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hermal-Hydraulic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for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
1
作者 Alois Hoel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5年第12期2014-2044,共31页
A theoretical “drift-flux based thermal-hydraulic mixture-fluid coolant channel model” is presented. It is the basis to a corresponding digital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This purpose derived “Separate-Regio... A theoretical “drift-flux based thermal-hydraulic mixture-fluid coolant channel model” is presented. It is the basis to a corresponding digital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This purpose derived “Separate-Region Mixture Fluid Approach” should yield an alternative platform to the currently dominant “Separate-Phase Models” where each phase is treated separately. Contrary to it, a direct procedure c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simulate in an as general as possible way the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behaviour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ingle- and/or (now non-separated) two-phase fluids flowing within any type of heated or non-heated coolant channels. Their validity could be confirmed by a wide range of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runs, showing very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resulting universally applicable code package CCM should provide a fundamental element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rmal-hydraulic situations over a wide range of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different types of heat exchangers and steam generators as being applied in both conventional but also nuclear power stations, 1D and 3D nuclear reactor cores etc). Thereby the derived set of equations for different coolant channel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key numbers) as appearing in these systems ca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ODE-s and non-linear algebraic relations from additional parts of such an overall model. And these can then to be solved by applying an appropriate integration routine. Within the solution procedure, however, mathematical discontinuities can arise. Th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long such a coolant channel transitions from single- to two-phase flow regimes and vice versa could take place. To circumvent these difficulties it will in the presented approach be proposed that the basic coolant channel (BC) is sub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ub-channels (SC-s), each of them being occupied exclusively by only a single or a two-phase flow regime. After an appropriate nodalization of the BC (and thus its SC-s) and after a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MATHEMATICS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irst Order THERMAL-HYDRAULICS of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 Separate-Region mixture-fluid Model Concept
下载PDF
三元混合工质R407C热力参数模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谷波 裴勇华 郑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57,共2页
