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5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89
1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3 位作者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30,共13页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O.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古近纪 中新世 早更新世末 环境变迁
下载PDF
深水重要油气储层——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 被引量:85
2
作者 王振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653,共8页
南海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育一个大型中央峡谷体系,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拗陷带东缘,横穿琼东南盆地中央拗陷带,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通过2D及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揭示该峡谷... 南海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育一个大型中央峡谷体系,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拗陷带东缘,横穿琼东南盆地中央拗陷带,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通过2D及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揭示该峡谷体系可以划分为4个区段,不同区段不仅具有明显不同的剖面形态,而且具有不同沉积物构成、沉积微相以及不同沉积物源。不同区域峡谷形态及充填分析表明,自西向东,中央峡谷下切深度越来越大,下切层位越来越老。其下切剖面形态发育有"V"、"U"、"W"和复合型。其中"V"型峡谷下切深度最大,冲刷、削截特征最明显。峡谷西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峡谷东段为浊积水道与块体流沉积互层沉积,但在不同区带不同沉积物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浊积水道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西侧,块体流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陆坡体系,从而,来自于西部浊积水道沉积与来自于北部块体流沉积在中央峡谷内形成了多源多期发育的复杂的峡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峡谷 浊积水道 块体流 琼东南盆地 中新世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 被引量:81
3
作者 苏明 李俊良 +3 位作者 姜涛 田姗姗 张成 解习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3,共9页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经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剖面形态上存在"V"型、"W"型、"U"型和...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经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剖面形态上存在"V"型、"W"型、"U"型和复合型等4种类型。通过不同区域峡谷下切底界面的形态变化及充填特征,将中央峡谷划分为东段、西段和转换段3个区段,转换段与琼东南盆地的构造转换段相一致,即以西地区控凹断裂为NE向,而以东地区控凹断裂渐变为NEE或EW向。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成因与构造作用和深水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峡谷东段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特别是深部隆起的存在为黄流期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限制性"作用,并且为后期中央峡谷的发育提供了"限制性通道";西段则受深水沉积作用的控制,重力流沉积为中央峡谷的下切和充填提供了来源。每期中央峡谷的形成均稍早于或与该时期陆坡的发育同期,最早形成于盆地东部,并随陆坡的持续向西迁移表现为不断向西上溯,下切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峡谷 形态特征 中新世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量:71
4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10,共14页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右旋走滑运动
下载PDF
阿尔金构造系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断裂左旋位错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7
5
作者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8,共10页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为90~13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50~80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40~50km。发生于第四纪的左旋位错量20~27km。其中,分布在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7~17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10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构造体系 左旋错动 中新世 断裂
下载PDF
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 被引量:63
6
作者 苏新 陈芳 +1 位作者 于兴河 黄永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共13页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 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 (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 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 (曾母、万安盆地 ); (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 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 (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 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 (曾母、万安盆地 ); (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究表明, 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为高碳酸盐比值的低速堆积期, 而近 200万a以来为低碳酸盐比值的高速堆积期, 上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最主要成分; (3)南海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不同, 全新世为沉积速率最高的时期, 其次为更新世; 上新世和中新世为沉积速率较低的时期。南海利于气体水合物存藏的沉积可能为全新世和更新世的沉积; ( 4 )对南海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海陆坡的A区 (东沙附近 )、B区(西沙海槽)、D区 (南海西部、越南以东 ) 等地区可能利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而E区 (南沙西南部 )、F区(南沙中上部) 和G区 (南沙海槽) 则是气体水合物调查值得关注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沉积物属性 沉积组分 南海陆坡 中新世 ODP 184航次
下载PDF
甘肃秦安糜子湾剖面中新世风尘堆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3
7
