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思政课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N+4+3”模式探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露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4,共8页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探索基于慕课的"N+4+3"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探索基于慕课的"N+4+3"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N个线上理论知识点+4次专题式教学+3次翻转课堂为框架,从目标识别、场域定制、多元评估的精准化定制路线实现对教育主体的精准滴灌。N个理论知识点的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同思政课教学中的青年观、民族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等内容进行整合,打通不同理论知识点的内在壁垒。通过深度融合学生生活世界的专题+翻转课堂设计,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身体力行的参与课堂,提高了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通过多元化数据反馈,收集新一代大学生对自我与国家命运一体、同向发展的具象化信息,增强大学生对伟大中华民族的认同。本研究提供了在非民族高校以思政课推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N+4+3”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化路径——基于具身认知视角 被引量:14
2
作者 包小红 舒曼 白林千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作为蕴含红色基因的多元文化场境,民族院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典型意义和考察价值。当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立足于具身认知视角,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蕴含红色基因的多元文化场境,民族院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典型意义和考察价值。当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立足于具身认知视角,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足可归因于教育方式层面的身体在场不合理,教育模式层面的情境浸润不充分,教育观念层面的主体参与不深入。基于此理念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考虑以下优化路径,一是提高身体参与,凸显经验指向;二是扎根多元文化,创设主题情境;三是重视学生主体,推动师生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具身认知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秀民 冯瑛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50,144,共8页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思想保障。民族高校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以铸牢中...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思想保障。民族高校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形成大思政格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要联通主体合力,避免教育资源分散化和教育体系碎片化,贯通全程育人链,避免教育内容的同质化和教育功能割裂化,融通全方位育人空间,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民族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肩负新时代民族院校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俊杰 罗如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0,共6页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九个坚持”系统总结了70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宝贵经验,用“四个共同”热情讴歌了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取得的辉煌成就,用“五个要点”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工作...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九个坚持”系统总结了70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宝贵经验,用“四个共同”热情讴歌了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取得的辉煌成就,用“五个要点”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工作。以该讲话精神为指导,民族院校须以服务人民和民族地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深挖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学及自身初心使命的差距,以内涵式创新发展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院校
下载PDF
逻辑、价值与实践:民族高校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娟 蒋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34,144,共8页
将历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是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找到四史... 将历史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是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民族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厘清二者的逻辑关系,找到四史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所在与实践路径。从时间向度看,四史的时间脉络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再走向自强的发展历程;从内容向度上看,二者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实现了高度的理论契合。本文将“五个认同”逻辑延展于四史教育的样态,内生认同的价值肯定与外化表达的行为自觉将目标性和合规性的统一不断循环建构,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视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结构性表达,在历史的回溯与实践总结中体现民族高校的办学初心和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四史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认及其教育深化路径 被引量:8
6
作者 裴圣愚 王莹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0-78,183,184,共11页
体认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领域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是由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结合而来的,可以从体感认识、体察认为、体会认可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认的形成、积累、变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开端和基... 体认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领域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是由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结合而来的,可以从体感认识、体察认为、体会认可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认的形成、积累、变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开端和基础。以体认为逻辑进路,有助于找准增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的落脚点、着力点和支撑点。通过对大学生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民族高校可以通过把握守正出新的方向、优化根植身心的情境、完善协同融合的机制、用好形神兼备主渠道,由此四个方面深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 大学生 民族高校
下载PDF
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典 陈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9-85,184,共8页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创新变革的驱动力,各类数字技术融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并通过数据分析重构铸牢教育内生秩序及行动逻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数字...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创新变革的驱动力,各类数字技术融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并通过数据分析重构铸牢教育内生秩序及行动逻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数字化变革,从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梳理数字社会形态下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呈现的客观变化及结构性特征,试图建立数字环境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数字化作用呈现从赋能向使能演变趋势。进一步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流程重塑和教育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探讨数字化赋能铸牢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并着重于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感受、激活多元教育变革要素、开放共享数据资源等方面,分析数字化如何使能铸牢教育的温度和尺度,共创实现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形态社会 民族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使能
下载PDF
民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立辉 王宇佳 廖柯铭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第9期34-41,共8页
学术界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强化认同意识教育,重视知行合一;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重视“互联网+民族团结”。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势发展相比,相关的研究... 学术界对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强化认同意识教育,重视知行合一;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重视“互联网+民族团结”。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势发展相比,相关的研究仍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对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有所忽视;校园网络媒体建设仍有待加强;在协同教育研究中对校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研究也略显不足。因此当前民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打破课程壁垒,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强化网络育人,营造“互联网+民族团结”文化氛围;促进校际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相向发力、协作共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下载PDF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阿进录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形成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路模式和宝贵经验。立足新时代,如何深刻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形成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路模式和宝贵经验。立足新时代,如何深刻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更好担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学职责,在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生动实践中走在前、当先锋、作典范,是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原则和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刀波 杨小红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9,150,共12页