R4 0 7C是替代R2 2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工质 ,采用Peng -Robinson型方程对新工质R4 0 7C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计算 ,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新工质的迁移特性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新工质R4 0 7C的压焓图和温—熵图。计算关联... R4 0 7C是替代R2 2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工质 ,采用Peng -Robinson型方程对新工质R4 0 7C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计算 ,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新工质的迁移特性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新工质R4 0 7C的压焓图和温—熵图。计算关联式具有较高的精度 ,热力学参数计算误差小于 1% ,迁移特性参数误差小于 4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新工质R4 0 7C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热力学性质和热物理性质分析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混合工质 R407C 迁移特性 热力学性质 压焓图 温-熵图
下载PDF
二元混合工质MB85中高温热泵的性能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怀信 陈清莹 潘利生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6-1110,共5页
对理论循环性能优良、样品可得的二元混合工质MB85和纯质HFC245fa,在冷凝温度70~100,℃、蒸发温度40~55,℃的工况范围内进行了循环性能对比实验研究.该实验采用指定工质侧温度的循环性能对比实验评价研究方法,在水-水蒸气压缩式热泵... 对理论循环性能优良、样品可得的二元混合工质MB85和纯质HFC245fa,在冷凝温度70~100,℃、蒸发温度40~55,℃的工况范围内进行了循环性能对比实验研究.该实验采用指定工质侧温度的循环性能对比实验评价研究方法,在水-水蒸气压缩式热泵实验台上进行.混合工质MB85的臭氧破坏潜能(ODP)为0,全球变暖潜能(GWP)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与在冷凝温度70~100,℃工况范围内实验性能较优的纯质HFC245fa相比,MB85的制热量和性能系数(COP)均明显高于HFC245fa,排气温度比HFC245fa高3,℃左右,综合性能优于HFC245fa;在冷凝温度为100,℃,循环温升为45,℃时COP为3.83,热水输出温度为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热泵 混合工质 HFC134a压缩机
下载PDF
氨水工质朗肯循环 被引量:5
4
作者 薄涵亮 马昌文 吴少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8-109,共2页
根据核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叙述了氨水朗肯循环的工作原理,并与同等条件下蒸汽朗肯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 根据核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叙述了氨水朗肯循环的工作原理,并与同等条件下蒸汽朗肯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适合核供热堆所提供的热源和冷源条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低温热源新型动力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堆 混合工质 核反应堆 氨水工质 朗肯循环
原文传递
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的传热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龙志强 张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9-74,共6页
采用氮和氩的二元混合物对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搭建了混合工质低温热管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了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式对定量、定比例的工质进行充注。测试了以纯氮、纯氩以及氮-氩二元混合物为工质的低温热... 采用氮和氩的二元混合物对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搭建了混合工质低温热管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了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式对定量、定比例的工质进行充注。测试了以纯氮、纯氩以及氮-氩二元混合物为工质的低温热管传热性能,并对三者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热管采用混合工质可以有效地扩大其工作温区,且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的传热热阻介于两种纯工质低温热管的热阻之间,纯氮工质的最小。实验中测得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的传热极限是160W,和纯氩工质低温热管的一样,高于纯氮工质的110W。因此,混合工质低温热管综合了两种纯工质低温热管的优点,既有较高的传热极限,又有适中的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管 混合工质 热阻 传热极限
下载PDF
两组元乙醇基混合工质振荡热管的传热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崔晓钰 段威威 +1 位作者 乔铁梁 朱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852-3860,共9页