作者 刘进峰 郭正堂 +4 位作者 郝青振 彭淑贞 乔彦松 孙斌 葛俊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文章对西部黄土高原糜子湾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厚度为164.4m,记录了15个正磁极性段和15个负磁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表中从C5r.3r到C5En之间的极性带对比。根据极性界限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得到该剖面顶界年龄为... 文章对西部黄土高原糜子湾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厚度为164.4m,记录了15个正磁极性段和15个负磁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表中从C5r.3r到C5En之间的极性带对比。根据极性界限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得到该剖面顶界年龄为约11.6MaB.P.,底界年龄为约18.5MaB.P.。糜子湾剖面位于已发表的QAⅠ中新世黄土剖面以东约30km,两剖面相同时代的地层在岩性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波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地层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文章的结果为从空间角度研究中新世环境变化行为提供了新剖面的年代地层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磁性地层 风尘堆积古环境 中新世
下载PDF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与时代 被引量:51
8
作者 邓万明 郑锡澜 松本征夫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可可西里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属于藏北火山岩带的东段。火山岩主要以熔岩台地、桌状山的形式产出,熔岩厚约40—100m。除少量的高钾流纹岩、粗面岩和粗面英安岩外,在数量和分布上以普遍含二辉石斑晶的安粗岩占优势。岩石以富碱(... 可可西里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属于藏北火山岩带的东段。火山岩主要以熔岩台地、桌状山的形式产出,熔岩厚约40—100m。除少量的高钾流纹岩、粗面岩和粗面英安岩外,在数量和分布上以普遍含二辉石斑晶的安粗岩占优势。岩石以富碱(尤其富钾)和富LREE为特征。火山活动发生在中新世,根据K/Ar定年结果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本区火山岩的特征与西藏境内的同时代岩石完全可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地区 安粗岩 火山岩 岩石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46
9
作者 朱明 汪新 肖立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7,共9页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1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湾凹陷 四棵树凹陷 走滑断层 逆冲褶皱带 侏罗纪 中新世 构造演化
下载PDF
Grain-size features of a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Implications on its origin 被引量:36
10
作者 QIAO Yansong1,3, GUO Zhengtang2,1, HAO Qingzhen1, YIN Qiuzhen1, YUAN Baoyin1 & LIU Tungsheng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7期731-738,共8页
In this study, grain-size of 507 bulk samples from the QA-I Miocene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were analyzed, and the grain-size featur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typical Quaternary loess and soil samples, represent... In this study, grain-size of 507 bulk samples from the QA-I Miocene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were analyzed, and the grain-size featur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typical Quaternary loess and soil samples, representativ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samples. The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Miocene loess is essentiallysimilar to that of Quaternary loess, but greatly differs from th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sediments.Loess layers are regularly coarser than soil layers, indicating cyclical climate changes. Mediangrain-size along the 253.1 m sequence varies from 6 to 13 μm and the 】 63 μm fraction representsonly 5.3% in maximum, 0.9% in average. Long-term grain-size vari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oessaccumulation rate at Qinan and with the eolian mass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sefeatures firmly indicate an eolian origin of the studied sequence, and also reveal a coeval changesbetween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eolian grain-size and continental aridity in the dust source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an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grain-size EOLIAN origin.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西部措勤县中新世布嘎寺组钾质火山岩成因 被引量:38
11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1 位作者 康志强 王保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新生代钾质、超钾质岩浆源于地幔,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部措勤县中新世布嘎寺组火山岩是一套钾质到超钾质的岩石,根据化学组成可以将它们分成中酸性和中基性两组火山岩,...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新生代钾质、超钾质岩浆源于地幔,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部措勤县中新世布嘎寺组火山岩是一套钾质到超钾质的岩石,根据化学组成可以将它们分成中酸性和中基性两组火山岩,它们都属于钾玄岩系列。其中中酸性组火山岩具有一些类似于埃达克质熔体的成分特征,它们可能是拉萨地块下地壳相对富钾的镁铁质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中基性组火山岩可能起源于一个含金云母的地幔源区,或者是来自该地幔的基性岩浆的分异产物。对中酸性组火山岩高精度的氩-氩同位素定年获得其坪年龄为15.5Ma,证实布嘎寺组火山岩喷发在晚中新世。结合布嘎寺组火山岩的年龄、化学组成和区域构造以及岩浆组合,我们初步认为布嘎寺组火山岩可能与15~20Ma左右构造伸展活动产生的南北向地堑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部 措勤县 南北向地堑 埃达克质熔体 钾玄岩 Ar-Ar同位素定年 中新世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及成藏组合分析 被引量:37
12
作者 王振峰 何家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对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油气的研究程度甚低、勘探成效欠佳。虽然在中新统普遍见良好油气显示和通过电测解释发现油气层 ,但由于多种原因 ,迄今为止仅在崖 1 3 -1构造和崖 1 3 -4构造、崖1 3 -6构造的中新统三亚组和 BD1 9-2构造的中新统梅... 对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油气的研究程度甚低、勘探成效欠佳。虽然在中新统普遍见良好油气显示和通过电测解释发现油气层 ,但由于多种原因 ,迄今为止仅在崖 1 3 -1构造和崖 1 3 -4构造、崖1 3 -6构造的中新统三亚组和 BD1 9-2构造的中新统梅山组获得高产商业性天然气流 ,在其它区域均未有所发现。因此 ,本区中新统油气勘探潜力仍然较大。若能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中新统勘探经验、研究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加大勘探力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新统 油气运聚 成藏条件 油气成因
