作为一种应然概念,其涵义具有开放性,其建构具有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现代国家建构 开放性 持久性
下载PDF
植树与现代国家构建——以近代兰州林业发展为中心
16
作者 邵彦涛 易仲芳 《近代史学刊》 2021年第1期147-160,270,271,共16页
植树活动不仅提供了新国家建设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还体现了新政权的国家能力建设,反映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在近代兰州,刘郁芬的中山植树节比蒋介石的“总理纪念植树节”早了整整两年,反映了冯玉祥系在“中山符号资源”上的争夺;蒋介石... 植树活动不仅提供了新国家建设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还体现了新政权的国家能力建设,反映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在近代兰州,刘郁芬的中山植树节比蒋介石的“总理纪念植树节”早了整整两年,反映了冯玉祥系在“中山符号资源”上的争夺;蒋介石“中正山”造林运动的启动,则标志着国民政府对西北前所未有的掌控。在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植树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精神资源,它是现代政权通过解决公共性问题以确立自身现代性,进而转化为现代化政绩的集中体现,其意义在边缘地区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近代兰州 现代国家构建 中山林 中山符号
下载PDF
北洋军阀时期“军队地方化”的成因及其影响——以现代国家建设理论为视角
17
作者 常朝阳 武建强 《运城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6-61,共6页
现代国家建设内在地要求对军事权力实现高度集中和统一控制。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的共同作用、晚清至民初以来的地方势力膨胀与中央权威衰落的合力是北洋军阀时期军队地方化的重要原因。军队地方化对当时中国现... 现代国家建设内在地要求对军事权力实现高度集中和统一控制。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的共同作用、晚清至民初以来的地方势力膨胀与中央权威衰落的合力是北洋军阀时期军队地方化的重要原因。军队地方化对当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诸如实现主权独立、保障国家统一、建立具有理性化的政府体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均衡化、发展民主政治、社会建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军阀 军队地方化 现代国家建设
下载PDF
缉私史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8
作者 沈佳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5-101,共7页
蔡骏治的英文新著《中国缉私之战:法律、经济生活及现代国家的形成(1842-1965)》将晚清、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届政府的缉私工作置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的语境之中进行探讨,既自上而下地研究了政府缉私体制的变化,又自下... 蔡骏治的英文新著《中国缉私之战:法律、经济生活及现代国家的形成(1842-1965)》将晚清、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届政府的缉私工作置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的语境之中进行探讨,既自上而下地研究了政府缉私体制的变化,又自下而上地关注了国家权力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遭遇到的反抗。该书是一部汇聚了中外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并且延续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的兴趣,证明了缉私史不仅可以与法律史和经济史进行互动,还能与性别史产生关联;而作者认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史时,不应该将欧美的理论作为范式,可能与作者强调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进程起步于内忧外患之中这一中国史的"特殊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缉私史 现代国家建设 法律 经济生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的职工储蓄动员与现代国家建设
19
作者 林超超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塑造愈益加深。1949年以后,为了早日向工业国转变,国家选择了高投入、高积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比重,个体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纳...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与塑造愈益加深。1949年以后,为了早日向工业国转变,国家选择了高投入、高积累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部分的比重,个体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也因此被纳入国家计划的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延期消费,具有调节货币流通、推迟社会购买力、增加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职工储蓄的推广力度。对银行储蓄的大力提倡和动员,成为国家调整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在无形中改造了民众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根植于传统“熟人社会”的民间借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国家推广银行储蓄的一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互助储金会等新型的互助.互济组织应运而生,承担着将职工从民间信贷导向银行储蓄的历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工储蓄 标会 互助储金会 积累与消费 现代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政党的政治应对
20
作者 邵宇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17-21,共5页
论述了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存在的两方面政治困境:一是缺乏一套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信仰;二是领导性力量的孱弱。认为要实现国家建设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信仰重塑和组织建设。政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同... 论述了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存在的两方面政治困境:一是缺乏一套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信仰;二是领导性力量的孱弱。认为要实现国家建设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信仰重塑和组织建设。政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领导力量,并通过政党的组织功能动员社会力量,从而使"以党建国"的道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国家建设 政党 政治应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