通过实验研究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水、丙酮、甲醇,体积比分别为2:1、4:1,加热功率从10 W到100 W,充液率为45%、55%、62%、70%、90%时振荡热管的热阻特性,并与纯乙醇工质振荡热管相比较。结果表明,45%充液率时,乙醇中加入水可以... 通过实验研究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水、丙酮、甲醇,体积比分别为2:1、4:1,加热功率从10 W到100 W,充液率为45%、55%、62%、70%、90%时振荡热管的热阻特性,并与纯乙醇工质振荡热管相比较。结果表明,45%充液率时,乙醇中加入水可以改善烧干,混合工质较乙醇、水纯工质振荡热管热阻小;55%充液率时,乙醇-丙酮混合工质较乙醇、丙酮纯工质振荡热管热阻小;大充液率62%~90%时,两组元乙醇基混合工质振荡热管传热性能略不如各纯工质振荡热管。混合工质对振荡热管的影响主要与物性、分子间相互作用、溶液汽液相平衡及相变特性、传质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混合工质 振荡热管 传热 相平衡 汽液平衡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非共沸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研究
7
作者 马新灵 潘佳浩 +1 位作者 邱宇恒 孟祥睿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7,共8页
采用MATLAB软件模拟非共沸混合工质在不同冷热源条件下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性能的影响。选取R245fa/R1234ze和R245fa/R600a作为混合工质,热源温度取120和200℃,分别在冷凝露点温度为40℃和冷却水温升为5,10,15℃的工况条件下,利用... 采用MATLAB软件模拟非共沸混合工质在不同冷热源条件下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性能的影响。选取R245fa/R1234ze和R245fa/R600a作为混合工质,热源温度取120和200℃,分别在冷凝露点温度为40℃和冷却水温升为5,10,15℃的工况条件下,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火积]理论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源温度为200℃时,R245fa,R1234ze和R600a系统净输出功率分别为89.83,61.87和77.74 kW,使用R245fa系统性能优于其混合工质;热源温度为120℃、固定冷凝露点温度时,混合工质R245fa/R600a(90%∶10%)净输出功率比R245fa和R600a分别提高了27.6%和27%,R245fa/R1234ze(60%∶40%)净输出功率比R245fa和R600a分别提高了26%和20.5%;[火积]耗散和单位面积做功量与净输出功率变化相反,提高冷却水温升时,增大了系统火积耗散,且流向环境中的[火积]耗散在总火积耗散中占比增大,导致系统的传热不可逆损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混合工质 [火积]耗散 热源温度 冷却水温升
原文传递
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宜 韩巍 孙流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完全由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该系统由混合工质动力子循环和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子循环有机耦合而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制取-55℃冷量时的整体性能系数和效率分别达到了0.357和28.02%,分别比... 本文研究了一种完全由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该系统由混合工质动力子循环和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子循环有机耦合而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制取-55℃冷量时的整体性能系数和效率分别达到了0.357和28.02%,分别比参比系统提高了19%和57.77%。通过分析和循环耦合分析,揭示了该系统的节能机理。另外,还研究了动力子循环工质浓度、透平入口压力和压缩机出口压力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保证较高的热力性能,这三个影响因素均存在最佳值,且其中压缩机出口压力最为敏感。经济性分析指出,新系统比投资比参比系统相对减小了12.23%。本研究为分布式供能系统提供了新的余热利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制冷 混合工质 循环耦合 热力学分析 热能梯级利用
原文传递
可利用低品位热源的Einstein循环初始运行参数确定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汝金 刘道平 薛相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2-326,共5页
Einstein制冷循环通过制冷剂(正丁烷)、压力平衡剂(氨气)和吸收剂(水)协同作用,在三工质连续的扩散-吸收循环过程中产生制冷效应。制冷装置的驱动力可由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提供。使用状态方程法(EOS),选用适合描述强极性工质汽液两相物... Einstein制冷循环通过制冷剂(正丁烷)、压力平衡剂(氨气)和吸收剂(水)协同作用,在三工质连续的扩散-吸收循环过程中产生制冷效应。制冷装置的驱动力可由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提供。使用状态方程法(EOS),选用适合描述强极性工质汽液两相物性的Patel-Teja(PT)立方型方程,结合Reid-Panagiotopolos混合规则对Einstein制冷循环中NH_3/C_4H_(10)和NH_3/H_2O混合工质的相平衡性质进行了预测,得出几组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相平衡数据。利用校核计算后所绘相图,结合制冷循环的经济实用性,完成了Einstein制冷循环初始运行状态参数的确定,为该制冷循环的热力设计计算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工质 状态方程 气液平衡 运行参数
下载PDF
混合工质(R600/CO_2)的可燃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利生 马月婧 +2 位作者 李腾 李慧鑫 魏小林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2-736,共5页