下载PDF
A mammalian fossil from the Dingqing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northern Tibet,and its relevance to age and paleo-altimetry 被引量:37
13
作者 DENG Tao WANG ShiQi +3 位作者 XIE GuangPu LI Qiang HOU SuKuan SUN Bo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期261-269,共9页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 The distal extremity of a rhinocerotid humeru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at the Lunbori locality in Baingoin County,northern Tibet,is the first mammalian fossil found in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Lunpola Basin.The medial condyle of the distal trochlea of the humerus specimen from Lunbori gradually contracts from medially to laterally.The margin of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medial condyle is not prominent,the well-developed medial epicondyle strongly extends posteriorly,and is divided from the articular facet of the medial condyle by a groove;all of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Rhinocerotidae.The medial condyle is wide at the bottom and narrow at the top.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 is relatively shallow,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ubercle is very weak.The medial part of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medial condyle smoothly connects to the bony surface above,but 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m.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cal with those of Plesiaceratherium.These comparisons imply that the Lunbori specimen is closest to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in the Shanwang Fauna from Linqu,Shandong Province,in size and morphology.Thus,its ag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late Early Miocene(Shanwangian Age),about 18-16 Ma.Discovery of the rhinocerotid fossil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Dingqing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Neogene.While adjusting to paleo-temperatures of the Early Miocene,a paleo-ecosystem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elevation was close to 3000 m in the Lunpola Basin during this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伦坡拉盆地 西藏北部 年龄 晚中新世 晚第三纪 生态重建 新生代
原文传递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4
作者 廖思平 陈振华 +1 位作者 罗小川 邹爱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35-738,共4页
在1∶25万措麦区幅、邦多区幅地质调查中,于当惹雍错—许如错一带发现一套白榴石响岩类碱性火山岩岩石组合。白榴石响岩中获同位素K-Ar法年龄12.6Ma,时代为中新世。火山岩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喷发及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中新世当惹雍错—... 在1∶25万措麦区幅、邦多区幅地质调查中,于当惹雍错—许如错一带发现一套白榴石响岩类碱性火山岩岩石组合。白榴石响岩中获同位素K-Ar法年龄12.6Ma,时代为中新世。火山岩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喷发及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中新世当惹雍错—许如错为南北向地堑强烈拉张环境。碱性火山岩的成因与碰撞造山后板内变形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惹雍错地区 西藏 白榴石响岩 中新世 南北向地堑 拉张环境 火山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莺-琼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储集体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有利方向 被引量:31
15
作者 王振峰 裴健翔 +3 位作者 郝德峰 王亚辉 王立锋 朱继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1,共9页
重点分析了莺-琼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储集体发育的必要条件与沉积特征,明确了该区大型储集体发育规律及有利勘探区带。充足的物源供给、区域性相对海平面的大幅下降、适宜的古地貌条件以及频繁的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有机耦合造就了莺-琼... 重点分析了莺-琼盆地中新统大型重力流储集体发育的必要条件与沉积特征,明确了该区大型储集体发育规律及有利勘探区带。充足的物源供给、区域性相对海平面的大幅下降、适宜的古地貌条件以及频繁的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有机耦合造就了莺-琼盆地中新统主要发育海底扇和轴向水道这2种大型储集体。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时期,东方区、乐东-陵水凹陷发育大规模海底扇;晚中新世黄流组沉积时期,东方区和乐东区均发育大型海底扇(群),与此同时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体系、莺歌海盆地乐东10-1水道体系亦较发育。钻井揭示,莺-琼盆地中新统大型海底扇和峡谷水道内充填的水道砂储层物性均较好,可以作为良好的储层。圈闭、烃源与运移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莺-琼盆地近海深水区是获得规模储量的成熟区,崖城区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现实区,莺歌海凹陷及周边是下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中新统 大型重力流储集体 海底扇(群) 峡谷水道 发育条件 沉积特征 天然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被引量:28
16