民族高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基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民族高校的时代使命,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民族高校的立校之“基”。民族高校广... 民族高校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基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民族高校的时代使命,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民族高校的立校之“基”。民族高校广大师生在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突出优势。进一步加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工作考核、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为基本原则。健全相关组织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彻落实提供组织平台支撑;完善课程体系,系统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宣传教育体系;搭建学科平台及开展专题研究,开展专项课题理论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撑;以举办主题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让各民族师生深切体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由此,全面深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左志南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0,110,共6页
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选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不应先入为主地夸大这种特殊性。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讲话... 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选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不应先入为主地夸大这种特殊性。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讲话精神号召下,“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应培养学生开阔眼界以促进民族团结,教学实践中应认清学生现实公平对待,教材选编则应正确认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团结一致、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实,并且要选择忠实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拥有共同的命运,了解祖国的解放与建设是多民族共同参与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民族高校 教学
下载PDF
民族院校章程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符琼霖 陈立鹏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7,共8页
民族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探讨以多元共治为基础的民族院校章程建设提供了一个适切性的视角。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以党政管理者、教师、学生为主体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民族院校章程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当前... 民族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探讨以多元共治为基础的民族院校章程建设提供了一个适切性的视角。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以党政管理者、教师、学生为主体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民族院校章程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在章程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依旧面临一些问题,如章程建设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师生群体的充分认可,师生主体参与章程制定的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利益相关者诉求在章程文本中规定不足。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民族院校章程建设需要增强师生参与意识,确立多元主体参与章程建设的理念认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师生充分参与章程建设;彰显民族院校特色,以章程文本明晰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大学治理 章程建设 利益相关者理论
原文传递
试论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个境域”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举措,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境域,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民族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境域
下载PDF
民族高校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及实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春华 陈蜀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3,133,共7页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让束之高阁的科学研究转化为普及化的知识体系,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观众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在举办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铸牢广大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博物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分层分类、融合开放:面向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探索
15
作者 陈雅茜 张建华 +5 位作者 谈文蓉 校景中 方诗虹 鲁小丫 陈建英 张代玮 《软件导刊》 2024年第8期78-81,共4页
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基础差距大、学习目标多样、学科交叉能力弱、专业视野局限等实际教学难点,构建了分层分类、融合开放的课程体系,实施分层灵活教学、分类因需培养、融合项目实践、开放联合办学,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使学习基础、学习... 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基础差距大、学习目标多样、学科交叉能力弱、专业视野局限等实际教学难点,构建了分层分类、融合开放的课程体系,实施分层灵活教学、分类因需培养、融合项目实践、开放联合办学,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使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均能不同程度地掌握专业技术、培养宽广视野、树立四个自信,从而实现基层人才回得去、普遍人才留得下、拔尖人才飞得远。为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民族高校及具有相似学情的其他学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分层分类 融合开放 课程建设
下载PDF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及路径探究——以“五个认同”为研究视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凯 亓光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1-75,共5页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而提出的时代新要求。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精英和民族骨干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而提出的时代新要求。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精英和民族骨干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当前,中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呈现出了时代性、长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任务,民族院校应以"五个认同"为指导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民族团结教育 少数民族 “五个认同”
下载PDF
我国民族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与改进——基于2008—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利军 何晓清 谢舒琪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96-104,共9页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上述职能决定了民族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上述职能决定了民族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收集民族院校两类人文社科基金的资助情况,分析各校的立项数、学科分类并与非民族院校的民族类课题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存在资助项目和学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各民族院校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人文社科 项目基金 分析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以大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丽坤 祁洪玲 +1 位作者 盖玉妍 叶苏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374-376,共3页
针对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需求,梳理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新的发展机遇。提出统一认识合作共建、突出特色重视实践的校企合作理念,采取"双师型"团队建设、民族特色课程共建... 针对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需求,梳理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新的发展机遇。提出统一认识合作共建、突出特色重视实践的校企合作理念,采取"双师型"团队建设、民族特色课程共建、专项对口服务拓展等措施,系统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专业深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民族地区 旅游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课教学方法探析——以“民族理论与政策”课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卫青 《民族论坛》 2011年第12X期61-64,共4页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公共课教学的难度,对公共课教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民族理论与政策》课作为民族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最具特色的共同课之一,其教法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需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来自地域、...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公共课教学的难度,对公共课教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民族理论与政策》课作为民族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最具特色的共同课之一,其教法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需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来自地域、民族身份、所学专业以及自身的先有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理论与政策》课成为即有理论性又具实效性,即深受学生欢迎,并能为校园和谐、社会和谐服务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公共课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实证探究——基于M民族大学本科生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符琼霖 陈凤菊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80,共9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高校的共同诉求,民族院校本科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也需得到充分关注。文章通过“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情况调查”网络平台,采取随机抽样法对M民族大学1099名在校本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高校的共同诉求,民族院校本科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也需得到充分关注。文章通过“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情况调查”网络平台,采取随机抽样法对M民族大学109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学情调查。结果显示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和家庭背景的本科生学习投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且学习投入时间对学习投入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表明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特殊性,面对民族院校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支持,从教和学两方面共同促进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的整体转变,从而推动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本科教育 学习投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