为解决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中,常规冷却水(30℃)难以冷凝亚临界CO_2的问题,可采用混合工质(R600/CO_2)提升循环工质临界温度.基于热通量法,研究不同配比下混合工质(R600/CO_2)燃烧特性,寻找混合工质燃烧临界配比。结果表明,随着混合工质... 为解决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中,常规冷却水(30℃)难以冷凝亚临界CO_2的问题,可采用混合工质(R600/CO_2)提升循环工质临界温度.基于热通量法,研究不同配比下混合工质(R600/CO_2)燃烧特性,寻找混合工质燃烧临界配比。结果表明,随着混合工质中R600的增加,混合工质临界温度和循环热效率得到提高,当x_(R600)=6.78%时,R600/CO_2的临界温度约为40℃,可以实现常规冷却水循环;随着CO_2配比的增加,混合工质R600/CO_2的燃烧性明显降低,R600/CO_2的燃烧临界配比为0.04/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R600 混合工质 燃烧临界配比 预混火焰燃烧
原文传递
混合工质太阳能平板热管集热器的传热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胜华 苏海鹏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14期84-87,共4页
介绍了平板热管的基本结构与原理,在分析乙二醇及其混合工质的热物理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平板热管的物理与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合工质平板热管集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了集热器的效率、温升和启动性能随工作时间的变... 介绍了平板热管的基本结构与原理,在分析乙二醇及其混合工质的热物理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平板热管的物理与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合工质平板热管集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了集热器的效率、温升和启动性能随工作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乙二醇水混合工质平板热管集热器适宜于低温寒冷地区,具有较高的集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混合工质 集热效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台4平1井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建民 倪元勇 +3 位作者 刘顺良 孙东山 王志明 贺春艳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0,共3页
台 4平 1井是华北油田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带的西阳台背斜构造上采用有机黑色正电胶钻井液完成的第一口第三系地层的水平井 ,完钻井深为 2 198m ,最大井斜角为 92 .35° ,水平位移为 6 0 6 .93m ,水平段长 2 87.4 4m。为了满足... 台 4平 1井是华北油田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带的西阳台背斜构造上采用有机黑色正电胶钻井液完成的第一口第三系地层的水平井 ,完钻井深为 2 198m ,最大井斜角为 92 .35° ,水平位移为 6 0 6 .93m ,水平段长 2 87.4 4m。为了满足台 4平 1井钻井和油气层保护的需要 ,采用有机黑色正电胶聚合物混油钻井液。用有机黑色正电胶和聚合物控制地层造浆 ,提高钻井液的剪切稀释能力 ;用聚丙烯腈胺盐、硝基腐植酸钾降低粘度和滤失量 ;用原油和极压润滑剂复合防卡。结果表明 ,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剪切稀释特性 ,性能稳定 ,携砂能力强 ,润滑效果好 ,抑制性强 ,全井施工井下正常 ,起下钻畅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地层损害 聚合物 井壁 井眼 有机黑色正电胶
下载PDF
氢氦混合工质脉管制冷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彦龙 陈国邦 +2 位作者 黄永华 甘智华 包锐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48,共6页
由于氢气具有优越的传热和流动特性,有望减少脉管制冷机回热器的流动和传热损失,从而可获得高于纯氦工质的制冷性能。从氢组分对循环热力学性能、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开展了氢一氦混合工质脉管制冷性能研究,并在30... 由于氢气具有优越的传热和流动特性,有望减少脉管制冷机回热器的流动和传热损失,从而可获得高于纯氦工质的制冷性能。从氢组分对循环热力学性能、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开展了氢一氦混合工质脉管制冷性能研究,并在30K温区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比纯氦更好的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氦混合工质 脉管制冷机 回热器 传热特性 流动特性
下载PDF
二元混合工质HFC32/125绝热指数计算模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谷波 裴勇华 郑钢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4,共5页
绝热指数与定压比热在制冷系统数值分析和计算中极为重要。本文以纯物质的PR状态方程为基础 ,利用适当的混合法则对绝热指数和定压比热进行理论推导 ,得出适用于二元混合工质的绝热指数与定压比热方程 ;对HFC32 /1 2 5的定压比热分区间... 绝热指数与定压比热在制冷系统数值分析和计算中极为重要。本文以纯物质的PR状态方程为基础 ,利用适当的混合法则对绝热指数和定压比热进行理论推导 ,得出适用于二元混合工质的绝热指数与定压比热方程 ;对HFC32 /1 2 5的定压比热分区间进行数值拟合 ,得出定压比热的拟合方程。本文对理论推导和数值拟合的结果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模型 二元混合工质 HFC32/125 绝热指数 定压比热 制冷剂 热物理性质
下载PDF
三元混合工质R407C热力参数模型分析
15