作者 万世明 李安春 +1 位作者 胥可辉 尹学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中新世以来(~20Ma)粘土矿物的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东亚季风演化历史.1146站粘土...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中新世以来(~20Ma)粘土矿物的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东亚季风演化历史.1146站粘土矿物组合的总体特点是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较低.物源分析表明,1146站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吕宋岛,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于珠江和台湾(长江),而高岭石则主要来自于珠江.1146站的粘土矿物不仅被南海周围物源的同时代气候所控制,而且为相互消长的不同传输作用(表层洋流)的强度所影响.1146站(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比值可以用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指标变化显示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的强度在15Ma、8Ma和3Ma左右发生了3次显著加强,结果可以与黄土、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南海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很好对比.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的这3次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物源分析 东亚季风 中新世 南海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群及其时代顺序  被引量:29
17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王晓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0-139,共20页
报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几个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嘎顺音阿得格、阿木乌苏、查干诺尔、沙拉等的新发现。探索了这些动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的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和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嘎顺音... 报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几个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嘎顺音阿得格、阿木乌苏、查干诺尔、沙拉等的新发现。探索了这些动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的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和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的时代更可能为早中新世,过去认为有属于晚渐新世的可能性不大。动物群的组成分析说明,中新世时内蒙古中部的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现代古北区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 中新世 小哺乳动物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叠层石与藻礁的沉积组合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温志峰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冠民 李勇 郭泽清 王海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52,i0004,共10页
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渐新世—中新世湖相叠层石,其中丘状叠层石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丘状叠层石直接生长在砾岩上,并向上逐渐演化为藻礁,藻礁向上又重新转化为叠层石沉积。通过对内部纹层特征和沉积组分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的同... 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渐新世—中新世湖相叠层石,其中丘状叠层石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丘状叠层石直接生长在砾岩上,并向上逐渐演化为藻礁,藻礁向上又重新转化为叠层石沉积。通过对内部纹层特征和沉积组分的研究并结合叠层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古生物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自身的钙化作用以及微生物引发的沉淀作用形成了这种具有典型内部纹层的丘状叠层石。较高的温度、炎热和干燥的气候条件、坚硬的基底以及较少的藻类干扰作用是叠层石生成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叠层石形成于较为低能的环境中,与高能环境中所形成的藻礁完全不同,而且两者具有明显的相互竞争作用。因此,与气候和水体条件密切相关的后生生物的生长和真核藻类的发育是叠层石在显生宙迅速衰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藻礁 湖相 中新世 成因 柴达木盆地 湖相叠层石 组合特征 沉积 新近纪
下载PDF
西沙群岛西科1井中新统-上新统白云岩微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振峰 时志强 +4 位作者 张道军 黄可可 尤丽 段雄 李胜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44,共12页
西科1井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上中新统黄流组,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中中新统梅山组有零星分布;主要的白云岩层段一般发育在褐色铁质矿物浸染的古暴露面之下.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测试分析,西科1井白云岩中白云石总体... 西科1井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上中新统黄流组,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中中新统梅山组有零星分布;主要的白云岩层段一般发育在褐色铁质矿物浸染的古暴露面之下.根据岩石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测试分析,西科1井白云岩中白云石总体上呈微晶及细粉晶双峰态结构,微晶白云石为灰岩基质经选择性白云石化的结果,呈平直晶面半自形晶,主要为泥微晶基质白云石化的结果;粉晶-细晶白云石呈平直晶面自形晶,为胶结物白云石或过度白云化结果,过度白云化雾心亮边白云石的"亮边"与胶结物白云石成分一致,阴极发光下二者显示同样的光性特征.微量元素测试及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白云岩一般具有低铁、低锰含量,δ18 OPDB均为正值,变化于2.293‰~5.072‰之间,δ13 CPDB变化于1.214‰~3.051‰之间;西科1井白云岩与西琛1井白云岩具有相似的层位分布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可能反映着相同或相似的成因.回流渗透模式可能适用于西沙地区白云岩,频繁的海平面升降、环礁内蒸发环境及与中新世末期构造运动有关的热流体上涌促进了西沙地区白云岩的形成,高渗透性礁相碳酸盐岩沉积为高Mg/Ca比值的蒸发水回流渗透提供了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 白云化作用 中新统 上新统 南海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周洋 陆红锋 刘广虎 陈炽新 陈超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年(0~24m)才较多出现,18万年以后繁盛,大于0.15mm粗粒级有孔虫在晚中新世期间丰度很低,而在更新世—上新世丰度很高;空间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钻井岩心中生物丰度变化范围较大。根据硅质生物丰度变化可推测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海水表层古生产力极低,而中更新世以来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南海北部钙质生物丰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的输入量,在钻探区可识别2个可能具有不同物质来源的小区块,如BY1、BY2孔晚中新世—上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更新世,BY3和BY4孔更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上新世。2007年本区钻探结果揭示的一个令人惊奇和十分独特的现象,水合物以高达20%~49%饱和度状态分散在细粒沉积物(黏土粉砂)孔隙中,本研究发现这些矿层富含钙质生物组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而硅质组分贫乏。由此初步推测,大量钙质生物组分的存在可能增加了黏土粉砂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从而为大量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孔隙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分 含水合物层 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