作者 谷波 郑钢 裴勇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R407C是替代R22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工质,本文采用Peng-Robinson型方程对新工质R407C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计算,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新工质的迁移特性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新工质R407C的压焓图和温-熵图。计算关联式具有较... R407C是替代R22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工质,本文采用Peng-Robinson型方程对新工质R407C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计算,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新工质的迁移特性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新工质R407C的压焓图和温-熵图。计算关联式具有较高的精度,热力学参数计算误差小于1%,迁移特性参数误差小于4%。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新工质R407C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热力学性质和热物理性质分析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混合工质 R407C 热力学性质 压焓图 温-熵图
下载PDF
混合工质R407C泄漏对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玉冰 《制冷》 2002年第1期55-57,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混合工质 R4 0 7C泄漏对制冷系统性能影响及其相关性能参数变化趋势。
关键词 R407C 制冷系统 非共沸制冷剂 混合工质 泄漏 绝热压缩 比焓 制冷性能 制冷循环
下载PDF
气水孔隙混合流体的压缩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浩峰 谢康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3-709,共7页
为了得到适用于高饱和度土固结分析的孔隙混合流体的压缩性计算公式,采用孔隙水压力来表示混合流体的压缩系数.推导过程中,不考虑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按Laplace公式建立气泡压强与水压的关系.分析了单个气泡对压缩性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维... 为了得到适用于高饱和度土固结分析的孔隙混合流体的压缩性计算公式,采用孔隙水压力来表示混合流体的压缩系数.推导过程中,不考虑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按Laplace公式建立气泡压强与水压的关系.分析了单个气泡对压缩性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维固结压缩试验,对混合流体的压缩系数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饱和度、水压和孔隙气的分散度是影响孔隙流体压缩性的3个主要因素;饱和度越小,气泡半径越大,混合流体的压缩性越大;若初始饱和度相同,当水压达到较大值时,气泡初始半径大小对压缩系数影响很小.将试验数值与其他研究者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所推导的理论公式能较好地分析预测孔隙混合流体的压缩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气泡 非饱和土 饱和度 压缩性 压缩流体 混合流体 固结 孔隙水压 孔隙气压
下载PDF
水力射流泵排液地层水识别新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鑫 《油气井测试》 2007年第6期51-52,共2页
辽河探区地层水水型以NaHCO3为标志,确定地层是否出水主要根据HCO3-含量的大小,应用水力射流泵排液技术排液则存在水性难以落实的难题。提出用HCO3-含量随排液时间变化曲线特征判断地层是否出水的方法,有效地缩短排液周期降低施工成本。
关键词 水力射流泵 动力液 混合液 地层水
下载PDF
非极性及弱极性流体汽液平衡的微扰理论模型
19
作者 刘金晨 陆九芳 李以圭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96-99,103,共5页
建立了一个微扰理论模型来计算流体的汽液平衡。该模型将分子分为等直径的链节,以硬球流体为参考流体,以成链项、L-J作用项和偶极-偶极作用项为微扰项。计算了链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和酮等共48种非极性及弱极性纯流体的汽... 建立了一个微扰理论模型来计算流体的汽液平衡。该模型将分子分为等直径的链节,以硬球流体为参考流体,以成链项、L-J作用项和偶极-偶极作用项为微扰项。计算了链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和酮等共48种非极性及弱极性纯流体的汽液平衡,并计算了10个二元混合流体的汽液平衡,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液平衡 混合流体 微扰理论 弱极性流体
原文传递
核动力用有机郎肯循环性能分析及优化
20
作者 娄聚伟 廖先伟 +2 位作者 张晓玉 李玮玮 梁铁波 《科技视界》 2020年第17期183-187,共5页
基于简单有机郎肯循环,依据低温核反应堆温度及功率特性,构建了带有回热器的有机郎肯循环系统,研究了循环系统性能并对混合工质浓度、透平进口压力、冷却水温度三个关键参数进行分析,采用GA优化算法对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得到循环系统... 基于简单有机郎肯循环,依据低温核反应堆温度及功率特性,构建了带有回热器的有机郎肯循环系统,研究了循环系统性能并对混合工质浓度、透平进口压力、冷却水温度三个关键参数进行分析,采用GA优化算法对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得到循环系统最佳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回热器可以大幅提升循环系统热效率;循环系统热效率与透平进口温度正相关,与冷却水温度负相关;GA优化结果显示R152a/R601a和R601a/R290两种混合工质较高热效率,分别达到23.58%和23.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郎肯循环 混合工质 参数分析 GA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